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中的英漢語言融合會在未來發生嗎?

前面說了這麼多中西方的宗教、哲學、科學、歷史等內容,這期我給大家從另外一個角度串一下,把這個思想體系梳理一下。我在想是不是我的每一期無論是文字還是音頻的內容長了,且講述的太有沒有意思了,所以大家不怎麼喜歡聽?反正我發現聊這種內容收聽量和瀏覽量都不高,可是我還是得說,因為這些內容極其重要,我們得要相信宏大敘事的,快餐文化是吃的爽,最後吃下去的知識碎片讓你“白白胖胖”,可是最後卻在思想上沒啥實質性的幫助,於是成了看起來知道很多,卻沒有一個完整且獨立的思想體系去將這些東西闡發。

《三體》中就有一段內容說羅輯甦醒後和醫院護士對話,那個新人類的語言是中文和英文的一種結合,這兩期內容我們聊得就是從語言的這個角度切入去看中西方文化。還是我的老話:聽懂新讀《三體》的這些內容之後,哪裡還需要我給你單獨講《三體》裡面的內容呢?我雖不講三體故事內容,我卻無時不刻在聊《三體》。

開始之前呢,先聊個話題,昨天一個聽眾她是大學老師,她好奇地問我作為一個大學理科生如何處理文科的這麼多內容呢?因為我的專業是計算機,我的回答很簡單:我就一普通理科生,理科計算機專業的東西我不深入,瞭解點皮毛,我把重點放在對其他事物的探尋中去了,這個其他事物是什麼?是我真正內心想要了解的不同側面的對世界的解釋,這源於當我在迷茫中認清楚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麼,是在這個時候被確定下來我未來的方向,從此以後我放棄了技術這類可以快速在社會中獲得利益反饋的能力,我這個行為也就是俗話說的不務正業。專業的東西我只是略懂一二。

學弟聽眾可不要向我學習。

回答完她的第一個問題後我繼續回答第二個問題:我如何做到在大學時間中全面學習瞭解文化類的知識?

我覺得,如何做到真的懂文化!重點不是知識的不斷積累,而是突破遮蔽在思想上的那層膜,一旦在思想上有了獨特風格,其他的那些知識碎片就都不是事了,補充就完事了。就像是學英語,一開始不一定是死背單詞,你可以先把語法邏輯體系這個大框架搞出來,也就是中文和英文的這個區別在哪,咱們知道語言的區別就是語法邏輯體系的不同,比如中英文都是主、謂是句子主幹,賓語可有可無,其他的定語狀語這些的位置不同罷了,比如日語是主賓謂,細節肯定有很多不同,但是句子的大框架區別就在這,先搞明白這個後,再然後添磚加瓦,我現在可以不知道複雜單詞的情況下把句子大體翻譯出來就是因為掌握這個中英文邏輯結構的排序方式的區別。就像小孩子剛開始沒有多少詞彙量卻能把自己想說的表達出來,然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不斷的再增加詞彙,所以你看這個過程其實就是語言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

所以我節目就是給大家大框架,別再細節上找,我先給你大框架,細節的東西需要你自己去探究補充,所以別拿細節的東西來說大框架是不對的,舉個例子,我說著門窗是鋁合金的,你跟我說不對!應該都是原子組成的,所以各位明白吧這個東西無法兼顧,我是給大家把時間尺度,視野的尺度,都拉大了展示給各位看,我的節目內容一般不在歷史的一小段上糾結,因為局部不能代替整體,我是在整個人類文明作為整體的視野和維度上給大家鋪開看,梳理清楚思路,只有在在這個大尺度上才能談思想。希望各位明白。

同樣的,我說在思想和知識這倆方面,量變不一定產生質變,(請聽清楚是不一定而不是不可能!)這句話確實很反常識對吧,為什麼?我給大家詳細解釋:因為當前世界已有的信息量太多了,新的信息增量還在不斷地繼續爆發,我們不得不分科治學,一個科下面又分了非常多的分支,然後一個分支又有不同的人在做著不同方面的研究,我前幾期跟大家說的宗教歷史學是宗教學的一個分支,我已知道的分支就有10個,所以你看到了嗎?任何一個學科都可以把一個年輕人熬到白髮蒼蒼還求索不盡。一本二十四史你真要讀原文並且搞清楚意思,而不是瀏覽一遍,算上你查字、查釋義、查前人的批註,古今丟失資料的補充,自己思緒的整理等等的,你把二十四史完整讀下來好不誇張的說需要至少35年以上年,請記住這其中不包括你上學的這個時間,想讀24史你至少需要大學以上學歷,所以你算算,讀書狂熱錢鍾書、黃仁宇他們這類的搞歷史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說沒有通讀二十四史,並且還給讀者算讀這些需要多久,你要是聽一個人說他通讀了二十四史,那估計他是腦子壞了,通讀可不是瀏覽一遍,其實瀏覽一遍一天一卷,24史有3259卷,算下來是9年,這個時間的前提是你不用理解其中意思,所以通讀下來35年真是默認閱讀者水平非常之高的情況下了。

你要知道二十四史只是中國史料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莊子那句話說的太好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這話啥意思?,就是說你拿有限的生命追逐無限的知識(世界)這多危險啊!其實這個翻譯是很客氣的,如果按照莊子的性格,這句話應該翻譯成: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我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無限的知識,那我簡直就是傻瓜蛋。用上海話說就是腦子瓦特了。

