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的垃圾分類跟上海一樣?未來垃圾分類需要“軟硬兼施”

鄭州的垃圾分類跟上海一樣?未來垃圾分類需要“軟硬兼施”

鄭州小區裡的分類垃圾桶廚餘垃圾

郑州的垃圾分类跟上海一样?未来垃圾分类需要“软硬兼施”

鄭州小區裡的分類垃圾桶有害垃圾

郑州的垃圾分类跟上海一样?未来垃圾分类需要“软硬兼施”

鼓勵垃圾分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郭致遠文圖

2017年,鄭州吹響垃圾分類號角。按照計劃安排,今年9個區相繼選址建立垃圾分揀中心,其目的是徹底解決垃圾分類處理閉環運行的末端“痛點”,為12月1日實施垃圾強制分類,提供強力“後勤”保障。

據瞭解,鄭州市的垃圾分類共有四種,即餐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那麼,收集這些垃圾的容器和上海市的是不是不一樣?運輸這些垃圾的車輛是否有分工?最終處理方式上有何不同?

運輸:環衛車分工各有不同

10月31日下午3點多,在鄭州市二七區祈福社區附近,賈守海駕駛一輛環衛車,行至該小區門口附近停車。在路邊,擺放的兩個墨綠色餐餘垃圾桶,則有該環衛車輔助剷車,托起它們緩緩上升,傾倒入車廂。整個過程,不見人操作,全系自動化。

記者注意到,這輛環衛車車廂呈灰色,車廂上面設置三四個鐵柱臂力架,車體噴寫著“餐餘垃圾收運車”字樣;車尾處,有兩個液壓桿,可以一次性抬升兩個垃圾桶。從外觀看,該車和普通環衛車沒啥區別,而它最大的不同之處是,待餐餘垃圾傾倒完畢,車廂緩緩閉合,幾乎不留一絲縫隙。

“餐餘垃圾收運車,只運送居民分類的餐餘垃圾,其他垃圾一概不拉。”據鄭州路晨科技公司的劉洋介紹,他們通過公開招標,中標承攬了二七區餐餘垃圾清運工作。這期間,在二七垃圾分揀中心尚未建成前,從小區接收的餐餘垃圾,轉運至環衛中轉站,進行壓榨脫水。該環節結束,隨即把垃圾送往鄭州垃圾處理廠掩埋。

劉洋介紹稱,目前,他們暫時投放8輛餐餘垃圾收運車,每天定時、定線路,穿行二七轄區內幾十條道路,沿街收納餐餘垃圾。收運的時候,提前通過微信群告知小區環衛工,及時做好出垃圾準備,“一個小區的餐餘垃圾,大概三兩分鐘裝完。”

劉洋稱,該車雖然塊頭不大,但是造價不菲,一輛車四五十萬元,車廂密封性能良好。該車核載3.5立方垃圾,從目前試運行情況看,基本滿足市民餐餘垃圾出貨量。劉洋說,隨著12月份強制推行垃圾分類實施,市民分類的餐餘量會增多,到時候,他們視垃圾量再增配車輛。

在中原區,市民分類的餐餘垃圾,亦是通過這種運輸車輛,每天定時、定線路收運至環衛中站,進行脫水壓榨後,再送到垃圾處理場掩埋。“鄭州垃圾強制分類實施後,居民家的餐餘垃圾,是處理的大頭,它們幾乎佔了市民家中垃圾的五六成。”鄭州垃圾分類辦相關人士說,餐餘垃圾由專業車輛運輸後,剩餘的垃圾像樹葉、樹枝等垃圾,由傳統的普通環衛車,送到垃圾中轉站統一送垃圾場掩埋。因垃圾分揀中心尚在建設中,居民提供的有害垃圾,因其量較小,暫時保存在垃圾桶內。一旦分揀中心投入運行,再作集中處理。至於可回收垃圾,則分類回收處理。

容器:分法不同容器也有區別

今年起,上海實施史上最強居民生活垃圾分類,引發社會各界關注。一時間,如何分辨溼垃圾、幹垃圾、有害垃圾等,成了民眾頗為關注的熱點。

“鄭州要開始執行垃圾強制分類了,我們這樣做對嗎?”10月30日,在鄭州市棉紡東路盛潤錦繡城小區,業主劉女士像往常一樣拎著飯菜殘渣,傾倒進小區單元門口的餐餘垃圾桶。

