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为何要永禁汉人进入东北?

街角在-等待


在说这个问题时候,我们需要知道,当时东北,不仅今天的东北三省。当时东北的领土面积,覆盖今天的俄罗斯远东、库页岛、西伯利亚在内的广阔河山。这些领土面积山川地势复杂,足足有几百万平方公里土地,女真族在北宋和明朝末年的崛起,可以说依靠就是这一块广袤的土地。大家也知道,清朝的统治阶层是满清贵族,满清原来是女真族,发源地就在于东北。现在就分析,为什么大清在两百多年统计期间,都永远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呢?

东北乃满清龙脉之地

清朝统治者是满族,满族发源和兴起于东北。所以,满清贵族都认为东北就是龙脉之地。大清对东北的封锁,是从风水角度去考虑。如果随便给汉人进入东北,会破坏满清统治的根基,使国运受到威胁和动摇。

如清朝初年,满清政府救灾东北设置了黑龙江将军、宁古塔(吉林)将军、盛京将军这三将军,在行政制度、管理方式和土地占有形式上和中原地区是截然不同的。在1644年,摄政王多尔衮就下令禁止汉人进入满洲的“龙兴之地”开垦荒土,这就是满清“禁关令”的由来。

由于东北是以山海关为界限,山海关以外就是关外,也就是东北。清朝政府就在山海关一带设立边墙,边墙大多数都是土堤,就是用土堆成的长、宽、高大约各三尺的土堤,在堤上每隔有五尺就插三株柳条。当这些柳树长大之后,就变为茂密地柳树林,发挥着边界线的作用。通过柳条边再加上驻守的八旗士兵,如同二十世纪的柏林墙,可以把一切闯入关东的汉族挡在柳条边之外。柳条边全长有1900余公里,由盛京将军管辖。

此外,清政府也在东北设立边墙和哨卡,划分为关内和关外,宗旨就在于限制汉人、朝鲜、蒙古人都去东北地区狩猎、采参、垦殖。如果非满族人去边外禁地开垦,必需持有所在地方政府印发的钞票,限时和限人进出入。所做一切,就是为了保护他们认为的“龙脉”。

清朝的“分而治之”政策

清朝为了加强统治,实施“分而治之”的政策,把中国分为“内地十八省”、“蒙古”、“新疆”、“东北”等几个部分,并且使这些地区彼此处在一种互相隔绝的状况。如同蒙古被互相隔绝和限制迁移无法壮大一样,当时清朝统治初期,根基不牢固,全国还有着许多反清复明的势力。如果这些汉族势力与蒙古人联合共同反对满清,必然会威胁满清的统治。

最重要一点,就是康熙时候,沙皇俄国的势力也渗透到满清龙脉—东北三省和西伯利亚一带。当时康熙再平息内地的三藩之乱,所以在雅克萨之战中虽然战胜了沙皇军队,但还是在尼布楚条约中割让了西伯利亚东北几百平方公里土地给沙俄。康熙皇帝也担心,当时沙俄的强大是很难对付的。反清复明的汉人如果与强大沙俄军队互相勾结,那么大清面临着双重压力,很难稳固中原的统治,甚至最后连东北也会丢失给沙俄,面临着无家可回的状况。所以,防止汉人进入满清东北老家,都是清朝初年统治者必需注意的事情。在康熙年间,更是严禁汉族人踏入东北,违令者宰。

“闭关锁关”政策的延续

对东北边禁政策,在一方面也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继续延续。满清的祖宗女真人,一直都是生产力水平比较落后的游牧渔猎民族。女真游牧渔猎民族依靠野蛮的武力统治了汉族人的中原,并且借着汉族的封建制度统治了两百多年。对东北的边禁政策,能把自己统治范围限在圈子里,防止一切外来势力与国内的反清势力勾结,使清朝愚昧的闭关锁关政策能够延续,直到1840年英国的枪炮把大清的黄粱美梦给打醒。

