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當你拿到一篇新課文時,你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曾經有人問我,如果你拿到一篇新課文,你會從哪些方面去思考你的教學,你會怎樣著手備課?我想,我應該會從八個方面去思考我的教學。

第一,這篇課文是什麼類型的文章(即理解它的文本特徵、文體特徵);

第二,這篇課文是寫什麼的文章(即內容、主旨);

第三,這篇課文是為什麼而寫的文章(即寫作動機、寫作背景);

第四,這篇文章是怎樣去寫的文章(即語言特色、寫作手法)。

這就是普通備課的四個問。問文體特徵,問文章的內容和主旨,問文章的寫作動機和背景,問文章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

光這四個夠不夠呢?不夠!我還得問:

第五,編者為什麼把這篇文章放在這個單元(即瞭解編者意圖和單元目標);

第六,這篇課文最大教學意義在什麼地方(即思考它的教學價值);

第七,最能體現文章主旨和寫作特色的語段是哪幾個(即注重教學聚焦);

第八,讀這篇文章,學生自己可能讀懂的和需要老師教懂的分別是什麼(即做出學情預判)。

這八個問題想透了,備課就可以開始了。當然語文教學備課思考,具體到某篇文章,很可能還會有第九第十個問題,但是不管怎樣, 有一點要謹記——語文必須老老實實地教。

什麼才是老老實實教語文呢?


第一個關鍵詞,老老實實。老老實實的課堂。“老老實實”對應的就是“花裡胡哨”“失去本真”等。意味著要符合語文教學的規律,要貼近語文教學的原則,要靠近學生學習語文的基本規律,通過這種規律來實現語文教學。

身處在快速發展的信息年代,近幾年我們發現,語文圈江湖之氣漸起,出現了很多所謂的門派。雖說百花齊放春滿園,但我們更希望,能從語文的原點和規律出發,從語文教學的原則出發,這樣,我們的教學才真正實現了語文教學的意義和價值。

建議老師們多多看看那句話,新課標以現代語言學的理論為指導,明確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並重申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

語文課程性質的共性是“綜合性、實踐性”;獨特個性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一課程定位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語文課程,其本質是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實踐性”的課程,涉及的目標非常廣泛,是“綜合性”的課程。語文教學的目標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

很多老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往往會忽略語文這一特徵。在上課前,我們必須先去重溫語文課程的定義,語文課程的特徵,時時刻刻落在我們心裡並能具體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我們要思考,我的這堂課是不是為培養學生語文能力而進行的,是不是指向是語言文字運用的。語文教學說到底還是比較簡單比較實在的,聽、說、讀、寫、思而已。課堂教學離不開這樣一些具體的實踐,老老實實地把這些問題想透了,語文課堂就語文了。


例如《一顆小桃樹》這課:

現在有些老師上這課,上著上著,這棵小桃樹,種得就不像“語文”的桃樹了,花花綠綠的,枝條上掛滿了非語文的東西。大講特講賈平凹的生平經歷,文革期間的中國現象,堅強勇敢的精神品質,自立自強的人生奮鬥,就是很少引導學生讀文章品語言悟文意。

《一棵小桃樹》是賈平凹先生的散文,教材上文中批註有說,“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著深意,要仔細體會”。

所謂仔細體會,就是要潛入文字深處細細品味。它不能像是情景劇,得需要你從語言文字中慢慢去體會。老老實實教不就行了嗎?我在教這課的時候,注意到了編者在《一棵小桃樹》中標註了五處旁批:

①尋常的情景,不尋常的情感。

②課文中一些描寫反覆出現,比如多次描寫小桃樹“沒出息”。散文中這類地方,往往寄託著深意,要仔細體會。

③是什麼使我遺忘了小桃樹?

④“蓄著我的夢”的桃核長成了樹,而且真的開了花。作者僅僅在寫花嗎?

⑤“我”的情感在這裡來了一個轉折,您讀出來了嗎?


