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世凱沒有稱帝,還會發生軍閥混戰嗎?對此你怎麼看?

超哥的農村生活


歷史就是一條永不逆流的大河,水流過了就流過了,無法重來。不管是袁世凱,還是孫中山,都隨著時間流逝,融化在了泥土中。

人已經死了,後世的評價卻完全不同。作為清末民初的雙子星,袁世凱因為“稱帝”而臭名昭著,孫中山因為革命而光輝百年。

假如,一切能夠重來,袁世凱如果不稱帝,軍閥會混戰嗎?歷史會走向哪裡?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中國會穩定五到十年,經濟將快速發展,軍閥將不會混戰

袁世凱讀書不行,但做事很有一套。當年在朝鮮,就因為表現突出,把朝鮮王室玩得很轉,後來,儼然成了“太上皇”似的人物,關鍵是,人家袁世凱對於日本在朝鮮的一切看得清清楚楚,並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對日本進行了一些扼制。

朝廷無力,袁世凱很無奈,眼睜睜看著朝鮮淪陷,看著甲午戰爭的爆發。

朝鮮的一切,說明了袁世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說其“智勇雙全”,絕不算過分。

甲午戰爭後的袁世凱,利用西式練兵方法,短短三年,就在天津小站整出了名堂,培養了一個個人才,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陸建章、吳佩孚、孫傳芳等等,都是崛起於北洋小站,這些人影響了一個時代,清末民初到1928年,就是這些人的舞臺。蔣介石等崛起後,這些人才下了舞臺。

天津小站,袁世凱相當於二次創業,而且很成功。其後,大清開始“百日維新”,袁世凱早已經看出了康有為等人是嘴炮人物,於是停止了所謂的“圍園殺後”。這說明,袁世凱對局勢的判斷還不錯,看人也比較準。

進入新世紀後,袁世凱在慈禧的支持下,大搞洋務運動,進展很不錯,慢慢地,袁世凱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仔細判斷形勢,然後果斷和朝廷決裂,當宣統退位後,袁世凱也就順勢上了大總統。

袁世凱的大總統不穩當,因為還有革命黨。孫中山二次革命失敗後,袁世凱的聲望和權力達到了頂峰。膨脹不已的袁世凱,終究沒按耐住,復辟當了“皇帝”,他想走君主立憲,其他人認為他是“竊國大盜”,於是,因為袁世凱開了歷史的倒車,最後把命都搭上了(在各種壓力下病逝)。

從袁世凱的履歷來看,這是個實幹並且“狡猾”的人,能根據大勢做些清楚的判斷,能做一些對國家最有利的事情。而且,袁世凱也不是因循守舊的人。

他人生最大的敗筆,就是“稱帝”。

如果不稱帝,靠袁世凱的手腕和運作能力,全國會平穩至少5-10年,因為袁世凱對於整體的影響力非常大,那些擔任地方大員的軍閥,大多和袁世凱關係不錯,對袁世凱的支持很不錯。

如果,民國能穩定地發展5-10年,局面會完全不同,日本一定會有所收斂,再加上袁世凱一直對日本人無好感,日本人別說侵略中國,他們甚至會擔心該如何收場。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革命黨發展不起來,國家可能會走向真的共和

在民國初期,革命黨人其實沒什麼實力,空有思想,沒有武裝,偏安一隅,沒有大的影響。

如果袁世凱不復闢,那麼君主立憲制是走不了的,只能走向共和,而且是真正的共和,模板就是當時的美國和法國,如果這條路走下去,中國的局面會大為轉變,中國的外交方面也會大為改變。

袁世凱不稱帝,革命黨人沒有更多的藉口四處活動,袁世凱也不會有那麼多兄弟倒戈,蔡鍔也沒合適理由發起“護國運動”,而反對袁世凱的聲音要小的話,革命黨軍隊也很難崛起,孫中山很難衝出來。

總之,袁世凱不稱帝,全國會有小摩擦,但沒有大矛盾,國家不會出現軍閥割據,四分五裂。

在沒有大範圍戰爭,沒有大範圍矛盾情況下,中國會快速發展,誰也擋不住。而東北張作霖,對於袁世凱也比較認可。軍閥不混戰,日本沒有機會。因此,很難有張作霖被炸,更難有九一八。如果沒有918,沒有日本佔領東三省,日本軍隊絕不敢全面侵華。

