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為何要永禁漢人進入東北?

街角在-等待


在說這個問題時候,我們需要知道,當時東北,不僅今天的東北三省。當時東北的領土面積,覆蓋今天的俄羅斯遠東、庫頁島、西伯利亞在內的廣闊河山。這些領土面積山川地勢複雜,足足有幾百萬平方公里土地,女真族在北宋和明朝末年的崛起,可以說依靠就是這一塊廣袤的土地。大家也知道,清朝的統治階層是滿清貴族,滿清原來是女真族,發源地就在於東北。現在就分析,為什麼大清在兩百多年統計期間,都永遠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呢?

東北乃滿清龍脈之地

清朝統治者是滿族,滿族發源和興起於東北。所以,滿清貴族都認為東北就是龍脈之地。大清對東北的封鎖,是從風水角度去考慮。如果隨便給漢人進入東北,會破壞滿清統治的根基,使國運受到威脅和動搖。

如清朝初年,滿清政府救災東北設置了黑龍江將軍、寧古塔(吉林)將軍、盛京將軍這三將軍,在行政制度、管理方式和土地佔有形式上和中原地區是截然不同的。在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就下令禁止漢人進入滿洲的“龍興之地”開墾荒土,這就是滿清“禁關令”的由來。

由於東北是以山海關為界限,山海關以外就是關外,也就是東北。清朝政府就在山海關一帶設立邊牆,邊牆大多數都是土堤,就是用土堆成的長、寬、高大約各三尺的土堤,在堤上每隔有五尺就插三株柳條。當這些柳樹長大之後,就變為茂密地柳樹林,發揮著邊界線的作用。通過柳條邊再加上駐守的八旗士兵,如同二十世紀的柏林牆,可以把一切闖入關東的漢族擋在柳條邊之外。柳條邊全長有1900餘公里,由盛京將軍管轄。

此外,清政府也在東北設立邊牆和哨卡,劃分為關內和關外,宗旨就在於限制漢人、朝鮮、蒙古人都去東北地區狩獵、採參、墾殖。如果非滿族人去邊外禁地開墾,必需持有所在地方政府印發的鈔票,限時和限人進出入。所做一切,就是為了保護他們認為的“龍脈”。

清朝的“分而治之”政策

清朝為了加強統治,實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把中國分為“內地十八省”、“蒙古”、“新疆”、“東北”等幾個部分,並且使這些地區彼此處在一種互相隔絕的狀況。如同蒙古被互相隔絕和限制遷移無法壯大一樣,當時清朝統治初期,根基不牢固,全國還有著許多反清復明的勢力。如果這些漢族勢力與蒙古人聯合共同反對滿清,必然會威脅滿清的統治。

最重要一點,就是康熙時候,沙皇俄國的勢力也滲透到滿清龍脈—東北三省和西伯利亞一帶。當時康熙再平息內地的三藩之亂,所以在雅克薩之戰中雖然戰勝了沙皇軍隊,但還是在尼布楚條約中割讓了西伯利亞東北幾百平方公里土地給沙俄。康熙皇帝也擔心,當時沙俄的強大是很難對付的。反清復明的漢人如果與強大沙俄軍隊互相勾結,那麼大清面臨著雙重壓力,很難穩固中原的統治,甚至最後連東北也會丟失給沙俄,面臨著無家可回的狀況。所以,防止漢人進入滿清東北老家,都是清朝初年統治者必需注意的事情。在康熙年間,更是嚴禁漢族人踏入東北,違令者宰。

“閉關鎖關”政策的延續

對東北邊禁政策,在一方面也是閉關鎖國政策的繼續延續。滿清的祖宗女真人,一直都是生產力水平比較落後的遊牧漁獵民族。女真遊牧漁獵民族依靠野蠻的武力統治了漢族人的中原,並且藉著漢族的封建制度統治了兩百多年。對東北的邊禁政策,能把自己統治範圍限在圈子裡,防止一切外來勢力與國內的反清勢力勾結,使清朝愚昧的閉關鎖關政策能夠延續,直到1840年英國的槍炮把大清的黃粱美夢給打醒。

