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秋天在空氣中加深,霧都重慶也進入了霧季。

霧,是指大量微小水滴懸掛在空氣中的天氣現象,要解釋重慶為何多霧,已不需要費什麼力氣:地形閉鎖,山高水多,溫暖溼潤、多柔和的靜風。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重慶大霧

依據重慶市氣象部門發佈的信息,重慶市區66%的霧天都出現在10月至次年2月,山城起霧,遵循一個秋冬多、春夏少的規律。這解釋了重慶的冬季為何擅用“魔法攻擊”——寒意總能突破衣物直鑽骨頭縫,因為人們常常不得不在空氣中進行“微游泳”。

根據含水量的不同,霧在外形上也有所分別。“在霧季將來和將去時,含水分極多,重而下沉,其色白。霧季正盛時,含水分少,輕而上浮,其色青。”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若為白霧,則如秋雲,如煙雨,下籠大地,萬象盡失。是杜甫所謂,春水穿上如天坐,糯濃霧中,已身以外,皆為雲氣,則真天上居也。”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青霧則終朝瀰漫半空,不見天日,山川城郭,皆在愁慘景象中,似陰非陰,欲語不語,實至悶人。”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的確,不見天日的大霧是一種災害性的天氣——但就像人們愛說的小賭怡情,微薄的小霧構不成障害,反倒成了城市的點綴,給樓宇江山增添憂鬱與神秘。

重慶人熟悉霧、喜愛霧,1994年重慶電視臺開全國只先河,做方言類節目,那檔大受歡迎的節目題名就為《霧都夜話》,一個個故事被挖掘、講述,就像一張張隱沒在城市裡臉孔從濃霧中浮現在眼前。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而在這青白的霧氣之中,又有重慶的舊事向我們走來: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東部戰線節節敗退,大量人口沿著長江被衝進內地,當年11月,國府就移駐重慶。

張恨水與夫人於1938年1月沿水路抵達重慶,那年他43歲,已經寫下《啼笑姻緣》、《金粉世家》等作品,是全國範圍內第一的暢銷書作家,上文說霧的幾句描述,皆出於張恨水之手。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官方海報

最初的時候,他們租住渝中的新金山飯店,後因重慶市中為敵軍戰火所波及而搬去巴南區桃子溝,一直在重慶呆到1945年。

在重慶的7年間,張恨水任《新民報》的主筆,也作文記錄重慶。

寫重慶的洞誼——也就是避難者在防空洞裡結成友好,甚至眷屬;他寫1939日軍轟炸重慶城,自己與妻子從七星崗倒走兩路口,來到菜園壩,預備渡到南岸的安全區,在挑夫手上匆忙買水洗漱、掏出5塊錢(當時可以買到5鬥/75斤米)以重慶話高呼: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沿川江來重慶的小船

“哪個渡我們過河,我出5塊錢。”

一漁夫從船篷下面伸出頭來,比了個手勢:“再多出2塊錢,要得不?”

還寫海棠溪碼頭,說它除名字香豔外一無所取,若人要前往海棠溪碼頭只得沿著懸崖,走過一公里遍佈鵝卵石的江灘,尤其在下過雨後,懸崖滑泥,行人爬也爬不上去。

但由於居住在巴南,城鄉間來去,總要經過海棠溪,在他1945年離開重慶時,面臨江灘,竟也有些不捨。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如今的軌道交通海棠溪站

張恨水在海棠溪留下一律詩:

壯年入蜀老來歸,

老得生歸哭笑齊。

八口生涯愁裡過,

七年國事霧中謎。

雖逢今夜巴山雨,

不怕明春杜宇啼。

隔水戰都渾似夢,

五更起別海棠溪。

想象那天清晨,兩江合流處的海棠溪四面山光,而船行長江,愈開愈遠。作家離開了他旅居7年的重慶,他們之間是飄渺迷離的煙霧。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如果把目前炙手可熱的“網紅重慶“的形象比作山城夏日裡最為晴好的一天,那這些乏人問津的本地史就彷彿白霧橫江、天光熹微、陰雨綿綿的清晨。有人說,重慶不止李子壩、洪崖洞,它的故事有很多

重慶舊事:從菜園壩坐船去南岸,需要花105斤大米的錢

當然是這樣的,只不過它們還隱藏在霧中,等待著為後人所發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