袁世凱如果不稱帝,老天再給袁世凱10年時間,一切就會大不相同。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二戰期間的亞洲將會很平靜

大家都知道,二戰期間,在亞洲戰場,日本是發起者,如果沒有日本全面侵華,如果沒有日本全面攻擊東南亞,那麼這裡將會是一片靜悄悄,大家只需“抬頭遠望”歐洲的炮火連天,就可以了。

如果袁世凱不稱帝,中國就會快速發展,那麼日本人就不敢發動918,沒有918,日本就缺少一個資源基地,日本全面侵華就不會發生。

日本如果不全面侵華,也就不會出現後期鋼材、橡膠、石油的大量缺乏,也就不會有日本全面進攻東南亞,去掠奪各種資源。

沒有戰爭的亞洲,發展就會加速,東亞一帶就會早早成為世界上非常重要的區域。

歷史就是過去,沒有如果。

袁世凱稱帝錯了,但卻無法再回頭,無法再影響中國。

也許,袁世凱的修煉還不夠,關鍵時刻掉了鏈子,但誰又能做到不犯錯呢?只是,袁世凱的錯有些大。

可能,袁世凱在死前幡然醒悟,但一切都晚了,只能去泉下總結得失了。


藍風破曉


袁世凱這個封建軍閥,他是從封建王朝這個高官,演變而來的一個共和國的大總統,其思想仍然停留在封建社會,滿腦子封建意識,當孫中山先生領導的革命黨,拋頭顱灑熱血推翻封建王朝統治的時候,他袁世凱卻在朝廷裡做著高官,瘋狂的鎮壓著革命黨。


當他竊取辛亥革命的成果以後,不可能不稱帝,如果像題主所說,是他不稱帝又是怎麼樣的?由於滿清王朝在受到太平天國運動,和以後的農民起義運動,以及帝國主義對華戰爭的打擊以後,其餘同志已日落西山,一些漢族的地主階級藉此取得了政府高官,掌握了實權,並組成了自己的軍隊,已經出現了地方軍閥的割據現象。

當清王朝宣佈倒臺後,這些個軍閥立即的開始爭宣佈獨立,成了名副其實的地方軍閥,他們推舉出了袁世凱,當了大總統,也就是當時的北洋政府,但他們面和心不和,為了利益反目,那是早晚的事,當袁世凱宣佈稱帝以”後,也就是這些軍閥反目的開始,一場爭奪領導權的鬥爭已經進入白熾化。


這場鬥爭愈演愈烈,當袁世凱稱帝后,其他軍方立即找到了 爭權奪位的藉口,各種軍閥勢力在北京三進三出,今天你打跑了我明天我又打跑了你。

當袁世凱死後,領導權的爭奪,已經讓北洋政府的成員們 兵戎相見,更大規模的軍閥混戰,便在中華大地上演,生靈塗炭,百姓遭殃,民不聊生,國家動亂不堪。

只有消除軍閥,統一政權才是中國唯一出路。


趙志軍001


我的看法是,袁世凱稱不稱帝跟軍閥混不混戰有一定關係,但沒有必然關係。中國近代史上的軍閥混戰與否,看的是西方列強的利益有沒有得到維護。如果中國穩定能夠維護列強利益,那麼列強就會制止軍閥的混戰;如果戰爭才能維護列強的利益,那麼列強就會鼓動軍閥進行混戰。也就是說中國軍閥混戰有否,要看西方列強的利益的得失與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近代中國的行為是受列強操控的。民族的不獨立使得中國利益大量喪失,所以中國要想重新成為世界性強國,就必須獲得國家的獨立。


首先,袁世凱的稱帝跟軍閥混戰有什麼一定關係呢?