保持清朝腹地的安全,沒有空曠的後方威脅

對東北邊禁政策的實施,能使清朝統治腹地保持安全狀況,沒有一個空曠的可以威脅滿清統治的後方。

古代中國,威脅中原王朝統治來自於北方的遊牧民族和東北的漁獵民族。由於是東北地區,土地開闊曠遠,地勢複雜,容易形成一股入侵中原的強大勢力。滿清限制包括漢族在內其他少數民族入遷東北,能保持東北一直空曠無人煙,避免新的威脅勢力產生。。

清朝統治的退路

滿清統治者是接受前朝蒙古人的教訓。滿清是以外來民族身份統治漢人的中原,滿清貴族也想著,如果萬一在中原統治不下,可以仿效元朝元順帝退回蒙古草原繼續當皇帝的做法,可以回到東北老家,繼續做稱霸一方的東北之王。

所以,限制外人進入東北,也是清朝統治者一條退路。如果當時滿清統治中國不成,東北又變為漢人的,那麼滿清貴族統治就是無立錐之地了。

禁止漢人進入東北政策的失敗

對東北的封禁政策,是滿清首推的基本國策。對東地區發展是有著阻礙作用,最終以不符合歷史發展潮流而告終。

在清朝統治中期的乾隆年間,由於八旗子弟兵的頹廢和不從事生產,以至於負債累累。所以,乾隆皇帝也只能鼓勵滿清子弟回東北關外開墾土地,這樣不僅能減少政府供養八旗子弟兵的財政支出,能夠自給自足,也能起到保護國家領土的責任。但是,對於漢人闖關東乞討生活的做法是嚴懲不貸的。

但是,在清朝末期伴隨著帝國主義入侵,滿清統治勢力的衰弱。滿清的東北限禁政策和與沙俄的《璦琿條約》的簽訂,使黑龍江以北地區100萬平方公里土地都被俄國人吞併。再加上滿清從統治者到下層的全盤漢化,清朝朝廷對於大批漢人闖關東的行為也是默許的。

之後,在清朝末年,俄國人千里迢迢來到了遠東一帶,由於空曠與杳無人煙,幾乎不費什麼力氣就佔領了黑龍江領域。之後,加上山東人和河北人冒險的“闖關東”,再加上張作霖用火車拉移民從關內到東北,使滿清勢力從東北逐漸衰退,變為漢人主宰的天下,不再是滿清的龍脈。

本文系原創,筆者是歷史文化愛好者,渴望與喜歡歷史文化的朋友探討問題,在寫作道路上共同成長共同進步,有興趣請點“關注”。


七彩飛揚


其實清朝不讓漢人進去東北,不單純只是為了不讓漢人進入東北,還有其他目的。在不少清史專家的作品裡,幾乎認為主要是為了三點:

(1)保護這一區域的“參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壞。

(2)防止外藩蒙古入侵。

(3)不讓漢人進入,破壞了清朝的風水。

實際上,清朝柳條邊的關鍵作用,可能並非這麼簡單。如果對比歷史上金國和元朝的遭遇,或許才能看到清朝這麼做的真相!

清朝建立之後,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有自信,認為一定能長久的統治中國(後來沒想到一下子能統治268年),而是本著能佔多久佔多久,不行就退回去的想法。總的來說,是吸取了歷史教訓,給自己族人安排了一條後路。

(1)歷史上的金國,在蒙古崛起之後,就逐步拋棄了東北老家。在金宣宗上臺之後,立即遷都到汴京,國家重心轉移到了中原。最終,在中原大地上,金國被消滅,連逃都逃不了。這其中有南宋和蒙古對金國的家仇國恨,也有中原四戰之地,不如東北偏僻利於保存實力。

(2)歷史上的元朝,在朱元璋崛起後,順利的逃到了大草原上,雖然實力遭到一定的削弱,但不少人依然退回了老家,最終成功的延續了下來。對比金國的教訓,和元朝的經驗,顯然能讓滿清貴族知道,必須要給自己一條後路。

所以,清朝建立之後,為了以後的不測風雲,所以將東北封禁,不讓漢人進入!試想一下,一旦大量漢人進入東北,那麼再出現一個“朱元璋”,滿清即便退到東北,也是四面皆敵!

