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皇帝會在湖北十堰舉國之力大建武當山?

戀空Vlog


說起武當山我們首先會想到武俠世界的裡武當,武當弟子除暴安良行俠仗義,瞭解歷史的我們會知道武當山敕建於唐貞觀年間,明代達到鼎盛。

武當山是在明朝時期達到了頂峰,明朝皇帝更是舉全國之力大建武當山,這是為何,是什麼原因讓明朝皇帝如此看重武當山的建設?

武當之所能受到歷朝歷代的帝王親睞主要歸功於道教,道教對統治者統治天下有一定的幫助。所謂盛世興佛,亂世興道也是如此,我們都知道,道教乃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在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

而武當之名最早出現在《漢書》中,漢末到魏晉隋唐這段時間,武當成了求仙學道者的棲隱之地。到了宋代,道經開始把傳說中的真武神與武當山聯繫到了一起,把武當山變成了真武大帝的出生和飛昇之地。至此武當山有了彰顯尊貴的基礎,到了明朝之後,歷代帝王對真武大帝的尊崇,武當山迎來了頂峰,被封為太嶽和玄嶽已然成為當時的天下第一名山。

為何明朝皇帝會如此尊崇武當,大力修建武當山呢

武當山只所以在明朝如此尊貴跟明太祖朱棣有很大關係,當年朱允炆繼承帝位,由於朱允炆不成熟而急於進行削藩之策,讓朱棣為了自保也好,為了清君側也罷,朱棣以靖難而登上帝位。

雖然朱棣悍然稱帝已成定局,但是反對朱棣以藩王入主大統之人多不勝數,況且朱允炆是否在世也是未知數,倘若朱允炆振臂一呼對朱棣的統治也有一定的威脅。於是乎,朱棣一直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有傳言朱允炆出家為僧,也有傳言朱允炆飄洋海外,甚至有傳言朱允炆到了武當參悟大道。不管如何,朱棣也是把尋找朱允炆的下落當成一件重要的事情來做,其結果雖然歷史已經告訴了我們結果,但當時朱棣無時無刻不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大力修建武當山也有朱棣為了尋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

另外朱棣登基初期,由於自己是藩王入主大統的原因,朝野上下有很多人不服,其中著名的有方孝孺大罵朱棣為逆賊,景清刺殺朱棣為故主報仇之事。還有南北之亂,南邊有安南犯境,北邊有北元趁機入侵大明,如此之下讓朱棣想到了名不正則言不順。以道教之中君權天授來維護局勢,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為帝乃是天道,道教又以武當出名,隨即朱棣就以建設武當來宣示自己帝位的正統性。

還有一個傳說是因為張三丰,傳說張三丰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時候,就已經有一百六十多歲的高齡,張三丰的長壽聞名天下,朱元璋知道張三丰在武當山修道,隨即派人尋找張三丰,奈何張三丰乃是世外高人,那怕一代帝王也無緣相見。

後來朱棣登基為帝,民間依舊有張三丰在世一說,自古帝王都想延年益壽,朱棣自然也不例外。於是派大量人力物力去尋找張三丰的下落,多次無果,朱棣手下飽學詩書之士諫言,大修武當讓真人看其真誠,求得仙人相見。

在朱棣多次修建武當山之下,一日幸得張三丰相見,傳授其延年益壽之法,讓朱棣頗為受用。民間一直流傳朱棣去世之後,張三丰依然活在人間而瀟灑避世,後世之君也是為了長生之道而修建武當,以求張真人指教一二。傳說畢竟是傳說,張三丰是否真的有如此高齡還是個謎題,到底有無此事還需斟酌。

不管原因如何,明朝皇帝只所以修建武當,應該是出於統治需要,畢竟朱元璋時期就把道教封為國教,再則道教乃是我國本土宗教,有著不可磨滅的文化和歷史地位,武當山亦是如此。


