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关于孩子学习问题,网上有一个很火的词语叫做

“远交近攻”,意思大概就是:在孩子学习的时候,如果家长们离得远一些,还能和孩子进行友好的交流,如果离得近一些,那么想不攻击孩子都难!

这也侧面反应了现在很对家庭面对的问题:家里面的孩子对于学习不是拖拖拉拉的,就是做了也不对,对学习没有一点动力,害的家长们看到孩子这个样子就想打他两下出气。

比如前一段时间朋友家就是这样,家里的孩子上二年级了,每天上学就是赖在床上装睡觉不起来,回家也不想写作业。

朋友去参加家长会,每次都被老师点名批评:“你家孩子对学习一点都不上心,坐都坐不住……”让朋友无地自容。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一、那么为什么孩子学习没动力呢?其实有这几个原因:

1.孩子的畏难情绪在作怪

畏难情绪其实是一种恐惧困难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遇到“困难”的时候采取躲避、退缩、迂回的态度进行解决,缺乏面对“困难”的勇气,没有信心,没有积极主动的行为解决问题,总是无意识的夸大困难。

无论是人或者动物,都会有一种天生的惰性,动物们为了生存而克服惰性形成了优胜劣汰的生物链模式,人类为了生活条件的改善,而克服自己的惰性。

而孩子在面对学习缺乏动力的时候,因为天生的惰性,并且在面对学习上的困难时不愿意付出,努力和劳动,而且对于困难没有自信和勇气去战胜它,其实都是儿童的畏难情绪在作怪。

2.可能是孩子多巴胺分泌不足

一天小明的妈妈收到老师的一条信息,信息中提到:小明最近学习特别不认真,每次作业都是敷衍了事,作业当中还存在很多错别字,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学习动力有些不足啊!

小明妈看到这条信息之后,赶紧就向老师进行保证:回家以后就会问小明到底是怎么回事,一定要让他专心学习。

小明妈对小明的学习一直都是鼓励为主,按道理来说,越鼓励就应该越有动力的。但小明妈就十分纳闷为什么在小明身上却达不到效果?

有时候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很有可能是大脑内部的多巴胺分泌不足。

日本神经外科医生菅原道仁在《超级大脑的7个习惯》中提到,影响大脑行动力的基本物质就是多巴胺:受大脑内A10神经的刺激,释放多巴胺。多巴胺会让人产生愉悦感,为了再次感受这种愉悦感,大脑会增强对该行为的学习兴趣,提高相关部位的活跃度。

所以家长如果想要提升孩子的学习动力,应该从刺激孩子大脑里的多巴胺进行下手。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3.有时也可能是孩子的成就动机不足,以及自我验证有关

①孩子缺乏成就动机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将人的需求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归纳。其中高层次的需求归纳于对于成就、权力和亲和的需求。

而对于孩子来说,在有关于学习方面成就就是属于高需求的。孩子不主动学习,缺乏学习的动力。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孩子缺少成就动机。

亲戚家的孩子铮铮让他的妈妈很困扰,因为铮铮从来都不会主动的学习,每次都需要他的妈妈在后面“赶着”他才能坐在书桌旁边,坐在书桌之后也要摸摸蹭蹭半天才会拿起书看一会儿,之后铮铮妈就会十分气愤“你就不能坐下来好好学习一会儿”“你就不能自己把书好好看完预习复习一下?”……每次都以铮铮妈的咆哮声结束。

归根到底,这其实是因为铮铮就是缺乏了一种“成就动机”,之后才会再只有父母念叨的情况下进行学习。

其中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试图追求和达到目标的驱力。

麦克莱伦认为,每个人的全都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而父母需要认识到“成就动机”对于孩子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寻找正确的时间激发孩子的“成就动机”,比如适时的给孩子一个奖励,让孩子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就”,让孩子主动学习,知道主动学习能够获得的成就,才能让孩子真正的喜欢学习。

