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丨潮阳区二十五位能人回村当“头雁”

深读丨潮阳区二十五位能人回村当“头雁”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广东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提出,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在农村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开放视野按照标准和条件选拔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返乡大学生、退休干部中的优秀党员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建立党组织书记后备队伍。

实际上,早在“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之前,汕头市潮阳区就把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区、镇(街道)两级主要领导多次利用动员在外乡贤反哺家乡建设的契机,鼓励党员人才回乡任职,想方设法破解问题突出村、软弱涣散村、经济落后村党组织书记“没人选、选人难”难题。

目前,全区已先后动员25名在外企业家、经商能人、复退军人、带富能手回村(社区)担任党组织书记,在带领群众推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更好地发挥“头雁效应”。

潮阳区如何抓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在先行中探索出什么经验和启示,对全市实施基层党组织“头雁”工程具有哪些示范意义?

拓宽渠道寻找能人当“头雁”

先看这几组数据:全市共1087个村(社区),潮阳区273个,约占全市四分之一;全市37个省定贫困村,潮阳区13个,约占全市三分之一;全市26个经济薄弱村,潮阳区11个。除这24个村,潮阳区还确定了52个扶贫任务较重的村(社区)。

这些村为何一直发展不起来?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面临着基层党组织弱化、边缘化等突出问题。如何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突出、村干部引领本村发展的能力不足问题,已成为潮阳区推动改革开放再出发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个村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书记。”潮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吴万强告诉记者,该区较早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主要是针对经济贫困村、山区偏远村、软弱涣散村“干部难选难配”问题,“特别是书记这个关键位置,有些村无人愿意挑重担。”

对此,潮阳区开放视野,拓宽选人渠道。该区打破传统的选人模式和身份、职业、地域的界限,在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人员、本乡大学毕业生、复退军人中加大培养选拔力度,着重选拔有情怀、有能力、有文化和有口碑的优秀党员担任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

“我们主要是物色事业有成、愿意回乡作贡献的人选。”吴万强说,事业有成的人,往往是有思路、有办法的人,也就是能人。引进这样的人才,就是希望发挥“头雁”效应,发挥带头作用,锻造坚强有力的班子,能够较好地解决群众热点、难点问题,发展村集体经济,推动重大任务落实。

深读丨潮阳区二十五位能人回村当“头雁”

机制激励增强乡村吸引力

要想让更多能人投身到一些“问题村”当书记,增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的吸引力具有一定的必要性。记者了解到,潮阳区积极推选“两代表一委员”名额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倾斜、招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和镇领导班子。

截至目前,在273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推选为省、市、区“两代表一委员”的有89名,推选为镇党代表、人大代表的130名。近年来,先后招录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进入公务员队伍和镇领导班子12名。

除此之外,按照上级统一部署,进一步提高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岗位补贴。2018年1月起,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月岗位补贴提高到3300至3700元,其中区财政下拨村(社区)“两委”成员的基本岗位补贴,2018年为每人每月2800元(其中属“一肩挑”的市财政补助400元),2019年为每人每月3200元。

与此同时,按照市委组织部要求,组织开展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星级评定工作。根据星级评定结果,实行绩效奖励,建立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绩效奖励经费稳定增长机制,每人每年基本标准为2018年5000元、2019年为5400元。

“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评星定级结果存入个人档案,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吴万强表示,在选拔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考录基层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干部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推荐“四星”以上等次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

值得一提的是,潮阳区还实施“育苗”工程,按“一岗双备”配备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储备人选,确保每个村(社区)保持3-5名的常数;实施“双培”计划,将优秀人才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人才培养成村(社区)党组织书记;落实“跟班”制度,分期分批组织村(社区)干部储备人选到区直机关、镇(街道)进行跟班锻炼,完善村级干部储备人选选培管用机制。截至目前,全区共有77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在区直单位、镇(街道)部门跟班锻炼。

锻造“铁军”推动重大任务落实

为锻造一批推动重大任务落实的农村“铁军”,潮阳区注重加强对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培训,率先在全市举办基层党组织书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培训班,区委书记蔡永明带头上专题辅导课。