在現場,劉女士眼前擺放著4個垃圾桶,其外觀潔淨明亮,桶體上分別寫著餐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這些垃圾桶,均是密閉擺放,居民投放垃圾的時候,可自行刷開開啟,也可以示意旁邊的工作人員,幫忙開啟。可回收垃圾桶內,居民投放了數十個飲料瓶、紙箱等;有害垃圾桶內,則是幾乎擺滿了過期藥品、廢舊電池。

“每種垃圾,都要分開擺放,一點都不能馬虎。”工作人員張春嶺稱,為了“刺激”市民參與垃圾分類,他們為業主辦理了垃圾分類積分卡,傾倒一次餐餘垃圾,可積5分。積分累計一定數量,可兌換洗衣液、香皂等。他說,該小區有近5000戶居民,公司派了12名員工值守現場,引導市民垃圾分類。

“盛潤錦繡城小區的垃圾分類,是鄭州目前1500個試點小區的縮影。垃圾分類強制實施後,小區垃圾分類就按照這個模式進行。”鄭州市垃圾分類辦相關人士說,上海的幹垃圾、溼垃圾叫法,有反映說讓人不好理解,國家組建部很快規範了叫法。目前,鄭州市對垃圾分類共有四種,即餐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有害垃圾。

他進一步介紹稱,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廢紙、塑料、玻璃、金屬和布料五大類。其他垃圾(上海稱幹垃圾)是,磚瓦陶瓷、渣土、衛生間廢紙、紙巾等難以回收的廢棄物及塵土、食品袋(盒)。大棒骨因為“難腐蝕”被列入“其他垃圾”。

餐餘垃圾上海稱溼垃圾,包括剩菜剩飯、骨頭、菜根菜葉、果皮等食品類廢物,玉米核、堅果殼、果核、雞骨等則是餐廚垃圾。有害垃圾包括電池、熒光燈管、燈泡、水銀溫度計、油漆桶、部分家電、過期藥品、過期化妝品等。

說法:垃圾分揀中心收3種垃圾

“分類好的垃圾,嚴禁各個環節出現紕漏,再二次混裝。”11月1日,鄭州市垃圾分類辦相關人士受訪時表示,在垃圾分揀中心未建好的過渡期,各區目前都像二七區、中原區的方式一樣,進行垃圾初分、運輸及處置。分揀中心建成投用,接收餐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則由傳統環衛車運輸,送到指定地方處理。

他說,根據計劃安排,垃圾分揀中心建成運行後,某種程度來說,因其分散於每個區,就相當於一個大型垃圾中轉站,可以有效對餐餘垃圾進行脫水,“普通的垃圾中轉站,對餐餘垃圾脫水能力有限,能達到5%左右就不錯了。而分揀中心有專業設備,脫水能達到50%~60%。”該人士說,餐餘垃圾在分揀中心脫水,汙水可以進行處理,而在垃圾中轉站脫水,汙水順著市政管網排走,難以實現降汙處置,“一個垃圾環衛中轉站,就是一個汙染源。未來,隨著分揀中心運行成熟,城區的垃圾環衛中轉站將會減少。”

未來:垃圾分類需要“軟硬兼施”

“政府推進垃圾分類,建立末端分揀中心、購買服務搞好運輸,都是能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多位從事垃圾分類工作的業內人士稱,這三個核心運行閉環當中,最難的是業主的垃圾初分類。兩年多來,政府通過招標購買服務,引進的多家垃圾分類運營企業,拿出各自的手段以宣傳、引導或物質獎勵等形式,讓市民知曉垃圾分類、自覺垃圾分類。

從運行效果看,很多人知道了垃圾分類的好處,以及怎樣做好垃圾分類。

採訪中,記者注意到,不少試運行小區的垃圾分類,從最初端的分類,已經渾然一體、流於形式,“分不分一個樣,分了又一個樣。”“造成這樣的局面,很大程度是垃圾分類服務公司認為,政府採購了其服務缺乏第三方有效監管。”一位不願具名的知情者分析說,垃圾分類是個新興事物,鄭州試行垃圾分類至今,已有數十家企業參與其中,但他們如何引導業主垃圾分類、引流了多少餐餘垃圾處理等,缺少有效監督考核量化標準。

“我們建議,在政府強制推行垃圾分類的時候,亦要引入淘汰機制,讓市民、物業、辦事處等方面對小區的垃圾分類企業打分、評判,不合格的堅決淘汰出局。”多位受訪者表示,推進垃圾分類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兒,政府投資搭建了良好硬件同時,更需要廣大市民、垃圾分類運行企業、監管部門等鉚足勁頭,依照鄭州出臺的垃圾分類管理辦法,去實施、執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