豫北老崔


1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經過4年鏖戰於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蹤,朱棣登上帝位,改年號“永樂”。朱棣以藩王入主大統,有違封建宗法正統觀念,因此朝野不服。先是大儒方孝孺當眾在金殿罵他是“燕賊篡位”,接著是大臣景清當眾掏出利刃刺殺他,朱棣責問:“朕那麼信任你,為何還要謀害朕?”景清回答:“為故主報仇耳!”從此朱棣夜不能寐,他對身邊的大臣不敢相信了,特別是建文逃出了南京,帶兵鎮守各地的大將都是建文舊臣,建文要是登高一呼,萬眾響應,如何得了!為了尋找建文,朱棣派親信胡瀅在全國各地暗訪,又派鄭和下西洋結合通商尋訪。然而他的雙管齊下,依然沒有找到建文的下落。恰在此時,南北邊關的緊急軍情塘報紛紛傳來,說是北邊的元朝殘餘勢力趁機南侵,南邊的安南等也是趁機北上,攻城略地,屠殺邊民。朱棣感到內外交困,焦頭爛額,如何穩定政局,騰出手來南征北戰,消弭邊患?他想起了孔聖人的名言:“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但是如何“正名”?這時武當山得道高人張三丰,通過蜀獻王朱椿向朱棣獻策:“玄帝陰佑,君權神授,大修武當,報答神恩。”就是說朱棣登上皇位得到了玄帝陰佑,是君權神授,為報答神恩,特大修玄帝居住的武當山宮觀。他在大修武當宮觀的聖旨碑等多道聖旨上,都講他“奉天靖難之初,北極真武玄帝顯彰聖靈,始終佑助,感應之妙,難盡形容,懷

懷報之心,孜孜未已。”因此大修武當。朱棣大修武當,還有另外一個版本,是說張三丰預言武當異日必大興,胡濙尋訪建文時在武當山遇見張三丰真人,得到點化,上奏朱棣,遂大修武當宮觀,報答君權神授的神恩。(見《明史·方伎傳》)朱棣還下旨在武當山特別修一座“遇真宮”,供奉張三丰。為活著的人修宮殿,給以皇帝待遇,可見朱棣對張三丰何等敬重。朱棣大修武當,果然使朝野臣服,出現了太和景象,穩定了政治局面。他騰出手來五次北征,兩次南戰,終於消除了邊患,為確定中國之版圖,立下了不世之功。千古一帝康熙評價朱棣“功邁漢唐”,說朱棣功勞超過漢武帝和唐太宗也不為過。


文哥哥江西


說到武當山,想必很多人會第一時間內想起張三丰這個人,他所創立的武當派與少林寺都是中國古代中華武術的重要流派,武當武術與少林武術是中華武術中的一塊瑰寶,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當”之說。武當山是道教名山和武當武術的發源地,被稱為:

“亙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當山自唐代後就得到歷代帝王的重視

武當山成為求仙學道者棲隱之地,是在漢末至唐初這段時間。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間,詔武當節度使姚簡到武當山祈雨,而特別建造了“五龍祠”。唐朝乾寧年間,武當山成為了當時的“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自唐代後,歷代封建帝王都對武當山很重視,特別是封號武當,使其地位越來越高。到了元代從忽必烈大信其道開始,至元成宗時把武當山封為“武當福地”。



武當山真正被髮揚光大的是在明朝

武當山被髮揚光大的是在明初,主要是有兩個原因,其一因為張三丰在這裡創立了武當山道教,此後武當派與國內的武術宗派少林寺齊名,成為享譽國內外的武術大派,而武派山也因此讓武當山聞名遐邇。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永樂年間,朱棣下令大修武當山,並把武當山封為“大嶽”,高於五嶽之上。嘉靖年間更是把武當山封為“治世玄嶽”,把武當山尊為至高無上的“皇室家廟”,五嶽之冠的顯赫地位,讓武當山成為道教第一名山。



明朝皇帝為什麼要大修武當山呢?

