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中,如果孫權沒有答應諸葛亮跟劉備聯軍,而是憑孫吳一方的力量會贏嗎?為什麼?

吾乃天地會總舵主


肯定不能贏,因為劉備和劉琦佔據著夏口。

從夏口的地理環境來看,由於此處有龜、蛇兩山雄踞長江兩岸,並向江心突出,以至江面受到約束而變窄,從而在其上下游泥沙堆積形成沙洲,即鸚鵡洲。

如此,從軍事方面來說,由於江面變窄和鸚鵡洲的天然碼頭,使得夏口成為截斷上下流往來聯絡的絕佳地點。劉備佔據了這裡,往西北可以溯漢水而攻襄陽,西可以逆夏水而打江陵,北可以沿溳水而攻南陽,南可以溯長江而取巴丘(今湖南嶽陽),東可以順長江而攻柴桑(今江西九江)以直取吳會,故後世蕭衍曾雲:“漢口路通荊、雍,控引秦、梁,糧運資儲,仰此氣息;所以兵壓漢口,連絡數州。”如孫權不與劉備聯合,則劉備要麼繼續逃亡,要麼投降曹操,總之夏口將落入曹操手裡。

總之,二劉屯駐夏口,就成為了江東的戰略前哨,這樣江東集團才能有充裕的時間判斷是戰是和,戰要怎麼戰,和要怎麼和。否則,若失去此重要戰略屏障,等曹操站穩腳跟,全定荊州,士兵也適應了南方的環境,江東上游門戶大開,孫權在曹操面前就一絲不掛,除了投降,又能如何呢?

也正因為如此,當初魯肅趕到長坂坡後,才會在江東集團尚未達成決議的情況下,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提出孫劉聯合,以穩住劉備集團,讓他們先幫著守住夏口再說。魯肅的機警權變令人歎服啊!


千古名將英雄夢


赤壁之戰,意義重大,影響深遠,但過程其實很簡單。

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征討孫吳,實際上究竟有多少兵力哪?

演義中周瑜對孫權說“曹操北方帶來十五六萬,荊州投降七八萬,也就在二十多萬。”

我覺得這個分析靠譜。

根據史料記載,曹操大約也就在這個兵力上,可能還會少一點。

周瑜請求孫權只要給他五萬人馬,他保證打敗曹操。

孫權說:五萬人馬一時難以調集,先籌備三萬精兵,分別由周瑜、程普帶領先行。孫權繼續組織兵力增援。

周瑜駐紮在樊口,劉備前來慰問,得知周瑜只帶了三萬人馬,就說“太少了。”

而周瑜卻說:“這已經足夠啦,將軍就看我擊敗曹軍吧。”

此時,劉備僅僅帶領關羽、張飛共兩千人跟隨在周瑜後面,但不歸周瑜統領。

208年十二月,孫劉聯軍逆流而上,到達赤壁。

此時,曹軍已經出現瘟疫。

首次交戰,曹操就失利,退居江北。

周瑜採用黃蓋計謀,一把火把曹操燒跑了。

曹操自己說,由於出現了瘟疫,就把船隻燒掉主動撤軍。

從這個過程看,雙方交戰並沒有投入大規模的兵力。

這個階段,劉備、關羽、張飛所帶領的二千人馬也沒有發揮直接作用。

在曹操敗退之後,孫劉聯軍,水陸並進追擊曹軍。

這個過程,雖不象演義說得那麼精彩,但關羽、張飛、趙雲肯定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整體而言,我認為有沒有劉備的參與,孫吳一樣會取得戰役的勝利。

孫劉聯盟更大意義上是對曹操心理上產生了壓力,畢竟劉備也是一代梟雄。

如果赤壁之戰不是瘟疫發生,雙方可能就會形成對峙。

那麼作為萬人敵的關羽、張飛、趙雲就會發揮更大的威力。

攻防作戰,主帥個人的能力更為重要。

但赤壁之戰,並非如此。

再看一下劉備此時的實力。

演義的說法是劉備屯夏口,收集前潰散的將士萬餘人;劉琦逃到了江南,也帶過來了萬餘人。

這就是有些資料所說的,孫劉聯盟五萬人打敗了曹操的八十萬。

但我還是認為孫劉聯盟三萬二千人,靠譜一些。

在當陽長坂坡時,劉備也就三五千人,被曹操徹底擊潰,僅有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數十騎逃走。

