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体》中的英汉语言融合会在未来发生吗?

前面说了这么多中西方的宗教、哲学、科学、历史等内容,这期我给大家从另外一个角度串一下,把这个思想体系梳理一下。我在想是不是我的每一期无论是文字还是音频的内容长了,且讲述的太有没有意思了,所以大家不怎么喜欢听?反正我发现聊这种内容收听量和浏览量都不高,可是我还是得说,因为这些内容极其重要,我们得要相信宏大叙事的,快餐文化是吃的爽,最后吃下去的知识碎片让你“白白胖胖”,可是最后却在思想上没啥实质性的帮助,于是成了看起来知道很多,却没有一个完整且独立的思想体系去将这些东西阐发。

《三体》中就有一段内容说罗辑苏醒后和医院护士对话,那个新人类的语言是中文和英文的一种结合,这两期内容我们聊得就是从语言的这个角度切入去看中西方文化。还是我的老话:听懂新读《三体》的这些内容之后,哪里还需要我给你单独讲《三体》里面的内容呢?我虽不讲三体故事内容,我却无时不刻在聊《三体》。

开始之前呢,先聊个话题,昨天一个听众她是大学老师,她好奇地问我作为一个大学理科生如何处理文科的这么多内容呢?因为我的专业是计算机,我的回答很简单:我就一普通理科生,理科计算机专业的东西我不深入,了解点皮毛,我把重点放在对其他事物的探寻中去了,这个其他事物是什么?是我真正内心想要了解的不同侧面的对世界的解释,这源于当我在迷茫中认清楚了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是在这个时候被确定下来我未来的方向,从此以后我放弃了技术这类可以快速在社会中获得利益反馈的能力,我这个行为也就是俗话说的不务正业。专业的东西我只是略懂一二。

学弟听众可不要向我学习。

回答完她的第一个问题后我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我如何做到在大学时间中全面学习了解文化类的知识?

我觉得,如何做到真的懂文化!重点不是知识的不断积累,而是突破遮蔽在思想上的那层膜,一旦在思想上有了独特风格,其他的那些知识碎片就都不是事了,补充就完事了。就像是学英语,一开始不一定是死背单词,你可以先把语法逻辑体系这个大框架搞出来,也就是中文和英文的这个区别在哪,咱们知道语言的区别就是语法逻辑体系的不同,比如中英文都是主、谓是句子主干,宾语可有可无,其他的定语状语这些的位置不同罢了,比如日语是主宾谓,细节肯定有很多不同,但是句子的大框架区别就在这,先搞明白这个后,再然后添砖加瓦,我现在可以不知道复杂单词的情况下把句子大体翻译出来就是因为掌握这个中英文逻辑结构的排序方式的区别。就像小孩子刚开始没有多少词汇量却能把自己想说的表达出来,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的再增加词汇,所以你看这个过程其实就是语言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所以我节目就是给大家大框架,别再细节上找,我先给你大框架,细节的东西需要你自己去探究补充,所以别拿细节的东西来说大框架是不对的,举个例子,我说着门窗是铝合金的,你跟我说不对!应该都是原子组成的,所以各位明白吧这个东西无法兼顾,我是给大家把时间尺度,视野的尺度,都拉大了展示给各位看,我的节目内容一般不在历史的一小段上纠结,因为局部不能代替整体,我是在整个人类文明作为整体的视野和维度上给大家铺开看,梳理清楚思路,只有在在这个大尺度上才能谈思想。希望各位明白。

同样的,我说在思想和知识这俩方面,量变不一定产生质变,(请听清楚是不一定而不是不可能!)这句话确实很反常识对吧,为什么?我给大家详细解释:因为当前世界已有的信息量太多了,新的信息增量还在不断地继续爆发,我们不得不分科治学,一个科下面又分了非常多的分支,然后一个分支又有不同的人在做着不同方面的研究,我前几期跟大家说的宗教历史学是宗教学的一个分支,我已知道的分支就有10个,所以你看到了吗?任何一个学科都可以把一个年轻人熬到白发苍苍还求索不尽。一本二十四史你真要读原文并且搞清楚意思,而不是浏览一遍,算上你查字、查释义、查前人的批注,古今丢失资料的补充,自己思绪的整理等等的,你把二十四史完整读下来好不夸张的说需要至少35年以上年,请记住这其中不包括你上学的这个时间,想读24史你至少需要大学以上学历,所以你算算,读书狂热钱钟书、黄仁宇他们这类的搞历史的人在自己的著作中说没有通读二十四史,并且还给读者算读这些需要多久,你要是听一个人说他通读了二十四史,那估计他是脑子坏了,通读可不是浏览一遍,其实浏览一遍一天一卷,24史有3259卷,算下来是9年,这个时间的前提是你不用理解其中意思,所以通读下来35年真是默认阅读者水平非常之高的情况下了。

你要知道二十四史只是中国史料的一部分而已。

所以庄子那句话说的太好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话啥意思?,就是说你拿有限的生命追逐无限的知识(世界)这多危险啊!其实这个翻译是很客气的,如果按照庄子的性格,这句话应该翻译成: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我拿有限的生命去追逐无限的知识,那我简直就是傻瓜蛋。用上海话说就是脑子瓦特了。

