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雁”工程引领法治建设新标杆

本报记者 陈东升 王春

本报通讯员 吴攸

“Heart to Heart,@Future(心心相融,@未来)”距离杭州亚运会不到1000天的时间,小莲花闪耀着紫色的光芒,亚运会的主题口号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代表万物互联,契合互联网之城特征。后G20和前亚运时代,杭州城市规划建设日新月异,不变的是吴越文化传承的和谐、大气、开放,还有法治在这座城市的深刻烙印。

杭州是浙江省会,也是长三角南翼中心城市,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起草地,蝉联中国十大最幸福城市已有13个春秋,目前正在全力打造法治建设新标杆,为推进市域治理现代化,加快建设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党政领导头雁工程

面朝西子湖,背倚宝石山,坐落于北山路84号的“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是杭州的法治地标,66年前,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在这里起草。

第六个“国家宪法日”前夕,恰逢陈列馆成立三周年,杭州市委书记、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主任周江勇在这里举行座谈会时说,建好用好陈列馆,是深化法治杭州建设、实现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大优势,要坚持以宪法统领法治杭州建设,为市域治理现代化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06年,杭州作出建设“法治杭州”的决定。

2014年,杭州提出“五个走在前列”和“五个实现新突破”的“5+5”工作体系,即为“杭法十条”。

杭州市司法局党委书记、局长,杭州市委依法治市办副主任吴声华说:“作为法治中国先行地,要以‘头雁’精神建设法治杭州,以良法促善治,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顶层设计的落地落实作出杭州应有担当,提供更多实践范例。”

建设法治政府,实施头雁工程,重在抓好关键少数。

2019年,杭州出台《杭州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实施细则》,督促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职责,签订法治政府建设目标管理责任书,确定112项工作任务。同时加强重大行政决策程序管理,实施重大行政决策目录化管理,纳入目录的事项严格落实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合法性审核100%覆盖。

2019年11月12日,马某诉杭州市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复议一案开庭,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建平出庭应诉,市直机关主要负责人全部参加旁听。经调解最终双方达成合意,争议得到妥善解决,马某当庭申请撤诉。

这是杭州市针对行政诉讼案件“两高一低”问题制定专项整治方案成效的缩影。杭州市完善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办法、健全责任倒查机制等10余项制度,注重从源头减少行政争议。

行政争议有回应有解决,老百姓更关注切身的利益如何保障。吃的食品、药品质量是否过关,家边的工厂是否有安全隐患,居住的小区治安是否有保障?从事立法工作十余年,杭州市委依法治市办秘书处处长彭志芳说,去年以来,《钱塘江综合保护与发展条例》《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电梯安全管理条例》等重点立法项目的背后,回应的是老百姓的普遍关切,维护的是民生福祉。

杭州创新立法工作机制,实行重点立法项目“双组长”制,由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共同担任组长,促使立法中一些重大问题得以更好地协调解决。

科学立法需严格执法保障。杭州积极开展市场监管、生态环保等5大领域综合执法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基层综合行政执法改革。2019年6月3日,全省首个乡镇综合执法队在桐庐县分水镇挂牌成立,推进基层“一支队伍管执法”,由镇政府集中行使市容环境卫生、市场监管等23个方面416项行政职权。

社会治理法治守和

钱塘江畔,月轮山上,六和塔伫立千年。

这一镇潮引航的古塔承载着先民对平安的追求与向往,如今成为杭州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新名牌。

“法治守和”工程是杭州“六和塔”工作体系的重要构成,通过构建市域制度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为市域社会治理保驾护航。

西溪街道是杭州市典型的主城区老街道,人口多、问题多使得物业公司望而却步,街道创新探索“我们的家园共同体”共治共建共享新方式,成立“自管小组”,他们来自居民,有教师、有律师、有法官,熟悉小区事务,又有人精通法律,大家商量合作着办,问题迎刃而解。目前60个老小区实现“全自管”。

商事登记实行“1+N”+X多证合一、证照联办,企业开办“同城通办”“一日办结”,不动产登记“60分钟领证”,公民个人事项90%以上可凭身份证“一证通办”、80%以上就近可办……为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不断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擦亮互联网法院、互联网公证、互联网仲裁三张智慧司法“金名片”,为社会治理注入新动能。

杭州互联网法院探索互联网司法跨境审理模式,审理涉“小猪佩奇”著作权跨国纠纷等案件被写入了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杭州互联网公证处推进信息技术与公证服务深度融合,打造两大在线综合服务平台,助力最多跑一次;杭州互联网仲裁院在全国率先制定网上仲裁程序规定,缩短仲裁时间,还降低了费用。

杭州依托城市大脑建设推进“互联网+调解”,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加强诉源治理。2019年,全市13个区、县(市)和钱塘新区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信访超市)全部建成使用,“诉调、警调、检调、专调、访调”五调联动,实现了矛盾纠纷化解“最多跑一地”,还实现了近十年首次法院一审受案数下降。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杭州组织开展法治服务保障民营经济专项行动,依法打击融资纠纷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强化民间借贷协同治理,降低民营企业融资成本,已甄别认定“职业放贷人”723名。此外,杭州还出台《2019年杭州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攻坚计划》,全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

一体建设普惠于民

从“一五”普法到“七五”普法,转眼间,杭州普法工作已走过34个年头,法润杭城氛围日益浓厚,社会大普法格局基本形成。

杭州坚持法治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高质量实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不断提升法治杭州建设群众满意度,让法治建设成果更多更好惠及人民。

在余杭区塘栖镇青山村,法律顾问一月一坐班,村民遇到法律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法律顾问。这样的法律自觉性还有赖于村干部利用周三夜学,不定期开展以宪法、行政法规、时事政策为主题的学法活动的“领头雁”作用。

浙江省群艺馆小剧场热闹非凡,脱口秀、戏曲说唱、歌舞表演、法治小品,一连串节目精彩纷呈。原来,这是《法治让人民群众更幸福》法治文艺进社区演出活动,节目将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宪法、刑法、监察法、土地法等法律法规以更为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引得台下不时发出笑声与掌声。

从2014年开始,杭州市司法行政系统每年都要开展“法治惠民服务月”活动,除法治文艺演出外,在“法治惠民服务月”里,进校园、工地、企业、医院、园区,针对不同群体普及不同法律知识、提供差异化法律服务,让身处在浓浓法治氛围中的杭州市民倍感幸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