但關羽帶領的水軍沒受影響,大約也就一二千人。

劉琦屯駐的江夏已經被曹操佔據,劉琦能夠帶走的也不會有一萬人。

赤壁之戰,劉備參與的二千人,恐怕就是關羽所率領的二千水軍。

曹操是通過華容道撤退的,但並沒有伏兵。

孫劉也的確派遣人馬追趕曹操,但沒有起到作用。

曹操到達江陵後,擔心由於赤壁失利,影響北方安定,就獨自回到了北方。

安排曹仁、徐晃留守南郡(治所江陵),文聘駐守江夏,委任樂進駐守襄陽,滿寵屯兵當陽。

從此看來,曹操儘管是赤壁失利,但荊州七郡中江北的南郡、南陽、江夏三郡,依然控制在自己手裡。佔據南郡、江夏郡是曹操這次南征實質性的收穫。

荊州南四郡,赤壁之戰前,曹操勢力並沒有染指;

赤壁之戰後,劉備集團趁機南下,佔據了長沙、零陵、武陵、桂陽南四郡。

孫權抵擋住曹操的進攻,保持了東吳的繼續存在,但在地盤上並沒有實質性的收穫。

周瑜經過之後一年多的交戰,駐守南郡的曹仁死傷眾多,最終棄城撤走,孫權得到了南郡,任命周瑜為南郡太守。

周瑜把南郡的公安借給劉備,由關羽駐守。

至此,整個赤壁之戰,算是告一段落。

接下來,就是孫劉之間不斷地摩擦。

但江夏一直在文聘的堅守下,掌握在曹操手裡。

關羽多次進攻,也沒有取得實質上的效果。

由於荊州特殊的地理位置,各郡轄制各縣地理形勢複雜,三方勢力犬牙交錯,時有變化。

所以,這一時期的史料記載比較混亂,很難找到統一的具體資料。

這也是曹操在荊州北部重新設置襄陽郡、章陵郡,成為荊襄九郡的原因。

但從這個赤壁之戰的前後狀況來看,這整個戰役的過程中,劉備集團還真沒起到很大的直接的作用。

但南四郡被劉備佔據,收穫還是最大的。



豹眼看歷史


可以贏,借東風,草船借箭,周瑜打黃蓋多是贏得條件

先看看雙方的兵力比較

當時曹操要攻打東吳號稱有百萬大軍,但事實上只有幾十萬其中不乏老弱殘兵,而東吳能用的部隊不到二十萬,實際上曹操用人肉戰就能打死東吳。

但是曹操士兵多是旱鴨子不熟水利作戰,這就要大打折扣了,相反東吳是本土作戰,水師很強,但戰船不行,其實,當時孫權心裡也沒底。

曹操來勢洶洶孫權慌了

當時曹操來勢洶洶,孫權問百官該如何是好很多人說歸順,有將領不同意於是孫權去找了周瑜,正巧諸葛亮來周瑜藉此考驗一下諸葛亮,這才有了草船借箭,借東風。

其實借東風不太現實可能只是諸葛亮會看天氣,能知何時颳風,但草船借箭應該是真的。

如果沒有草船借箭借東風能贏嗎,其實也可以贏

為什麼這麼說呢?應為當時周瑜有同學來找周瑜,而他的同學是曹操那邊的周瑜試了一點小計策便是曹操損失了水師大將,而曹操水師本來就不行,沒了大將就更不行了。

東吳雖然人少但是多是精兵強將,而曹操的部隊就像掉了牙的老虎硬不了多久,要不是龐統,可能曹操就班師回朝了。

如果喜歡就請關注雲洋零食鋪!