说句实话,在那个时期也就是庄子比较懒才说出这句话的,就好比今天学生觉得学英语麻烦才说学英语是不爱国一样。

为什么呢?那时候“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知识储备量非常多,可是你想想竹简那巴掌大的地方能刻几个字,而一辆车能装几卷竹简?那时候大家学的不就是那几本经典书籍么,因为除那些经典以外的其他书籍,士人都是不会去触碰和了解的,其实除了那些经典之外也没多少闲杂书籍,第一个原因是:这些先贤都是不写著作的,著作都是弟子及其后人整理,这叫做诸子圣贤不立著,古希腊也是一样,苏格拉底老师没著作,我们看到的都是弟子柏拉图记录自己和苏老师的对话,这不像今天网络信息时代了什么阿猫阿狗都可以出书了,像我这样的猫狗顶多敢公众号写点文章。周朝时期,文字这东西可不是谁都能用的,一般都是刻到青铜鼎的,当然了,因为历史的发展物质基础有了保障之后写著作也不是件难事情了,咱们这不立著也演变成了圣人标准,所谓的三不朽:先立德(做人)后立功(军事)最后才立言(写书)。

咱们要说明的是那个时候的信息量其实是不多的,尽管极其深刻有内涵,可经典就那些,很容易就读完了,只不过看你读完后咋理解,咋批注了,那时候后人对经典的注释和层累也比较少。可到了后来比如朱熹时代,因为太多人各种解读经典扭曲圣人的原话来为自己的行为做解释,也就是所谓的:曲解圣人之道然后厚古薄今,因为民间讲学风气浓厚,无人不讲学,政府就按照自己的需要构建一套解释圣人说的是啥意思的标准通用版本,后来朱熹批注的四书五经成了政治工具,到了朱元璋的时候,他因为看孟子学说不顺眼直接一脚把孟子踢出孔庙然后强行提出自己的老朱家天命论,你由此也能看得出来后人层累新增的信息量太多了。

比较懒的庄逍遥,就觉得这知识太多了,不管你学得完还是学不完,反正我是学不完,就算现在学完了,以后又会出来很多新的知识,所以他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什么道理?知识不是目的!所以你看诸子百家都是给你解释他咋想的,而庄子特别可爱,他总是提问题,问啥提问题?因为知道的不多嘛,他的思想中暗含着什么?暗含着知识不是目的!目的是思想,于是他就告诉你一味的累积知识这事情你别干,干的人都是傻子。所以,今天信息爆炸的年代你还敢只埋头处理信息而不重视思想吗?

试问哪一个学生没有背过、记过各种知识点?差不多的大家都知道,只不过忘记了或者没想起来,为什么没有能力把这些东西融会贯通、没有能力进行逻辑阐发?就是因为个人思想体系的不完善、不独立。

所以他们无法将这些信息量加以整顿处理然后输出,思想好比书柜,知识好比角落杂乱无章堆放的书籍,有了书柜你才能把碎片化的信息整顿出来,进而你才能将脑海中一个个不同格子里的内容进行融会贯通,然后你才可以做到真正的输出。输出的内容是什么?知识吗?大错特错,那种人都是站在事物的某一个角度的解释以及利用碎片化知识解答一些问题,以此来炫耀自己懂得多的糊涂蛋。这个输出的内容应该是个人思想体系的展现。

其实,大多人仅限于知道,而不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也只是得到事物某一个侧面的解释,人们不愿意费时费力去做当下没有实际利益反馈的事情,所以多数人没有花功夫细想事物背后的底层逻辑,没有想它的发生学渊源及流变过程,所以就更不可能搞懂这些信息量是在哪个层面运行的,不同层面的关系及原因是什么就更是糊里糊涂。

所以没有完整且独立的思想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就得不到整顿和处理,更别谈想再输出思想,请记住:不能整顿处理的信息量无非就是杂乱无章的碎片化知识点,只是事物其中一个侧面的解释或观点,用这个来代表事物本身的全部属性,名可名,非常名。这种基于归纳法的存在就是不可证明只可证伪,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则是说的不清不楚、稀里糊涂、似是而非。

啥是人?人不是个记忆机器,比记忆你比不过百度,你比不过机器,所以在这方面死下功夫而忽略思想的重要性,那叫为考试而考试,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如果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务虚,你用这样的思路一定是求索而不得。

大多的学生是追逐实用的,所以在他们眼中如无必要,一定不会去了解让自己远离舒适区的信息,一般选择了解有实际应用的,当下有利益反馈的这种技术类的,你看卖课的标题:三分钟学会英语。我去,厚颜无耻到这个程度,可见是因为咱们有这个需求,不然他也不会是这个课程宣传标语了。

所以学生的这种主动追求实用的考试思维方式,就会使得他们排除和筛选掉“无用”信息,比如你要准备考英语,你肯定不会去看数学来帮助自己学英语是吧。可你要知道这个你所谓的“无用”信息恰恰可能是竞争所需要的关键,就刚才这个例子中,数学对英语没有用吗?答案肯定是有用,为什么我就不赘述了,自己去想。

