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孩子學習問題,網上有一個很火的詞語叫做
“遠交近攻”,意思大概就是:在孩子學習的時候,如果家長們離得遠一些,還能和孩子進行友好的交流,如果離得近一些,那麼想不攻擊孩子都難!這也側面反應了現在很對家庭面對的問題:家裡面的孩子對於學習不是拖拖拉拉的,就是做了也不對,對學習沒有一點動力,害的家長們看到孩子這個樣子就想打他兩下出氣。
比如前一段時間朋友家就是這樣,家裡的孩子上二年級了,每天上學就是賴在床上裝睡覺不起來,回家也不想寫作業。
朋友去參加家長會,每次都被老師點名批評:“你家孩子對學習一點都不上心,坐都坐不住……”讓朋友無地自容。
一、那麼為什麼孩子學習沒動力呢?其實有這幾個原因:
1.孩子的畏難情緒在作怪
畏難情緒其實是一種恐懼困難的心理狀態,具體表現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採取躲避、退縮、迂迴的態度進行解決,缺乏面對“困難”的勇氣,沒有信心,沒有積極主動的行為解決問題,總是無意識的誇大困難。
無論是人或者動物,都會有一種天生的惰性,動物們為了生存而克服惰性形成了優勝劣汰的生物鏈模式,人類為了生活條件的改善,而克服自己的惰性。
而孩子在面對學習缺乏動力的時候,因為天生的惰性,並且在面對學習上的困難時不願意付出,努力和勞動,而且對於困難沒有自信和勇氣去戰勝它,其實都是兒童的畏難情緒在作怪。
2.可能是孩子多巴胺分泌不足
一天小明的媽媽收到老師的一條信息,信息中提到:小明最近學習特別不認真,每次作業都是敷衍了事,作業當中還存在很多錯別字,不知道是怎麼回事,學習動力有些不足啊!
小明媽看到這條信息之後,趕緊就向老師進行保證:回家以後就會問小明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定要讓他專心學習。
小明媽對小明的學習一直都是鼓勵為主,按道理來說,越鼓勵就應該越有動力的。但小明媽就十分納悶為什麼在小明身上卻達不到效果?
有時候孩子的學習動力不足,很有可能是大腦內部的多巴胺分泌不足。
日本神經外科醫生菅原道仁在《超級大腦的7個習慣》中提到,影響大腦行動力的基本物質就是多巴胺:受大腦內A10神經的刺激,釋放多巴胺。多巴胺會讓人產生愉悅感,為了再次感受這種愉悅感,大腦會增強對該行為的學習興趣,提高相關部位的活躍度。
所以家長如果想要提升孩子的學習動力,應該從刺激孩子大腦裡的多巴胺進行下手。
3.有時也可能是孩子的成就動機不足,以及自我驗證有關
①孩子缺乏成就動機
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將人的需求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歸納。其中高層次的需求歸納於對於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而對於孩子來說,在有關於學習方面成就就是屬於高需求的。孩子不主動學習,缺乏學習的動力。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孩子缺少成就動機。
親戚家的孩子錚錚讓他的媽媽很困擾,因為錚錚從來都不會主動的學習,每次都需要他的媽媽在後面“趕著”他才能坐在書桌旁邊,坐在書桌之後也要摸摸蹭蹭半天才會拿起書看一會兒,之後錚錚媽就會十分氣憤“你就不能坐下來好好學習一會兒”“你就不能自己把書好好看完預習複習一下?”……每次都以錚錚媽的咆哮聲結束。
歸根到底,這其實是因為錚錚就是缺乏了一種“成就動機”,之後才會再只有父母唸叨的情況下進行學習。
其中成就動機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試圖追求和達到目標的驅力。
麥克萊倫認為,每個人的全都動機都是不相同的,每一個人都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成就動機水平。阿特金森認為,人在競爭時會產生兩種心理傾向:追求成就的動機和迴避失敗的動機。
而父母需要認識到“成就動機”對於孩子主動學習的重要性,尋找正確的時間激發孩子的“成就動機”,比如適時的給孩子一個獎勵,讓孩子體會到主動學習帶來的“成就”,讓孩子主動學習,知道主動學習能夠獲得的成就,才能讓孩子真正的喜歡學習。