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特別讓寵臣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右侍郎郭璡等負責率20萬軍民以及工匠大修武當山。這項工程歷時12年,修建了大嶽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

明初,朱元璋崇拜真武神,並把武當真武神當做是“護國家神”來祭祀,因此武當山的地位確定為“天下第一仙山”,成為了全國道教活動的中心。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登基繼承皇位,而他的叔叔朱棣則以“清君側”的名義,發起了“靖難之師”,併成功的搶奪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為了自己的皇位繼承有合法性,從鞏固政權需要,朱棣自稱真武神保佑他的父親和他取得天下,他因此為了報神恩,於是就命人大肆修建武當山。

武當山成為道教繁榮昌盛之地

自明成祖後,明朝歷代帝王都會對武當山進行擴建廟宇,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重建和擴建,使得武當山上的道教宮觀空前宏大。

明代張開東在《大嶽賦》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聲號山裂。”可見當時的繁榮景象。

從明成祖開始,明朝帝王都會直接控制武當山道場,派遣內臣(太監)和藩臣提督武當山一切事務,直接對皇帝負責。同時還欽點全國500名道行高的道士到武當山辦道。

到了嘉靖年間,武當山成為最盛時期,全山各大宮觀有道士少則三四百人,多則五六百人,全山有一萬餘人,包括道官、道眾、軍隊、工匠等。而前來朝武當者更是人流不絕,就好比我們現在的節假日人流一般。


結語,明朝時期,朱棣大舉修建武當山是為了自己的皇位繼承權有合法性的依託。而此後明朝的歷代帝王對武當山是修建則是在尊崇祖訓的基礎上進行的。


觀景說史


明朝從明成祖朱棣開始大肆修建武當山的

朱棣修建武當山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發動的 靖難之役 鞏固自己的統治而修建的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入駐大統 替自己不和禮法找的理由 非常有計劃的製造了 玄武神 輔佐靖難 保佑燕王當皇帝的神話 而朱棣的後代們繼續修建武當是想用物質來把這個所謂的神話故事永久的宣傳下去

朱棣的後代們也沒有讓朱棣失望 現在武當山現存的建築大部分都是當時修建擴建的 太子坡 南巖 瓊臺 金頂等都是明朝時擴建的







一個肥膩的胖子


明代皇帝大建武當山,這不是皇帝們好大喜功, 大家都知道, 絕大多數帝王都是科班出身,歷史上只有三個皇帝屬於草根:漢高祖劉邦, 大周女皇武則天, 明太祖朱元璋。為了名正言順 , 帝王的檔案需要上天欽定。

我國封建社會2000多年, 周王朝就以“天子”自居 , “當時尚有周天子, 何事紛紛說魏齊”。秦始皇每年都要上泰山封禪,李斯丞相專門為皇帝篆刻一枚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的傳國玉璽。以證明皇帝是上天欽定。

漢高祖劉邦, 亭長出身太寒磣了, 於是“斬白蛇”以及高祖出身時有祥雲籠罩的故事, 既然天降祥雲, 必然是“天之驕子”。既然是上天安排, 就像今天說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

女皇武則天坐穩了龍椅,也在為自己的皇位合理性做足了文章。謠傳大國師袁天罡曾經見過武則天幼年時的面相 , 並斷言:有帝王相。武則天自己則對外說, 夢見彌勒佛祖上身。女皇不僅是帝王, 而且還是佛主附身, 更加名正言順!

傳說朱元璋與張三丰賭輸贏,賭注就是武當山, 結果張三丰贏了, 武當山成了張真人的私產,為了感謝明太祖的恩典,張三丰專門修建了真武宮,內供朱雀, 玄武,青龍,白虎,並暗示皇帝就是北方真武, 真武大帝轉世, 讓明太祖龍顏大悅 , 自己是真武大帝化身, 當皇帝名正言順!加以小時候就是佛門小沙彌,佛道兩家都是出家人何分彼此!所以武當山幾十年大興土木,明太祖樂此不疲。武當山正是朱明王朝的風水寶地,王朝的龍脈更需要繁榮昌盛,太祖爺未竟事業還需要龍子龍孫來繼續努力。

遊氏觀點,謝謝美評。


遊氏廣告


其實最早原因要從朱元璋算起。當時朱元璋為爭天下,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當時道教是中國的大教派,信者眾多,因此道教便是他的眾多助力之一。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後自然要對道教一些發展的支持,所以道教在明代得到了很大的政策優勢。而後來朱棣奪位之後,覺得心裡不安,為了尋求心裡安穩一些,便更加推祟道教了,對武當山的修繕也是大力支持。


