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杯相劝太湖茶

举杯相劝太湖茶

石德润

我们都很熟悉赵朴初先生特为家乡太湖写的那首《咏天华谷尖茶》:“深情细味故乡茶,莫道云踪不忆家。品遍锡兰和宇治,清芬独赏我天华。”其实,朴老还为故乡茶写过另一首诗,那就是1989年6月15日与曾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顾问等职的同乡韩述之(1909—1999,太湖新仓镇人)晤聚于方行(1915—2000,常州人,时任上海文管会顾问、复旦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等)家,韩述之以故乡太湖新茶相赠而漫成的一首绝句:

相逢白首老娃娃,前进终输历史车。

阅世但当开口笑,举杯相劝太湖茶。

要说太湖茶,早在陆羽(733—804,今湖北天门市人,嗜饮茶而又精于茶道,被后世誉为“茶仙”,尊为“茶圣”,祀为“茶神”)所著的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里就有明确的记载。《茶经·八之出》中写道:“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并自加注云:“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

。”

这里需要说一下的是,古时的舒州大致为今安庆市区域。潜山即今天柱山,又名皖山、霍山;俗名万山,因天柱峰又名万山尖而得名。据“太湖县潜山”可知,唐时的潜山(天柱山)应属当时的太湖县管辖。因潜山县始建于元代,据康熙六十年修《安庆府志》载:“至治间,始以故怀宁之清朝、玉照二乡地析置潜山县。以山为名,有事潜岳云。”据考,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分汉代所置皖县地设怀宁县。元至治三年(1323),将怀宁县西部清朝、玉照2乡划出,在皖县旧治新置潜山县,仍以旧怀宁县城(今梅城)为潜山县治,因端平三年(1236),安庆府治移至罗刹州,怀宁县治亦迁至皖口。可是不久,潜山县即因战乱而被废了。至明洪武元年(1368),复置潜山县,属安庆府。此后一直沿续至今。这印证了过去所传的:明初洪武年间重修驿道,建驿站铺递,潜山知县朱名得于洪武十五年创青口驿,设驿马、马夫、差夫各数十,并置驿丞管理驿事;但太湖无驿站,安庆府遂报请朝廷将本属潜山县的距青口驿六十七里的小池驿划给太湖县,而将本属太湖县的天柱山划给了潜山县。

由《茶经》可知,唐朝乃至更前,太湖茶已入全国名茶之列了。

再看敦煌遗书《茶酒论》,里面亦有关于太湖茶的记录。这是一篇以茶酒对话拟人化手法、广征博引、取譬设喻、各述已长、攻击彼短的古文,作者王敷为唐代乡贡进士,抄写人为阎海真,抄写时间为宋太祖开宝壬申年间。其中有段文字写茶对酒说:“浮梁歙州,万国来求;蜀川流顶,其山蓦岭;舒城太湖,买婢买奴;越郡余杭,金帛为囊。”这列举了一系列的名茶基地因茶事而出现的盛况,其中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唐代之前太湖县从事茶业者获取的丰厚收入,足能“买婢买奴”。

据宋元时期马端临(1254—1324,江西乐平人)编撰的《文献通考·征榷考》载,宋太祖乾德二年(964),“令京师、建安(今福建建瓯县)、汉阳、蕲口(今湖北蕲春县)并置场榷茶”,开宋代榷茶之始。乾德三年,又以苏晓为淮南转运使,“榷薪、黄、舒、庐、寿五州茶,置十四场,笼其利,岁入百余万缗”。宋朝开始设立的这些榷货务和山场,经不断调整变化,最后至太平兴国年间,才相对稳定为六务十三场。六个榷货务是江陵府(今湖北江陵县)、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海州(今江苏连云港市)、汉阳、无为(今安徽无为县)和蕲州的蕲口;江淮间所设的十三个山场是蕲州的王祺、石桥、洗马,黄州的麻城,庐州的王同,舒州的太湖、罗源,寿州的霍山、麻步、开顺,光州的商城、光山、子安。由此可知,“十三场”中舒州即占其二,其中的罗源场,据近年有关人士考证,在今岳西县汤池畈,因有罗源山而得名。有史料记载,太湖场提举一职,多由知县兼任,以利管理;但有时也不一定,如程俱。

程俱(1078—1144),号北山,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著有诗集《北山小集》。他初以外祖邓润甫恩荫入仕,宣和二年(1120),赐上舍上第。历官吴江主簿,任满,调舒州望江主簿监太湖茶场(旧县志有载)。程俱在太湖为官3年,除尽责茶场职务外,还爱游历太湖山水,写有《题海会寺》《太湖沿檄西原道即事三首》(见《北山小集》)。