正是在這一目的之下,清政府才封禁東北,不讓漢人進入,寧可荒著,寧可被外敵侵佔,也不願給“自家人”,所謂“寧與友邦,不與家奴”。1860年之後,才廢棄柳條邊,後來才有“闖關東”的說法。

不客氣的說,晚清沙俄能輕易侵佔外東北,和清朝的這一私心息息相關!如果外東北有大量人口,那麼沙俄必然無法輕易侵佔。





吳九傾談世界


因為,東北地區乃是滿人的龍興之地,而在清朝初年,滿清統治者也擔心自己無法長期駕馭漢族,統治中華。所以,滿清自入關後,便開始對東北地區進行封禁,以便為自己後世留一條“退路”。

在我國曆史上,有兩個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分別是元朝和清朝。其中,元朝國祚還不滿百年,就被揭竿而起的漢族勢力推翻,正好應驗了“自古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

儘管明太祖朱元璋成功的推翻了元朝對中原漢地的統治,但卻並沒有真正意義上滅亡元朝。事實上,朱元璋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還真的只是把蒙元勢力驅逐出了中原漢地而已。

此後,蒙元勢力退出中原,迴歸到自己祖先的草原,這便是北元。而終明一代,佔據遼闊蒙古草原的北元勢力,一直都是明朝的心頭大患。並且延續到明末,北元才最終為皇太極所滅。

有了蒙元這個前車之鑑,滿清入主中原後,自然也得對自己的龍興之地加以保護。畢竟,滿清和蒙元一樣,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其自身民族的人口規模和文明程度,對比於龐大的漢族而言,都不佔優勢。所以,自康熙初年起,清廷就開始對東北地區實施“封禁”,將之視為“皇權直屬地”,禁止關內漢人向關外東北地區遷徙和活動,以便為自身日後退出中原留一條“退路”。

然而,滿清對中華的統治顯然要比蒙元出色得多。自入關後,滿清統治階級快速漢化,遵循儒家治國之道、沿襲漢家之禮法典章,使滿人得以完全融入中華。因此,滿清的國祚比蒙元要長兩倍多,並且還開創了燦爛的康乾盛世。

隨著近代的到來,中華遭遇到數千年來所未有之變數。面對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滿清不斷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尤其是自兩次鴉片戰爭之後,列強對中國的入侵日漸深入。到19世紀末,北方的沙俄更是野心勃勃的推動所謂的“黃俄羅斯計劃”,妄圖蠶食我國遼闊的北方領土。而這其中,富饒的東北地區正好成為沙俄蠶食和侵佔的首要目標。

此外,通過明治維新崛起,並在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的日本,也快速走向對外擴張的侵略道路,他們也將目光轉向了富饒的東北。於是,1904-1905年間,日俄雙方為了爭奪東北地區的控制權,爆發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雖然最終以日本勝利而告終,但家底薄弱的日本此戰不過是慘勝,自身的損失比沙俄還要大。因此,戰後的日本無法一口氣蠶食掉整個東北。如此一來,清末的東北實際上就處於日俄勢力的相互滲透控制之下。

而面對外部列強的不斷入侵和蠶食,清朝當局最終也不得不廢除對東北地區的“封禁”令,轉而以“移民實邊”之策,通過鼓勵關內移民開發東北,來增強自身對東北本土的控制力。於是,便有了清末民初著名的“闖關東”現象......



這些歷史要讀


首先,東北對於滿族而言意義非凡,東北是“祖宗肇跡興王之所”和“龍興之地,”更是清朝“龍脈”所在。東北地區人參、東珠等物產豐富,主要供應於皇室貴族使用,有時也作為皇帝巡幸狩獵之地,普通人當然被嚴禁進入。

其實大清入關前為了鞏固在東北的統治,就曾經推出過針對漢人的“殺窮鬼”和“殺富戶”政策,大量反抗的漢人被擄為包衣奴才或驅逐甚至屠殺,遼東人口流失嚴重,勞動力缺乏,雖不利於邊疆鞏固和發展,但這樣卻解除了關外漢人對大清的威脅。

後來大清入主中原,但是滿族人口稀少,要統治人口上億的漢人是很困難的,清政府時刻擔心政權被顛覆的危險,大清國祚268年之中,戰爭頗多,,前期和南明的戰爭,康熙時期的三藩之亂,後來的白蓮教起義和太平天國運動,都有可能對清政府的統治造成影響。

