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杯相勸太湖茶

舉杯相勸太湖茶

石德潤

我們都很熟悉趙樸初先生特為家鄉太湖寫的那首《詠天華谷尖茶》:“深情細味故鄉茶,莫道雲蹤不憶家。品遍錫蘭和宇治,清芬獨賞我天華。”其實,樸老還為故鄉茶寫過另一首詩,那就是1989年6月15日與曾任復旦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顧問等職的同鄉韓述之(1909—1999,太湖新倉鎮人)晤聚於方行(1915—2000,常州人,時任上海文管會顧問、復旦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等)家,韓述之以故鄉太湖新茶相贈而漫成的一首絕句:

相逢白首老娃娃,前進終輸歷史車。

閱世但當開口笑,舉杯相勸太湖茶。

要說太湖茶,早在陸羽(733—804,今湖北天門市人,嗜飲茶而又精於茶道,被後世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裡就有明確的記載。《茶經·八之出》中寫道:“淮南,以光州上,義陽郡、舒州次,壽州下,蘄州、黃州又下。”並自加註雲:“舒州生太湖縣潛山者,與荊州同

。”

這裡需要說一下的是,古時的舒州大致為今安慶市區域。潛山即今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俗名萬山,因天柱峰又名萬山尖而得名。據“太湖縣潛山”可知,唐時的潛山(天柱山)應屬當時的太湖縣管轄。因潛山縣始建於元代,據康熙六十年修《安慶府志》載:“至治間,始以故懷寧之清朝、玉照二鄉地析置潛山縣。以山為名,有事潛岳雲。”據考,東晉義熙年間(405—418)分漢代所置皖縣地設懷寧縣。元至治三年(1323),將懷寧縣西部清朝、玉照2鄉劃出,在皖縣舊治新置潛山縣,仍以舊懷寧縣城(今梅城)為潛山縣治,因端平三年(1236),安慶府治移至羅剎州,懷寧縣治亦遷至皖口。可是不久,潛山縣即因戰亂而被廢了。至明洪武元年(1368),復置潛山縣,屬安慶府。此後一直沿續至今。這印證了過去所傳的:明初洪武年間重修驛道,建驛站鋪遞,潛山知縣朱名得於洪武十五年創青口驛,設驛馬、馬伕、差夫各數十,並置驛丞管理驛事;但太湖無驛站,安慶府遂報請朝廷將本屬潛山縣的距青口驛六十七里的小池驛劃給太湖縣,而將本屬太湖縣的天柱山劃給了潛山縣。

由《茶經》可知,唐朝乃至更前,太湖茶已入全國名茶之列了。

再看敦煌遺書《茶酒論》,裡面亦有關於太湖茶的記錄。這是一篇以茶酒對話擬人化手法、廣徵博引、取譬設喻、各述已長、攻擊彼短的古文,作者王敷為唐代鄉貢進士,抄寫人為閻海真,抄寫時間為宋太祖開寶壬申年間。其中有段文字寫茶對酒說:“浮樑歙州,萬國來求;蜀川流頂,其山驀嶺;舒城太湖,買婢買奴;越郡餘杭,金帛為囊。”這列舉了一系列的名茶基地因茶事而出現的盛況,其中形象生動地說明了唐代之前太湖縣從事茶業者獲取的豐厚收入,足能“買婢買奴”。

據宋元時期馬端臨(1254—1324,江西樂平人)編撰的《文獻通考·徵榷考》載,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令京師、建安(今福建建甌縣)、漢陽、蘄口(今湖北蘄春縣)並置場榷茶”,開宋代榷茶之始。乾德三年,又以蘇曉為淮南轉運使,“榷薪、黃、舒、廬、壽五州茶,置十四場,籠其利,歲入百餘萬緡”。宋朝開始設立的這些榷貨務和山場,經不斷調整變化,最後至太平興國年間,才相對穩定為六務十三場。六個榷貨務是江陵府(今湖北江陵縣)、真州(今江蘇省儀徵市)、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市)、漢陽、無為(今安徽無為縣)和蘄州的蘄口;江淮間所設的十三個山場是蘄州的王祺、石橋、洗馬,黃州的麻城,廬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羅源,壽州的霍山、麻步、開順,光州的商城、光山、子安。由此可知,“十三場”中舒州即佔其二,其中的羅源場,據近年有關人士考證,在今嶽西縣湯池畈,因有羅源山而得名。有史料記載,太湖場提舉一職,多由知縣兼任,以利管理;但有時也不一定,如程俱。

程俱(1078—1144),號北山,衢州開化(今屬浙江)人,著有詩集《北山小集》。他初以外祖鄧潤甫恩蔭入仕,宣和二年(1120),賜上舍上第。歷官吳江主簿,任滿,調舒州望江主簿監太湖茶場(舊縣誌有載)。程俱在太湖為官3年,除盡責茶場職務外,還愛遊歷太湖山水,寫有《題海會寺》《太湖沿檄西原道即事三首》(見《北山小集》)。