另外因为缺少成就动机,孩子还可能会陷入一种自证预言当中,之后孩子随着这种自证预言“我不行,我就是学不会……”越发的对于学习没有动力。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②.什么是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是一种心理学上常见的症状,指人会不自觉的按照已知的预言进行行事,最终令预言发生。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莫顿认为:一个人对情境的虚假预判可以引起一种新的行为,而这种行为会让最初虚假的猜测成真。

这也是一种心理暗示的一种情况,可以理解为当我们对自己进行了分析或者结合当下的一种状态后,对自己进行了一种暗示。而暗示又分为了两种情况,一种是消极的自我验证,一种是积极的自我验证。而孩子消极的自我验证往往会是孩子学习没动力的成因。

消极的自我验证让孩子不断的觉得自己不可能实现,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对孩子还是不停的念叨,还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想要去学习。

而积极的自我验证则是孩子相信自己能够做到,并且对于自己的目标很有信心,结果一段时间之后确实表现出孩子真的做到了。

昨天在路上遇到一对母女,在旁边一起等公交车的时候,母亲不停的和孩子说:“我之前就和你说,你不适合学画画,你看看你这都画的什么,别人都能拿奖了,你还是画的什么都不是,平白的花了那么多钱”。孩子在旁边不敢说话,最后实在是忍耐到一定极限了,满含泪水对妈妈说“我不学了行了吧,反正什么都学不好,但是我才学习了一个月而已,老师也说我很有天赋的,反正我以后再也不学画画了”“……”

其实这个孩子可能是真心喜欢画画的,但是因为父母一直在做心理暗示“你这种就是不行”,导致孩子慢慢的也不会再有坚持,最后也对这方面导致失败。

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不经意间给孩子一种消极的暗示,这些都成为孩子进行自我验证的起因,最后让孩子自己都相信“我就是做不好”,慢慢的对于学习也就没了动机。

如果家长们能在孩子对学习没有动力的情况下,适时的使用“自我决定理论”的方法教育孩子,很可能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二、什么是自我决定理论

自我决定是一种关于经验选择的潜能,是在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和环境信息的基础上,对自己行动做出自由的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在上个世纪提出有关于自我决定理论,其中强调了自我在动机过程中起到的作用。德西在自我决定理论当中着重的论述了有关于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突出了个体在动机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其中激发动机和给行为提供能量具有三种来源:

第一个重要信息来源就是最初的一系列驱力,驱力可以作为发动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出现,或者成为自动行为的发动者。

第二个就是智慧和自我决定的内在需要。通过这种动机不断的给行为提供能量和指导,引导人们去挑战,去调节驱力,从而导致有效的行为。

还有一个就是情绪带来的作用,情绪往往是可以提供动机形成和随后的目的行为的信息。在行为的前因和后果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驱力、内在需要和情绪三种动机来源会相互影响、相互侵占和相互干扰我,也可能联合起来产生多重动机。

每一个孩子在学习当中都是有自我动机的:希望自己能够学好。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给自己激发信心提供能量,但是因为在学习的过程中遭到了困难,让孩子产生了畏难的情绪,之后孩子在困难当中不断的消磨自己的信心。

最终导致孩子学习提不起来动力,家长们也束手无策的局面。这些都不是父母和老师希望看到的,那么老师和家长们应该适时的使用一些其他方法帮助孩子提升学习的动力,才能让孩子更加喜欢上学习、主动的去学习!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三、那么父母们应该怎样在孩子学习方面如何运用自我决定理论?