我們很可以利用文中五處旁批,巧妙地整合、提煉、穿插,引導學生自主走進散文深處,思考小桃樹中複雜多姿的人生感悟。

第一條批註提醒我們,散文閱讀要緊扣作者感情,要從眼前景中讀出作者的內心情;

第二條批註則是散文閱讀的方式,要關注文章中反覆出現的細節,從中體會寫作深意;

後面三條批註都用問句形式暗示文本閱讀要思考的內容,三個問句緊聯小桃樹和“我”,旁敲側擊地引導學生思考這株“野”的、“沒出息”的、不美的小桃樹與作者自己的特殊的情感聯繫,感悟作者內心的隱秘世界,理解文章託物言志、明暗雙線的寫作手法。

這實際就是用批註完成了自讀課的教學。

老師,當你拿到一篇新課文時,你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再舉個例子,課文《林黛玉進賈府》:

老師一進教室就說:“同學們,今天我們來一場紅樓夢知識搶答賽。”學生立刻興奮了起來。好!第一題開始搶答,《紅樓夢》的作者是誰?手全部舉起來了,大家喊著“曹雪芹”,老師一看,也搞不清楚誰也搶答的,就只好給每組都加10分。

第二個問題分數值很大,一共120分。我當時想了半天,怎麼會有120分的題目?原來,《紅樓夢》裡有12個美女,說出1個得10分,說出12個得120分。全班學生開心了,教室裡炸響一片,大家交頭接耳,東湊西拼。要一口氣說出12個美女還真難,最後把那些不是美女的劉姥姥全搬上去了。

這時候我想,課堂也熱鬧了,氣氛也活躍了,這下老師該上課了吧。老師還不罷休,說了第三個問題:你知道,這12個美女中,誰最美?顯然這個老師想把問題引導到林黛玉上。可當代中學生不喜歡林黛玉多,刀子嘴,小心眼,煩哪。最後繞了一圈之後,終於有學生說,林黛玉很美,這時我想,林黛玉該進賈府了吧,該開始讀文章了吧。

結果,老師說了句話:“是的,林黛玉很美,87版電視劇陳曉旭把林黛玉的美演得更美,請看大屏幕。”老師一按鼠標,電視劇《紅樓夢》林黛玉進賈府的片段就開始,我當時就很著急,從林黛玉邁著嫋嫋碎步走出雪轎一直到老祖宗捧起那塊玉,這怎麼也要十幾分鍾啊。學生看得津津有味,看完了,老師又請學生談談觀後感。

我記得當時,我在筆記上寫了一行字,“如果是讀後感多好”!讀文章嘛,讀後感和觀後感是不一樣的。

學生開始談了,林黛玉怎麼樣,賈寶玉怎麼樣。老師又說了,你們談得都很好,但是你們知道嗎,這部電視的主題曲有兩句歌詞,就寫出了這兩個人各自的性格特徵,你知道是哪兩句嗎?請聽——又聽歌啦!《枉凝眉》歌曲出來以後,聽出了哪兩句話?“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

老師又問:為什麼賈寶玉是無瑕的美玉,林黛玉是閬苑的仙葩?這時候叮鈴鈴下鈴聲響起。老師那時候好激動的,這堂課氣氛這麼好,學生髮言又那麼積極,一個個眼睛都放光的。老師問我:“肖老師,這堂課,我怎麼樣?”

我就說要好好練練語文。這就很明確地告訴他,這堂課不行。這,真的不行。這堂課,又看電視又聽歌,語文課要做的事情卻沒有真正落實。語文老師要做語文的事情。

老師,當你拿到一篇新課文時,你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什麼是語文的事情?

三句話: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我簡稱這三句話為“新三為”。無論是去聽課還是自己備課教學,拿這三句話去對照:這堂課是不是以語言為核心,是不是以語文活動為主體,是不是在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浮躁年代,很多青年教師太想用一堂課來一舉成名,總是喜歡追求新潮怪異,而忽略了語文的本真。


再例如,一節《斑羚飛渡》公開課:

老師,一進來就問學生:“同學們,你們知不知道《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我一聽,糟了,這部法律一出來,我就感覺到這堂課可能要走偏了。為什麼?老師肯定沒有好好讀文章。

《斑羚飛渡》的主旨其實並不是講要保護野生動物,不要獵殺斑羚。它是一篇動物小說,最後表現的是我們這個社會複雜的人性。沒想到,教學中他偏得還要奇怪。他問同學們:“你們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有什麼感受?”這個問題我很欣賞很喜歡的。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讀了這篇文章以後,我覺得很震撼的。”我當時在想,這個學生說得真好,《斑羚飛渡》很震撼的,按照這個回答,老師應該繼續問“你哪裡讀到震撼了”。學生可能回答“斑羚跳懸崖的那一段”,賞析了以後,老師就繼續問:“那你有沒有讀到比跳懸崖更震撼更悲壯的東西?”這堂課就順著這個“震撼”走下去了。

結果上課老師可能覺得這個“震撼”不是他要的答案,就把它輕輕避開了,說:“你們知不知道老師讀過以後的心理感受?”“老師覺得,這篇文章中的斑羚是個數學天才!”我當時倒吸一口氣,你讀這個文本怎麼讀出“數學天才”?下面學生則很感興趣:“老師,這怎麼會是數學天才?”“你們自己看下文章,哪裡有數字?”