朝廷專設太湖場,這充分表明當時太湖縣產茶數量之多,太湖茶在全國茶業中地位之高。

對太湖茶,地方誌書更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如1988年出版的《皖志綜述》亦有專載:太湖“山區產茶,以南陽穀尖為最著名。西南香茗山,與望江縣接壤,亦產佳茶。全縣樹茶所入,不減稼穡。太湖縣因有皖河可以通航,直達長江,舊時為茶葉集散地。北宋設有太湖場,管理茶園生產和茶葉專買。淮南十三處山場的茶葉專買量,舒州太湖場一度佔居首位。”康熙六十年《安慶府志》之《地理志?物產?貨類》載:“茶,六縣俱有,以桐之龍山、潛之閔山(今屬嶽西田頭鄉)者為最。”其《民事志·田賦》載:明代,安慶府每年須向朝廷進貢“

芽茶一千四百斤,葉茶如芽茶之數”。而乾隆二十六年《太湖縣誌》之《食貨志·物產·貨類》載:“茶,飯茶多出上鄉。”其《食貨志·田賦》載:康熙二十二年定,太湖縣每年解北本色物料戶部項下“芽茶,額一百六斤五兩四錢二分零,除荒實辦九十三斤四兩六錢九分零”;乾隆二十六年定,太湖縣每年解北本色物料戶部項下“芽茶,額一百三斤一十五兩一錢九分五釐七毫二絲六忽四微九纖四沙八塵五埃五渺六漠,奉文停辦,改折價銀一十五兩五錢九分二釐二毫七絲二忽四微三纖五沙八塵八埃九渺二漠”。

太湖縣明清時期的戶部貢品———芽茶,其時主要產自今花亭湖周邊尤其是天華尖腳下的南陽河一帶。太湖芽茶停貢後,一度處於冷落期,只在周邊部分地區尚享有名氣,1949年之際,全縣年平均收購量僅25噸。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組織茶農辦起了茶園、茶場等等,1955—1960之間,年平均收購量達到了221.5噸(見趙國青《太湖茶鄉》)。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太湖歷屆縣委、縣政府對茶葉生產發展都十分重視。1986年縣政府開始品牌創建工作,專門聘請全國著名茶學專家、安徽省農科院

陳椽教授(1908—1999,福建惠安縣崇武鎮人)親臨指導,經反覆研製,恢復創制了太湖歷史名茶———南陽穀尖,並更名為“天華谷尖”。其寓意不僅是指產自天華尖的穀雨尖茶,還有“天為山之高,華為物之精,谷尖為茶之形”的深刻含義。“天華谷尖”選用一芽一葉初展為原料,經殺青———理條(做形)———攤涼———烘乾而成。其形似稻穀,色澤綠潤,清香持久,湯色碧綠,滋味鮮爽,葉底勻整明亮。1986年12月,國務院召集皖鄂豫大別山貧困地區舉行開發彙報會,太湖縣與會領導進京時特地帶了兩斤天華谷尖送給趙樸初先生。當時,以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之身兼任中國茶禪文化協會會長、自詡“茶簍子”的樸老,在中國佛教協會禮堂接待了來自家鄉的領導。品過以後,欣然揮毫賦詩《詠天華谷尖茶》,並自加註道:“友人贈我故鄉安徽太湖茶,葉的形狀像谷芽,產於天華峰一帶,所以名‘天華谷尖’。試飲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蘭卡的錫蘭紅茶,日本的宇治綠茶,都有盛名。我國是世界茶葉的發源地,名種甚多。‘天華谷尖’也應屬於其中之一,比起馳譽遠近的茶葉來,是有它的特色的。”顯而易見,樸老旨在推介故鄉茶,也從而使太湖茶再度輝煌。2004年太湖縣茶葉開發公司又恢復開發了“二祖禪茶”。其採製考究,原料全部產自深山區無公害茶園,穀雨前一芽一葉至一芽二葉初展,經過攤涼爽———殺青———做形———乾燥等工藝精製而成。其外形緊結捲曲,色澤翠綠,白毫顯露,香氣高長,滋味濃醇鮮爽。中國佛教協會前任會長一誠大師品飲後倍加讚賞,親筆題寫了茶名。此二茶麵市以來,深受廣大消費者認可和青睞,產品榮譽不斷:“天華谷尖”1987、1988連續兩年被評為省優名茶,1989年評為部優名茶,2002年被評為安徽省名牌農產品,2008年獲“安徽省十大品牌茶”稱號,已通過綠色食品茶和有機茶認證;“
二祖禪茶”獲無公害農產品稱號,天華商標已是安徽省著名商標。

近十年來,太湖縣茶產業步入健康、快速發展之路,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扶持政策,大力發展茶產業。至2010年,全縣15個鄉鎮即有11個鄉鎮產茶,茶農總數12萬,涉茶人員20萬;無公害茶園基地面積8.9萬畝,有機茶生產基地0.1萬畝;茶葉加工全部實現了機械化,全縣現有加工廠98座,加工能力達3000噸。全縣茶葉年總產1800噸以上,茶葉產值超過1.2億元

在逐步實現基地規模化、加工清潔化、管理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產業化的今天,太湖茶將以市場為導向,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提升產品質量和品牌形象為手段,以追求生活品質、豐富文化內涵為旨歸,為太湖的新發展再立新功。

(作者地址:太湖中學)

舉杯相勸太湖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