这些被考试思维排除掉的“无用”信息中潜藏着有太多未来的机会,因为行将有效预示着行将衰落。当前主流就表示着它即将退场。

所以我不用考试思维,我用学习思维。为学习而学习,如果我真的要准备考试,我就为考试而考试,我不安慰自己说考不过没关系,就当学习了,这话说出来你自己都不信!考不过骂死这个学科了,还什么狗屁当学习,而且教科书或者说教辅书里的知识本身就不是思想体系,还就是我前面说的碎片信息。

所以说目的很重要,要学习目的就不是追求实用和有用,要考试目的就不是走过场,这两个是可以兼具的,啥意思?就是说:准备考试就进入备考状态,考完了恢复学习状态,切换不同模式和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终身学习者,而不是拿上证书再也不看不学这个学科了,考过了就解脱了,有几个拿完英语证书后在不备考状态下把英语当成日常的?少吧,所以这两种模式和状态不矛盾可以来回切换。

我就是这么一个不求实际的人,所以我才能够在文化方面都有真切的了解和独到的体会。其实对于文化类的基础知识,那些考研复习的人,比我知道的知识点多太多了,你问我历史里的具体时间我第一反应还真回答不上来,或者说我不知道具体时间,但他们却可以对答如流,而你问到深层次的内容的时候,我相信大多数人是“哑巴”,也就是说他讲的内容听上去没毛病,可在懂的人面前一听就知道对方说的解释是在哪一个层面运行了,并且知道为什么他会这么想,他这么想是因为对什么缺乏了解和缺乏深入造成的。这叫什么?水平。用北京话说就是懂行。

举个例子,一帮人在对着一个文物罐子鉴赏,一个有文化的人走过来一瞧这东西,听有人说是当初宋徽宗玩剩下的,这人于是就开始劈劈啪啪的一顿讲历史人物生平事迹、这文物的来历等等的,这时候打外边来一个人就瞅了几眼,撂下俩字:假的。周围人都纳闷问他为什么假的呢?从哪看出来的,这人把文物罐子倒了过来,就见罐底印着五个大字,北京潘家园。

我的这份不同是因为我先确定了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一起顺理成章,成功=运气+努力的必然导出。不成功也就不成功了,因为我要的不是成功,只是那样的话传播思想的机会更多,平台更多,如果不能成功我无所谓的,因为成功与否不影响我在务虚的这条路上继续往前走。我要的是做遵从内心的事情,毕竟务虚带给我的体验,足以弥补任何物质上的不等差。

我要别把自己饿死了就行。其他物质的东西,有就有,没有就没有了。我直到现在还用的是16G内存的手机你能理解吗?不是没有钱换,而是我不需要存储那么多外部信息,现在看来这事情没办法继续了,因为app更新迭代速度太快了,手机内存都提升了,app肆无忌惮的增加自己的内存,就像这数字支付,你过去可以不用,现在不用你试试?这也就提醒部分务虚者,别太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了,要抬头看看外部环境的。(ps:我明天就去升级个内存。)

上期跟大家提到了英语词源关于“文化”和“自然”的内容,我为什么突然明白了我必须要学英语?下面给大家另外一个角度去理解语言,进而理解文化,因为语言是文化的最好表现。

人类最原始初期理解世界的思路有两种:突现论(宗教神学)和还原论(哲科思维),而中国哲学讲的是“微言大义”,什么意思?也就是从复杂到简单的还原过程,复杂源于简单。

孔子讲:“一以贯之”。意思是所有复杂东西中都有一条贯穿的简单线路。老子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看上去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包括很多学者为了拔高老子说这是对现代宇宙论有猜想,其实大错特错,这是现代人的西化思维方式去理解古人思想造成的错误!当你理解老子的意思后你会非常震撼,他的意思是天地万物是逐步演化而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

就是说万物的复杂最终都归结于一个简单的开始,所以他才说是简单生成了复杂,这就是还原论,他通过这个说法告诉人们周围一切的复杂来源于简单,因为大多数人都把对自然的惊异和追问归结给神创造的突现论,而老子讲别以为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神给你突然摆出来的,也就是说这是对“突现论”的一种“对立”。表达的是人文理性的精神。

但是不至于老子当时理解的就是现代宇宙论,没有半毛钱关系,因为那时候信息量有限,老子是不可能完成这事情的。就好比西方的德谟克利特在两千多年前的提出的原子和今天科学里的原子听上去没啥区别,但其实区别大了!后人之所以误解就是拿现在的东西去古代找匹配。

老子看似给了你这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到二,二到三的,但其实不是,老子没有这个过程的推演,他只是通过这一的说法告诉你复杂来源于简单,道(天根)派生了天地万物,然后他告诉你自己是怎么思考的,他说“玄牝之门,是谓天根”这句话的甲骨文解释我没篇幅说,我只能这样告诉大家,这句话表达的是古人最原始时期的生殖崇拜。

老子以母牛的生殖器能不断的生小牛来比喻天根派生天地万物,这表达为古人最原始对生殖的惊异和追问。这份惊异和追问最终表达为生殖崇拜和母系社会的男性对雌性的崇拜。而古人对自然的惊异和追问最终表达为神学信仰文化的突现论和人文理性精神的还原论。这句话我们后面再谈。

老子这是在对自然惊奇追问的人文理性精神看世界的时候借用古人对生殖观察做比喻。

从这个过程中你就发现,中哲其实是没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这个过程的逻辑推演!,这就是西方人说中国人古代没有“逻辑”这句话的来源!这句话不是贬义和文明其实,逻辑确实不存在于中国古代!这里我没篇幅跟大家讲老子的“道”和古希腊的“逻格斯”的区别,你只需要知道我的这个结论。

《三体》中的英汉语言融合会在未来发生吗?