說句實話,在那個時期也就是莊子比較懶才說出這句話的,就好比今天學生覺得學英語麻煩才說學英語是不愛國一樣。

為什麼呢?那時候“學富五車”形容一個人知識儲備量非常多,可是你想想竹簡那巴掌大的地方能刻幾個字,而一輛車能裝幾卷竹簡?那時候大家學的不就是那幾本經典書籍麼,因為除那些經典以外的其他書籍,士人都是不會去觸碰和了解的,其實除了那些經典之外也沒多少閒雜書籍,第一個原因是:這些先賢都是不寫著作的,著作都是弟子及其後人整理,這叫做諸子聖賢不立著,古希臘也是一樣,蘇格拉底老師沒著作,我們看到的都是弟子柏拉圖記錄自己和蘇老師的對話,這不像今天網絡信息時代了什麼阿貓阿狗都可以出書了,像我這樣的貓狗頂多敢公眾號寫點文章。周朝時期,文字這東西可不是誰都能用的,一般都是刻到青銅鼎的,當然了,因為歷史的發展物質基礎有了保障之後寫著作也不是件難事情了,咱們這不立著也演變成了聖人標準,所謂的三不朽:先立德(做人)後立功(軍事)最後才立言(寫書)。

咱們要說明的是那個時候的信息量其實是不多的,儘管極其深刻有內涵,可經典就那些,很容易就讀完了,只不過看你讀完後咋理解,咋批註了,那時候後人對經典的註釋和層累也比較少。可到了後來比如朱熹時代,因為太多人各種解讀經典扭曲聖人的原話來為自己的行為做解釋,也就是所謂的:曲解聖人之道然後厚古薄今,因為民間講學風氣濃厚,無人不講學,政府就按照自己的需要構建一套解釋聖人說的是啥意思的標準通用版本,後來朱熹批註的四書五經成了政治工具,到了朱元璋的時候,他因為看孟子學說不順眼直接一腳把孟子踢出孔廟然後強行提出自己的老朱家天命論,你由此也能看得出來後人層累新增的信息量太多了。

比較懶的莊逍遙,就覺得這知識太多了,不管你學得完還是學不完,反正我是學不完,就算現在學完了,以後又會出來很多新的知識,所以他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什麼道理?知識不是目的!所以你看諸子百家都是給你解釋他咋想的,而莊子特別可愛,他總是提問題,問啥提問題?因為知道的不多嘛,他的思想中暗含著什麼?暗含著知識不是目的!目的是思想,於是他就告訴你一味的累積知識這事情你別幹,乾的人都是傻子。所以,今天信息爆炸的年代你還敢只埋頭處理信息而不重視思想嗎?

試問哪一個學生沒有背過、記過各種知識點?差不多的大家都知道,只不過忘記了或者沒想起來,為什麼沒有能力把這些東西融會貫通、沒有能力進行邏輯闡發?就是因為個人思想體系的不完善、不獨立。

所以他們無法將這些信息量加以整頓處理然後輸出,思想好比書櫃,知識好比角落雜亂無章堆放的書籍,有了書櫃你才能把碎片化的信息整頓出來,進而你才能將腦海中一個個不同格子裡的內容進行融會貫通,然後你才可以做到真正的輸出。輸出的內容是什麼?知識嗎?大錯特錯,那種人都是站在事物的某一個角度的解釋以及利用碎片化知識解答一些問題,以此來炫耀自己懂得多的糊塗蛋。這個輸出的內容應該是個人思想體系的展現。

其實,大多人僅限於知道,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也只是得到事物某一個側面的解釋,人們不願意費時費力去做當下沒有實際利益反饋的事情,所以多數人沒有花功夫細想事物背後的底層邏輯,沒有想它的發生學淵源及流變過程,所以就更不可能搞懂這些信息量是在哪個層面運行的,不同層面的關係及原因是什麼就更是糊里糊塗。

所以沒有完整且獨立的思想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得不到整頓和處理,更別談想再輸出思想,請記住:不能整頓處理的信息量無非就是雜亂無章的碎片化知識點,只是事物其中一個側面的解釋或觀點,用這個來代表事物本身的全部屬性,名可名,非常名。這種基於歸納法的存在就是不可證明只可證偽,而對於普通人來說則是說的不清不楚、稀裡糊塗、似是而非。

啥是人?人不是個記憶機器,比記憶你比不過百度,你比不過機器,所以在這方面死下功夫而忽略思想的重要性,那叫為考試而考試,不是為學習而學習!如果你是為了學習,為了務虛,你用這樣的思路一定是求索而不得。

大多的學生是追逐實用的,所以在他們眼中如無必要,一定不會去了解讓自己遠離舒適區的信息,一般選擇瞭解有實際應用的,當下有利益反饋的這種技術類的,你看賣課的標題:三分鐘學會英語。我去,厚顏無恥到這個程度,可見是因為咱們有這個需求,不然他也不會是這個課程宣傳標語了。

所以學生的這種主動追求實用的考試思維方式,就會使得他們排除和篩選掉“無用”信息,比如你要準備考英語,你肯定不會去看數學來幫助自己學英語是吧。可你要知道這個你所謂的“無用”信息恰恰可能是競爭所需要的關鍵,就剛才這個例子中,數學對英語沒有用嗎?答案肯定是有用,為什麼我就不贅述了,自己去想。