1.首先应该让孩子减少意识依赖

家长们经常发现孩子在学习方面总是要家长和老师督促着才能去学习,缺少自主性,其实这都是因为孩子已经对老师和家长形成了一种意识的依赖,这种依赖让不能主动去学习,缺少了一种对于学习的控制能力。

对于这方面社会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认为人们都有一种自我控制能力

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和戴安娜·泰斯夫妇设计了一个有关于自制力的试验。他们首先在一个盘子放饼干,在另一个盘子里面放上了萝卜。然后让一些学生志愿者参与实验。一组学生只吃饼干,一组学生只吃萝卜。最后每一个志愿者都去尝试解决一个难题,而这个难题被设置成无解的。结果证明吃巧克力饼干和什么都没有吃的对照组的学生可以在19分钟之后放弃解答,而吃萝卜的学生在8分钟后就放弃了尝试。

作者们发现,其中一组学生因为强迫控制自己只能吃小萝卜,在刻意的压制自己的正常欲望而付出了努力,从而消耗了较大的意志力。如此以来在思考难题的时候就觉得力不从心,从而难以维持较长的时间去进行思考。

在了解意志作用之后,有两种常见的做法:第1种就是想尽办法提升意志水平,第2种就是以意志水平低为借口放弃努力。

在有关于孩子学习方面,孩子因为内心抗拒学习,之后强迫自己去进行学习,从而消耗了更多的意志力,因此很难提升学习动力,让学习成为孩子难以克服的“困难”。作为家长可以帮助孩子转换对于“学习”的态度,让孩子自己掌握学习,从而提升孩子对于学习方面的动力。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2.帮助孩子增强自我决定

孩子一般都是不喜欢学习的,但是又不得不学习,这是因为他们如果不学习的话,就会面对家长和老师的指责,因此为了不面对这种指责,他们只能学习。但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学习的很快乐,而有的孩子却很痛苦呢?其实这在于孩子们自己主动的进行了选择。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和他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将小狗分为三组,第一组受不到任何伤害,第二组电击是可控的,只要小狗触碰笼子里面的控制杆,就不会受到电击,第三组小狗无法躲避电击。第二天小狗被放入一个穿梭箱里面,里面会有一些阻挡电击,而第一组和第二组小狗在面对几次阻挡之后,很快就学会了躲避,而第三组小狗大部分没有尝试进行躲避,只是被动的等待电击的结束。

马丁将第三组小狗的现象称为“习得性无助”,因为第三组小狗已经产生了“无论怎样做都不会改变现实”的想法,所以他们已经接受了被电击的下场,不再想做出改变。

这个实验也很好的展示了自我决定、选择的重要性:面对一件事情,人们通常有两种意识[应该]和[必须]。这种意识试用在孩子身上,就是当他们面对学习认为[这是我自己选择的]就会有一种自我决定的感觉,然后面对自己的决定,他们是愿意付出努力和行动来促使学习趋向好的方向发展的,而且会不由自主的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

而如果孩子面对学习是一种[我不得不学习]的心理,这就会增加孩子厌学的态度,对学习提不起兴趣,面对父母和老师的指责让自己更加痛苦当中。

所以家长们应该让孩子改变对于学习的心态,让孩子有一种[自己选择]、[自我决定]的感觉,从而获得更多的学习动力,在其他方面也能增强孩子的自我决定能力。

孩子学习没动力?巧用“自我决定理论”让孩子自动快乐学习

3.通过外部加持

除了培养孩子养成自我进行意识的改变、增强自我决定之外,还需要通过家长们给孩子进行一个外部加持。

在这方面可以依照smart原则:家长通过给孩子确定一个明确的、可衡量的、可实现的、有准确时效的目标,让孩子通过主动学习,进行获得一定的成绩。

例如小红的妈妈经常就给孩子设立一个学习的目标:在一个学期之内,小红如果可以将总成绩在班级里面提升10名以上,小红妈妈就会满足小红一个要求。在有一个这样的规定之后,小红更加努力的想要学习,来获得一定的成绩,进而换取妈妈的要求。

在这其中“一个学期”、“总成绩”、“提升10名”都是通过小红妈妈这种外部加持,来进而督促小红学习的。而小红因为这种“可获得妈妈的要求”从而引起积极学习的动力,最终达到主动学习的效果,也是妈妈希望看到的。

家长们都是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的,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孩子却变得不喜欢学习,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这就需要家长们应该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乐观向学的态度,最终让孩子能够快乐开心的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