我看了半天,只有一個地方有數字。兩個懸崖之間,五米。斑羚每次跳只能跳三米,那麼斑羚想出這個辦法,至少得知道一個數學公式,是什麼?對了,3+3>5!由此,這篇課文告訴我們,斑羚是一個有數學天才的斑羚。天哪!沈石溪的《斑羚飛渡》飛渡到這個解讀上了!一味的求新,求異,求怪,連老老實實讀文章都談不上,又怎麼可能老老實實地教課,老老實實地和學生一起學語言學語文?


老老實實,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目的。無論什麼課文,我們都必須老老實實地去思考,我是不是在老老實實地教這篇課文,是不是用語文的手法、語文的手段展開我今天的教學。所以,語文老師想要贏得自己的學科尊嚴,必須要建立自己專業的東西。我們必須要緊緊地貼著它,以語言為核心,以語文活動為主體,以語文綜合素養的提高為目的,遵循,尊重,這就叫老老實實。


第二個詞語,紮紮實實。最初幾年我教史鐵生的文章《我與地壇》,教得好感動,聽課的師生都在那裡流淚,後來錢夢龍老師對我說了一句話“對於母愛的表達,一定要回到文中的原句中去品”,我才轟然驚醒,原來我課堂上的感動都不是“語文”的感動。

後來我也真的在其他人的課堂裡聽到了這樣的非語文的“母愛”。比如有老師教《秋天的懷念》:

“這篇課文學什麼的?”

“母愛。”

“對,母親。前天還是母親節。”

老師就深情地說:“母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接下來請閉上眼……”(好端端的學語文,幹嘛閉上眼?)

原來,這個時候老師要放音樂了。有時,人更容易被音樂感染,因為音樂旋律更會帶你進入一個情境中。

音樂中,老師在這個配樂中開始煽情敘說:“閉上眼,想一想,是誰在寒冬的夜晚為你守候一盞回家的燈?想一想,是誰每天早上為你端上熱氣騰騰的牛奶?……”

有幾個學生忍不住了,眼淚就出來了,老師一看,眼淚出來了,效果就出來了,就說:“好,睜開眼睛,請你說一說你和母親感人的事情。”

學生聲淚俱下地說完以後,老師又說:“今天你讀了史鐵生的文章以後,想對你的媽媽說些什麼?”

這堂課,有感動,沒語言,沒文本。史鐵生文章的母愛品析,不應該變成母愛主題的一個班會課,而是該好好地就它的文字去感悟。

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文教學如果離開了語言的教學,沒有紮紮實實地進行語言方面的感悟,我們的語文課還剩下什麼?

老師,當你拿到一篇新課文時,你可以這樣展開教學


第三個詞語,真真切切。教學一定要真真切切。真真切切地讓學生在課堂上讀,真真正正地讓學生在課堂上思,真真正正地讓學生去說、去表達。無論你是公開課、比賽課還是其他什麼場合的教學課,首先都得是語文課。


第四個詞語,深深淺淺。我們自己讀書一定要深,我們自己解讀一定要深。但在教學的過程中,一定要考慮,怎樣根據學情做出好的教學。

有這麼一次教學活動,《散步》這篇課文分別給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來學習,後來我們發現三堂課大多數內容是一樣的。說明什麼?我們的教學是在做一種無用的重複,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度選擇教學內容。

第五個詞語,靈動靈活。我們說語文教學老老實實地教,並不意味著語文教學是死板的、機械僵化的。語文豐富、語文博大、語文精深、語文美麗,可以根據一篇文章的特點,可以根據學習的情況,做出很靈動、靈活的教學設計。


本真,本色,實實在在,就是好的語文。當你時常用語文之心去思考語文的時候,語文才能真的進駐你的內心,化作美麗的風景。我們本身都不完美,也無須強求完美,但我們必須努力前行。一句話,愛世界,愛生命,愛語文,老老實實地教語文,綻放你教學的智慧,這樣語文會與你做出許許多多美麗的相逢與相撞。


本文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中學語文同步教學、作者:肖培東。以上圖文,貴在分享,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內容為作者觀點,並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版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