這些被考試思維排除掉的“無用”信息中潛藏著有太多未來的機會,因為行將有效預示著行將衰落。當前主流就表示著它即將退場。

所以我不用考試思維,我用學習思維。為學習而學習,如果我真的要準備考試,我就為考試而考試,我不安慰自己說考不過沒關係,就當學習了,這話說出來你自己都不信!考不過罵死這個學科了,還什麼狗屁當學習,而且教科書或者說教輔書裡的知識本身就不是思想體系,還就是我前面說的碎片信息。

所以說目的很重要,要學習目的就不是追求實用和有用,要考試目的就不是走過場,這兩個是可以兼具的,啥意思?就是說:準備考試就進入備考狀態,考完了恢復學習狀態,切換不同模式和狀態,只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終身學習者,而不是拿上證書再也不看不學這個學科了,考過了就解脫了,有幾個拿完英語證書後在不備考狀態下把英語當成日常的?少吧,所以這兩種模式和狀態不矛盾可以來回切換。

我就是這麼一個不求實際的人,所以我才能夠在文化方面都有真切的瞭解和獨到的體會。其實對於文化類的基礎知識,那些考研複習的人,比我知道的知識點多太多了,你問我歷史裡的具體時間我第一反應還真回答不上來,或者說我不知道具體時間,但他們卻可以對答如流,而你問到深層次的內容的時候,我相信大多數人是“啞巴”,也就是說他講的內容聽上去沒毛病,可在懂的人面前一聽就知道對方說的解釋是在哪一個層面運行了,並且知道為什麼他會這麼想,他這麼想是因為對什麼缺乏瞭解和缺乏深入造成的。這叫什麼?水平。用北京話說就是懂行。

舉個例子,一幫人在對著一個文物罐子鑑賞,一個有文化的人走過來一瞧這東西,聽有人說是當初宋徽宗玩剩下的,這人於是就開始劈劈啪啪的一頓講歷史人物生平事蹟、這文物的來歷等等的,這時候打外邊來一個人就瞅了幾眼,撂下倆字:假的。周圍人都納悶問他為什麼假的呢?從哪看出來的,這人把文物罐子倒了過來,就見罐底印著五個大字,北京潘家園。

我的這份不同是因為我先確定了自己想要什麼,然後一起順理成章,成功=運氣+努力的必然導出。不成功也就不成功了,因為我要的不是成功,只是那樣的話傳播思想的機會更多,平臺更多,如果不能成功我無所謂的,因為成功與否不影響我在務虛的這條路上繼續往前走。我要的是做遵從內心的事情,畢竟務虛帶給我的體驗,足以彌補任何物質上的不等差。

我要別把自己餓死了就行。其他物質的東西,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了。我直到現在還用的是16G內存的手機你能理解嗎?不是沒有錢換,而是我不需要存儲那麼多外部信息,現在看來這事情沒辦法繼續了,因為app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手機內存都提升了,app肆無忌憚的增加自己的內存,就像這數字支付,你過去可以不用,現在不用你試試?這也就提醒部分務虛者,別太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了,要抬頭看看外部環境的。(ps:我明天就去升級個內存。)

上期跟大家提到了英語詞源關於“文化”和“自然”的內容,我為什麼突然明白了我必須要學英語?下面給大家另外一個角度去理解語言,進而理解文化,因為語言是文化的最好表現。

人類最原始初期理解世界的思路有兩種:突現論(宗教神學)和還原論(哲科思維),而中國哲學講的是“微言大義”,什麼意思?也就是從複雜到簡單的還原過程,複雜源於簡單。

孔子講:“一以貫之”。意思是所有複雜東西中都有一條貫穿的簡單線路。老子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看上去是從小到大,從簡單到複雜,包括很多學者為了拔高老子說這是對現代宇宙論有猜想,其實大錯特錯,這是現代人的西化思維方式去理解古人思想造成的錯誤!當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後你會非常震撼,他的意思是天地萬物是逐步演化而來的,這句話什麼意思?

就是說萬物的複雜最終都歸結於一個簡單的開始,所以他才說是簡單生成了複雜,這就是還原論,他通過這個說法告訴人們周圍一切的複雜來源於簡單,因為大多數人都把對自然的驚異和追問歸結給神創造的突現論,而老子講別以為這個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給你突然擺出來的,也就是說這是對“突現論”的一種“對立”。表達的是人文理性的精神。

但是不至於老子當時理解的就是現代宇宙論,沒有半毛錢關係,因為那時候信息量有限,老子是不可能完成這事情的。就好比西方的德謨克利特在兩千多年前的提出的原子和今天科學裡的原子聽上去沒啥區別,但其實區別大了!後人之所以誤解就是拿現在的東西去古代找匹配。

老子看似給了你這個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一到二,二到三的,但其實不是,老子沒有這個過程的推演,他只是通過這一的說法告訴你複雜來源於簡單,道(天根)派生了天地萬物,然後他告訴你自己是怎麼思考的,他說“玄牝之門,是謂天根”這句話的甲骨文解釋我沒篇幅說,我只能這樣告訴大家,這句話表達的是古人最原始時期的生殖崇拜。

老子以母牛的生殖器能不斷的生小牛來比喻天根派生天地萬物,這表達為古人最原始對生殖的驚異和追問。這份驚異和追問最終表達為生殖崇拜和母系社會的男性對雌性的崇拜。而古人對自然的驚異和追問最終表達為神學信仰文化的突現論和人文理性精神的還原論。這句話我們後面再談。

老子這是在對自然驚奇追問的人文理性精神看世界的時候借用古人對生殖觀察做比喻。

從這個過程中你就發現,中哲其實是沒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這個過程的邏輯推演!,這就是西方人說中國人古代沒有“邏輯”這句話的來源!這句話不是貶義和文明其實,邏輯確實不存在於中國古代!這裡我沒篇幅跟大家講老子的“道”和古希臘的“邏格斯”的區別,你只需要知道我的這個結論。

《三體》中的英漢語言融合會在未來發生嗎?