另外因為缺少成就動機,孩子還可能會陷入一種自證預言當中,之後孩子隨著這種自證預言“我不行,我就是學不會……”越發的對於學習沒有動力。
②.什麼是自證預言
自證預言是一種心理學上常見的症狀,指人會不自覺的按照已知的預言進行行事,最終令預言發生。美國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認為:一個人對情境的虛假預判可以引起一種新的行為,而這種行為會讓最初虛假的猜測成真。
這也是一種心理暗示的一種情況,可以理解為當我們對自己進行了分析或者結合當下的一種狀態後,對自己進行了一種暗示。而暗示又分為了兩種情況,一種是消極的自我驗證,一種是積極的自我驗證。而孩子消極的自我驗證往往會是孩子學習沒動力的成因。
消極的自我驗證讓孩子不斷的覺得自己不可能實現,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對孩子還是不停的唸叨,還會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想要去學習。
而積極的自我驗證則是孩子相信自己能夠做到,並且對於自己的目標很有信心,結果一段時間之後確實表現出孩子真的做到了。
昨天在路上遇到一對母女,在旁邊一起等公交車的時候,母親不停的和孩子說:“我之前就和你說,你不適合學畫畫,你看看你這都畫的什麼,別人都能拿獎了,你還是畫的什麼都不是,平白的花了那麼多錢”。孩子在旁邊不敢說話,最後實在是忍耐到一定極限了,滿含淚水對媽媽說“我不學了行了吧,反正什麼都學不好,但是我才學習了一個月而已,老師也說我很有天賦的,反正我以後再也不學畫畫了”“……”
其實這個孩子可能是真心喜歡畫畫的,但是因為父母一直在做心理暗示“你這種就是不行”,導致孩子慢慢的也不會再有堅持,最後也對這方面導致失敗。
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不經意間給孩子一種消極的暗示,這些都成為孩子進行自我驗證的起因,最後讓孩子自己都相信“我就是做不好”,慢慢的對於學習也就沒了動機。
如果家長們能在孩子對學習沒有動力的情況下,適時的使用“自我決定理論”的方法教育孩子,很可能會達到很好的效果。
二、什麼是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是一種關於經驗選擇的潛能,是在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需要和環境信息的基礎上,對自己行動做出自由的選擇。
美國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在上個世紀提出有關於自我決定理論,其中強調了自我在動機過程中起到的作用。德西在自我決定理論當中著重的論述了有關於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突出了個體在動機過程中的能動作用。
其中激發動機和給行為提供能量具有三種來源:
第一個重要信息來源就是最初的一系列驅力,驅力可以作為發動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出現,或者成為自動行為的發動者。
第二個就是智慧和自我決定的內在需要。通過這種動機不斷的給行為提供能量和指導,引導人們去挑戰,去調節驅力,從而導致有效的行為。
還有一個就是情緒帶來的作用,情緒往往是可以提供動機形成和隨後的目的行為的信息。在行為的前因和後果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三種動機來源會相互影響、相互侵佔和相互干擾我,也可能聯合起來產生多重動機。
每一個孩子在學習當中都是有自我動機的:希望自己能夠學好。並且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給自己激發信心提供能量,但是因為在學習的過程中遭到了困難,讓孩子產生了畏難的情緒,之後孩子在困難當中不斷的消磨自己的信心。
最終導致孩子學習提不起來動力,家長們也束手無策的局面。這些都不是父母和老師希望看到的,那麼老師和家長們應該適時的使用一些其他方法幫助孩子提升學習的動力,才能讓孩子更加喜歡上學習、主動的去學習!
三、那麼父母們應該怎樣在孩子學習方面如何運用自我決定理論?