明瞭半卷書


在明代,由於統治者的大力扶持,武當道教處於鼎盛時期。在明朝統治的二百餘年間,武當山的政治地位較高,經濟活躍,被譽為“舉世無雙的龐大而宏偉的道場”。

聖旨,是中國封建社會一種特殊的文體,專指封建皇帝下的命令或發表的言論。這些命令或言論,往往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對一個地方或一個事件的興起、成功、失敗都起著決定性作用。統治者重視武當道教、支持武當山建設,就突出反映在皇帝頒發的聖旨中。《武當山明代志書集註》中收錄了現存明代武當山志書四部,即 《敕建大嶽太和山志》(簡稱 《任志》)、《大嶽志略》(簡稱《方誌》)、嘉靖三十年《大嶽太和山志》(簡稱《王志》)、隆慶六年《大嶽太和山志》(簡稱《盧志》),其基本情況見《略述武當山歷代山志》一文。

在上述山志中,聖旨總計258道。其中,《敕建大嶽太和山志》收錄明洪武至弘治七年的 (1368年—1494年)聖旨124道;《大嶽志略》收錄明朝聖旨103道,其中,弘治七年至嘉靖十五年(1494年—1536年)聖旨15道;《大嶽太和山志》收錄明朝聖旨255道,其中,嘉靖十五年至三十五年 (1536年—1556年)聖旨107道;《大嶽太和山志》收錄明朝聖旨139道,其中,嘉靖三十五年至隆慶六年 (1556年—1572年)聖旨12道。解讀這些聖旨,對我們瞭解明朝的政治、軍事、經濟,以及武當山建設、武當道教的發展等大有裨益。

一、玄帝信仰是武當山大建設的動力,是武當道教鼎盛的重要原因。

關於朱棣“南修武當”的起因,有許多種說法,常見的有以下兩種說法:

“搜尋說”,即明成祖朱棣奪位後,認為建文帝生不見人,死不見屍,他一路派鄭和沿海尋找,另一路派人在全國各地找尋,並實施了名為修建武當山而實為尋找建文帝的大工程。

“穩定說”,即明成祖朱棣奪位後,以大力宣揚玄帝信仰為突破口,平輿論,籠民心,保穩定。

對於這兩種說法,前者尚存爭論,後者卻在明代諸皇帝的聖旨中得到論證。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道教崇奉的玄帝懷有敬畏之心,他在升丘玄清任嘉議大夫太常司卿的聖旨中,開篇即有“祀神之道大”的感嘆。後來,在與武當道士孫碧雲促膝談心時,朱元璋對道教“教雖分三,道乃一也”的教義大加讚賞,龍心大悅之際說出“朕便是軒轅,爾便是廣成子”的比喻,這就為道教在明朝的發展指明瞭方向,定下了基調,並相沿而為祖宗“成例”。

明成祖朱棣認為,自己能當上皇帝,是道教最高尊神——玄帝“陰翊”的結果,“我自奉天靖難之初,神明顯助,威靈感應至多,言說不盡”。所以,他處心積慮地想為玄帝尋找一塊人間仙境,讓其長久地住下來,一則“報答神惠”,二則“上以資薦皇考、皇妣在天之靈,下為天下生靈祈福”。北京,是朱棣起兵發家的風水寶地,但他不可能讓玄帝住在北京,中國的神靈信仰是不可能凌駕於皇權之上的。而武當山是“天下名山”,又是“玄帝修道顯化之地”。同時,朱棣登上皇位後,武當山五龍宮道士李素希於永樂三年、四年連續將預示“嘉祥”、“豐穰”的武當山特有的榔梅進獻給明成祖,朱棣大加賞賜,選址武當山、大建神宮仙館的事就這樣確定了。

武當道教宮觀建成之後,武當山由“高真道場”一躍而成為“朝廷家廟”,明朝歷代皇帝即位後,都要派欽差大臣到武當山致祭真武、修建齋醮;不僅如此,遇有御賜神像奉安、每年 “恭遇萬壽千秋,並玄帝衝舉聖誕”,均有聖旨敕命修建醮事。永樂之後的明朝13位皇帝,均在即位後派欽差到武當山致祭玄帝,其中,英宗兩次即位,均派大臣到武當山致祭玄帝。

與此同時,民眾亦把武當山作為 “朝聖”的最佳場所, “每遇春三,趨謁而徼福者莫不駢肩接踵,不數百里歡呼而至”,這種朝山進香活動,也給武當山帶來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