第一,北洋軍閥的控制者是袁世凱,只要袁世凱還活著,那麼就不會發生軍閥混戰。從天津小站練兵開始,袁世凱就逐漸控制了當時中國最先進的軍隊——北洋軍。也是因為袁世凱控制了北洋軍,所以在辛亥革命發生以後,袁世凱才能掌握清政府的實權,所以袁世凱才會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軍隊是袁世凱獲得一切的基礎,所以袁世凱是不會允許軍隊內部進行混戰的。其他的軍閥也沒有能力攻擊袁世凱。可以說,中國近代史上大部分的軍閥都是從北洋軍分化出去的。袁世凱不死,北洋軍是不會分化的。從這一方面說,軍閥混戰跟袁世凱是有一定聯繫的。

第二,袁世凱稱帝並建立中華帝國,違背了當時建立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世界潮流。引發了國內人民的不滿。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在辛亥革命後,建立了中華民國,仿照美國建立了總統共和制,並制定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中國在消滅專制的基礎上逐漸向著民主的方向演化,是符合人民意願和世界潮流的。但是袁世凱的成績的做法,就違背了人民的意願。為了完成反封建的任務,在革命黨的領導下人民開始反對袁世凱。孫中山發動的護國運動實際上就是反對袁世凱,實際上也就是軍閥之間混戰的開始。在當時孫中山並沒有自己的軍隊,他是依靠軍閥來反對軍閥。護國運動的時候,孫中山依靠的就是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軍閥。



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從護國運動時期蔡鍔等起義領袖給華僑發出的兩通電報看出端倪,兩電如下:“華僑同胞公鑑:前電計蒙鑑察。繼堯等既經宣佈反抗帝制,擁護共和,袁氏頑強,空言無效,不能不以實力解決。現已編制護國第一、二兩軍,次第出發,分道湘、蜀,直搗幽燕,破釜沉舟,誓達目的。惟是餉需浩繁,羅掘無計。夙仰我海外諸父老昆弟,眷懷祖國,高義薄雲,謹率滇黔全體士民南望頂禮,啟賜援助。或解囊以充軍實,或選械以濟急需。如蒙惠許,即乞隨時徑匯滇政府照收。或彙集港、滬知照,派員領取。異日共和重建,民國維新,則貴埠義聲,爍古今震中外矣。唐繼堯、蔡鍔、李烈鈞同叩。印。”

第三,袁世凱稱帝不僅降低了自己的威信,還使北洋軍閥內部的矛盾激化。在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的臨時大總統以後,他的下屬在政治上也是有野心的。當時袁世凱有三個得力手下,號稱北洋三傑。分別是:段祺瑞、馮國章和王士珍。這三個人也是想當大總統的,但是袁世凱稱帝,就意味著又變成了家天下。袁世凱死後,皇帝的位子只能傳給他的子孫。這就斷絕了段祺瑞動人的政治前途,這種情況怎麼能夠不激化矛盾?所以袁世凱稱帝以後,以北洋三傑為代表的軍隊的代表人物都給袁世凱發電報反對他恢復帝制。再加上護國運動中,北洋軍隊的戰敗也打擊了袁世凱的微信。

第四,袁世凱的去世使北洋軍隊失去了控制,然後北洋軍隊內部發生了嚴重的分裂。北洋軍閥的總首領是袁世凱,袁世凱死後以北洋三傑為首的領導人物並沒有袁世凱那麼高的威信。無論是段祺瑞、馮國章還是王世珍,都不能全盤控制北洋軍隊。都想當老大,但都互相不服氣,使北洋軍隊分裂了。因為群龍無首而分裂的北洋軍閥之間發生了矛盾,自然也會發生頻繁的混戰。


第五,袁世凱稱帝嚴重損害了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利益,激化了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民族資產級的力量不斷增強。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要求民主,反對專制;在思想上要求民主科學,反對儒家思想。偏偏袁世凱又稱帝,又鼓吹尊孔復古。這與資產階級的要求是背道而馳的。因此資產階級也開始組建自己的軍事力量與北洋軍閥對抗。對抗越激烈,軍閥混戰就越嚴重。