所以東北作為大清的大後方,那就格外重要,一旦在北京城發生變故,滿人還可以退守關外, 如果放任漢人進入東北,漢人吃苦耐勞,任勞任怨的精神很快就可以把東北開墾為富庶之地,那麼經過漢人的幾代努力,勢必漢人數量上將遠多於滿人。為避免自己的“龍興之地”受到影響,康熙年間完工的柳條邊更加限制了漢人進入東北,一直到咸豐年間才廢棄了柳條邊牆,開啟了漢人移民東北即闖關東的新時代。

綜上所述,清政府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肯定會禁止漢人進入東北。





落魄窮書生


清朝進入中原建立統治後,不允許漢人進東北,有兩個原因。

其一,東北是滿清的“風興之地”。為鞏固江山。以免漢人進入東北,破環了愛新覺羅家族的龍脈風水。不利於統治天下。有人認為這是藉口,其實歷代統治者都對風水極為重視。包括建皇陵。尋找風水之地,也是為了江山穩固,千秋萬代。這定然是皇族為保江山的一個重大因素。沒有當權者拿江山開玩笑的。何況古代人特別信奉風水。

其二,清朝不是漢人建立的,是滿族女真部落建立的。清朝的發源地是東北。滿人進關建立政權,應留有迴旋餘地,也就是留著退路。一旦有不測,還可以退回大夲營。如果東北全是漢人,頁發生以上所說,清朝政府就被動了,或者說沒有退路了。這也算是戰略部署吧。





說史歸真


原因如下:

1.大清王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東北是蠻荒之地。當年的東北不只是東北三省,其面積橫跨俄羅斯,庫頁島,西伯利亞等地方。滿清如果稱霸失敗後,可以退回東北繼續成王。

主要是因為滿清吸取了元朝滅亡的教訓,當年元順帝之所以能夠全身而退,繼續回到蒙古草原,繼續做元朝的皇帝,是因為有後路。

因此,建立柳條邊來做隔離牆,相當於柏林牆類似的保護措施。

2.是為了防止漢人與沙皇勾結,推翻清朝的統治。

當年的沙皇俄國勢力已經滲透到西伯利亞、東北地區。而當時康熙面對內部三藩叛亂,因此做出妥協,雖然在雅克薩之戰大敗沙皇軍隊,但是隨後在被稱為平等條約的尼布楚條約中將西伯利亞外東北幾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讓給了沙皇俄國。

但是,沙皇不滿足,想要侵佔滿清帝國!為了不讓漢人與沙皇勾結,所以禁止讓漢人進入東北!

還有什麼疑問,可以在下方留言!




半旅


滿清在入主中原之後,頒佈了所謂的“禁關令”,禁止漢人進入東北墾殖。那麼清朝這麼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一點就是,清朝當時實行民族等級制度,漢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如果漢人進入他們的“龍興之地”,會被認為是玷汙了他們滿洲的“龍氣”。

其實,他們真實的目的很簡單。清朝當時從關外移了大量的百姓進入中原,所以當時東北人比較少,可住地多。一旦清室無法繼續統治中國,他們可以退回東北,繼續統治。所以相當於給自己留了個後路而已。


青楓雨霜


這個策略是多爾袞入關之時即行定下的,因為多爾袞並不認為清朝在關內的統治能夠長久,過了數年或數十年,漢人就會將滿人趕走,如同契丹人、蒙古人那樣。

因此,東北是滿人給自己留下的“自留地”。如果有朝一日清朝失去了關內,滿族人就可以“從哪兒來,回哪兒去”,再度回到東北去過遊牧生活。

基於這樣的考慮,多爾袞認為東北絕不能讓漢人染指,於是制定了封鎖東北,禁止漢人移民的策略。至於“保護龍脈”之說,我認為僅僅是說辭而已。


空城無她夢


原因如下:一、東北乃滿清的龍興之地,禁止漢人出關防治破壞其風水,二、滿清入關以來對自己少數民族統治華夏的政權不自信,給自己留後路,一旦中原政權不保可以退回關外。


國史雜說


能問出這個問題就明白滿清領土嫁妝說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