我去!當我明白這個的時候,我才發現!我搞文化卻不鑽研英語簡直是傻,為什麼?第一我會錯誤理解中國古文化,因為我們現被全面西化,包括現代漢語,比如有的人把佛學和量子力學扯到一起,把老子的這個思想和現代宇宙論搞到一起,這就是典型犯了這個毛病。第二我會錯誤理解西方古文化。

為什麼?因為古希臘哲學家他們的思維也是典型的還原論,比如西方第一位哲人泰勒斯說:水是萬物之源。雖然說錯了,可是他卻是第一個提供了還原論這種區別於宗教神學的思維方式!所以當之無愧。

所以西方的哲學提供了一套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的一種嚴密邏輯論述!這在最初體現為演繹法(經驗為前提的邏輯推論)!我們這邊則是歸納法(歸納總結的經驗)!今日的哲科體系則是純邏輯(理性嚴密邏輯論述)。

當代科學體系、物理學體系都是有這個從簡單到複雜再到簡單的思維過程的。這就很好的彌補了我們學中哲的時候需要這種思路來彌補缺陷!你能不學英語?理科生轉文科生就是有這樣的天然優勢!

《三體》中的英漢語言融合會在未來發生嗎?


三種哲學體系的不同關照

印度:處理人與神的關係問題,

西哲:處理人與物的關係延展到宇宙

中哲:處理人與人的關係問題,除老子一人深思天道(宇宙)

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知道為什麼黑格爾說中國沒有歷史。說中國沒有哲學。而我說:想懂中國你就得讀懂黑格爾這個老外在說啥(當然更要讀懂馬克思了)

你可能會問我們這裡難道沒有一個另類嗎?有!《周易》,請記住是《周易》或者更準確來說是原始時期的“易”文化,不是《易經》,經是孔子整理的,《周易》是一大幫人層類的,請記住一句話:易文華是中華文化最原始的基礎,後續一切內容都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這與我們之前講的巫文化對後續思想提供基石是一個道理,周易是有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可.....第一:咱們看不懂,第二:《易》被後人層累的玄學等內容把這個寶貴的過程給掩蓋掉了很多,易變成了《周易》,這個玄學內容的添加和走向是中國人典型的圓形循環辯證思維帶來的弊端,後人的這種思維方式誰帶來的呢?老聃的思想,老耽的思想來源於哪呢?多數是因為易文化的影響,所以我才說易文化是中華古文化的基要。

因為我以前說過,諸子百家就是對老聃的思想進行各種解讀和進一步地闡發(但其實老耽的思想來自於易,不是周易!不是易經!),這份闡發是周朝國家民族宗教所建立的社會體系崩塌(封建制度的崩塌)之後,諸子百家按照老子思想的留存進行自己新的理解,這其中就包括對易的理解,孔子整理易叫《易經》,這是一種人文理性主義的闡發,這就是我之前說的,人類最原始初期對世界的理解呈現兩種樣態,第一突現(神學),第二還原(哲科),此刻因為國家民族宗教的崩塌才會有諸子百家爭鳴,可惜因為咱們獨特的地理地貌決定的文明類型使得這份哲科思維沒有進一步延伸,取而代之的是處理人與人激烈種內競爭關係的儒家倫理體系文化+民族國家宗法性傳統宗教的組合(後續是儒釋道互補充,但始終以宗法性傳統宗教為第一位置,這就是俗話說中國人啥都不信就信祖宗)。

這樣一套體系之所以能在周王朝封建崩塌後被“重建”,這一點有賴於集權,秦始皇乾的事(這事情沒他只會遲,大一統和集權必然發生,原因我節目有講過),而西方古希臘哲學體系因為獨特的工商業文明的“與人同性”的神學是無法壓抑人文理性精神的,因為他們的神都是人性的放大版,只不過地位高,和人沒啥區別,你看古希臘的神跟個小孩子一樣,於是古希臘哲學散發出人文理性光輝,可惜被蠻族滅掉後經由阿拉伯人傳承,而阿拉伯人因為神學體系的壓抑無法伸展,最後只能成為傳薪者的角色為文藝復興西方人尋回古文化的根提供了一切,此時的西方人脫離了原本中世紀神學的壓抑。由原始宗教中脫胎出來的哲學火種被找回,而科學從哲學體系中產生並由此開始生髮。(這一點離不開基督教宗教改革)

喜歡請轉發文章,謝謝。

而我們這邊雖然沒有唯一神的神學取代國家民族宗法性宗教的地位對人性以及哲科思維壓抑,可我們因文明類型和獨特地貌決定了我們的一種獨特的集權體系,這個體系下的農業文明的社會壓抑著一切哲學體系的內容,甚至連神學都能被壓抑住。

而後來的中國人並沒有繼承老聃和諸子百家思想中的人文理性精神,反而是被那種圓形辯證循環思維給影響了,比如名家談到很多和今天科學比較像的東西,比如“一尺之錘 日取其半 萬事不竭盡”談二分法不能窮盡;公孫龍“白馬非馬”討論物質與屬性的關係;惠氏“飛失不動”討論參照系;莊子的“莊周曉夢迷蝴蝶”討論精神層面的東西。