我去!当我明白这个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搞文化却不钻研英语简直是傻,为什么?第一我会错误理解中国古文化,因为我们现被全面西化,包括现代汉语,比如有的人把佛学和量子力学扯到一起,把老子的这个思想和现代宇宙论搞到一起,这就是典型犯了这个毛病。第二我会错误理解西方古文化。

为什么?因为古希腊哲学家他们的思维也是典型的还原论,比如西方第一位哲人泰勒斯说:水是万物之源。虽然说错了,可是他却是第一个提供了还原论这种区别于宗教神学的思维方式!所以当之无愧。

所以西方的哲学提供了一套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的一种严密逻辑论述!这在最初体现为演绎法(经验为前提的逻辑推论)!我们这边则是归纳法(归纳总结的经验)!今日的哲科体系则是纯逻辑(理性严密逻辑论述)。

当代科学体系、物理学体系都是有这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思维过程的。这就很好的弥补了我们学中哲的时候需要这种思路来弥补缺陷!你能不学英语?理科生转文科生就是有这样的天然优势!

《三体》中的英汉语言融合会在未来发生吗?


三种哲学体系的不同关照

印度:处理人与神的关系问题,

西哲: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延展到宇宙

中哲: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除老子一人深思天道(宇宙)

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知道为什么黑格尔说中国没有历史。说中国没有哲学。而我说:想懂中国你就得读懂黑格尔这个老外在说啥(当然更要读懂马克思了)

你可能会问我们这里难道没有一个另类吗?有!《周易》,请记住是《周易》或者更准确来说是原始时期的“易”文化,不是《易经》,经是孔子整理的,《周易》是一大帮人层类的,请记住一句话:易文华是中华文化最原始的基础,后续一切内容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这与我们之前讲的巫文化对后续思想提供基石是一个道理,周易是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可.....第一:咱们看不懂,第二:《易》被后人层累的玄学等内容把这个宝贵的过程给掩盖掉了很多,易变成了《周易》,这个玄学内容的添加和走向是中国人典型的圆形循环辩证思维带来的弊端,后人的这种思维方式谁带来的呢?老聃的思想,老耽的思想来源于哪呢?多数是因为易文化的影响,所以我才说易文化是中华古文化的基要。

因为我以前说过,诸子百家就是对老聃的思想进行各种解读和进一步地阐发(但其实老耽的思想来自于易,不是周易!不是易经!),这份阐发是周朝国家民族宗教所建立的社会体系崩塌(封建制度的崩塌)之后,诸子百家按照老子思想的留存进行自己新的理解,这其中就包括对易的理解,孔子整理易叫《易经》,这是一种人文理性主义的阐发,这就是我之前说的,人类最原始初期对世界的理解呈现两种样态,第一突现(神学),第二还原(哲科),此刻因为国家民族宗教的崩塌才会有诸子百家争鸣,可惜因为咱们独特的地理地貌决定的文明类型使得这份哲科思维没有进一步延伸,取而代之的是处理人与人激烈种内竞争关系的儒家伦理体系文化+民族国家宗法性传统宗教的组合(后续是儒释道互补充,但始终以宗法性传统宗教为第一位置,这就是俗话说中国人啥都不信就信祖宗)。

这样一套体系之所以能在周王朝封建崩塌后被“重建”,这一点有赖于集权,秦始皇干的事(这事情没他只会迟,大一统和集权必然发生,原因我节目有讲过),而西方古希腊哲学体系因为独特的工商业文明的“与人同性”的神学是无法压抑人文理性精神的,因为他们的神都是人性的放大版,只不过地位高,和人没啥区别,你看古希腊的神跟个小孩子一样,于是古希腊哲学散发出人文理性光辉,可惜被蛮族灭掉后经由阿拉伯人传承,而阿拉伯人因为神学体系的压抑无法伸展,最后只能成为传薪者的角色为文艺复兴西方人寻回古文化的根提供了一切,此时的西方人脱离了原本中世纪神学的压抑。由原始宗教中脱胎出来的哲学火种被找回,而科学从哲学体系中产生并由此开始生发。(这一点离不开基督教宗教改革)

喜欢请转发文章,谢谢。

而我们这边虽然没有唯一神的神学取代国家民族宗法性宗教的地位对人性以及哲科思维压抑,可我们因文明类型和独特地貌决定了我们的一种独特的集权体系,这个体系下的农业文明的社会压抑着一切哲学体系的内容,甚至连神学都能被压抑住。

而后来的中国人并没有继承老聃和诸子百家思想中的人文理性精神,反而是被那种圆形辩证循环思维给影响了,比如名家谈到很多和今天科学比较像的东西,比如“一尺之锤 日取其半 万事不竭尽”谈二分法不能穷尽;公孙龙“白马非马”讨论物质与属性的关系;惠氏“飞失不动”讨论参照系;庄子的“庄周晓梦迷蝴蝶”讨论精神层面的东西。