保持清朝腹地的安全,没有空旷的后方威胁

对东北边禁政策的实施,能使清朝统治腹地保持安全状况,没有一个空旷的可以威胁满清统治的后方。

古代中国,威胁中原王朝统治来自于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东北的渔猎民族。由于是东北地区,土地开阔旷远,地势复杂,容易形成一股入侵中原的强大势力。满清限制包括汉族在内其他少数民族入迁东北,能保持东北一直空旷无人烟,避免新的威胁势力产生。。

清朝统治的退路

满清统治者是接受前朝蒙古人的教训。满清是以外来民族身份统治汉人的中原,满清贵族也想着,如果万一在中原统治不下,可以仿效元朝元顺帝退回蒙古草原继续当皇帝的做法,可以回到东北老家,继续做称霸一方的东北之王。

所以,限制外人进入东北,也是清朝统治者一条退路。如果当时满清统治中国不成,东北又变为汉人的,那么满清贵族统治就是无立锥之地了。

禁止汉人进入东北政策的失败

对东北的封禁政策,是满清首推的基本国策。对东地区发展是有着阻碍作用,最终以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而告终。

在清朝统治中期的乾隆年间,由于八旗子弟兵的颓废和不从事生产,以至于负债累累。所以,乾隆皇帝也只能鼓励满清子弟回东北关外开垦土地,这样不仅能减少政府供养八旗子弟兵的财政支出,能够自给自足,也能起到保护国家领土的责任。但是,对于汉人闯关东乞讨生活的做法是严惩不贷的。

但是,在清朝末期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满清统治势力的衰弱。满清的东北限禁政策和与沙俄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以北地区100万平方公里土地都被俄国人吞并。再加上满清从统治者到下层的全盘汉化,清朝朝廷对于大批汉人闯关东的行为也是默许的。

之后,在清朝末年,俄国人千里迢迢来到了远东一带,由于空旷与杳无人烟,几乎不费什么力气就占领了黑龙江领域。之后,加上山东人和河北人冒险的“闯关东”,再加上张作霖用火车拉移民从关内到东北,使满清势力从东北逐渐衰退,变为汉人主宰的天下,不再是满清的龙脉。

本文系原创,笔者是历史文化爱好者,渴望与喜欢历史文化的朋友探讨问题,在写作道路上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有兴趣请点“关注”。


七彩飞扬


其实清朝不让汉人进去东北,不单纯只是为了不让汉人进入东北,还有其他目的。在不少清史专家的作品里,几乎认为主要是为了三点:

(1)保护这一区域的“参山珠河之利”不被破坏。

(2)防止外藩蒙古入侵。

(3)不让汉人进入,破坏了清朝的风水。

实际上,清朝柳条边的关键作用,可能并非这么简单。如果对比历史上金国和元朝的遭遇,或许才能看到清朝这么做的真相!

清朝建立之后,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有自信,认为一定能长久的统治中国(后来没想到一下子能统治268年),而是本着能占多久占多久,不行就退回去的想法。总的来说,是吸取了历史教训,给自己族人安排了一条后路。

(1)历史上的金国,在蒙古崛起之后,就逐步抛弃了东北老家。在金宣宗上台之后,立即迁都到汴京,国家重心转移到了中原。最终,在中原大地上,金国被消灭,连逃都逃不了。这其中有南宋和蒙古对金国的家仇国恨,也有中原四战之地,不如东北偏僻利于保存实力。

(2)历史上的元朝,在朱元璋崛起后,顺利的逃到了大草原上,虽然实力遭到一定的削弱,但不少人依然退回了老家,最终成功的延续了下来。对比金国的教训,和元朝的经验,显然能让满清贵族知道,必须要给自己一条后路。

所以,清朝建立之后,为了以后的不测风云,所以将东北封禁,不让汉人进入!试想一下,一旦大量汉人进入东北,那么再出现一个“朱元璋”,满清即便退到东北,也是四面皆敌!

