徐志新:燕窝垸村的红色“头雁”

通讯员 张新越

19年前,徐志新响应市委市政府“三个放活”号召,辞去罗田县司法局副局长职务,去深圳做律师。

9年前,他响应市委市政府“一派两聘”号召,回到大别山,担任罗田骆驼坳镇燕窝垸村第一书记。

当时,燕窝垸村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干部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观念保守,市场意识不强,工作激情减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2户、397人,村集体负债近百万元,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是全县出了名的重点贫困村。村里的支书几乎年年换,大家将燕窝垸戏称为“厌人垸”。

担任燕窝垸村第一书记后,徐志新带领父老乡亲将一个重点贫困村燕窝垸,建成了湖北省宜居村庄、湖北省文明单位、全国旅游扶贫试点村、首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单位、湖北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村、3A级景区,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让穷了几代人的燕窝垸村村民过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

2017年7月,徐志新获得了湖北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湖北首届改革奖个人奖”;2018年6月,徐志新被评为“黄冈市十大返乡创业明星”;2017年,徐志新被推选为湖北省工商联执委和全国工商联代表;2018年1月,徐志新当选为湖北省第十三届人大代表;2018年10月在全国第五个扶贫日上,徐志新创办的燕儿谷公司被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评为“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先进民营企业”。

创新精准扶贫方式让燕窝垸村人扔掉了“穷帽子”

根据燕窝垸村“两山夹一沟,十种九难收”,资源禀赋一般,基础设施较差,依靠传统农业增收脱贫很困难,怎么办?

徐志新创新了精准扶贫“五结合”工作法,即“政府扶贫与企业扶贫相结合;政策扶贫与产业扶贫相结合;短期输血与长期造血相结合;扶村与扶户相结合;扶贫攻坚与企业发展相结合”,成立了湖北省燕儿谷生态观光有限公司,把着力点聚焦于产业扶贫,把农民带入市场,把贫困户纳入市场体系之中;有效解决了“扶个体”与“扶主体”的关系,打造了“公司+集体+农户”的利益共同体。

联合决策,把握村企发展航向。通过“公司+集体+群众代表+专家”的决策机制,确定“坚持绿色发展,凸显地方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引导农户发展特色产业,种植各种景观树300万株,夯实生态旅游基础。建成国内最大茶梅基地,填补了大别山秋冬赏花游空白。大量栽种本地特有树种罗田玉兰,实现了“绿化景观化,景观特色化,特色产业化”。将燕儿谷公司规划和村庄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打造美丽乡村。2015年,燕窝垸村被评为全省绿化生态单位和湖北省宜居村庄。2017年2月12日,央视新闻联播《春满人间,美丽生态谱新篇》专题报道了燕窝垸村的茶梅花海。

联合投资,建立紧密利益联结。他鼓励和支持村委会和农户以各种方式投资入股公司。如村委会以荒废的橘子园、村小学荒地入股燕儿谷公司,持股10%,创新“保底分红与按股分红相结合”的利润分配方式。部分村民以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并参与就业,实现了从农民到员工、从员工到股东的转变。

联合办公,提升结对帮扶效能。他出资帮助村委会新建了村委办公楼,村企联合办公,实现了信息的互联互通,对结对帮扶工作进行动态管理。村委会能及时掌握村民的就业情况、务工收入,企业能及时了解群众的需求和困难,有针对性地调整帮扶方式。贫困户李巧明的女儿郭显2015年考上贵州大学,但因家庭贫困无力承担学费,她在村委会办理贫困证明的时候,因为联合办公,徐志新及时掌握了该情况,迅速启动教育扶贫,为郭显缴纳了全部学费,还每月资助生活费800元。村民郭志敏因在北京发生交通事故,到村委会开家庭人口信息证明,徐志新得知消息后,及时启动法律援助,指派北京的律师为其维权。