有明一代,上自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下至山林田野平民百姓,玄帝信仰蔚然成風。這種信仰,在明初凝聚成為一種新的動力,讓統治者能體貼民情, “用工之時,要愛惜他的氣力,體念他的勤勞;關與糧食,休著他受飢寒;有病著官醫每用心調治”;同時,也支撐著數十萬軍民夫匠在這深山老林中辛苦勞作,建成這規模宏大的道教道場。明朝歷代皇帝沿襲了這種信仰,均委派提督內臣、提督藩臣、提點,駐紮軍隊用以管理、保護、維修這賴於 “妥神”的武當道教道場。特別是嘉靖皇帝,他將這種信仰推向又一個高潮,他下令拿出內帑銀11萬兩,動用10萬夫匠修葺武當宮觀。既有統治者的推崇和保護、又有深厚群眾基礎的武當道教,在明朝有著輝煌的發展就不足為奇了。

二、 “祖制”、 “成例”,是明代武當山宮觀得以有效保護的關鍵。

明朝,武當山的建築規模達到了頂峰。明永樂年間,在朱棣的主持下,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禮部尚書金純、工部侍郎郭璡等官, “統領天下億萬錢糧,官軍夫匠20餘萬,到山修建大小宮觀36處,殿堂、房屋1800餘間,12年工完”。這些大小宮觀以天柱峰為軸心,向四面八方輻射,遍佈全山。僅古均州城至天柱峰官道、神道旁的建築就綿延140餘華里, “五里一庵十里宮”、 “玉虛彷彿秦阿房”是其真實的寫照。這項曠日持久的建設,自籌備伊始到建設完工,甚至在宮觀房屋、橋樑、道路維修等方面,都始終貫穿著皇帝的聖旨。從這些聖旨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明朝二百多年時間裡,遵循 “祖制”、 “成例”的歷代皇帝,對武當山宮觀建築的保護、維修工作一直沒有停止過,這為武當山在明代鼎盛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證。

從聖旨中看,明朝歷代皇帝對武當山宮觀建築的維修、保護工作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建設、維修不破壞山體植被。明成祖在頒給張信、沐昕修建天柱峰紫金城的聖旨中,明確地寫道 “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在其它聖旨中,也多次提到建設宮觀要“相其廣狹,定其規制”。嘉靖年間維修宮觀時, “白窯移於均之小江口,鄖之潦石鋪、柘溪口;黑窯於石板灘、蒿口、花慄崗”,這些製造維修材料的白窯、黑窯所在地,都是距宮觀較偏遠的地方。這些做法既是道教“道化自然”的宗旨體現,也是保護武當山環境的突出表現。

二是制定制度、劃定保護範圍。永樂十一年十月,為保護道士清修及加強道教管理,明成祖專門頒佈聖旨,拒 “一應往來浮浪之人”于山門外;同時, “若道士有不務本教、生事害群、傷壞祖風者”,也有依據處理。明朝皇帝多次敕諭官員軍民諸色人等 “毋得侮慢褻瀆,砍伐侵種,生事擾害”。成化五年,聖旨明確劃分了宮觀庵的四方邊界,如五龍宮自然庵, “東至青羊澗,西至西行宮,南至桃源澗,北至明真庵,為庵中永業”。成化二十年,更是明確了武當山 “官山”的界限:“東至冠子山,西至鴉鶘寨,南至麥凹,北至白廟兒”。以後歷代皇帝多次下聖旨重申這一邊界。