所以說,中國軍閥的混戰是跟袁世凱成績有一定關係的。

其次,袁世凱稱帝跟軍閥混戰是沒有必然關係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袁世凱為代表的大地主接濟的利益,與孫中山代表的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是相沖突的。這種衝突必然會導致混戰,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之所以說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是因為地主階級代表人物——袁世凱竊取了革命果實。作為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袁世凱會不會從內心深處維護資產階級的利益?絕對不會!不僅不會維護反而會損害資產階級的利益。其中最大的損害就是,袁世凱於1915年恢復帝制,建立了中華帝國。利益的衝突是最致命的衝突,也是不可避免的衝突,因此軍閥混戰也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北洋軍閥內部的爭權奪利使中國陷入混亂之中。新的北洋政府由黎元洪任總統,馮國璋任副總統,段其瑞任總理。本來權力格局已定,相安無事。但是總統與總理對《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認識不一樣。總統劉元恆想掌握實權,總理段祺瑞認為實權應該由他掌握。鬥爭越來越激烈,出現了府院之爭。段祺瑞對黎元洪是蔑視的,其手下徐樹錚曾經說過:“總統但在後頁年月上蓋印,何必管他任命什麼人?何必管前面的是何事情?”氣的黎元洪說:“我一定要跟‘歪鼻子’(段祺瑞)較量一番!”高層爭鬥如此激烈,怎麼能不發生混戰?!

第三,社會的轉型導致了社會的混亂,最終以軍閥混戰的形式來解決。從總體上來說,中國在鴉片戰爭以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中國也順應了世界發展的潮流。經濟上,中國正從自然經濟向資本主義經濟轉變;思想上,中國正從封建的禁錮的儒家思想向科學的資本主義民主自由思想轉變;政治上,中國正從專制的封建制度向民主的資本主義制度轉變。在這個轉變的過程中,必然會伴隨著各種各樣的利益協調和矛盾鬥爭。軍閥混戰實際上就是中國在進行利益的協調和矛盾的鬥爭。

第四,列強利益的得失才是軍閥混戰的最重要原因。鴉片戰爭以後,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尤其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後中國簽訂了《辛丑條約》,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半封社會。在中國的土地上,外國人的權利比中國人的權利還大,外國列強的利益比中國人民的利益更加重要。例如日本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段祺瑞對德國開戰;英國和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支持吳佩孚反對段祺瑞等等。外國列強是中國軍閥混戰的操控者。




第五,軍閥混戰是西方列強對中國實施以華制華政策的結果。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簽訂了《馬關條約》以後,完成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想要瓜分中國。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國人民掀起了強烈的救亡圖存的反抗鬥爭。資產階級進行了戊戌變法,農民階級領導了開始於山東的義和團運動。尤其是義和團運動使帝國主義列強認識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可能單獨統治中國,因此,他們就逐漸打消了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用以華制華的策略代替瓜分中國的策略。所謂的以華制華就是通過控制中國的政府來控制中國的人民,是對中國的一種間接控制。後來的段祺瑞為首的奉系軍閥由日本人控制,直係軍閥更傾向於英國和美國等等。可以說西方列強哪支持哪一方軍閥哪一方軍閥就會在混戰中獲得勝利。

所以說,軍閥的混戰,跟袁世凱成績沒有必然聯繫,但是跟帝國主義國家的利益消長有必然聯繫。

最後,軍閥混戰給中國帶來了嚴重後果與災難。

第一,軍閥的混戰使社會秩序動盪不安,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國家發展的前提條件是,有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本來中國的國際環境就不好,受到了西方列強的侵略;國內又出現了軍閥之間的混戰,長時間的戰爭狀態是不能使中國快速發展的。前期的直奉戰爭、直皖戰爭,後來的中原大戰等等都加劇了中國社會的不穩定。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過程中,建立了大量的工廠。這些工廠在戰爭中大都受到了破壞。整天的處於損失之中,還怎麼發展經濟?

第二,軍閥混戰使人民的生活危險之中,處於崩潰的邊緣。軍閥持續的混戰,使經濟得不到發展;經濟得不到發展,人民就沒有工作,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怎麼生活呢?更何況在當時軍閥之間為了進行戰爭,向貧困的人民收取了大量的稅收。養雞收稅,養鴨收稅,殺豬宰羊要收稅,嫁娶要收稅,人頭稅甚至能收到當天年齡的30年以後。這樣黑暗的軍閥政府,並不以人民的利益為施政方針。後來中國發生的1919年的五四運動,不僅僅是反對帝國主義,還是因為北洋軍閥統治實在太黑暗。他們只是在爭取自己的個人利益。軍閥把個人利益置於國家的利益以及人民的利益之上。私心如此嚴重,國家怎麼發展?!