联合“双创”,共促持续脱贫致富。鼓励农民工返乡就业与创业,公司有固定员工80余人,有37人是返乡农民工。鼓励农户开办农家乐,支持成立农家乐联盟,创新推出的湖北十大名优农副产品——软萩粑,创造了日销售超过1万个的纪录。近年来,燕窝垸村返乡创业就业致富农民147名,成为黄冈市和罗田县返乡创业示范点。徐志新还是黄冈市返乡创业促进会的发起人,他提出的成立返乡创业政府引导基金的建议被省市采纳。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法让联合党支部成为干群桥梁

2013年,在徐志新的建议下,燕儿谷公司与燕窝垸村成立了村企联合党支部。他提出了“倾听民声、服务民生;尊重民俗、疏导民怨;提升民风、凝聚民心;推进民主、引领民富”的党建工作法,改进工作作风,改善党群关系,把群众的利益作为立足点,一切为群众。9年来,村里没有上访、没有治安刑事案件,甚至没有诉讼发生。

90岁的老支部书记毛金元不顾年老体衰,经常拄着拐杖四处巡查,义务当起了村里的环保监督员。何志平是燕窝垸村的一名小组长,也是燕儿谷的一名临时工,同时,他也是徐志新结对包保的贫困户。“死前我想跟徐书记吃顿饭。”去年正月,病情严重的何志平向家人说出心里的愿望。还有82岁的李姣容老人,她居住在偏僻的将军寨半山腰。村里为了老人的安全和生活的方便,为她提供了扶贫安置房。但老人有顾虑,不太愿意搬到新的地方去。徐志新“三顾茅庐”,最后,老人被他的诚心打动了,同意搬家。“政策真好,感谢政府。”搬进新家的李姣容老人告诉徐志新:“这儿比老宅干净漂亮,一辈子也没住过这么好的房子。”

2013年燕窝垸村被授予全市基层党建示范点村支部、2016年被黄冈市委组织部评为“黄冈市优秀基层党组织”;2016年、2018年,徐志新被黄冈市委评为“优秀第一书记”。村支部书记叶从格被省委组织部表彰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还被破格提拔为骆驼坳镇党委委员、武装部长。

2017年燕儿谷连片六个村(其中三个重点贫困村)成立了联合党委,徐志新担任党委书记,他在复制燕窝垸村的村企联建模式的同时,还创新了“联组织、联规划、联资源、联产业、联文化”的村村联合机制,实现了抓党建促发展,把党组织建在产业上。

创建乡村工匠学校让乡土文化熠熠生辉

徐志新认为,燕儿谷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挖掘大别山地区的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乡村之魂,而工匠就是乡土文化的精髓。

为了振兴乡土文化,燕儿谷向全黄冈市的“九老十八匠”发出招募令,优先录用偏远山村的贫困匠人,创建了燕儿谷乡村工匠学校。老手艺人在景区做豆腐、扯油面、打糍粑、做篾器、做木器、画画、打铁、织布、绣花、雕刻成为了景区游览和体验项目,深受游客喜爱。燕儿谷乡村工匠学校还与黄冈师院等高等院校合作,提供新的创意帮助老工匠们提升作品的品质,实现古为今用,让乡村工匠的作品重返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徐志新还倡导村民使用木器和竹物替代塑料制品,招聘困难群众做学徒和帮工,在增收和增加就业的同时做好了传统工艺的传承。乡村工匠成了乡村生态发展、绿色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一支极具特色又宝贵的力量,已经成为了燕儿谷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如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与森林康养已经成为燕窝垸村的支柱产业。根据发展规划,到2020年,景区实现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过亿元,为600名以上村民直接提供就业创业岗位,带动当地3000人以上创业与就业。

在徐志新的努力下,燕窝垸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16年,燕窝垸村实现了“户脱贫、村出列”,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村民吃上了旅游饭。2016年8月,燕儿谷公司被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旅游扶贫公司+农户示范项目”荣誉称号。2017年燕儿谷是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的参观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