三是增設道官管理武當道教事務。在武當山大建設正式開工的第二年,也就是永樂十一年九月,明成祖就頒聖旨給正一嗣教真人、四十四代天師臣張宇清,讓其從浙江、湖廣、山西、河南、陝西等地挑選有道行者擔任玉虛宮、紫霄宮、五龍宮、南巖宮住持、提點,並每處各選50人看守。各大宮觀每處至少2名提點,多者4名,全山每年提點數穩定在20人左右,且均為正六品。永樂十七年(1419年),聖旨命湖廣佈政司右參議諸葛平“不管布政司事,專在大嶽太和山提調事務”。宣德十年(1435年)三月十六日,增設提督內臣(太監)到提調武當山事務。至此,提督內臣、提督藩臣、提點等職官合力管理武當道教及武當山事務。後來,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出現,武當山提督內臣的權力及管理範圍也越來越大。成化十二年(1476年),右監韋貴“兼分守荊襄二府所屬州縣並衛所,各該山場哨堡巡司,兼管附近淅川、內鄉二縣”。成化十六年,內官監太監韋貴的管理範圍則為“兼分守荊州、襄陽、鄖陽三府所屬州縣並衛所,及河南南陽府之淅川、內鄉縣,陝西漢中府之白河縣,西安府之商州及洛南、商南、山陽縣,與鄖陽接界者四十餘處”。當然,其職責也擴大到了賑濟災民、安撫流民、清剿盜賊等方面。總之,這些舉措是為了保證武當道場有一個清靜的修練環境。

四是設置專門維修機構及領導。武當山維修工作的領導人,其實就是住山的提督內臣、提督藩臣。而維修人員,則由最初民工“以工代科差”,逐步演變為固定的“軍隊維修工”。永樂十五年,免去均州軍民人戶稅糧之外的全部科差,“均州八里人民在山灑掃”。到了永樂二十一年,胡濙建議讓“均州守禦千戶所旗軍”擔負維修工作,朱棣雖然當時沒有同意,但沒過多久,於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十九日,他就專門下聖旨給諸葛平,稱維護人員“就於均州千戶所官軍內撥用”。洪熙元年(1425年),正式啟用均州千戶所旗軍專一維修武當宮觀,並且“免爾均州一千戶所軍餘、雜泛、差役”,“皇家工程兵”由此誕生。其後,相沿成例,明朝二百多年來沒有間斷過。維修任務繁重時,還從襄陽調撥官軍充當維修工。維修工作告一段落後,“襄陽原撥官軍四百二員名,俱放回操備”。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這類聖旨多與職官的任命、調動有關。但無論當朝皇帝有關保護、維修的聖旨多與寡,當其坐上皇帝寶座的時候,鐵定會下一道聖旨,敕令武當山官員、軍民、夫匠用心巡視、修理武當山宮觀。現存明代4部山志所記明朝聖旨,與武當山保護、維修有關的達80%以上,這足以顯示武當山的重要地位。不過,也只有這種代代相傳、持之以恆地悉心維護,才使得武當山宮觀建築在600年後的今天仍輝煌如初。


小馬哥經典影視


民間有個傳說:朱棣未發動政變前或正與朱允文戰爭時,曾上武當山求真武大帝,如佑我得大明江山,我將重修武當,重塑金身。為還願,朱棣派十萬大軍奮戰30年,按北京故宮的風格和規格大修武當各殿宮觀。當然,90%的宮殿讓李自成燒燬,


釋匯昇qq365970231


因為政治需要……皇帝嘛……雖然確實歷史上會有人憑著自己的喜好做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不過大建武當山多半還是政治需要更多。畢竟宗教的影響在那個時代遠超我們的想象。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都講究天賦神權。自個兒當皇帝那是老天爺的指令,不是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能當的。

當然我們現在知道皇帝這個位子,只有手頭上有足夠的軍事力量都可以坐坐。可是古人不是那麼想的,為了能夠哄騙那些愚民,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對於宗教這種事物都很看重。大建武當山也是如此。


葉慕舒華


明代,武當山被皇帝封為“大嶽”、“治世玄嶽”,被尊為“皇室家廟”。武當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嶽共朝宗”的“五嶽之冠”地位聞名於世。明朝是個信道教國家,雖然並沒有將道教封為國教,但是從各方面來看明朝皇帝更信道教,尤其是在明成祖時期,朱棣奪了侄子皇位後出於君權神授的政治目標,有兩種說法一說朱棣自稱為真武大帝轉世二說認為真武大帝保佑了他,大力追尊真武大帝,而武當山不止是道教名山,還是真武大帝的得道飛昇之地。

明代永樂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張信、駙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璡、禮部尚書金純等率20餘萬軍民,工匠大修武當山。永樂十五年(1417年)封為“大嶽”,高於五嶽之上。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歷時12年,敕建的大嶽太和山大小宮觀33處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