可是他们都受老子的影响回到了那个似有若无的“玄”,所以受他们的影响,中国人上千年甚至今天依旧是这样的思维方式。直到国门被踢开,在外力的压迫下强行进行了社会大转型,完成了自我改造有了今天。这份屈辱背后的代价是什么?古文化几乎被丢弃渐尽,只有全盘西化才能重新强大,而农业文明向工商业文明的发展是必然的,过去因为地理地貌的独特避免了被入侵和扰攘,而后来在爆烈科学文明下就无法独善其身了,这就是当初为什么清王朝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无效,师夷长技以制夷纯粹浪费时间,这个事情,清王朝已经拿死亡做代价验证过了。

也就是福泽谕吉说的:旧中国如果不推翻满清政府,不进行社会改革,一百个李鸿章都没有用,中国缺思想家而不是政治家,因为只有新文化!新思想才能带来社会变革,后来历史中打倒孔家店的救亡运动使得我们全盘西化以进行社会大转型,直到今天的强大。历史已经验证了这些。这个大门在乾隆和嘉庆两代没有主动打开,只能是被外族强行踹开,这是屈辱的近代史的原因。

所以今天的我们需要英语或者说西方的这种思维方式来对中哲做一个补充,我们才有可能找回古文化的宝贵东西,我们今天能这么厉害,不是你吹牛逼就行了,而是同时具备东西方两种不同文明类型的思维方式带给我们的红利!这反面说明什么?说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有多宝贵,因为那是人类最原始初期低信息量文化的一个保存!对人类文明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参照,而这个东西西方已经没有了,因为他们过早进入工商业把这东西丢弃了,其他农业地区埃及、伊拉克则因为地理地貌原因被其他民族和文化入侵人种都被雅利安人置换了更别说留存文化了。

中西的这个区别从文字就能看出来,比如我们古汉语没有时态,现代汉语没有时态的语法结构但是无所谓,咱们都能知道他说的是啥意思,而英语没时态就乱套了,因为他们工商业讲究效率,所以说话一开头先点明观点,因为效率等于时间,时间需要被细化,等你吧嗒吧嗒说了半天黄花菜都凉了;而我们农业讲究过程,老子讲:使民以时;谚语讲:揠苗助长。对于重过程来说时间可以是模糊的、不精确的。比如我们说地名是由大地点到小地点,他们是小地点到大地点,这一点在导弹制导的这个定位上就有明显的差别,定位一定是从小地点到大地点的,先说关键位置再附加其他信息,而中文的语序是大到小,最后才说那个最关键的位置,为什么各位自己想吧。而印度就更有意思了,“轮回”也就是说时间不存在了,时间变得更加模糊!

还有就是两种语言的侧重点不同,他们是先掏出观点再进行论述(废话),我们是先讲故事(废话)再说观点,英语先回答再讲故事。中文先讲故事再回答。中国人注重的是这种说法妥不妥当,外国人注重的是说话到底是不是有理有据。比如清朝时期,国外官员来和中国官员交流,中国官员满嘴妥当话的答应对方的要求,等对方按时来的时候,中国官员又说另外一个时间,实际不是时间问题,而是这是能拖就拖,老外哪懂这意思啊,可咱们这边是,你找我办事,好面子这事我给你口头上答应说包圆了,可实际呢?咱都懂,你要妥当我就给你妥当,中国人只说妥当话。大家去看清朝的历史,自己内部官场面对战争和赈灾以及对外交的种种表现,最好体现了我说的这个。这就是典型的培根讲的演绎和归纳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决定的。所以你看英语老师教你听力和阅读理解就说:长听力开头第一句很大几率就是答案,包括找一个句子的主语也是句子中第一个独立性名词做主语。如果是一长段话只要最前面的句子有主干(主谓),那就是句子的重点,因为其他的都是插入语,也就是状语后置,你只要找准主谓宾的位置,如果没有and并列,其他从句中的短语倒着看就行了,一个短语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内部不需要倒序,本身就是主谓结构,和中文一样的,只是长句子中多个不并列短语出现的时候你要倒着看,也就变成了句子本身要倒着看。中文短句子虽然也是主谓宾语法逻辑为主干结构,但是一旦变成一大段话,比如我的这段话,你不看完你不知道我说什么,脑壳子疼。

语言就是文化的一种,那文化是什么?我昨天节目中给了个最简短的说法:文化等于非自然,复杂的定义可以去看原文章,也就是说人类创造“新的自然”过程中的产物。这是一种人为创造性产物,这个产物由什么决定?由依存物的外部依存对象和外部信息所决定的。什么意思?地理地貌气候等多种原因造就的不同文明类型,比如咱们这片土地的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的分界线就是长城那个四百毫米等降水量线,所以两个文明一个是农业,一个是畜牧业,不同文明类型所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以及不同的思维方式,人类缔造文明的用智形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扩大内向的合作范围或组织团结种群成员,另外一个是扩大外向的探索范围以及求知深度。这个听起来不好理解,我换一个说法,我们讲宗教的时候说过,人类最原始初期对世界万物的惊异与好奇由此会产生两条思路去理解世界:“还原论”和“突现论”。