1.首先應該讓孩子減少意識依賴
家長們經常發現孩子在學習方面總是要家長和老師督促著才能去學習,缺少自主性,其實這都是因為孩子已經對老師和家長形成了一種意識的依賴,這種依賴讓不能主動去學習,缺少了一種對於學習的控制能力。
對於這方面社會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認為人們都有一種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和戴安娜·泰斯夫婦設計了一個有關於自制力的試驗。他們首先在一個盤子放餅乾,在另一個盤子裡面放上了蘿蔔。然後讓一些學生志願者參與實驗。一組學生只吃餅乾,一組學生只吃蘿蔔。最後每一個志願者都去嘗試解決一個難題,而這個難題被設置成無解的。結果證明吃巧克力餅乾和什麼都沒有吃的對照組的學生可以在19分鐘之後放棄解答,而吃蘿蔔的學生在8分鐘後就放棄了嘗試。
作者們發現,其中一組學生因為強迫控制自己只能吃小蘿蔔,在刻意的壓制自己的正常慾望而付出了努力,從而消耗了較大的意志力。如此以來在思考難題的時候就覺得力不從心,從而難以維持較長的時間去進行思考。
在瞭解意志作用之後,有兩種常見的做法:第1種就是想盡辦法提升意志水平,第2種就是以意志水平低為藉口放棄努力。
在有關於孩子學習方面,孩子因為內心抗拒學習,之後強迫自己去進行學習,從而消耗了更多的意志力,因此很難提升學習動力,讓學習成為孩子難以克服的“困難”。作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轉換對於“學習”的態度,讓孩子自己掌握學習,從而提升孩子對於學習方面的動力。
2.幫助孩子增強自我決定
孩子一般都是不喜歡學習的,但是又不得不學習,這是因為他們如果不學習的話,就會面對家長和老師的指責,因此為了不面對這種指責,他們只能學習。但是為什麼有的孩子學習的很快樂,而有的孩子卻很痛苦呢?其實這在於孩子們自己主動的進行了選擇。
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小狗分為三組,第一組受不到任何傷害,第二組電擊是可控的,只要小狗觸碰籠子裡面的控制桿,就不會受到電擊,第三組小狗無法躲避電擊。第二天小狗被放入一個穿梭箱裡面,裡面會有一些阻擋電擊,而第一組和第二組小狗在面對幾次阻擋之後,很快就學會了躲避,而第三組小狗大部分沒有嘗試進行躲避,只是被動的等待電擊的結束。
馬丁將第三組小狗的現象稱為“習得性無助”,因為第三組小狗已經產生了“無論怎樣做都不會改變現實”的想法,所以他們已經接受了被電擊的下場,不再想做出改變。
這個實驗也很好的展示了自我決定、選擇的重要性:面對一件事情,人們通常有兩種意識[應該]和[必須]。這種意識試用在孩子身上,就是當他們面對學習認為[這是我自己選擇的]就會有一種自我決定的感覺,然後面對自己的決定,他們是願意付出努力和行動來促使學習趨向好的方向發展的,而且會不由自主的獲得更多的學習動力。
而如果孩子面對學習是一種[我不得不學習]的心理,這就會增加孩子厭學的態度,對學習提不起興趣,面對父母和老師的指責讓自己更加痛苦當中。
所以家長們應該讓孩子改變對於學習的心態,讓孩子有一種[自己選擇]、[自我決定]的感覺,從而獲得更多的學習動力,在其他方面也能增強孩子的自我決定能力。
3.通過外部加持
除了培養孩子養成自我進行意識的改變、增強自我決定之外,還需要通過家長們給孩子進行一個外部加持。
在這方面可以依照smart原則:家長通過給孩子確定一個明確的、可衡量的、可實現的、有準確時效的目標,讓孩子通過主動學習,進行獲得一定的成績。
例如小紅的媽媽經常就給孩子設立一個學習的目標:在一個學期之內,小紅如果可以將總成績在班級裡面提升10名以上,小紅媽媽就會滿足小紅一個要求。在有一個這樣的規定之後,小紅更加努力的想要學習,來獲得一定的成績,進而換取媽媽的要求。
在這其中“一個學期”、“總成績”、“提升10名”都是通過小紅媽媽這種外部加持,來進而督促小紅學習的。而小紅因為這種“可獲得媽媽的要求”從而引起積極學習的動力,最終達到主動學習的效果,也是媽媽希望看到的。
家長們都是希望孩子能夠好好學習的,但是因為種種原因,孩子卻變得不喜歡學習,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這就需要家長們應該及時的發現問題,並且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培養孩子樂觀向學的態度,最終讓孩子能夠快樂開心的學習。
閱讀更多 麗寧媽媽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