第三,軍閥混戰實際上導致了中國的長期分裂。雖然在清政府滅亡之後,中國有統一的中央政府,即北洋軍閥政府。但實際上在袁世凱去世以後,北洋軍閥就已經分裂了,政府也就分裂了。對地方的控制力基本上失去了。每個軍閥都佔有一定的地盤。奉系軍閥張作霖佔領了東三省,直係軍閥吳佩孚佔領了湖北、江蘇等省份,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佔據了山東、浙江、陝西等省份……中國處於實際上的長期分裂狀態。分裂的中國只能任憑帝國的國家掠奪,尤其是日本藉由中國的內亂,發動了對中國的全面侵華戰爭。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對中國的局部戰爭,佔領了中國的東三省。中國經過了14年的艱苦抗戰,才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所以說軍閥混戰對中國的危害是全面的且嚴重的,是不符合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的。混戰是對人民的極大犯罪!

想要真正的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就必須首先實現國家的獨立,必須維護國家的穩定,必須獲得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是通過鬥爭獲得的。


歷史緯度


無論袁世凱是否稱帝,北洋時期軍閥混戰的局面不會有絲毫的改善。因為,軍閥混戰,歸根結底是因為利益和目標的不同,袁世凱稱帝只是進一步激化了矛盾,使他成為各方勢力、軍閥“集火”的靶子,加劇了軍閥混戰。但軍閥混戰,絕不僅僅只是由於袁世凱稱帝引起。

事實上,在袁世凱稱帝之前,軍閥混戰就從未停止,尤其是南方地區,西南地區的唐繼堯、統治廣西的陸榮廷、四川的大小軍閥等等,圍繞權力和利益,幾乎無時不戰,無日不戰。全國性的戰爭,在袁世凱稱帝之前,也已經有了孫中山在1913年領導的“二次革命”。



清朝滅亡後,中國之所以陷入軍閥混戰的局面,其根本原因在於,全國各個勢力中,沒有哪一方勢力擁有統一全國的優勢和能力,這給了大軍閥們“希望”,也給了小軍閥們渾水摸魚的機會,他們打出了各種各樣的旗幟,中國也因此完全陷入了混亂。


北洋時期,較大的勢力,有佔據北方地區的袁世凱北洋軍閥,佔據西南地區的唐繼堯,佔據兩廣的陸榮廷,西北諸馬,以及原來革命黨勢力,如江西都督李烈鈞等人。除了這些大的勢力,在這些大勢力之間,也充斥著無數小的軍閥。如尚未崛起的馮玉祥、在山西悶聲發大財的閻錫山等等。

哪怕是佔據的中央大義和相對優勢的北洋軍閥,內部也依然分裂成數個勢力,僅嫡系就分為直系、皖系,同時還有旁系的奉系張作霖等等。再加上“其興也忽焉,其亡也勃焉”的無數地方軍閥,無數利益和目標不同的勢力,猶如一團亂麻,混雜在一起。



如此龐雜的派系,如此錯綜複雜的利益關係,當時的北洋政府又沒有足夠的中央權威、軍事實力和強勢人物鎮壓,再加上列強從中渾水摸魚,別有用心的扶持各方勢力,中國的局勢徹底陷入混亂,軍閥的局面也根本無法避免。


鳶飛九天2018


回眸近代百年史,知近代中國落後之根源。

袁世凱是開明官員,他也接受一些西方新事物,但是他僅僅是一位有著傳統文化內涵的封建官員。

他奉行的依然是中國傳統儒家的“經世濟國”的思想,他所接受的西方新事物都是可以為他所用的。

雖然西方的主義與思潮在那個時代的中國在不斷的流行,但作為西方政治理念中最本質的關於權力的質疑與約束,從來沒有被當時的中國人,尤其是當時的政治家和政客們真正接受。

這句話是對當時的所有官員包括袁世凱的最好闡釋。

袁世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加強權力,那時候的所有官員除了一些國外留學回國的留學生,都只能接受“權力”的觀念,而接受不了“權利”的觀念。