可是他們都受老子的影響回到了那個似有若無的“玄”,所以受他們的影響,中國人上千年甚至今天依舊是這樣的思維方式。直到國門被踢開,在外力的壓迫下強行進行了社會大轉型,完成了自我改造有了今天。這份屈辱背後的代價是什麼?古文化幾乎被丟棄漸盡,只有全盤西化才能重新強大,而農業文明向工商業文明的發展是必然的,過去因為地理地貌的獨特避免了被入侵和擾攘,而後來在爆烈科學文明下就無法獨善其身了,這就是當初為什麼清王朝提出: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無效,師夷長技以制夷純粹浪費時間,這個事情,清王朝已經拿死亡做代價驗證過了。

也就是福澤諭吉說的:舊中國如果不推翻滿清政府,不進行社會改革,一百個李鴻章都沒有用,中國缺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因為只有新文化!新思想才能帶來社會變革,後來歷史中打倒孔家店的救亡運動使得我們全盤西化以進行社會大轉型,直到今天的強大。歷史已經驗證了這些。這個大門在乾隆和嘉慶兩代沒有主動打開,只能是被外族強行踹開,這是屈辱的近代史的原因。

所以今天的我們需要英語或者說西方的這種思維方式來對中哲做一個補充,我們才有可能找回古文化的寶貴東西,我們今天能這麼厲害,不是你吹牛逼就行了,而是同時具備東西方兩種不同文明類型的思維方式帶給我們的紅利!這反面說明什麼?說明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有多寶貴,因為那是人類最原始初期低信息量文化的一個保存!對人類文明的未來有著極其重要的參照,而這個東西西方已經沒有了,因為他們過早進入工商業把這東西丟棄了,其他農業地區埃及、伊拉克則因為地理地貌原因被其他民族和文化入侵人種都被雅利安人置換了更別說留存文化了。

中西的這個區別從文字就能看出來,比如我們古漢語沒有時態,現代漢語沒有時態的語法結構但是無所謂,咱們都能知道他說的是啥意思,而英語沒時態就亂套了,因為他們工商業講究效率,所以說話一開頭先點明觀點,因為效率等於時間,時間需要被細化,等你吧嗒吧嗒說了半天黃花菜都涼了;而我們農業講究過程,老子講:使民以時;諺語講:揠苗助長。對於重過程來說時間可以是模糊的、不精確的。比如我們說地名是由大地點到小地點,他們是小地點到大地點,這一點在導彈制導的這個定位上就有明顯的差別,定位一定是從小地點到大地點的,先說關鍵位置再附加其他信息,而中文的語序是大到小,最後才說那個最關鍵的位置,為什麼各位自己想吧。而印度就更有意思了,“輪迴”也就是說時間不存在了,時間變得更加模糊!

還有就是兩種語言的側重點不同,他們是先掏出觀點再進行論述(廢話),我們是先講故事(廢話)再說觀點,英語先回答再講故事。中文先講故事再回答。中國人注重的是這種說法妥不妥當,外國人注重的是說話到底是不是有理有據。比如清朝時期,國外官員來和中國官員交流,中國官員滿嘴妥當話的答應對方的要求,等對方按時來的時候,中國官員又說另外一個時間,實際不是時間問題,而是這是能拖就拖,老外哪懂這意思啊,可咱們這邊是,你找我辦事,好面子這事我給你口頭上答應說包圓了,可實際呢?咱都懂,你要妥當我就給你妥當,中國人只說妥當話。大家去看清朝的歷史,自己內部官場面對戰爭和賑災以及對外交的種種表現,最好體現了我說的這個。這就是典型的培根講的演繹和歸納兩種不同思維方式決定的。所以你看英語老師教你聽力和閱讀理解就說:長聽力開頭第一句很大幾率就是答案,包括找一個句子的主語也是句子中第一個獨立性名詞做主語。如果是一長段話只要最前面的句子有主幹(主謂),那就是句子的重點,因為其他的都是插入語,也就是狀語後置,你只要找準主謂賓的位置,如果沒有and並列,其他從句中的短語倒著看就行了,一個短語是一個獨立的整體,內部不需要倒序,本身就是主謂結構,和中文一樣的,只是長句子中多個不併列短語出現的時候你要倒著看,也就變成了句子本身要倒著看。中文短句子雖然也是主謂賓語法邏輯為主幹結構,但是一旦變成一大段話,比如我的這段話,你不看完你不知道我說什麼,腦殼子疼。

語言就是文化的一種,那文化是什麼?我昨天節目中給了個最簡短的說法:文化等於非自然,複雜的定義可以去看原文章,也就是說人類創造“新的自然”過程中的產物。這是一種人為創造性產物,這個產物由什麼決定?由依存物的外部依存對象和外部信息所決定的。什麼意思?地理地貌氣候等多種原因造就的不同文明類型,比如咱們這片土地的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分界線就是長城那個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線,所以兩個文明一個是農業,一個是畜牧業,不同文明類型所產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維方式,人類締造文明的用智形態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擴大內向的合作範圍或組織團結種群成員,另外一個是擴大外向的探索範圍以及求知深度。這個聽起來不好理解,我換一個說法,我們講宗教的時候說過,人類最原始初期對世界萬物的驚異與好奇由此會產生兩條思路去理解世界:“還原論”和“突現論”。