解四爺


孫權要與曹操在荊州決戰,肯定會聯合劉備,為什麼放著現成的盟友不用呢?不過,這裡也可以做以假設,假如孫權沒有聯合劉備,或者劉備已提前被曹操消滅了,這個仗還怎麼打呢?

應該說這個仗就很難打了,後面的整個進程就完全不一樣了。有人說,赤壁之戰是周瑜帶人打的,從頭到尾都沒有劉備什麼事,有沒有劉備不也一樣嗎?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

先簡單地回顧一下赤壁之戰的過程:曹操從江陵出發,沿長江東下,周瑜率孫劉聯軍自柴桑、樊口等地西進,在樊口與江陵之間的赤壁這個地方遇到曹軍,孫劉聯軍將曹軍打敗。

史書上對此戰記載就是這麼簡略,重要的是結果,曹操的人馬雖然在數量上佔優,卻失敗了,之後退回江陵,周瑜指揮人馬乘勝追擊,佔領了江陵,曹操的勢力退至襄陽一線,終曹操一生,勢力再未到達到荊江。

如果只看這個過程,確實沒有劉備什麼事,但劉備和劉琦當時手下有2萬人,與周瑜率領的3萬人馬差不了多少,在赤壁之戰中肯定不會只當看客,那麼劉備都幹了什麼呢?

這裡有一個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地方:曹操從江陵東進,手下的人馬其實並不多,大概只有五、六萬人,或者稍多一些,但不會超過七、八萬,曹操在荊州的總兵力已達近20萬,剩下的人馬哪裡去了呢?

剩下的曹軍還在襄陽一帶,曹操是帶著快速挺進部隊南下江陵的,因為要追擊劉備,所以帶的人馬不多,大部隊仍集結在襄陽一帶,曹操決定東進後,襄陽的曹軍也出動了,他們組成了北路兵團,沿漢水南下。

也就是說,曹軍其實有兩路人馬:一路是江陵的西路兵團,曹操親自率領;另一路是漢水的北路兵團,有多位將軍共同率領,至少包括于禁、張遼、張郃、樂進、路招、朱靈、馮楷等,其中於禁是虎威將軍,張遼是蕩寇將軍,張郃是平狄將軍,樂進是折衝將軍,路招是揚武將軍,馮楷是奮威將軍,這支部隊的總兵力近10萬人。

曹操的原計劃應該是,兩支人馬並進,相會於漢水與長江的交匯口,也就是劉琦的大本營夏口,如果能勝利會師,劉琦、劉備肯定跑不了。

周瑜的高明之處就在於越過了夏口,在夏口以西堵截住了曹操,這樣曹操的北路兵團就發揮不上作用了,曹操的近20萬人馬此時能用在赤壁戰場的也就只有了五、六萬人,周瑜這才能夠以少勝多。

周瑜的計劃有個關鍵點,那就是要防範曹軍的北路兵團,如果北路兵團及時趕來而又沒有人去阻擊的話,周瑜反而被前後夾擊了。

堵截曹軍北路兵團的任務就落在了劉備、劉琦的身上,他們雖然只有2萬人左右,卻很好地完成了任務,《漢末英雄記》等書記載,與赤壁激戰發生的同時還有一場漢水上的激戰,具體地點是浦口,曹軍也慘敗而歸,分析起來,這就是劉備、劉琦聯軍乾的。

所以,如果沒有劉備和劉琦,僅靠周瑜率領的3萬人,是不敢越過夏口去與曹操決戰的,劉備和劉琦的作用就是替周瑜擋住了曹軍的北路兵團,這才讓周瑜能放手去打。


南門太守


應該還是能贏。

曹操的進攻路線毫無疑問是會過荊州的,劉備要麼跟孫吳聯合,要麼就投降曹操。要麼,就再來一次攜民大逃亡,或者說是拋棄民眾,自己逃亡。


很明顯,這裡面的最優選項,就是跟孫吳聯合。

當然,這裡以假設沒有聯合來說。

孫吳其實剛開始也看不起劉備,覺得他不配,畢竟劉備這時候還很弱。劉備發揮的主要作用還是在荊州一帶。

孫吳內部有投降的聲音不假,但是面對生死存亡時,他們會爆發出驚人的反抗能力,劉備盡起蜀漢之軍,都在東吳敗北,鬱死白帝城。這個時候的曹操,未必就能拿下。


假如劉備的作用忽略掉,曹操進攻東吳,他們就不得不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不習水戰,既然不習水戰,就仍然需要操練水軍。

