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膠合集」魚膠之安南膠概述,什麼是安南膠

安南膠是魚膠中的一個類別,在市面上也比較常見,下文就其產地和鑑別特點等作一說明。

一、安南膠的產地和特點

安南膠,又稱“雙牙膠”,主要產自印度-西太平洋海域,如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泰國、緬甸、孟加拉國,以及南亞國家印度、巴基斯坦等。目前主要的產區在安達曼海(即緬甸海),孟加拉灣海域、以及阿拉伯海等。

「魚膠合集」魚膠之安南膠概述,什麼是安南膠

安南魚鰾原型呈長管形,長度幾乎可佔魚體總長的三分之一;魚鰾表面光滑,沒有樹枝狀側枝,說明安南膠沒有出水洞;圓頭、尖尾,頭部由一層薄薄的、透明的膜包裹著;魚鰾的兩側分別各有一條小管附著在表面、並從尾部一直延伸到頭部;在魚鰾的中部,有一條極細的小管。

「魚膠合集」魚膠之安南膠概述,什麼是安南膠

安南膠沒有出水洞和法令線,也沒有比較特殊的紋路,一個完整的安南膠兩邊各附有一條比膠身長的細管。以前漁民取魚鰾時會將安南膠的兩條小管撕掉,所以在安南膠中有些沒有膠身兩邊的小管,但仍可見其痕跡。若有人以安南膠冒充赤嘴魚膠,除了膠身的小管,觀察它是否具有出水洞和法令線便能識別。

市面上常將小安南膠稱為“金龍膠”。有的安南膠很長,可達50~60釐米長。將安南膠剖開成為片狀,膠的頭部較寬,尾部收尖、收窄,整個形狀形如“竹葉所以一些較大的開片狀安南膠又被稱作“竹葉膠”。

二、安南膠的魚種

安南膠的魚種為石首魚科擬牙䱛屬的長吻擬牙䱛,俗名 Bronze croaker,學名Otolithoides biauritus。東南亞一帶從事魚膠貿易以及與魚鰾相關手工的漁民絕大多數為華人,當地華人一般將該魚稱為“劃魚”、“畫魚”。閩南話、潮汕話中的“劃”與“䱛”字同音,廣州話的“劃”也與“䱛”同音。潮汕本地也有“劃魚”,市場上經常可以看得到。

「魚膠合集」魚膠之安南膠概述,什麼是安南膠

關於安南膠的魚種為長吻擬牙䱛,在一些有關石首魚科魚類特徵的文獻資料中也清楚記載了“長吻擬牙䱛”有如下的一些特徵:

頭佔體長27%~29%;眼小,佔頭長13%~15%;吻稍突出,下頜有三個頦孔,上下頜在牙齒上高分化。背鰭具8~9鰭棘(大多數為9),第二背鰭共有28~29軟鰭條(一說27~32條),鰭棘部與鰭條部之間具一深缺刻;臀鰭具2硬棘,6~7鰭條(大多數為7),第二臀鰭棘短而細,約佔頭長16%~20%;第一背鰭末端灰色,鰓蓋上有一灰斑;尾鰭尖。魚鰾有一對從尾部開始並一直延伸到頭部的長管狀的附屬物,有短分支。主要分佈在印度、緬甸、馬來半島、索馬里、婆羅洲半島、越南等海域。

「魚膠合集」魚膠之安南膠概述,什麼是安南膠

從這些資料中魚的外形特徵,以及魚鰾的特徵描述,特別是一對長管狀附屬物(就是安南膠兩側的小筋)和短分支(約在魚鰾中間位置,短且細小)的特點,都與安南膠以及其魚特點吻合。

實際上,安南膠的魚種並不止一種。石首魚科擬牙䱛屬下共有兩個魚種,另個是珀瑪擬牙䱛。

擬牙䱛屬

長吻擬牙䱛( Otolithoides biauritus)為石首魚科擬牙䱛屬的其中一種,分佈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緬甸、泰國越南、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中國等海域,棲息在沿海海域,屬肉食性以甲殼類、橈腳類等為食,可做為食用魚。普通個體長100釐米,維基百科記載最大體長可達160釐米,但在其他些學術研究資料記載最長達195釐米。

珀瑪擬牙䱛( Otolithoides pama)為石首魚科擬牙䱛屬的其中一種,分佈於印度一西太平洋區,從巴基斯坦至巴布亞新幾內亞淡水及鹹水域,體長可達160釐米,棲息在沿海海域、河口及溪流。

有關資料記載,珀瑪擬牙鹹,頭約佔身長28%~34%,第二臀鰭棘占身長3%~4%;第二背鰭鰭條40~44;第一背鰭末端灰色,鰓蓋上有灰斑;魚鰾呈胡蘿蔔形,有一對從尾部開始、直延伸到頭部並在聽小骨下方形成分支的長小管。主要分佈:巴基斯坦南部卡拉奇海域、印度東北海岸、恆河和雅魯藏布江口、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島新幾內亞等。

「魚膠合集」魚膠之安南膠概述,什麼是安南膠

三、安南膠與三牙

安南膠,雖被稱作“雙牙”,但其魚並不是只有兩個牙齒,或有兩個較大的牙齒。其實擬牙馘屬中兩種魚的牙齒多數細而尖,魚嘴中間的牙齒與旁邊的相比,也不算大。在魚膠市場中,也有人將安南膠稱作“三牙”,那究竟是否正確呢?

紅牙䱛( Tiger toothed croaker),學名Otoliths rubber,俗名三牙,石首魚科牙鹹屬,因其口內生有“品”字形的三個尖牙,而得名三牙。

三牙生性兇猛,以魚類、甲殼類及底棲生物為食。身體為長條形,頭為尖形;口裂大,傾斜,下頜長於上頜;上頜最外列齒成犬齒,在前端有2枚特別大的犬齒,下頜有大犬齒1枚。體為銀色,背面淡灰色,背鰭灰黑色,其餘各鰭為黃色;背鰭硬棘10至11枚、背鰭軟條27至30枚,臀鰭硬棘2枚臀鰭軟條7至8枚。

三牙主要分佈在印度-西太平洋熱帶、亞熱帶大陸架水區,分佈範圍非常廣泛,沿著非洲東海岸,南至南非德班,北至紅海、阿拉伯海,印度-西太平洋區的孟加拉灣、南海,以及澳大利亞、印尼、新幾內亞、中國東海等均有分佈。每一個地方的叫法都不一樣,南非叫snapper kob,莫桑比克叫corvina dentuca,肯尼亞叫Malindi herring,印度叫緬甸叫Thin-phyu,等等。

三牙是波斯灣重要的經濟魚類,當地名稱為 Shorideh,據統計,僅南伊朗胡齊斯坦省2005年產量達1700.4噸。關於三牙的最大體長,維基百科中記載可達90釐米。但在南伊朗胡齊斯坦省紅牙死亡率的一份估計報告中稱,從2005年4月到2006年3月這一年裡,每月從這個海域捕撈一定量的三牙作為標本,共16662條,體長從15釐米到59釐米不等,以26釐米至50釐米為多數。報告中也提到,根據學者 Fischer et al分析,該物種的最大長度為70釐米。

很明顯,三牙的最大體長與擬牙屬兩個魚種的體長都存在一定的差別。最重要的是,有關學術資料顯示,三牙的魚鰾有30~38對側枝,這個特點與擬牙鹹屬兩個魚種魚鰾的主要特點就截然不同了。三牙魚鰾的兩邊被厚厚的脂肪包裹著,兩側的側枝清晰可見。因此,將安南膠稱作是三牙魚鰾是不正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