袁世凱和立憲派等封建傳統官員不是為了建立制衡權力的政治格局而奮鬥,而是進行未得利益者向既得利益者、少得利益者向多得利益者的權謀鬥爭,骨子裡崇尚的依然是“彼可取而代之”的權力鬥爭的理念。

甚至一些革命黨人也崇尚這一理念。

所以辛亥革命之後革命黨迅速瓦解,革命領袖要不遠走他國,要不暗殺致死。

而中華民國的所謂“憲法”,所謂“議會”,所謂“內閣”,最終都化為泡影。

因為當時的人民根本無法接受也無法理解所謂的“憲法”,所謂的“議會”,所謂的“內閣”的真正含義是什麼。

這才是革命黨最失敗的地方,自己宣揚的東西從來沒有被人民理解過,接受過。

這是袁世凱想登基稱帝的根本原因,因為他認為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這也是袁世凱死後軍閥混戰的根本原因,因為軍閥們都想“取而代之”。

所以無論袁世凱死不死,軍閥混戰必然發生,只不過袁世凱死的晚點,手下的軍閥們也不敢輕舉妄動,但是從袁世凱稱帝后各地軍閥反應來看,袁世凱已經有點鎮壓不住手下的那些大頭兵了。

北洋軍的本質從來沒變過,所以袁世凱死的早點,死的晚點,北洋軍依然會演化為北洋軍閥,只不過早與晚的原因。



陳子帥菌讀史曰


呵呵!想把民國軍閥割據的局面甩鍋給袁世凱!

我個人覺得民主共和政體對當時的所有人來說都是陌生的,理解都是很膚淺的。

當時中國人對民主共和的理解就是沒人管的狀態,對下屬來說,民主共和了,你袁世凱憑什麼管我,對地方政府來說,民主共和了,你中央政府憑什麼管著我地方政府,我可以肆意妄為,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大不了老子扯旗反了,因此中央和地方動不動就兵戎相見。

所以說民主共和在一定程度上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促進著中國的分裂。美國和中國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生態系統。脫胎於英國的民主議會制在英美有很深的歷史社會沉澱,在中國則完全沒有,強行照搬,那無異於東施效顰,邯鄲學步,最後連正常走路都不會了。

中國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權柄過重,即便是美英甚至任何正常強大的國家,地方上都沒有調兵養兵之權,在中國的民國時代,地方就是養兵自重,時不時就調兵和中央幹仗。

袁世凱稱帝不見得是什麼個人野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收地方之權,尤其是兵權,有點類似古代的削藩,但嚐到甜頭的地方勢力豈可乖乖就範,必然會引起地方勢力的激烈反彈,所以民主共和成了地方勢力反抗袁世凱,抗拒中央政府管轄控制的一面大旗,成了道義上的制高點,因此中國想不軍閥割據、連年混戰都不行,

唉!民國連最基本的統一穩定都沒有,一個個恨不的人腦袋打成狗腦袋,發展強大又從何談起。


暴雨狂風一片海


以下僅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袁世凱是否稱帝,都不會妨礙軍閥混戰

絕大多數軍閥之所以要混戰根本不是為了什麼反帝制

本質上能當上軍閥的人本人都類似於古代的一方諸侯,有自己的地盤自己的武裝力量,

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說話都一言九鼎

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而權力是個好東西,能使人上癮

能體會到無限風光在頂峰

誰不想手中權利越大越好呢?

當慣了王的人你讓他再接受其他人的管制他能願意嗎?

