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旌旗奮——來自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脫貧攻堅的報告

新華社南昌11月4日電 題:山上旌旗奮——來自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區脫貧攻堅的報告

新華社記者熊家林、周楠、賴星

身上擔子輕一分,許梅元站得便直一分。

身邊是重病的丈夫,上有年邁的公婆,下有一對讀書的兒女,一家的重擔壓彎了湖南省茶陵縣沿河村村民許梅元的腰。受益於國家的精準扶貧,許梅元成功脫貧,她說:“脫貧了,下一步要努力奔著小康去!”

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區正孕育著嶄新生機,老區人民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闊步前行。

各打算盤難發展,基層黨建聚人心

“要用就得買,村裡想白佔,憑啥?”2018年年底,聽說駐村幫扶工作隊要引進油茶企業打造油茶林,湖南省茶陵縣嚴塘鎮猷竹村的村民紛紛到荒山劃界圈地。

猷竹村地處羅霄山深處,全村共有19個村民小組4000多人,宗族關係複雜。以往長期荒廢、無人認領的500畝山地,突然就冒出了“主人”,成片推進油茶的項目就難以實施。

“村民各有各的算盤,守攤子的意識太強。”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羅江華意識到,想要啃下老區脫貧這塊“硬骨頭”,把扶貧工作順利開展下去,必須建設強有力的村級班子。

羅江華等幫扶隊員結合黨員教育管理工作,一戶接著一戶上門走訪,瞭解村民心中所想所盼,大夥當面鑼對面鼓講出了積壓多年的心裡話;油茶項目承包人與村裡簽訂了30年的山林流轉協議,又拿出220畝收益用於村裡73戶貧困戶的產業分紅。

一套組合拳,聚攏了人心。56歲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譚晚根,把油茶產業幫扶確認表交到了村裡後說:“再有這樣的好事,我還第一個簽字。”

作為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脫貧攻堅能不能扶真貧、得實效,首先就要看基層組織建設是否牢靠。

“我們一直強調要發揮村‘兩委’班子的先鋒帶頭作用,要統一思想,敢於擔當作為。”江西井岡山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說。

彭展陽原本在山外一家企業的技術部工作,幾年前他毅然回鄉發展,並帶領大家走出了一條“培訓到農村,體驗到農戶,紅色旅遊助推精準脫貧”的路。

基層組織建設抓好了,大夥幹事眾志成城。截至2018年底,湖南的羅霄山片區剩餘貧困人口16600人,年度減少貧困人口6.4萬,貧困發生率降至0.75%,貧困村和貧困縣全部退出;江西片區18個縣(市區)當中,僅剩寧都、贛縣、于都、興國等四個縣(區)未脫貧,還有10餘萬貧困人口。

村裡生錢產業多,大夥過上好生活

脫貧攻堅,產業為根。

井岡山市東上鄉有養蜂的傳統,但由於養蜂人技術參差不齊,加上山高路陡交通不便,村莊產業發展不好,2008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僅2958元。

2018年,東上鄉引進了井岡山市海倫堡養蜂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在東上鄉9個村免費發放了2000多箱蜜蜂,並以高於市場均價的價格簽約回收貧困群眾和合作社社員的蜂蜜。

“村前有白蓮、水產,村裡有蜂蜜,村莊生錢產業多,有門手藝就能過上好生活。”東上鄉曲江村黨支部書記許先文說,去年村集體收入達到21萬元,20戶參與養蜂的村民,每年每戶能增收1250元。

如今,東上鄉曲江村還建設了蜂蜜加工廠,農戶的蜂蜜在村裡就能加工成罐裝產品。合作社負責人陳方定介紹說,工廠每年能加工5萬多斤蜂蜜,加工好的井岡山蜂蜜每斤單價超過百元,有效帶動當地貧困戶和村民穩定增收。

羅霄山集中連片特困區各地把扶貧產業作為重中之重來發展,織就脫貧成果保障網。

“我們把產業、就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和鞏固成效的重要途徑,進一步豐富貧困群眾增收途徑。”井岡山市扶貧辦主任劉新說,以前井岡山旅遊業一業獨大,如今村村有扶貧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

目前,羅霄山片區在吉安的4個片區縣(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覆蓋率達到90%以上,累計建成貧困村專業合作社512個、發放產業股權證2.8萬餘本,培養致富帶頭人1288人。

在距離井岡山僅170公里的湖南省桂東縣東洛鄉上洞村,村裡農業產業發展欣欣向榮,共有大棚蔬菜、高山烏梅、蛋雞養殖等5家專業合作社。“加入合作社的50名貧困群眾人均年增收2萬元以上,這些產業還帶動周邊180多戶600多人發展生產。”上洞村黨支部書記黃正昌說。

桂東縣扶貧辦負責人介紹,目前,全縣茶葉、中藥材、黃桃、西瓜等主要產業種植總面積達到64萬餘畝,帶動12966戶39567人增收,養殖業累計幫扶7236戶22310人增收。全縣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24.93%下降到如今的0.75%,境內61個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序列。

懶懶散散家會垮,脫貧奮進人人誇

羅霄山片區跨江西、湖南兩省,是著名的革命老區,這裡的群眾始終懷有一顆不屈的心——當年戰勝黑暗,今天打敗窮困。

肖金汝是江西省蓮花縣南嶺鄉圳頭村的一名農村婦女,她的一個小孩患有重大疾病。2002年,丈夫劉冬瑞撒手人寰留下了肖金汝獨自撫養一雙兒女,讓原本就步履維艱的生活雪上加霜。

“我這一輩子最大的動力就是想把兒子的病治好,讓女兒得到更好的教育。”命運多舛的她,沒被打趴下。

2014年,肖金汝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提供的教育助學、醫療保障等一系列幫扶政策讓肖金汝鬆了口氣。為從根本上改變家庭困境,2016年她利用學到的製鞋技術,與他人合夥開了一家鞋廠,自己又做老闆又做員工。

瞭解到肖金汝的狀況後,蓮花縣紀委監委派駐圳頭村的第一書記賀秋平通過牽線搭橋,幫助她無息貸款,產品如今遠銷省內外,受到客戶好評。

肖金汝通過開辦“扶貧車間”,吸納貧困戶就業,帶領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

貧有百樣,困有千種。和肖金汝所面臨的困境相似,許梅元不辭辛勞,悉心照顧生病的丈夫,給鄉鄰打零工,養雞養鴨,把家裡打理得妥妥當當。

國家一系列精準扶貧政策讓許梅元鬆了一口氣,她說:“現在政策好,最重要的是靠自己勤勞,不能懶懶散散,懶懶散散會讓家垮掉。”

2017年,經村民委員會一致推薦,聘用勤勞肯幹的許梅元為村部保潔員。同年,她成功摘掉貧困帽。

如今,女兒即將大學畢業,多年來許梅元用羸弱的雙肩扛起整個家,用堅強抗爭“命運”,在脫貧攻堅這場硬戰中,向鄉鄰世人樹立起脫貧當自強的榜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