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40年來“最幹10月”安慶蓄水保水引水調水 力解安慶之“渴”

遭遇40年來“最幹10月”安慶蓄水保水引水調水 力解安慶之“渴”

11月4日,記者從市氣象局獲悉,10月1日到31日,宜城降水稀少,一整個月安慶站總降水量為2.2毫米,僅為常年同期平均值(75毫米)的3%,是1980年至今同期的最低值,可以說是40年來“最乾的10月”。

遭遇40年来“最干10月”安庆蓄水保水引水调水 力解安庆之“渴”

在40年來同期降水排行榜中,1983年的10月最為豐沛,一個月內的降水量達到370毫米,2016年的10月降水量排在第二,有225毫米。整月降水量只有個位數的年份只有1991年和2019年,分別是5毫米和2.2毫米。氣溫方面,今年10月平均氣溫有19.4℃,基本與歷史平均水平(19℃)持平,雖然比去年的17.9℃高出一點,但在歷史上,排在10名開外,不算異常。

既然氣溫不算高,為何10月會出現乾旱天氣?氣象專家分析,10月以來,控制乾旱天氣的副熱帶高壓形態比較異常,導致原本要為宜城輸送水汽的低壓比較虛弱,加上“大水貨”南支槽不給力,所以沒有足夠的西南氣流配合形成降水。

今年1至10月,城區降雨量只有1102毫米,僅是歷史平均雨量(1337毫米)的八成,其中桐城降雨量最少,為913毫米,宿松降雨量相對較多,但也比往年減少一成左右。

遭遇40年来“最干10月”安庆蓄水保水引水调水 力解安庆之“渴”

水利工程竭力解安慶之“渴”

“截至目前的持續旱情,是對我市水利工程的一次檢驗。”11月3日,市防指相關負責人說,抗旱工作開展以來,市防指加強水源統一調度和優化配置,最大程度發揮水利工程對於旱情的緩解作用,確保全市各地人畜飲水安全、農業生產順利。截至目前,已調度楊灣閘、華陽閘、皖河閘、破罡湖閘、樅陽閘等通江閘,累計蓄水保水5.09億立方米,調度華陽閘引江濟湖、共引江水605萬立方米。

市花涼亭灌區,

是國家大(二)型灌區,灌區內耕地面積佔全市的四分之一,灌溉水源來自花涼亭水庫,設計灌溉太湖、宿松、望江、懷寧4縣25個鄉鎮,設計灌溉面積105.83萬畝,滿足沿渠近百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需要。

7月下旬以來該灌區範圍內旱情加重,為此,5月18日起市防指調度市花涼亭灌區做好灌溉供水服務,累計供水3.1億立方米;10月24日起,市防指調度市花涼亭灌區向宿松、懷寧兩縣應急供水,截至

11月1日已為兩縣群眾提供生活用水423萬立方米。

此外,市防指還積極調度水庫實施跨縣域調水。7月20日出梅以來,發揮在建的下滸山水庫抗旱效益,通過表孔洩流和城鎮供水管向下遊放水6074萬立方米;調度麻塘湖水庫為懷寧縣臘樹、雷埠、石牌3個自來水廠提供水源,並向懷寧、望江兩地提供農業灌溉用水900萬立方米。針對皖水懷寧縣段各水廠取水緊張情況,及時協調上游潛山市雷公井電站水庫6次向河道補水,緩解了懷寧縣5座水廠取水燃眉之急。

抗旱,離不開“最後一公里”。2013年起我市實施“5588”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改造提升“8小水利工程”(小水庫、小泵站、小水閘、中小灌區、塘壩、河溝、機電井、末級渠系)。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計加固病險小型水庫166座,更新改造小型泵站59514千瓦,加固、新建小型水閘711座,改造灌溉面積1—5萬畝的灌區56個,擴挖塘壩66328口,整治河溝4681條,改造灌區末級渠系128萬畝。“此次全市抗旱過程中,八小水利工程對農業生產作用重大。”市防指相關負責人評價說。

此外,自2005年啟動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以來,我市農村供水工程建設得到了迅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共建設集中供水工程近2550處,分散式供水工程8.58萬處,擁有日供水能力千噸萬人供水工程112處、千人供水工程96處。共完成投資16.07億元,解決了319.22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農飲工程已覆蓋全市所有行政村,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在今年大旱中,我市已建設的農村飲水工程為城鎮和農村423.7萬人口提供了安全、方便的生活用水,在保障人民群眾飲水安全方面發揮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來源:安報全媒體 記者 沈永亮 通訊員 王可

“抓抗旱、保飲水、促安全”

嶽西縣全力保障農村飲水安全

因為乾旱,嶽西縣響腸鎮新滸村山水間種養專業合作社蔬菜受災面積55畝,經濟損失14.1萬元。

因為乾旱,嶽西縣冶溪鎮琥珀村豐糧家庭農場,600多畝的流轉稻田中近100畝水稻絕收,餘下500畝3至6成減產。

……

遭遇40年来“最干10月”安庆蓄水保水引水调水 力解安庆之“渴”

圖為嶽西縣冶溪鎮琥珀村內乾死的茶葉。嶽西縣防辦提供。

嶽西縣防辦數據顯示,出梅以來,該縣境內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偏少44.6%;8月11日至10月31日降水量較歷史同期偏少70.9%,為1961年以來降水最少年。截至11月3日,作物受災總面積14.61萬畝,直接經濟損失5110萬元。

為有效應對持續旱情,該縣啟動抗旱和救災三級響應,組成5個農村居民飲水安全工作組,分片指導各鄉鎮“抓抗旱、保飲水、促安全”,同時組成飲水水源管理指導組,對應急水源調度因地施策;各鄉鎮加強抽、引等工程調度,積極組織幹群開展生產自救。截至11月3日,全縣水庫累計放水71萬立方米,引(調)水35萬立方米,泵站提水30萬立方米,累計增加供水量136萬立方米,疏浚溝渠3500米、開挖渠道3000米、延伸管道31000米、架設臨時泵站280處,打井62眼、洗井10眼,建應急供水工程144處。

該縣防辦負責人表示,隨著旱情的持續,該縣將更加密切關注,把群眾用水安全放在首位,按照“先生活、後生產”原則,科學蓄水、調水、保水、送水;同時,統一調度各水電站,做好蓄水測算,按下游實際需求放水,嚴禁擅自發電放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