正是在这一目的之下,清政府才封禁东北,不让汉人进入,宁可荒着,宁可被外敌侵占,也不愿给“自家人”,所谓“宁与友邦,不与家奴”。1860年之后,才废弃柳条边,后来才有“闯关东”的说法。

不客气的说,晚清沙俄能轻易侵占外东北,和清朝的这一私心息息相关!如果外东北有大量人口,那么沙俄必然无法轻易侵占。





吴九倾谈世界


因为,东北地区乃是满人的龙兴之地,而在清朝初年,满清统治者也担心自己无法长期驾驭汉族,统治中华。所以,满清自入关后,便开始对东北地区进行封禁,以便为自己后世留一条“退路”。

在我国历史上,有两个由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分别是元朝和清朝。其中,元朝国祚还不满百年,就被揭竿而起的汉族势力推翻,正好应验了“自古胡虏无百年之运”这句话。

尽管明太祖朱元璋成功的推翻了元朝对中原汉地的统治,但却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灭亡元朝。事实上,朱元璋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还真的只是把蒙元势力驱逐出了中原汉地而已。

此后,蒙元势力退出中原,回归到自己祖先的草原,这便是北元。而终明一代,占据辽阔蒙古草原的北元势力,一直都是明朝的心头大患。并且延续到明末,北元才最终为皇太极所灭。

有了蒙元这个前车之鉴,满清入主中原后,自然也得对自己的龙兴之地加以保护。毕竟,满清和蒙元一样,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其自身民族的人口规模和文明程度,对比于庞大的汉族而言,都不占优势。所以,自康熙初年起,清廷就开始对东北地区实施“封禁”,将之视为“皇权直属地”,禁止关内汉人向关外东北地区迁徙和活动,以便为自身日后退出中原留一条“退路”。

然而,满清对中华的统治显然要比蒙元出色得多。自入关后,满清统治阶级快速汉化,遵循儒家治国之道、沿袭汉家之礼法典章,使满人得以完全融入中华。因此,满清的国祚比蒙元要长两倍多,并且还开创了灿烂的康乾盛世。

随着近代的到来,中华遭遇到数千年来所未有之变数。面对西方列强的不断入侵,满清不断丧权辱国、割地赔款。尤其是自两次鸦片战争之后,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日渐深入。到19世纪末,北方的沙俄更是野心勃勃的推动所谓的“黄俄罗斯计划”,妄图蚕食我国辽阔的北方领土。而这其中,富饶的东北地区正好成为沙俄蚕食和侵占的首要目标。

此外,通过明治维新崛起,并在甲午战争中击败清朝的日本,也快速走向对外扩张的侵略道路,他们也将目光转向了富饶的东北。于是,1904-1905年间,日俄双方为了争夺东北地区的控制权,爆发了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虽然最终以日本胜利而告终,但家底薄弱的日本此战不过是惨胜,自身的损失比沙俄还要大。因此,战后的日本无法一口气蚕食掉整个东北。如此一来,清末的东北实际上就处于日俄势力的相互渗透控制之下。

而面对外部列强的不断入侵和蚕食,清朝当局最终也不得不废除对东北地区的“封禁”令,转而以“移民实边”之策,通过鼓励关内移民开发东北,来增强自身对东北本土的控制力。于是,便有了清末民初著名的“闯关东”现象......



这些历史要读


首先,东北对于满族而言意义非凡,东北是“祖宗肇迹兴王之所”和“龙兴之地,”更是清朝“龙脉”所在。东北地区人参、东珠等物产丰富,主要供应于皇室贵族使用,有时也作为皇帝巡幸狩猎之地,普通人当然被严禁进入。

其实大清入关前为了巩固在东北的统治,就曾经推出过针对汉人的“杀穷鬼”和“杀富户”政策,大量反抗的汉人被掳为包衣奴才或驱逐甚至屠杀,辽东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缺乏,虽不利于边疆巩固和发展,但这样却解除了关外汉人对大清的威胁。

后来大清入主中原,但是满族人口稀少,要统治人口上亿的汉人是很困难的,清政府时刻担心政权被颠覆的危险,大清国祚268年之中,战争颇多,,前期和南明的战争,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后来的白莲教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都有可能对清政府的统治造成影响。