蔣幹仍然可能去找周瑜,蔡瑁、張允仍然可能被殺,這一場戰鬥,孫吳佔盡了地利。

至於借東風這個,沒有諸葛亮,它也會來。再來一次縱火也不是不可能。

只是蒼蠅再小它也是肉,沒有劉備的加入,孫吳的付出會多一些。


浮沉於史


赤壁之戰,無論如何粉飾,都改變不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吳軍才是抗擊曹操的真正主力,而劉備只是配合而已。那麼如果當初孫權沒有答應諸葛亮跟劉備聯軍,僅憑東吳的力量,會贏嗎?我覺得會。

首先看一看當初孫權為什麼要和劉備聯合,赤壁之戰前,曹操南下征討荊州,這時頗具嗅覺的魯肅已經看出了東吳會是曹操的下一個目標,於是為了提前防範,魯肅向孫權建議:借給劉表弔喪的名義聯合荊州,共同抗敵。

當時劉表新喪,膝下有兩個兒子,一個為劉琮,一個為劉琦。劉琮鎮守襄陽,劉琦鎮守江夏。魯肅的目標很明顯,不管是誰掌管荊州,他都要和荊州聯合,不是因為劉表的兒子,而是因為荊州有劉備。

魯肅說:如果劉備和劉表的兒子同心協力,那麼我們應該安撫他們,並與之聯盟。如果他們之間離心離德,那麼我們就要另做打算。

若備與彼協心,上下齊同,則宜撫安,與結盟好:如有離違,宜別圖之,以濟大事。

很可惜,魯肅動作有點慢。當曹軍還沒有到達襄陽,劉琮就在謀士王粲的勸說下派人向曹操遞交了投降書,而劉備後來則被曹操趕至夏口。這時劉備和劉琦匯合,兵力有大概兩萬人。

此時曹操新得荊州物資及軍民,實力大增,兵力達到什麼程度呢?號稱水陸大軍八十萬。那麼曹操到底有多少人,我們可以看一看周瑜是如何分析的。周瑜認為曹操所帶兵力至多有十五萬之眾,而且這些人長途跋涉,已經趨於疲憊。新得荊州軍士最多八萬人,這樣的話兩者加起來最多二十多萬,而想要破曹,只需要精兵五萬就可以了。那麼東吳有五萬精兵嗎?沒有。

孫權和魯肅當初的打算是聯合荊州,拒曹軍於荊州地界。但是實際情況出乎預料,曹操兵不血刃拿下荊州,這讓孫權措手不及,因此造成一個尷尬局面,那就是兵力不足。所以孫權才對周瑜說:五萬精兵難以一時俱備,只有三萬人已經準備好,你先出發,我陸續再給你調配兵力。

所以,這就是孫權要聯合劉備的真正原因,東吳兵力不足,而正好劉備和劉琦那裡有大約兩萬人,而東吳要想逆流而上迎戰曹軍,也必須經過夏口,所以聯合是必然的。那麼聯合之後劉備出了多大力呢?對不起,真的沒有出多大力。

周瑜率領三萬東吳水軍西向逆行至赤壁,與曹軍相遇,一戰就擊敗了曹軍,曹軍引退江北,而周瑜駐軍江南,形成對峙。後周瑜採納黃蓋的的詐降之計,火燒曹軍戰船,曹軍隨之敗退。周瑜領兵西進,追至江陵,和江陵守將曹仁隔江對峙。這時劉備才在歷史中有記載:

備謂瑜雲:「仁守江陵城,城中糧多,足為疾害。使張益德將千人隨卿,卿分二千人追我,相為從夏水人截仁後,仁聞吾入必走。」瑜以二千人益之。

也就是說劉備建議周瑜借給他兩千兵士,然後在江陵以北截斷曹仁歸路,這樣的話曹仁就會不戰自退。很可惜,曹仁在江陵堅守了一年之久,據此推斷,劉備帶兩千人前去江陵以北,肯定是打了敗仗。

後來,江陵是怎麼攻下的呢?周瑜採納甘寧之計,派甘寧襲取夷陵,然後曹仁兵圍甘寧,周瑜分兵支援甘寧,曹仁敗退,吳軍隨之佔領夷陵。這樣吳軍就有了前沿陣地,吳軍紛紛由夷陵登岸,然後聚集圍攻江陵,經過近一年的奮戰,方才拿下江陵,付出的代價也很慘烈,周瑜受了箭傷。

奪取江陵後,相當於東吳已經佔領了南郡一部分,曹仁守襄樊、周瑜守江陵,雙方形成對峙,暫時歸於和平。這時劉備呢?周瑜將劉備安排到長江以南的江油,讓其作為後援,這時劉備向南發展,襲取了荊州南部四郡,隨之做大。

因此,從整個抗擊曹軍整個過程來看,一直是周瑜率領的吳軍在做絕對的主力,劉備雖然也參與戰鬥了,但是效果不明顯。後期周瑜病死,魯肅認為只有劉備才可以代替周瑜守住江陵,所以才將江陵借給劉備,最後造成了劉備借荊州不還的尷尬局面。

那麼如果孫權不聯合劉備,能戰勝曹操嗎?我覺得能。曹操想要東進進攻孫權,必然會先經過夏口,而劉備此時和劉琦駐紮在夏口,會首當其衝的遭到攻擊。這時不管孫權願不願意,劉備肯定會主動聯盟孫權的。

退一步講,劉備沒有聯盟孫權,而是獨自抗曹,依照劉備的能力,他是守不住夏口的,假設劉備逃往別處,這時周瑜率吳軍迎戰曹操,照樣能夠打敗曹操,因為曹軍不習水戰,戰敗是必然,只不過可能地點不是在赤壁罷了。

而等到周瑜打敗曹軍,照樣會西進襲取江陵,按照以前事情的發展,周瑜奪取夷陵、江陵以及整個南郡,那麼一個完整的防禦體系就有了。為什麼這樣講呢?因為有人提過這樣的理論,誰?呂蒙。

呂蒙對魯肅借荊州給劉備非常不滿意,他曾經對孫權說過,如果讓徵虜將軍孫皎鎮守南郡(而不是劉備),潘璋鎮守白帝(夷陵以西),蔣欽帶領一萬水軍沿長江上下巡視,哪裡出現敵軍就援助哪裡,而由我前去攻取襄樊,這樣的話又何必懼怕曹操,又何必依賴關羽君臣(指劉備)。

蒙乃密陳計策曰:“令徵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

其實呂蒙的話說的很對,夷陵、江陵、江油(公安)三地能夠形成一個 較為完成的攻防體系,為什麼呢?夷陵在江陵以西,江油在江陵以南,而江陵是軍事重鎮,可攻可守,所以三者聯合是一個完成的攻防體系。保守此三地,再加上長江水系一隻機動水軍部隊,可以保證荊州平安無事。是這樣嗎?事實證明是這樣的。

後期,孫權取得荊州後,親自坐鎮公安,指揮吳軍多次粉碎曹丕的進攻,就是依賴於這個完整的三角攻防體系,因此,有劉備,荊州可以守的更嚴密,但必須讓劉備當後援。而無劉備,東吳照樣可以守住。

只是可惜,當時的大都督是魯肅,而魯肅制定的戰略是聯合劉備,抗擊曹操。歸根揭底還是對於孫權的不自信,對東吳全體武將實力的不自信。而魯肅是個謀士,不是軍事家。而呂蒙是個軍事家,他的眼光明顯要比魯肅要強。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孫權聯合劉備是形勢發展的必然,但是劉備在赤壁之戰前後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歷史證明,劉備除了偷襲荊州南部四郡時是使出了全力,在赤壁之戰前後的配合作戰中,幾乎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因此,即使孫權不聯合劉備,只要有周瑜在,東吳照樣可以打勝赤壁之戰。而打贏之後,按照呂蒙的計劃佈置兵力,也完全可以防住曹軍的進攻。只可惜,孫權和魯肅還是對於自己沒有信心,引來一個幫手劉備,最後被劉備竊得荊州,怪誰呢?