突现论则认为世间一切都是突然出现的,比如上帝六天造世界,这叫诉诸于超自然力量。还原论就是哲科体系,它总是努力把超自然的东西还原为自然的东西,把以神为中心的神本主义还原为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把信仰主义还原为理性主义。(但请记住这俩不是简单对立状态,详细内容听往期节目)所以突现论走向的是信仰文化,宗教神学文化。第二个还原论走向的是哲科文化,是对自然的本质进一步探究,那咱们这里为什么没有出现科学呢?这一点我以前的节目中细讲过,这里我提一句用以贯穿:圆形循环辩证思维,辩证思维好理解,什么是圆形循环?也就是说我们对世界的理解虽然不诉诸于超自然力量,是一种人文理性精神,可是这个人文理性精神无法往下继续深入,为什么?因为“玄”学使得深入深思和追问到最后走向了“玄”学,这个玄学预示着回到最初的起点,这叫圆形循环。诸子百家很多都讨论到现在科学里的一些话题的,可是最终不是继续追究终极,而是玄之又玄。比如前面举例子到的名家的公孙龙、惠氏、庄子等人。这一切的究极原因是文明类型的不同。

所以现在再理解这句话:人类缔造文明的用智形态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扩大内向的合作范围或组织团结种群成员,另外一个是扩大外向的探索范围以及求知深度。突现论是将人类的原始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伸展为重德(东方)或信主(西方),还原论则是将虚拟的思境伸展为精密逻辑的爱智,即假设与证明的哲科思维。我在之前节目中说过这两种必定同时展开,各自侧重点不同。

这里我实在没有篇幅去跟大家讨论老子的“道”和英文的“Logic”我只能做简单表述。

比如东方重德文化实际是原始氏族部落血亲关系的一种延伸,表现为伦理性、宗法性的传统社会结构,产物是中国人信祖宗。爱智则是人类智力潜能和智力储备的调动。重德和信主则能扩大内向的合作范围或组织团结种群成员,这是东方农业文明的典型特征,你看看儒家文化在干嘛就知道了。古埃及、古巴比伦都是信主的,得虚构一个神,求证神的存在,这个过程中也表达为上述这句话的内容。而爱智的哲科文化体系则是人文理性精神的绽放,产生的原因则是人们扩大外向的探索范围以及求知深度。

各位发现了吗?仔细想想:重德、信主、爱智,这三个是什么?就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这一切的背后都源于人类对大自然的好奇和惊异。所以你现在再自己品一下这句话就能搞明白这些东西的关系了:人类最原始初期对世界万物的惊异与好奇由此会走向了两个方向,第一个就是信仰文化和神学宗教文化,将惊异和好奇诉诸于超自然力量。第二个就是哲科文化,也就是对自然的本质进一步探究。信主这思路去理解世界则是和“突现论”;爱智这条思路去理解世界则是“还原论”。这里面有个难点就是“重德”该如何处理?这就要扯到中国的国家民族宗教了,请听我往期的节目,这里不赘述。

所以说人类古文化有三大类,最典型就是中国“重德”文化,西方“爱智”和“信主”文化,文化进一步的体现是思想,如何表达思想?最先是通过语言!语言的最终产物是什么?是文字!比如你想让老外懂你的意思,你用的是手势,手势就是语言的一种——肢体语言,你不可能是给他写一长串的字让他去理解你脑子里想的是什么。所以:

语言是思想的符号;

文字是语言的符号;

思想是符号的符号。

你可以不严谨的这样理解:你脑海中想的什么得通过动作、发声、指物体等等的方式告知别人,这都叫语言,你说的语言得是大家公认的指物体的符号,不能指着茶杯说马桶对吧?所以这是语言与物的关系,进而表达为这是思想、语言与所指物的关系,那么这个东西最终的落实在哪呢?总要有记录吧,文字就是这么一个产物。

比如西方逻辑体系的表音抽象文字和我们这边的表意具象符号是因为什么?因为民族频繁交流沟通贸易的产物,人类最原始的时候一定都是象形文字,他们每个人都拿自己的象形文字来交流肯定是不行的,所以渐渐用符号来表示象形文字的意思,后来干脆就直接用符号,可是符号这个东西高度抽象化,所以必须得拥有一套语法逻辑体系,不然就乱套了,这就是西语,不过你学到一定程度就知道了,其实英语的字母和中文都对当初原始具象符号的一些特征有所保留的,比如中文的“且”是甲骨文中对男性生殖器的具象化符号,英语中的V这个字母表示男性生殖器,来源于西方最原始的具象含义表达,这俩都表达为人类最原始初期的关于生殖的好奇,惊异和追问进而发展成崇拜,因为好奇惊异进而想这个到底怎么回事呢?这就会有两条思路,一条是崇拜超自然力量的这种信主文化,比如咱们古代神话中女娲造人;另外一条是走向今天的生物科学解释,你看看是不是又回到了咱们前面说的思路了?

那西方这些字母都哪来的呢?是今天黎巴嫩地区的古腓尼基人因为一个独特原因搞航海贸易发明的腓尼基字母(原因我们这里没篇幅说),贸易的过程中经由古希腊人学习升级成希腊字母,希腊字母再由后来古罗马人升级成罗马字母,而黎巴嫩的北方是过去亚细亚洲的亚述帝国,南北边是过去亚细亚洲的古埃及,那两边典型的农业大国,使用的就是象形文字。所以,当你学语言渐入佳境之后,学的其实是文化。


《三体》中的英汉语言融合会在未来发生吗?