近年来,该区通过实施“党员人才回乡计划”,发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头雁”效应,有力推动各项重大任务落实,特别是引领推动练江整治环保基础设施各项建设顺利推进。

截至4月底,全区6个污水处理厂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2.0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2.72%。厂区累计建设投资额达5.7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61.74%。污水管网建设累计投资额达26.27亿元,占计划投资额的51.09%;完成管道长度约262.82公里,完成率约63.03%。区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建设方面,印染中心污水处理厂累计投入9741万元,完成工程量约31%;EPC项目累计投入1.63亿元,占建安费约25%。

通过选准配强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迅速扭转农村基层被动落后面貌,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如海门镇东门社区想方设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年集体经济收入750多万元;和平镇和舖社区扎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铜盂镇新桥村先后筹资2000多万元,推进教学楼修缮、实施自来水管网改造和道路建设民生工程建设,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河溪镇南田村扎实推进创文提质升级和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卫生村和汕头市美丽乡村示范村。

故事1

从“试一试”到“好好干”

“包工头”变社区党支部书记

现任海门镇北门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的姚锡彬就是从“包工头”身份转变而来。

“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会当上社区书记。”姚锡彬告诉笔者,从16岁开始,他一直从事土建工程事业,俗称“包工头”。因此,当海门镇党委主要领导找他谈话时,他感到很大的压力。

“一开始我并不愿意,想到自己50多岁了要转行,且从未涉足村务,没有治村经验,下不了决心。”姚锡彬坦言。后来经镇领导干部多次做工作,以及得到家人朋友的支持,他决定“试一试”。

姚锡彬回忆,当时北门被定为软弱涣散整治村,整个北门的事情犹如“一筐乱线”,交错盘结,找不到线头。“只能一条一条捋直,先办一件是一件,逐步来解决。”

2013年3月15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姚锡彬当上北门社区党总支书记,自那以后,他几乎每天都会到居委会办公。他把当“包工头”时的作风带到了现在的工作中:“以前做工程时,天天要盯住工程进度。现在做书记,当天的事情坚持尽可能在当天消化掉。”姚锡彬说,凡是村民找他反映的事情,他都会记在记事本上,一些无法当场解决或答复不了的,“回头我会抽空去找村民继续办”。

在姚锡彬的带领下,社区“两委”班子团结一致,凝聚力大大增强,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很快便摘掉了“软弱涣散整治村”的帽子。

这些年来,在他的号召下,广大乡贤踊跃捐资用于家乡建设,让北门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仅2017年一年,动员乡贤捐资500多万元,其中投入180万元在沈海高速海门互通路口附近修建“帆板”雕塑,美化北门社区乃至海门、潮阳的“门面”,其余用于修路、亮化等工程。

“村里面要办什么事,需要出钱,尽管跟我说。”这是个别乡贤跟姚锡彬说的一句话。

实际上,这正是对姚锡彬当社区书记的信任与肯定。海门镇党委组织委员林文光告诉笔者,当初镇党委经考察调研后,认为姚锡彬为人做事比较受肯定,社会评价高,是“头雁”的好人选,而他上任后的各项表现也正印证了镇党委的判断。“他上任后,做事公道,责任心强,在推动任务落实方面比较得力,使北门社区从相对不稳定走向稳定。”林文光说。

最让姚锡彬和村民引以为傲的是星湖生活市场的建成,这让该社区告别了没有农贸市场的历史,居民们再也不用每天跑到镇上去买菜。该市场占地2000平方米,两层楼,由施工方先投资700多万元兴建。建成后,北门社区把一些位置较佳的铺面出租30年,共获得2200多万元。另市场内摊档租金每年可产生30万元的村集体收入,一举扭转村集体经济薄弱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北门社区的做法还吸引周边村(社区)过来学习借鉴。

深读丨潮阳区二十五位能人回村当“头雁”

此外,近三年来,北门社区党支部与帮扶单位华能海门电厂驻村工作队凝心聚力抓党建促扶贫,落实党建扶贫、教育扶贫、项目扶贫、医疗扶贫、思想脱贫等工作,帮助全部贫困户77户234人实现脱贫,脱贫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