每日趣評


這個聯盟本來就是孫權魯肅提議的,後來被諸葛亮恬不知恥的戴在自己頭上的,當時,魯肅知道劉表已經死了,曹操大軍南下,荊州一旦落入曹操手中,東吳所擁有的長江上游就掌控在曹操手中,他就可以從荊州跨越長江,孫權就失去了長江天險這個屏障,所以他跟孫權商議,由魯肅以弔喪為名,赴荊州打探消息,如果劉琮或者劉琦決心抗曹,就跟劉琮兄弟聯盟,如果劉琮不行,荊州的另一個梟雄劉備也具備了組合荊州各派勢力的能力,結果形勢變化太快,劉琮舉荊州投降,劉琦態度不明,曹操已經佔領了荊州,魯肅只能臨時改變策略,把聯盟的對象改為劉備,他趕到當陽追上劉備,向劉備表達了孫權有意聯盟的意向,進退失據的劉備此時正需要尋求支持,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劉備馬上派出了自己的代表諸葛亮跟隨魯肅前往江東,跟孫權商談聯盟的細節和戰後利益的分配,這才是“孫劉聯盟”產生的真正原因和時代背景,是在曹魏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孫權才會產生結盟的需求,並不是諸葛亮高臥隆中異想天開的想跟孫權結盟就能結盟的,在沒有曹操這個巨大的外部壓力的情況下,孫權根本就沒有跟荊州結盟的需求,他自己一心想的就是如何把荊州奪到自己的手中,所以,那些口口聲聲說什麼“諸葛亮的孫劉聯盟”如何如何的,都是胡說八道。


狼的影子319


我覺得可以贏。。。首先聲明下,草船借箭,借東風都是演義裡虛構的。其實正史裡蜀國對赤壁之戰並沒有多大功勞。

當時兵力對比,曹操收了劉表的降軍兵力達到十五萬,可是水軍只有蔡冒的五萬左右,其他全是陸軍。而東吳當初有五萬水軍駐紮赤壁。明面上兵力曹操佔優勢,可是曹操當初剛剛收編了劉表的七萬大軍,可隨軍帶的糧食只夠他八萬步兵之用。這樣曹操本身就拖不起,只能速戰速決。可問題來了,剛剛收編的劉表軍又有多少戰鬥力??而且荊州和東吳自古水戰就沒勝過。荊州軍戰力肯定不如東吳軍。第二當初東吳五萬水軍中又有一萬最為精銳的解煩軍。強攻曹操肯定是攻不過來的,在加上水土不服,暈船。最後就算不火燒赤壁,曹操也會無功而返。。

三國志裡周瑜也總結了曹操四點弊病,

第一點:本土未安,後患未除,貿然南下。你自己內部都還沒有搞清楚,西邊馬騰、馬超、韓遂,一旦這邊陷入拉鋸戰,曹操後方肯定要被偷襲,這樣曹操就貿然地來進攻,太冒險。第二點:放棄鞍馬,使用艦船,舍長就短。你北方的軍隊本來就是騎兵、步兵,比南方的厲害,南方厲害在水軍。本來做一件事情應該是揚長避短,你反著來,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天寒地凍,馬無草料,給養不足,你時間選得不對。因為曹操和孫劉聯軍的赤壁之戰應該是在建安十三年的十二月,那麼他打過來的時候可能是十一月,這個時間你選得不對。第四點:勞師遠征,水土不服,必生疾病。

