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券业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风波?

昔日券业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风波?

乘着科创板这阵东风,中信建投(601066.SH)的投行业务一跃超过“老大哥”中信证券(600030.SH),成为“投行之王”。然而,鲜花掌声背后也有难言之隐。

中信建投是科创板开市以来券商中的最大赢家,却也成为被亮“红灯”最多的中介机构。除此之外,还被质疑卷入“2019年IPO财务造假第一案”。

在经历了康美药业(600518.SH,现已更名为“ST康美”)、康得新(002450.SZ,现已更名为“*ST康得”)等造假案后,“财务造假”四个字无疑是市场和监管最敏感的红线。

这个经历了无数风浪和兴衰的“投行之王”,该如何应对这接连的监管和舆论风波?

1

警示函来袭


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官网连发三份警示函,通报了“科创板被否第一单”恒安嘉新的相关监管决定。

保荐机构中信建投和保荐代表人刘博、王作维无一幸免,均因未能勤勉尽责地履行保荐义务,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行政监督管理措施。同时,证监会认为此事反映出中信建投内部控制制度存在薄弱环节,责令其对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昔日券业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风波?

恒安嘉新、中信建投和两名保代被“点名”,主要因为其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的会计处理问题。这也是恒安嘉新冲刺科创板之路被按下“暂停键”的原因之一。

恒安嘉新递交的招股说明书申报稿中披露,公司于2018年12月28日、29日签订了4个重大合同,合计金额1.59亿元,但并未在2018年收到回款,也未开具发票。公司却仍将四份合同的收入确认在2018年,这让恒安嘉新2018年的数据非常好看。

在上交所审核过程中,恒安嘉新重新调整了上述4份重大合同收入确认时点,直接导致其2018年扣非后归母净利润由8733万元骤降为905.8万元,缩水近9成。

而根据此前科创板发行的申报文件显示,除特殊会计判断事项外,导致会计差错更正累积净利润影响数额达到当年净利润20%以上,应视为不符合发行条件。

恒安嘉新的科创板之路戛然而止。

中信建投成为继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点击左侧关键词可查看详情)之后,第三家因为科创板业务领到罚单的券商,但却是三家中唯一一家所保荐企业被否的,其余两家均未因为被罚而影响到保荐企业上市进度。

2

风控之剑高悬


中信建投保荐的科创板公司中已有三家终止上市,终止数量位居各大券商之首。除了被证监会直接否决注册申请的恒安嘉新,还有视联动力、步入注册环节后又撤回注册申请的世纪空间。
业内人士告诉小券,券商保荐业务收取的中介费,往往是在项目成功后才能拿到全额费用,三家公司折戟科创,或将影响到中信建投的收入。而影响到三个项目的收入还是次要的,频频“失误”恐怕会失去市场的信任,对中信建投潜在的影响才更值得注意。

科创板不同于主板,实行注册制,严把市场入口关和出口关,强化信披制度,把主体责任下放到券商,要求券商严格做好“入市把关人”。如今,三份“罚单”均下发到券商龙头企业,多少能够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也不难看出监管层对科创板保荐业务的监管力度和决心。

不过让中信建投更“心烦”的或许并非科创板业务“受挫”。

前段时间,证监会方面表示在今年的IPO核查中,发现一家问题严重的拟IPO企业,已被移送稽查继续调查。据多家媒体报道指出,问题是指财务问题,该被调查企业大概率为珠海市杰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理科技”),而该公司的保荐机构为中信建投。

如果杰理科技被认定为财务造假,按照惯例,中介机构怕是也难逃监管层的重罚。如果果真被卷入“2019年IPO财务造假第一案”的舆论漩涡,中信建投恐怕压力不会小。

3

昔日券业“航母”,却被破产重组?

中信建投从出生时起,就注定不平凡。其前身是我国最早成立的三大证券公司之一的华夏证券,可以说是亲眼见证了中国证券发展史,入股市时间长的同学如今回想起华夏证券曾经的事迹,可能仍会心潮澎湃,亦或是扼腕叹息。(而华夏证券在北京东四的营业部,曾被称为“神州第一营业部”,则是华夏证券兴衰的缩影,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微信公号“券业观察”后台回复“缩影”查看。)

1992年10月,工行牵头、联合几大企业组建了华夏证券,与国泰证券、南方证券并称为证券业三大航母。

不过,刚刚成立的华夏证券无一人懂行,甚至员工都是从工行借调过来的。有员工为了了解一个关于股市的名词,还要向当时几大证券报的记者请教。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1993年,华夏证券成立了投资委员会,提出在保证主业前提下,发展多种经营,试行房地产、贸易、油井等实业与证券两个轮子转。同时,大量引入专业人才,在上市公司承销保荐等业务上发力。

就这样,1996年之后,华夏证券成了名副其实的券商龙头。一度创下多个行业第一,规模最大、净利润最多、中国第一家全国交易联网、第一家实现全国统一清算、第一家实现保证金集中管理的券商等等。

1996年,还发生了一件事——股市暴跌,华夏证券直接调动8亿资金救市,效果显著。这让华夏证券身上的光环又亮了一分。

此后,华夏证券的步子越迈越大,再加上整个券商行业当时原本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久,隐患日渐暴露。

时任华夏证券董事长的邵淳就曾表示,感觉公司的财务数据和员工生活方式有些“不对劲”。

昔日券业航母翻船,今日“投行之王”又遇风波?

1998年7月10日上午9点,华夏证券的93家分支机构突然收到一份“110号文件”。限令各营业部、分公司于48小时内上报自身的6大情况:在各银行、金融机构的账户;自营仓位、A账户;购买的车辆;因公、私护照;实业投资。

统计结果显示,公司被隐匿的保证金30多亿元,其中购车款就近2亿元;A股账户2.6万个;实业投资33亿元。而这还是不完全统计。

此后,华夏证券的风波就没再停过。邵淳几次被带走调查,监管层也不止一次派调查组进驻华夏证券。

2004年,华夏证券成立12年,也是其本命年,逾60亿元的亏损再也挡不住。“全力挽救华夏”计划开始。

2005年,中信证券联手中国建银成立中信建投,接手华夏证券全部证券业务及相关资产。华夏证券神话终结。

4

进击的今生,“弯道”并不好走

辉煌一时的前世注定中信建投不会甘于平凡,一直在为挤进头部券商而努力。

华夏证券虽然面临破产,但其资产质量还是不错的。中信建投凭借接手的优质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一直以来的发展速度也算可观。并于2018年6月20日,成功登陆A股市场。

截至2018年年底,中信建投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位居行业第十二名、第九名、第十名。据券商2019年三季报相关数据统计,中信建投这三项数据的排名分别为第八、第十、第七。

其投行业务的发展更为迅猛,在科创板业务上发力明显。今年上半年,投行业务收入已经超过中信证券成为行业第一。在科创板业务中,无论是保荐项目数量还是收入,都位居各大券商之首。

原本想借科创板这个“弯道”超车,却不想频频发生事故。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信建投如今的发展略显激进,质、量两难全,风控需要重新强化。当然也有业内人士,报之以些许肯定。

经历了无数风浪和兴衰的中信建投,该如何应对这接连的监管和舆情汹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