其实我这期内容是在另外一个角度回答李约瑟难题,李约瑟难题是英国学者李约瑟所提出的,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

他这个话很多人一眼看上去会不舒服,肯定会就这他话里的东西进行反驳,但是却忽略了 他提出的这个疑问,以及回答这个问题的那些人的思路,其价值远比给出一个中国到底有没有科学这个结论更重要 为什么。因为这类的问题就没有最后的决定性结论。大家都是自圆其说,都是不同侧面的展示。

其实哲学和科学现在也出了问题,也就是说逻辑和理性出了问题,后现代哲学的西方哲人非常清楚,他们的这个哲科文化体系的根脉深植于拼音文字之中,因此他们提出两项反对,第一叫反对语音中心主义,也就是反对拼音文字;第二叫反对逻格斯中心主义。逻格斯就是逻辑的前身,你可以理解为理性和逻辑。也就是他们深知西方哲科文化体系导源于拼音文字和逻辑抽象思维。因此他们提出这两项反对,认为这样的东西当前看上去是极其有利的,对文明的发展是提供巨大帮助,可是从哲学家长远的目光来看,这种东西对文明有害。

也就是我常说的那句话,人把自己变得越来越不像动物,反观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人们没有意识到,这也就说明了,大多数人类是无感自己经验范围和可感范围以及时间范围之外的事物的。只有哲学家这类非主流的人类能。就好比我上期内容说古希腊文明是“非主流”文明,这里没有贬义,请听往期节目。

可是他们文明又没有人类最原始初期的东西,因为工商业的快速发展丢弃了这些,而中华文化却保留了全人类最原始初期的宝贵东西,这就是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至今还在存在的背后真正的宝贵之处,其他地方人种都被置换了,别说文化了。而我们的文化在未来很可能会为全人类文明提供一个全新思路的。尽管被西化,社会已经大转型,我们文化中还是保留了很多内容,这一点日本做的也还是不错的,他们保留了很多古文化并且做到了极致,也是中华古文化的一种“变态保留”。现在明白这背后的意义了吗?不是网络段子有些人吹牛逼说什么牌桌上别人都没了我们还在怎么怎么滴,别搞笑好吧。

三体中就有一段内容说罗辑苏醒后新人类的语言是中文和英文的一种结合,大刘对哲学有深入了解,这可见大刘著作中的这个表达也是对这个也是有自己的独特关照的。

我这里没有篇幅跟大家数落西方的英语或者说“爱智”文化的弊端和缺陷,所以你听着像是我夸英语,夸西方。还是那句话:我可不是像有些皮毛文字的作者在比较中英文谁好谁坏,要么吹牛中文,要么吹牛英文,一定别搞错本期内容的重点!听了后你愿不愿意自己去学习和了解无所谓,因为跟我没关系,我这期节目的初衷也不是这个,所以内容是真真切切的文化节目,如果你学不学英语跟我有关系,那就是卖课广告了。

所以各位听我的节目目的又不是考试,所以抱着一个交朋友闲聊的心态,你我之间像是老朋友一样的在聊天,就这个感觉最棒,听完之后有人问你艾谁谁说了什么?你的回答不是他讲了文化,讲了思想等等,而是三个字:不知道。有人接着问你:那你是怎么理解这个的呢?你滔滔不绝的回答几万字。为什么?因为这说明你听到的是你想交流的话题,而不是我想让你知道的信息。如果是我想让你听到的是我想或者他想让你知道的信息,那叫别有用心,或者干脆就是广告。

比如你看完一本书复述不出来 听完一节课复述不出来这才是正常的。这不是因为记不住,而是你要想为什么要记住?记住并复习这是考试思维的习惯,因为考纲和知识点是划定好范围的,拜托,我在讲思想,思想咋能固定好圈定好范围的呢?说不定我明天又是另外一个想法了,我在每期节目中都会有对一些词和定义做规定性的说明,但是我没有对思想做规定性,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思想不能这样搞的。

所以我讲的不是知识,而是思想,你听的也不是知识,而是思想,思想是符号的符号如何理解?就是指思想本身不能是高度抽象的,你用语言来表达,用文字来表达都是不能将其全部说清楚的,比如你今天看数学符号,那是抽象的符号,可是那个符号说到底还是人造的,这说明什么?思想比数学符号的抽象还要高,计算机语言是抽象的吧?数字是抽象的吧?它们能表达很多东西,可它们不过是人的逻辑思维进一步延伸的符号化的产物,这个东西中的大部分是可以变的,只不过我们已经习惯如此了,而数学中证明一加一等于二,这事情在寻常人眼中无比真理的事情还需要证明?这就是普通人把习惯等同于逻辑,所以思想是抽象的抽象,你想用语言和文字将思想的全部内容具象化的表述?哪怕是严格的、严谨的逻辑符号进行抽象化的完整表述思想?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思想是符号的符号。

