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券業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風波?

昔日券業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風波?

乘著科創板這陣東風,中信建投(601066.SH)的投行業務一躍超過“老大哥”中信證券(600030.SH),成為“投行之王”。然而,鮮花掌聲背後也有難言之隱。

中信建投是科創板開市以來券商中的最大贏家,卻也成為被亮“紅燈”最多的中介機構。除此之外,還被質疑捲入“2019年IPO財務造假第一案”。

在經歷了康美藥業(600518.SH,現已更名為“ST康美”)、康得新(002450.SZ,現已更名為“*ST康得”)等造假案後,“財務造假”四個字無疑是市場和監管最敏感的紅線。

這個經歷了無數風浪和興衰的“投行之王”,該如何應對這接連的監管和輿論風波?

1

警示函來襲


10月31日,中國證監會官網連發三份警示函,通報了“科創板被否第一單”恆安嘉新的相關監管決定。

保薦機構中信建投和保薦代表人劉博、王作維無一倖免,均因未能勤勉盡責地履行保薦義務,被採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監督管理措施。同時,證監會認為此事反映出中信建投內部控制制度存在薄弱環節,責令其對內控制度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

昔日券業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風波?

恆安嘉新、中信建投和兩名保代被“點名”,主要因為其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的會計處理問題。這也是恆安嘉新衝刺科創板之路被按下“暫停鍵”的原因之一。

恆安嘉新遞交的招股說明書申報稿中披露,公司於2018年12月28日、29日簽訂了4個重大合同,合計金額1.59億元,但並未在2018年收到回款,也未開具發票。公司卻仍將四份合同的收入確認在2018年,這讓恆安嘉新2018年的數據非常好看。

在上交所審核過程中,恆安嘉新重新調整了上述4份重大合同收入確認時點,直接導致其2018年扣非後歸母淨利潤由8733萬元驟降為905.8萬元,縮水近9成。

而根據此前科創板發行的申報文件顯示,除特殊會計判斷事項外,導致會計差錯更正累積淨利潤影響數額達到當年淨利潤20%以上,應視為不符合發行條件。

恆安嘉新的科創板之路戛然而止。

中信建投成為繼中金公司、中信證券(點擊左側關鍵詞可查看詳情)之後,第三家因為科創板業務領到罰單的券商,但卻是三家中唯一一家所保薦企業被否的,其餘兩家均未因為被罰而影響到保薦企業上市進度。

2

風控之劍高懸


中信建投保薦的科創板公司中已有三家終止上市,終止數量位居各大券商之首。除了被證監會直接否決註冊申請的恆安嘉新,還有視聯動力、步入註冊環節後又撤回註冊申請的世紀空間。
業內人士告訴小券,券商保薦業務收取的中介費,往往是在項目成功後才能拿到全額費用,三家公司折戟科創,或將影響到中信建投的收入。而影響到三個項目的收入還是次要的,頻頻“失誤”恐怕會失去市場的信任,對中信建投潛在的影響才更值得注意。

科創板不同於主板,實行註冊制,嚴把市場入口關和出口關,強化信披制度,把主體責任下放到券商,要求券商嚴格做好“入市把關人”。如今,三份“罰單”均下發到券商龍頭企業,多少能夠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也不難看出監管層對科創板保薦業務的監管力度和決心。

不過讓中信建投更“心煩”的或許並非科創板業務“受挫”。

前段時間,證監會方面表示在今年的IPO核查中,發現一家問題嚴重的擬IPO企業,已被移送稽查繼續調查。據多家媒體報道指出,問題是指財務問題,該被調查企業大概率為珠海市傑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傑理科技”),而該公司的保薦機構為中信建投。

如果傑理科技被認定為財務造假,按照慣例,中介機構怕是也難逃監管層的重罰。如果果真被捲入“2019年IPO財務造假第一案”的輿論漩渦,中信建投恐怕壓力不會小。

3

昔日券業“航母”,卻被破產重組?

中信建投從出生時起,就註定不平凡。其前身是我國最早成立的三大證券公司之一的華夏證券,可以說是親眼見證了中國證券發展史,入股市時間長的同學如今回想起華夏證券曾經的事蹟,可能仍會心潮澎湃,亦或是扼腕嘆息。(而華夏證券在北京東四的營業部,曾被稱為“神州第一營業部”,則是華夏證券興衰的縮影,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公號“券業觀察”後臺回覆“縮影”查看。)

1992年10月,工行牽頭、聯合幾大企業組建了華夏證券,與國泰證券、南方證券並稱為證券業三大航母。

不過,剛剛成立的華夏證券無一人懂行,甚至員工都是從工行借調過來的。有員工為了瞭解一個關於股市的名詞,還要向當時幾大證券報的記者請教。

為了突破發展瓶頸,1993年,華夏證券成立了投資委員會,提出在保證主業前提下,發展多種經營,試行房地產、貿易、油井等實業與證券兩個輪子轉。同時,大量引入專業人才,在上市公司承銷保薦等業務上發力。

就這樣,1996年之後,華夏證券成了名副其實的券商龍頭。一度創下多個行業第一,規模最大、淨利潤最多、中國第一家全國交易聯網、第一家實現全國統一清算、第一家實現保證金集中管理的券商等等。

1996年,還發生了一件事——股市暴跌,華夏證券直接調動8億資金救市,效果顯著。這讓華夏證券身上的光環又亮了一分。

此後,華夏證券的步子越邁越大,再加上整個券商行業當時原本就是摸著石頭過河。不久,隱患日漸暴露。

時任華夏證券董事長的邵淳就曾表示,感覺公司的財務數據和員工生活方式有些“不對勁”。

昔日券業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風波?

1998年7月10日上午9點,華夏證券的93家分支機構突然收到一份“110號文件”。限令各營業部、分公司於48小時內上報自身的6大情況:在各銀行、金融機構的賬戶;自營倉位、A賬戶;購買的車輛;因公、私護照;實業投資。

統計結果顯示,公司被隱匿的保證金30多億元,其中購車款就近2億元;A股賬戶2.6萬個;實業投資33億元。而這還是不完全統計。

此後,華夏證券的風波就沒再停過。邵淳幾次被帶走調查,監管層也不止一次派調查組進駐華夏證券。

2004年,華夏證券成立12年,也是其本命年,逾60億元的虧損再也擋不住。“全力挽救華夏”計劃開始。

2005年,中信證券聯手中國建銀成立中信建投,接手華夏證券全部證券業務及相關資產。華夏證券神話終結。

4

進擊的今生,“彎道”並不好走

輝煌一時的前世註定中信建投不會甘於平凡,一直在為擠進頭部券商而努力。

華夏證券雖然面臨破產,但其資產質量還是不錯的。中信建投憑藉接手的優質經紀業務和投行業務,一直以來的發展速度也算可觀。並於2018年6月20日,成功登陸A股市場。

截至2018年年底,中信建投的資產規模、營業收入、淨利潤分別位居行業第十二名、第九名、第十名。據券商2019年三季報相關數據統計,中信建投這三項數據的排名分別為第八、第十、第七。

其投行業務的發展更為迅猛,在科創板業務上發力明顯。今年上半年,投行業務收入已經超過中信證券成為行業第一。在科創板業務中,無論是保薦項目數量還是收入,都位居各大券商之首。

原本想借科創板這個“彎道”超車,卻不想頻頻發生事故。不少業內人士認為,中信建投如今的發展略顯激進,質、量兩難全,風控需要重新強化。當然也有業內人士,報之以些許肯定。

經歷了無數風浪和興衰的中信建投,該如何應對這接連的監管和輿情洶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