突現論則認為世間一切都是突然出現的,比如上帝六天造世界,這叫訴諸於超自然力量。還原論就是哲科體系,它總是努力把超自然的東西還原為自然的東西,把以神為中心的神本主義還原為以人為本的人本主義,把信仰主義還原為理性主義。(但請記住這倆不是簡單對立狀態,詳細內容聽往期節目)所以突現論走向的是信仰文化,宗教神學文化。第二個還原論走向的是哲科文化,是對自然的本質進一步探究,那咱們這裡為什麼沒有出現科學呢?這一點我以前的節目中細講過,這裡我提一句用以貫穿:圓形循環辯證思維,辯證思維好理解,什麼是圓形循環?也就是說我們對世界的理解雖然不訴諸於超自然力量,是一種人文理性精神,可是這個人文理性精神無法往下繼續深入,為什麼?因為“玄”學使得深入深思和追問到最後走向了“玄”學,這個玄學預示著回到最初的起點,這叫圓形循環。諸子百家很多都討論到現在科學裡的一些話題的,可是最終不是繼續追究終極,而是玄之又玄。比如前面舉例子到的名家的公孫龍、惠氏、莊子等人。這一切的究極原因是文明類型的不同。

所以現在再理解這句話:人類締造文明的用智形態有兩個方向,第一個是擴大內向的合作範圍或組織團結種群成員,另外一個是擴大外向的探索範圍以及求知深度。突現論是將人類的原始抽象思維能力進一步伸展為重德(東方)或信主(西方),還原論則是將虛擬的思境伸展為精密邏輯的愛智,即假設與證明的哲科思維。我在之前節目中說過這兩種必定同時展開,各自側重點不同。

這裡我實在沒有篇幅去跟大家討論老子的“道”和英文的“Logic”我只能做簡單表述。

比如東方重德文化實際是原始氏族部落血親關係的一種延伸,表現為倫理性、宗法性的傳統社會結構,產物是中國人信祖宗。愛智則是人類智力潛能和智力儲備的調動。重德和信主則能擴大內向的合作範圍或組織團結種群成員,這是東方農業文明的典型特徵,你看看儒家文化在幹嘛就知道了。古埃及、古巴比倫都是信主的,得虛構一個神,求證神的存在,這個過程中也表達為上述這句話的內容。而愛智的哲科文化體系則是人文理性精神的綻放,產生的原因則是人們擴大外向的探索範圍以及求知深度。

各位發現了嗎?仔細想想:重德、信主、愛智,這三個是什麼?就是人類歷史發展過程。這一切的背後都源於人類對大自然的好奇和驚異。所以你現在再自己品一下這句話就能搞明白這些東西的關係了:人類最原始初期對世界萬物的驚異與好奇由此會走向了兩個方向,第一個就是信仰文化和神學宗教文化,將驚異和好奇訴諸於超自然力量。第二個就是哲科文化,也就是對自然的本質進一步探究。信主這思路去理解世界則是和“突現論”;愛智這條思路去理解世界則是“還原論”。這裡面有個難點就是“重德”該如何處理?這就要扯到中國的國家民族宗教了,請聽我往期的節目,這裡不贅述。

所以說人類古文化有三大類,最典型就是中國“重德”文化,西方“愛智”和“信主”文化,文化進一步的體現是思想,如何表達思想?最先是通過語言!語言的最終產物是什麼?是文字!比如你想讓老外懂你的意思,你用的是手勢,手勢就是語言的一種——肢體語言,你不可能是給他寫一長串的字讓他去理解你腦子裡想的是什麼。所以:

語言是思想的符號;

文字是語言的符號;

思想是符號的符號。

你可以不嚴謹的這樣理解:你腦海中想的什麼得通過動作、發聲、指物體等等的方式告知別人,這都叫語言,你說的語言得是大家公認的指物體的符號,不能指著茶杯說馬桶對吧?所以這是語言與物的關係,進而表達為這是思想、語言與所指物的關係,那麼這個東西最終的落實在哪呢?總要有記錄吧,文字就是這麼一個產物。

比如西方邏輯體系的表音抽象文字和我們這邊的表意具象符號是因為什麼?因為民族頻繁交流溝通貿易的產物,人類最原始的時候一定都是象形文字,他們每個人都拿自己的象形文字來交流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漸漸用符號來表示象形文字的意思,後來乾脆就直接用符號,可是符號這個東西高度抽象化,所以必須得擁有一套語法邏輯體系,不然就亂套了,這就是西語,不過你學到一定程度就知道了,其實英語的字母和中文都對當初原始具象符號的一些特徵有所保留的,比如中文的“且”是甲骨文中對男性生殖器的具象化符號,英語中的V這個字母表示男性生殖器,來源於西方最原始的具象含義表達,這倆都表達為人類最原始初期的關於生殖的好奇,驚異和追問進而發展成崇拜,因為好奇驚異進而想這個到底怎麼回事呢?這就會有兩條思路,一條是崇拜超自然力量的這種信主文化,比如咱們古代神話中女媧造人;另外一條是走向今天的生物科學解釋,你看看是不是又回到了咱們前面說的思路了?

那西方這些字母都哪來的呢?是今天黎巴嫩地區的古腓尼基人因為一個獨特原因搞航海貿易發明的腓尼基字母(原因我們這裡沒篇幅說),貿易的過程中經由古希臘人學習升級成希臘字母,希臘字母再由後來古羅馬人升級成羅馬字母,而黎巴嫩的北方是過去亞細亞洲的亞述帝國,南北邊是過去亞細亞洲的古埃及,那兩邊典型的農業大國,使用的就是象形文字。所以,當你學語言漸入佳境之後,學的其實是文化。


《三體》中的英漢語言融合會在未來發生嗎?


