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陵121個村(社區)向“無錢辦事”說再見

【身邊的初心使命——保山新聞戰線增強“四力”教育實踐活動】

龙陵121个村(社区)向“无钱办事”说再见

村級集體經濟如何做實?近年來,為解決村(社區)集體經濟薄弱問題,龍陵縣探索出資源優勢型、土地流轉型、固定資產投資型、入股分紅型、集體資產投資型、電商經濟型“六種模式”,並建立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不斷髮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解決村集體“有錢辦事”的問題,實現黨的建設與經濟社會發展雙推進。全縣121個村(社區)全部“退殼”,一批昔日的“空殼村”,如今產業興、生態美、人氣旺,村集體的腰包鼓了起來,村民們也享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發展紅利。

一村一策 “死產”變“活錢”

“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是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的有效路徑。”鎮安鎮黨委書記趙孝磊認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新在推動傳統農業與現代農業、市場經濟相結合,實現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綜合效益,在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壯大集體經濟。”

該縣壓實責任,健全體系,設計載體,大力推廣可複製、可借鑑的發展模式,突出示範引領、示範帶動,切實讓全縣村集體經濟同步發展,與基層黨建同頻共振。勐糯鎮田坡社區曾是龍陵出了名的窮村,現如今,田坡社區集體經濟“有錢了”。2014年10月,雲南恆冠泰達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落地勐糯鎮建設3萬畝柑橘水果產業基地,田坡社區395戶村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9戶,流轉土地10238畝,種植褚橙1萬畝,建成育苗基地1個、有機肥廠1個,預計今年產果8000噸,創產值3000萬元。已吸收2000餘名農民到基地務工,探索出“一租二包三分紅”機制,走出了一條土地流轉、就業務工、產業反哺、集體經濟創收四份收入的“褚橙模式”。

田坡社區黨總支書記範積旺介紹,社區“兩委”積極引導村民流轉土地,帶動農業轉型升級產業化發展,除流轉給恆冠泰達公司1萬多畝,還流轉給康豐糖業公司3000畝發展甘蔗產業,流轉給龍陵縣康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3600畝種植構樹(牛飼料)、堅果和牛油果,土地流轉成了村民最穩定的一筆收入,村集體經濟也從企業反哺中受益,隨著產業的發展,每年村集體經濟可達到100萬元以上,成為全縣集體經濟最強村。

近年來,該縣通過引入有實力的業主,成立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由大戶負責統一標準、提供技術、聯繫市場或協議價收購,村集體負責信息傳遞、勞務組織、倉儲運輸等服務,散戶抓生產管理,三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實現抱團發展。

融合發展 產業“連”起來

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產業提質增效是關鍵。在勐糯大寨社區,許多世代居住在小海(湖泊)畔的村民根本不會想到,祖祖輩輩放養鴨、鵝的湖泊,竟然搖身一變,成了旅遊景點,並被評為國家3A級景區。大寨社區“兩委”以固定資產參股、盤活閒置村集體資產、整合項目資金等方式,建成了牛乾巴廠,成立了龍陵縣復古傣麴酒業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戶15戶,佔地面積5200平方米、建築面積1700米的大寨傣泐民俗酒店竣工營業,以租賃或承包經營的方式由能人經營,實現集體經濟收入68萬元,吸收60多名村民就業。大寨河和小海溼地經修復整治後堤岸成為新風景,大寨有9家村民還在岸畔辦起了農家樂,迎來遊人如織。

該縣依託縣、鄉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所),建立覆蓋城鄉的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網絡,探索完善農村產權流轉、擔保、抵押、貸款機制,確保資產產權運營流轉順暢、保值增值。同時,鼓勵支持通過資源開發、資金入股等形式,發展多種形式的股份合作、市場化經營。

鎮安鎮鎮安社區成立了龍陵縣潔安公共服務管理合作社,多方籌資600萬元建成全市最大的農村集貿市場,採取“黨總支+合作社+黨員+農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五位一體的模式,實現了“加強社區基層黨建、助力社區精準扶貧、改善社區集鎮面貌、提升社區人居環境、發展社區集體經濟”的五大目標。2018年實現收入120萬元,村集體收入增加10萬元。

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主要路徑。龍陵縣以村集體或專業合作社為主體,依託農村山水自然資源和現有特色種植產業,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鄉村休閒觀光、採摘體驗等,不斷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壯大新產業新業態,實現了農業“接二連三”融合發展。

培植載體 市場“接”起來

在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龍陵縣把打通農戶與市場的通道作為農戶增收的重要“關節”,通過培植市場載體、創立農產品品牌、發展農村電商等,促進村民增收,增強村級集體經濟持續發展能力。

鎮安鎮著力為集體經濟薄弱村培植創收載體,補充“鈣質”,強筋壯骨,通過採取“先富幫後富、抱團發展、異地入股”的模式,盤活集鎮內農機站閒置國有土地,由鎮安社區潔安公共服務管理合作社牽頭,整合5個集體經濟薄弱村80萬資金,籌資120萬元,建設16格商鋪和11間倉庫招租經營,每年實現租金收入20多萬元。各村(社區)按照出資額進行股權分配,結合收益情況按照股份進行分紅,每年每個村集體收入增加4萬元至5萬餘元。

如何激發村級發展動能?龍陵縣秉承讓政策為增收加油鼓勁的思路,拿出真金白銀,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進行扶持,以實實在在的措施幫助村裡廣開增收渠道。近幾年來,該縣共發放“紅色信貸”3000萬元,扶持432名黨員幹部實現創業,帶動幫扶1000多名建檔立卡貧困戶拓寬了增收門路,扶持10個村(社區)發展集體經濟,摘去了“空殼村”帽子。

龍山鎮核桃坪村籌資110萬元,採取“支部+村集體經濟+職業養蜂人+電商+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發展模式,發展中華蜜蜂養殖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同時,還投資13.21萬元建起了核桃坪佧佤翁電商平臺,暢通了農產品“綠色通道”,解決了山區農民買賣難問題。

碧寨鄉由政府投資建成了有187個攤位的農貿市場(集市),由梨樹坪社區管理,每年攤位費純收入11多萬元歸村集體,向龍陵縣龐龍牧業有限公司投入股金10萬元,又多了一份股金分紅收入,增強了村集體經濟實力。

本報記者 雷 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