朝廷专设太湖场,这充分表明当时太湖县产茶数量之多,太湖茶在全国茶业中地位之高。

对太湖茶,地方志书更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1988年出版的《皖志综述》亦有专载:太湖“山区产茶,以南阳谷尖为最著名。西南香茗山,与望江县接壤,亦产佳茶。全县树茶所入,不减稼穑。太湖县因有皖河可以通航,直达长江,旧时为茶叶集散地。北宋设有太湖场,管理茶园生产和茶叶专买。淮南十三处山场的茶叶专买量,舒州太湖场一度占居首位。”康熙六十年《安庆府志》之《地理志?物产?货类》载:“茶,六县俱有,以桐之龙山、潜之闵山(今属岳西田头乡)者为最。”其《民事志·田赋》载:明代,安庆府每年须向朝廷进贡“

芽茶一千四百斤,叶茶如芽茶之数”。而乾隆二十六年《太湖县志》之《食货志·物产·货类》载:“茶,饭茶多出上乡。”其《食货志·田赋》载:康熙二十二年定,太湖县每年解北本色物料户部项下“芽茶,额一百六斤五两四钱二分零,除荒实办九十三斤四两六钱九分零”;乾隆二十六年定,太湖县每年解北本色物料户部项下“芽茶,额一百三斤一十五两一钱九分五厘七毫二丝六忽四微九纤四沙八尘五埃五渺六漠,奉文停办,改折价银一十五两五钱九分二厘二毫七丝二忽四微三纤五沙八尘八埃九渺二漠”。

太湖县明清时期的户部贡品———芽茶,其时主要产自今花亭湖周边尤其是天华尖脚下的南阳河一带。太湖芽茶停贡后,一度处于冷落期,只在周边部分地区尚享有名气,1949年之际,全县年平均收购量仅25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组织茶农办起了茶园、茶场等等,1955—1960之间,年平均收购量达到了221.5吨(见赵国青《太湖茶乡》)。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历届县委、县政府对茶叶生产发展都十分重视。1986年县政府开始品牌创建工作,专门聘请全国著名茶学专家、安徽省农科院

陈椽教授(1908—1999,福建惠安县崇武镇人)亲临指导,经反复研制,恢复创制了太湖历史名茶———南阳谷尖,并更名为“天华谷尖”。其寓意不仅是指产自天华尖的谷雨尖茶,还有“天为山之高,华为物之精,谷尖为茶之形”的深刻含义。“天华谷尖”选用一芽一叶初展为原料,经杀青———理条(做形)———摊凉———烘干而成。其形似稻谷,色泽绿润,清香持久,汤色碧绿,滋味鲜爽,叶底匀整明亮。1986年12月,国务院召集皖鄂豫大别山贫困地区举行开发汇报会,太湖县与会领导进京时特地带了两斤天华谷尖送给赵朴初先生。当时,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之身兼任中国茶禅文化协会会长、自诩“茶篓子”的朴老,在中国佛教协会礼堂接待了来自家乡的领导。品过以后,欣然挥毫赋诗《咏天华谷尖茶》,并自加注道:“友人赠我故乡安徽太湖茶,叶的形状像谷芽,产于天华峰一带,所以名‘天华谷尖’。试饮一杯,色碧、香清而味永。今天,斯里兰卡的锡兰红茶,日本的宇治绿茶,都有盛名。我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名种甚多。‘天华谷尖’也应属于其中之一,比起驰誉远近的茶叶来,是有它的特色的。”显而易见,朴老旨在推介故乡茶,也从而使太湖茶再度辉煌。2004年太湖县茶叶开发公司又恢复开发了“二祖禅茶”。其采制考究,原料全部产自深山区无公害茶园,谷雨前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经过摊凉爽———杀青———做形———干燥等工艺精制而成。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翠绿,白毫显露,香气高长,滋味浓醇鲜爽。中国佛教协会前任会长一诚大师品饮后倍加赞赏,亲笔题写了茶名。此二茶面市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认可和青睐,产品荣誉不断:“天华谷尖”1987、1988连续两年被评为省优名茶,1989年评为部优名茶,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2008年获“安徽省十大品牌茶”称号,已通过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
二祖禅茶”获无公害农产品称号,天华商标已是安徽省著名商标。

近十年来,太湖县茶产业步入健康、快速发展之路,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大力发展茶产业。至2010年,全县15个乡镇即有11个乡镇产茶,茶农总数12万,涉茶人员20万;无公害茶园基地面积8.9万亩,有机茶生产基地0.1万亩;茶叶加工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全县现有加工厂98座,加工能力达3000吨。全县茶叶年总产1800吨以上,茶叶产值超过1.2亿元

在逐步实现基地规模化、加工清洁化、管理标准化、产品品牌化、经营产业化的今天,太湖茶将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提升产品质量和品牌形象为手段,以追求生活品质、丰富文化内涵为旨归,为太湖的新发展再立新功。

(作者地址:太湖中学)

举杯相劝太湖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