其實我這期內容是在另外一個角度回答李約瑟難題,李約瑟難題是英國學者李約瑟所提出的,其主題是:“儘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貢獻,但為什麼科學和工業革命沒有在近代的中國發生?

他這個話很多人一眼看上去會不舒服,肯定會就這他話裡的東西進行反駁,但是卻忽略了 他提出的這個疑問,以及回答這個問題的那些人的思路,其價值遠比給出一箇中國到底有沒有科學這個結論更重要 為什麼。因為這類的問題就沒有最後的決定性結論。大家都是自圓其說,都是不同側面的展示。

其實哲學和科學現在也出了問題,也就是說邏輯和理性出了問題,後現代哲學的西方哲人非常清楚,他們的這個哲科文化體系的根脈深植於拼音文字之中,因此他們提出兩項反對,第一叫反對語音中心主義,也就是反對拼音文字;第二叫反對邏格斯中心主義。邏格斯就是邏輯的前身,你可以理解為理性和邏輯。也就是他們深知西方哲科文化體系導源於拼音文字和邏輯抽象思維。因此他們提出這兩項反對,認為這樣的東西當前看上去是極其有利的,對文明的發展是提供巨大幫助,可是從哲學家長遠的目光來看,這種東西對文明有害。

也就是我常說的那句話,人把自己變得越來越不像動物,反觀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人們沒有意識到,這也就說明了,大多數人類是無感自己經驗範圍和可感範圍以及時間範圍之外的事物的。只有哲學家這類非主流的人類能。就好比我上期內容說古希臘文明是“非主流”文明,這裡沒有貶義,請聽往期節目。

可是他們文明又沒有人類最原始初期的東西,因為工商業的快速發展丟棄了這些,而中華文化卻保留了全人類最原始初期的寶貴東西,這就是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至今還在存在的背後真正的寶貴之處,其他地方人種都被置換了,別說文化了。而我們的文化在未來很可能會為全人類文明提供一個全新思路的。儘管被西化,社會已經大轉型,我們文化中還是保留了很多內容,這一點日本做的也還是不錯的,他們保留了很多古文化並且做到了極致,也是中華古文化的一種“變態保留”。現在明白這背後的意義了嗎?不是網絡段子有些人吹牛逼說什麼牌桌上別人都沒了我們還在怎麼怎麼滴,別搞笑好吧。

三體中就有一段內容說羅輯甦醒後新人類的語言是中文和英文的一種結合,大劉對哲學有深入瞭解,這可見大劉著作中的這個表達也是對這個也是有自己的獨特關照的。

我這裡沒有篇幅跟大家數落西方的英語或者說“愛智”文化的弊端和缺陷,所以你聽著像是我誇英語,誇西方。還是那句話:我可不是像有些皮毛文字的作者在比較中英文誰好誰壞,要麼吹牛中文,要麼吹牛英文,一定別搞錯本期內容的重點!聽了後你願不願意自己去學習和了解無所謂,因為跟我沒關係,我這期節目的初衷也不是這個,所以內容是真真切切的文化節目,如果你學不學英語跟我有關係,那就是賣課廣告了。

所以各位聽我的節目目的又不是考試,所以抱著一個交朋友閒聊的心態,你我之間像是老朋友一樣的在聊天,就這個感覺最棒,聽完之後有人問你艾誰誰說了什麼?你的回答不是他講了文化,講了思想等等,而是三個字:不知道。有人接著問你:那你是怎麼理解這個的呢?你滔滔不絕的回答幾萬字。為什麼?因為這說明你聽到的是你想交流的話題,而不是我想讓你知道的信息。如果是我想讓你聽到的是我想或者他想讓你知道的信息,那叫別有用心,或者乾脆就是廣告。

比如你看完一本書複述不出來 聽完一節課複述不出來這才是正常的。這不是因為記不住,而是你要想為什麼要記住?記住並複習這是考試思維的習慣,因為考綱和知識點是劃定好範圍的,拜託,我在講思想,思想咋能固定好圈定好範圍的呢?說不定我明天又是另外一個想法了,我在每期節目中都會有對一些詞和定義做規定性的說明,但是我沒有對思想做規定性,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對什麼是錯?思想不能這樣搞的。

所以我講的不是知識,而是思想,你聽的也不是知識,而是思想,思想是符號的符號如何理解?就是指思想本身不能是高度抽象的,你用語言來表達,用文字來表達都是不能將其全部說清楚的,比如你今天看數學符號,那是抽象的符號,可是那個符號說到底還是人造的,這說明什麼?思想比數學符號的抽象還要高,計算機語言是抽象的吧?數字是抽象的吧?它們能表達很多東西,可它們不過是人的邏輯思維進一步延伸的符號化的產物,這個東西中的大部分是可以變的,只不過我們已經習慣如此了,而數學中證明一加一等於二,這事情在尋常人眼中無比真理的事情還需要證明?這就是普通人把習慣等同於邏輯,所以思想是抽象的抽象,你想用語言和文字將思想的全部內容具象化的表述?哪怕是嚴格的、嚴謹的邏輯符號進行抽象化的完整表述思想?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思想是符號的符號。