最後說下蜀國的功勞,在正史裡,蜀國其實在赤壁只出動了八千人。唯一的功勞就是讓孫權有了抵抗曹操的決心,僅此而已。。


品茗聽雨1982


歷史事件有因必有果,孫權沒法在不跟劉備結盟的情況下擊敗曹操。按常規情況下,孫劉聯軍的軍力也不足以擊敗曹操,所有客觀、主觀因素結合起來,才促成周瑜破曹之役。

曹操大軍沒有逼近以前,孫權內部就已經出現不睦,為孫策、孫權打下疆土的孫賁、孫輔兄弟就已經先後暗通曹操,這事情被孫權壓制下來,可是就連宗族都難以信任,就更別提江東群臣各自的盤算了。

沒辦法統一抗戰意志,就意味著軍資、糧草籌備會出現問題,甚至武將臨陣投敵也可能發生,曹操沒有太防備黃蓋的原因正是因為當時吳將投曹才是正常選擇。

孫權與劉備結盟不全是要依靠劉備那一到二萬的兵力,周瑜軍和劉備軍加起來,劉備都說恨少。孫權主要是通過結盟確立抗曹的決心,通過諸葛亮對曹軍的分析,說曹操軍不習水戰,遠征勞師,以此穩定江東群臣的不安。看上去是諸葛亮的話激怒了孫權,實則孫權也有故意發怒的成份,由此來表達抗曹的決心。

沒有劉備為盟友,那麼即便孫權、周瑜沒有猶疑,下邊的軍士也會顯得不安,周瑜很難率領一支士氣低下的部隊在赤壁把曹操擊退到北岸,尋找火攻的時機。

因此可以說抗曹則必然結盟,不結盟就沒必要抗曹。即是不結盟又要抗曹,那是一個昏招,劉備那兩萬人對曹操不算什麼,可就有兩萬人在孫權附近,他又不打算結盟又要放兩萬在附近,這不是等著曹操丟兗州、劉備丟徐州的故事再發生嗎?


赤壁之戰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戰役,周瑜戰勝曹操的每一個條件都很重要,幾乎沒有容錯的餘地。還是那句話,按照常規情況,孫劉聯軍都不足以擊敗曹操,這是一場天時、地利、人和促成的勝利。

瘟疫與不習水戰削弱了曹操軍戰鬥力,這時天時。孫權儘快做出決定,周瑜迅速進軍才能在赤壁阻擋曹操的進軍,這是地利。劉備與孫權結盟,統一戰鬥意志,這是人和。世上再有本事的名將都要看客觀因素,才能取勝,名將也恰恰是擅長觀察客觀和主觀因素,才能成為名將。

曹操掃蕩華北,擊敗諸多強敵,至赤壁戰敗就是他太過忽略客觀因素所導致。諸葛亮北伐,深知實力懸殊,致其不可為而為之,他的才能受限於形勢。

結論是孫權不結盟,很難造成破曹之勢,取勝幾率很低。


蘇沉船


這個可不好說呀,尤其是在三國那個波詭雲譎的戰爭年代,但是想得出答案也不是不可以,你得實力比較。

首先是曹操一方號稱擁有八十萬大軍,後來被人計算得出應該是二十萬左右,且都是北方人不習慣水戰,但是實力雄厚。並且那時還沒有形成三個集團。曹操兵威正勝,糧草充足,實力不容小覷,幾可為當時第一軍閥集團了。

反觀孫吳這邊當時大家都想投降,尤其是張昭那幾個領頭的宿老,都想保存自己的殘命一條,以享天年。當初為什麼會聯軍,如果不是諸葛亮的話,或許早成為曹操的手下敗將或者是投降的時務俊傑了。沒有和諸葛劉備一方聯軍,蔣幹盜書,龐統設計還會進行,但是在實地戰爭中風雲變幻,一刻的失誤就會導致功敗垂成,命喪曹操手下!

畢竟當時的幾個神仙如左慈、南華老仙、等等可不會去給他們借東風,沒有東風如何來火燒曹操大軍!

那到時大小喬還不是曹操手中玩物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