所以东北作为大清的大后方,那就格外重要,一旦在北京城发生变故,满人还可以退守关外, 如果放任汉人进入东北,汉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很快就可以把东北开垦为富庶之地,那么经过汉人的几代努力,势必汉人数量上将远多于满人。为避免自己的“龙兴之地”受到影响,康熙年间完工的柳条边更加限制了汉人进入东北,一直到咸丰年间才废弃了柳条边墙,开启了汉人移民东北即闯关东的新时代。

综上所述,清政府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肯定会禁止汉人进入东北。





落魄穷书生


清朝进入中原建立统治后,不允许汉人进东北,有两个原因。

其一,东北是满清的“风兴之地”。为巩固江山。以免汉人进入东北,破环了爱新觉罗家族的龙脉风水。不利于统治天下。有人认为这是借口,其实历代统治者都对风水极为重视。包括建皇陵。寻找风水之地,也是为了江山稳固,千秋万代。这定然是皇族为保江山的一个重大因素。没有当权者拿江山开玩笑的。何况古代人特别信奉风水。

其二,清朝不是汉人建立的,是满族女真部落建立的。清朝的发源地是东北。满人进关建立政权,应留有回旋余地,也就是留着退路。一旦有不测,还可以退回大夲营。如果东北全是汉人,頁发生以上所说,清朝政府就被动了,或者说没有退路了。这也算是战略部署吧。





说史归真


原因如下:

1.大清王朝是由女真人建立的,东北是蛮荒之地。当年的东北不只是东北三省,其面积横跨俄罗斯,库页岛,西伯利亚等地方。满清如果称霸失败后,可以退回东北继续成王。

主要是因为满清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当年元顺帝之所以能够全身而退,继续回到蒙古草原,继续做元朝的皇帝,是因为有后路。

因此,建立柳条边来做隔离墙,相当于柏林墙类似的保护措施。

2.是为了防止汉人与沙皇勾结,推翻清朝的统治。

当年的沙皇俄国势力已经渗透到西伯利亚、东北地区。而当时康熙面对内部三藩叛乱,因此做出妥协,虽然在雅克萨之战大败沙皇军队,但是随后在被称为平等条约的尼布楚条约中将西伯利亚外东北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了沙皇俄国。

但是,沙皇不满足,想要侵占满清帝国!为了不让汉人与沙皇勾结,所以禁止让汉人进入东北!

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在下方留言!




半旅


满清在入主中原之后,颁布了所谓的“禁关令”,禁止汉人进入东北垦殖。那么清朝这么做的原因何在?

首先一点就是,清朝当时实行民族等级制度,汉人的地位是十分低下的。如果汉人进入他们的“龙兴之地”,会被认为是玷污了他们满洲的“龙气”。

其实,他们真实的目的很简单。清朝当时从关外移了大量的百姓进入中原,所以当时东北人比较少,可住地多。一旦清室无法继续统治中国,他们可以退回东北,继续统治。所以相当于给自己留了个后路而已。


青枫雨霜


这个策略是多尔衮入关之时即行定下的,因为多尔衮并不认为清朝在关内的统治能够长久,过了数年或数十年,汉人就会将满人赶走,如同契丹人、蒙古人那样。

因此,东北是满人给自己留下的“自留地”。如果有朝一日清朝失去了关内,满族人就可以“从哪儿来,回哪儿去”,再度回到东北去过游牧生活。

基于这样的考虑,多尔衮认为东北绝不能让汉人染指,于是制定了封锁东北,禁止汉人移民的策略。至于“保护龙脉”之说,我认为仅仅是说辞而已。


空城無她夢


原因如下:一、东北乃满清的龙兴之地,禁止汉人出关防治破坏其风水,二、满清入关以来对自己少数民族统治华夏的政权不自信,给自己留后路,一旦中原政权不保可以退回关外。


国史杂说


能问出这个问题就明白满清领土嫁妆说可以休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