而思想之外的东西该如何表述?请记住我指的不是人之外的你能看到、听到感知到的物质世界。因为那些东西已经体现在你的思想中了,大脑已经将感官对外部信息的处理再处理呈现给你世界的图景了,所以你认为的外部环境和物质已经是大脑处理过的,你看叶子绿色不是叶子本来就是绿色,而是其他原因,你之所以称之为绿色,不是绿色等于叶子的颜色,而是语言和文字具象化的匹配,你能说叶子是绿色,可是你能说清楚绿色是什么吗?你只能脑海中想到和绿色有关的东西,公孙龙说的“白马非马”就是这个意思。

我现在说你大脑处理过的世界图景“之外”的那个“存在”,也就是你看到的虚假世界背后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你人类看不到,所以需要逻辑来帮助你“看到”。科学上证明“存在”就等于“看到”这不就今天科学研究的量子之类的东西吗?哪一个你能看得见、摸得着?那都是人类理性逻辑的极端调动才能感知到的,我上期节目说过,人先天的感官是用来求存的,而逻辑的这种理性也是帮助你求存的。比如电子你是看不到的,但是科学通过实验的办法间接证明了电子的存在。

所以说,思想之外的东西该如何表述?你看物理学现在都走向了什么平行宇宙、弦论各种无法试验验证的地步了,这叫人的思想之外。下面我们再进阶,提出一个疑问就是:人思想“之外”的“之外”,也就是真正的第三方观察者,真正的客观到底是如何看我们的世界,或者换句话说,我们的真正客观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那就真“玄”喽。因为人类永远触及不到真正的客观,一切的创造和知识都是主观的对世界的认知模型。

我以上的全部话,就是对老耽的道德经开篇的第一句的全部解释!所谓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前面都是很直观的表述,但最后这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显然他讨论的问题已经不在我们正常思维和正常感知的范畴之内。这句是用于说明他前面说的“非常道里的道,非常名里的名”他所要追究的那个天道,在极其深远而难以描述的地方,到那了你才能叫找见它。那个地方才是众妙之门,也就是万物的生发之根。具体是啥,他说他也不知道。

用大白话就是:我跟你说是这么说,但不全代表我想的是这么回事,我想的这些呢,也不代表就是我追寻的那个最终极,我追究的那个最终极到底是什么呢?至少现在看来就是万物生发之根,万物从那开始的,那就是最终极。

以上内容不好理解,各位自行消化,我只是做启发,最终你需要自己去探索寻求所以然,也就是说因为我为你带来了这方面的兴趣,我的这种公众号文字论述无法做到严谨,因为一个论述 一定是先要把这些词做一个规定性的解释,不论是借用的词还是生造词,还是常用词都要重新解释。因为这些词不是我们寻常理解或者通俗语言里的对话所理解的意思,这叫严谨论述,不过这种说话方式是写文章。写书,比如你看哲学书籍是这样的。

所以一两期音频节目,都是没有任何严谨性可言的,尤其我写的是播讲稿,不是文章,我多次强调这个的区别。我们普通人通常所说的逻辑其实都叫粗略逻辑、模糊逻辑、混乱逻辑。所以我说 你别在意我这段话里到底有没有逻辑问题,你想要逻辑我可以给你严谨论述 但是没必要,你重点是看我咋想的,这其中有宝贵的思路,而你不赞同的话。

不应该是上来一句逻辑存在问题,而是先说你如何想的这个问题,因为你的任何论述中对词语没有规定性,对讨论的范围也没有规定性,所以不论是反驳还是自己思想的阐发,没有以上说的规定性和名词做单独解释等逻辑格式,又何来你的逻辑可言?我过去喜欢和人讨论,现在我只是自己在想,我避免讨论,因为这本来就是个人务虚的乐趣,我只不过要做节目才会跟大家说这些内容的。所以作为读者你最终要回归的书籍本身。

咱们国人喜欢辩论,这个国人包括我,我一年轻气盛的小伙子,我没活到那么高的境界,我很喜欢怼人的,可其实我后来想想,没必要,为什么?因为于你于我不会带来任何的受益,普通的辩论又不是上电视可以获得流量等收益,如果不是能获利,那些厉害的人不会在和不是一个领域的人甚至说不是一个思想层面的人去沟通的,这东西不是说交流可以使双方都获得对事物的多一分了解,因为咱们大部分普通人都是对方的漏洞或者说不认同的地方进行攻击,可忽略掉了对方内容中最宝贵的东西。

这叫什么?一你不会认同对方,二你无法说服他,最后就是浪费时间,所以这种事情越来越少了,我就不喜欢说了。任何领域的研究者,他若想增进学识是选择和相同领域的人哪怕是对立观点的人进行交流,这个是在同一个水平上的,肯定是有帮助的,你若想最快了解一个时代的内容,找一个时代对立的两位大佬的思想,足以。而你之所以和不同不同领域、不同水平的人再聊,纯粹就是利益了,比如许子东、窦文涛和李淼聊天,李淼说有一种说法是宇宙是弦组成的,窦文涛说:啥?弦?这弦啥做的?建议大家去看看视频,特别好玩,当然这是因为不同领域的原因。不存在什么褒贬。还有大刘和高晓松坐在一起聊,那个就有点车祸现场了,我隔着屏幕都难受,可想俩人都尴尬程度了,还有前段时间马云和埃隆马斯克的聊天,俩人简直更是车祸现场。我全程都在看着马斯克的表情。

喜欢请转发文章,谢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