而想不受人管制只有一個辦法就是自己當最大的王。所以袁世凱的稱帝不過是給了軍閥混戰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

有這個名頭大家算師出有名,打的光彩點。

沒這個名頭,早早晚晚找個名頭也得打起來,其目的就是為了決出一個王。




如人飲水727


只要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不發生改變,軍閥混戰是遲早的事情,袁世凱稱帝不過是軍閥之間撕破臉皮的導火索。

民國軍閥割據的開端,則是義和團運動。

1900年,因為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攻擊洋人,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

本來,八國聯軍想要把義和團和清政府一併滅掉。可是當他們進入中國之後,看到義和團的抵抗意志之後,忽然發現,任何一個西方列強,都無法單獨控制中國,只有在中國扶持各自的代理人,才能將利益最大化。

隨後,八國聯軍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進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列強在中國劃分的勢力範圍,也以條約的形勢得到清政府的保護。列強在中國的勢力範圍如下:

俄國將長城以北劃作勢力範圍,並強租旅順、大連等港口。1905年,日俄戰爭之後,俄國因戰敗將其在中國東北的利益轉讓給日本。

英國將長江流域劃(戰艦所到的地方)作勢力範圍,強租新界、威海等港口。

法國將廣東、廣西、雲貴等地劃作勢力範圍,強租廣州灣。

德國將山東半島劃作勢力範圍,強租膠州灣。

日本將福建劃作勢力範圍,並強割澎湖列島、臺灣島。

等等。

列強雖然在打中國的時候,有著一致的利益,其本身卻存在各自的矛盾。比如說日俄、德法、英德之間的矛盾,都會令其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有所變動。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歐洲列強全都被捲入戰爭,而且誰也不知道這個仗要打到什麼時候。那邊兒在打仗,自然也就無法顧及中國,加之日本遠離歐洲,使得日本在一戰期間瘋狂在中國擴張勢力。

這些變動,根本就不以各路軍閥的意志為轉移。

甚至,即便同一個軍閥內部也受不同國家控制,比如北洋軍閥內部: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在政治上日;以馮國璋為首的直係軍閥,政治上親英美;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在政治上親日。

南方各省,政治上親日、親美、親英大同小異,卻都各自為政。

袁世凱稱帝之前,各路軍閥在名義上還有個“共和”的字樣當遮羞布,袁世凱作為資格最老、實力最強的軍閥,甭管有什麼矛盾,也都會給個面子。袁世凱稱帝之後,這張遮羞布立刻被撤下,軍閥之間為了自己背後的“主子”,紛紛倒戈。

不過,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是客觀存在,軍閥之間的矛盾也是客觀存在,即便袁世凱沒有稱帝,總有一天,這些複雜的矛盾也會達到那個閾值。

第一次世界大戰早晚會結束,西方列強不會坐視日本將觸手伸向全中國。當他們重新瓜分中國這塊兒“蛋糕”時,軍閥混戰不可避免。


祗樹


當時中國,的另外一個理想國,就是君主立憲。美國那種制度,根本不適合中國。中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思想,如果沒有一個皇帝鎮守中央,則必然導致軍閥割據。

南方革命和北方革命,兩種性質是完全不同的。南方屬於分裂造反,北方屬於政治叛變。

其都是看到了清王朝的搖搖欲墜。

南方屬於資產階級革命,北方屬於地主階級改朝換代。

本來,北方軍隊應當去鎮壓南方起義。但是,卻藉機和南方勾結,威逼清王朝退位。

所以,中華民國,就是地主和資本家,進行的一場交易。

但是,袁世凱卻沒有按照交易中提到的各項原則去執行,當然屬於賴賬了。南方軍隊當然不服氣了。

南方軍隊不清除,北方地主武裝自然不能解散,那麼軍閥混戰,就不可避免。

所以,這就是和平過度的必然結果。這場整合戰爭不可避免。躲過了清朝滅亡這個初一,躲不了底下的軍閥混戰。

唯一可惜的就是,袁世凱活著的時間太短了。而孫中山代表的南方資產階級力量太薄弱。他們兩個,都沒徹底解決中國問題。

如果袁世凱能多活二十年,就足夠他將中國南方勢力解決,然後再將北方軍閥治理掉。可惜了。

如果真的給袁世凱二十年時間,那麼他將政治清洗,軍事獨裁。中國可能二戰就會和德國聯合,進軍蘇聯,到時候,可能會贏得二戰的最終勝利。那麼歐亞大陸,就是中國和德國兩家爭霸。想想都覺得刺激。


秦崤家庭農場


袁世凱不稱帝,那麼,中華民族或真正的和平地走上民主共和之路。沒有了抗戰前二十多的內戰,可以說也不會有悲壯的抗日戰爭。

袁世凱是近代中國最大的罪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