故事2

历时1年多,只为物色一个村书记

在练江水污染综合整治中,铜盂镇草尾村由于污水处理厂选址在此,显得尤为重要。村党组织战斗力强不强,直接关系到像练江环保设施建设等重大任务的落实。因此,对于选好支部书记,配好班子成员,铜盂镇党委十分重视。

铜盂镇党委组织委员欧伟明告诉笔者,镇党委认为草尾村原党支部缺乏战斗力,未能把干部群众凝聚起来形成推动力,迫切需要重新找一位合适的人选来当书记,改变这种被动局面。

“经各方面推荐,有三位人选列入考察对象。根据工作安排,每一位我都去认真考察过,并向镇党委汇报考察情况。”欧伟明介绍,镇党委经各方面综合考虑,觉得经商能人洪生奕“年轻有为,无负面评价”,是位值得培养的对象。

但是,洪生奕本人一开始并不愿意。“主要是考虑到,自己没有参与乡政的经验,担心不能胜任,且那时候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洪生奕坦言。

后来,经过镇党委班子成员的多次沟通,2017年4月,洪生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决定先从支部委员做起。不久后,他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接着当选为党委书记。从考察到当上书记,前后历时一年多。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上书记的头一个月,洪生奕深感压力巨大。“任务多且重,加上很多历史遗留问题需要解决,一时不知道如何着手。”他回忆,一开始觉得很难开展工作,毕竟自己是个“新兵”。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酸、涩、苦、辣”,唯独没有“甜”这个字。他甚至想过辞职。

迈过了第一道“适应”的难关之后,洪生奕将更多精力投身到家乡建设中。

深读丨潮阳区二十五位能人回村当“头雁”

这两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草尾村启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一个个项目先后上马。在各级的支持与广大乡贤的热心奉献下,该村两年累计投入近3000万元用于各项事业建设,先后完成了村内多条主干道及巷道的升级改造,完成东山截洪坑的整治、拆除数百户违章建筑、清理近200个露天粪池、兴建文化剧台、实现垃圾日产日清,特别是全面启动污水管网施工建设……

短短两年间,草尾村一举扭转了过去落后、被动的局面,村“两委”班子成员奋发出干事创业的精神,村容村貌发生很大变化,村民们对“两委”的态度也从以往的不信任,逐渐转变为肯定与赞赏。

访谈

对话铜盂镇草尾村党委书记洪生奕:

“干群笑脸相迎就是‘甜’”

南方日报:对于村书记这个岗位,您是如何从不愿意转变为接受的?

洪生奕:说实在的,自己一直在做生意,没有从政的经验,一开始怕做不好,怕辜负党和村民的信任。农村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加上还有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创文、环保设施建设、美丽乡村等各方面任务较重,特别是村集体经济仍然薄弱,每办一件事都是要到处去找资金,感觉到压力很大。

这两年的确经历过多次思想斗争,不过看到自己的家乡落后周边村这么多,确实也很不甘心。我很感恩,上级党委、政府对自己的看重和信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人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还是应该尽自己的能力,能为家乡多做一点是一点。

南方日报:担任村书记以来,有什么心得体会?

洪生奕:现在虽然压力还是很大,但更多的还是成就感。在“两委”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村里这两年发生实实在在的变化,大家有目共睹。特别是从干部到群众,大家对我和“两委”干部,能够笑脸相迎,这就是“甜”吧。

活到老学到老,要跟上新时代,就要不断学习。做村书记,一方面要学习有关政策依据,依法依规办事;另一方面,要积极贯彻落实上级部署,结合乡情开展各项工作。

区委组织部对培养基层党组织书记很重视,几乎每周都会组织我们去参加培训等活动,每次去都能学习到一些新的知识。

现在进入了角色,通过不断学习,思想发生很大转变。不管将来有无继续从政,知识是学无止境的,以后有机会,我还要继续学习。

【通讯员】林建中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南方号~汕头市~汕头观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