而思想之外的東西該如何表述?請記住我指的不是人之外的你能看到、聽到感知到的物質世界。因為那些東西已經體現在你的思想中了,大腦已經將感官對外部信息的處理再處理呈現給你世界的圖景了,所以你認為的外部環境和物質已經是大腦處理過的,你看葉子綠色不是葉子本來就是綠色,而是其他原因,你之所以稱之為綠色,不是綠色等於葉子的顏色,而是語言和文字具象化的匹配,你能說葉子是綠色,可是你能說清楚綠色是什麼嗎?你只能腦海中想到和綠色有關的東西,公孫龍說的“白馬非馬”就是這個意思。

我現在說你大腦處理過的世界圖景“之外”的那個“存在”,也就是你看到的虛假世界背後的東西到底是什麼?你人類看不到,所以需要邏輯來幫助你“看到”。科學上證明“存在”就等於“看到”這不就今天科學研究的量子之類的東西嗎?哪一個你能看得見、摸得著?那都是人類理性邏輯的極端調動才能感知到的,我上期節目說過,人先天的感官是用來求存的,而邏輯的這種理性也是幫助你求存的。比如電子你是看不到的,但是科學通過實驗的辦法間接證明了電子的存在。

所以說,思想之外的東西該如何表述?你看物理學現在都走向了什麼平行宇宙、弦論各種無法試驗驗證的地步了,這叫人的思想之外。下面我們再進階,提出一個疑問就是:人思想“之外”的“之外”,也就是真正的第三方觀察者,真正的客觀到底是如何看我們的世界,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的真正客觀世界到底是什麼樣子?那就真“玄”嘍。因為人類永遠觸及不到真正的客觀,一切的創造和知識都是主觀的對世界的認知模型。

我以上的全部話,就是對老耽的道德經開篇的第一句的全部解釋!所謂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前面都是很直觀的表述,但最後這句“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顯然他討論的問題已經不在我們正常思維和正常感知的範疇之內。這句是用於說明他前面說的“非常道里的道,非常名裡的名”他所要追究的那個天道,在極其深遠而難以描述的地方,到那了你才能叫找見它。那個地方才是眾妙之門,也就是萬物的生髮之根。具體是啥,他說他也不知道。

用大白話就是:我跟你說是這麼說,但不全代表我想的是這麼回事,我想的這些呢,也不代表就是我追尋的那個最終極,我追究的那個最終極到底是什麼呢?至少現在看來就是萬物生髮之根,萬物從那開始的,那就是最終極。

以上內容不好理解,各位自行消化,我只是做啟發,最終你需要自己去探索尋求所以然,也就是說因為我為你帶來了這方面的興趣,我的這種公眾號文字論述無法做到嚴謹,因為一個論述 一定是先要把這些詞做一個規定性的解釋,不論是借用的詞還是生造詞,還是常用詞都要重新解釋。因為這些詞不是我們尋常理解或者通俗語言裡的對話所理解的意思,這叫嚴謹論述,不過這種說話方式是寫文章。寫書,比如你看哲學書籍是這樣的。

所以一兩期音頻節目,都是沒有任何嚴謹性可言的,尤其我寫的是播講稿,不是文章,我多次強調這個的區別。我們普通人通常所說的邏輯其實都叫粗略邏輯、模糊邏輯、混亂邏輯。所以我說 你別在意我這段話裡到底有沒有邏輯問題,你想要邏輯我可以給你嚴謹論述 但是沒必要,你重點是看我咋想的,這其中有寶貴的思路,而你不贊同的話。

不應該是上來一句邏輯存在問題,而是先說你如何想的這個問題,因為你的任何論述中對詞語沒有規定性,對討論的範圍也沒有規定性,所以不論是反駁還是自己思想的闡發,沒有以上說的規定性和名詞做單獨解釋等邏輯格式,又何來你的邏輯可言?我過去喜歡和人討論,現在我只是自己在想,我避免討論,因為這本來就是個人務虛的樂趣,我只不過要做節目才會跟大家說這些內容的。所以作為讀者你最終要回歸的書籍本身。

咱們國人喜歡辯論,這個國人包括我,我一年輕氣盛的小夥子,我沒活到那麼高的境界,我很喜歡懟人的,可其實我後來想想,沒必要,為什麼?因為於你於我不會帶來任何的受益,普通的辯論又不是上電視可以獲得流量等收益,如果不是能獲利,那些厲害的人不會在和不是一個領域的人甚至說不是一個思想層面的人去溝通的,這東西不是說交流可以使雙方都獲得對事物的多一分了解,因為咱們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對方的漏洞或者說不認同的地方進行攻擊,可忽略掉了對方內容中最寶貴的東西。

這叫什麼?一你不會認同對方,二你無法說服他,最後就是浪費時間,所以這種事情越來越少了,我就不喜歡說了。任何領域的研究者,他若想增進學識是選擇和相同領域的人哪怕是對立觀點的人進行交流,這個是在同一個水平上的,肯定是有幫助的,你若想最快了解一個時代的內容,找一個時代對立的兩位大佬的思想,足以。而你之所以和不同不同領域、不同水平的人再聊,純粹就是利益了,比如許子東、竇文濤和李淼聊天,李淼說有一種說法是宇宙是弦組成的,竇文濤說:啥?弦?這弦啥做的?建議大家去看看視頻,特別好玩,當然這是因為不同領域的原因。不存在什麼褒貶。還有大劉和高曉松坐在一起聊,那個就有點車禍現場了,我隔著屏幕都難受,可想倆人都尷尬程度了,還有前段時間馬雲和埃隆馬斯克的聊天,倆人簡直更是車禍現場。我全程都在看著馬斯克的表情。

喜歡請轉發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