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雜?公關?家委會到底該幹啥

如今,家委會已經成了很多學校的“標配”,但家委會都在忙什麼?是否發揮了應有的作用?記者調查發現,北京中小學和幼兒園大多都有家委會,但其“工作”卻各不相同,有的成了“打雜會”,從採購學習用品到幫老師寫總結,幾乎沒有不幹的;還有的則變成了“聯誼會”,成了家長們拉關係的“朋友圈”。對此,業內專家提醒,家委會最重要的是肩負著“橋樑”和監督職責。

打雜型家委會

收飯費寫總結 包攬班級所有雜事

上週四晚7時左右,朝陽區一所小學四年級3班教室門口,華女士和其他3位家委會成員拖著疲憊的身軀走出教室,關燈前,幾位媽媽又最後看了一眼教室牆上剛剛佈置完的“學生園地”。走出教學樓時,外面已經徹底黑了下來,跟值班的保安打了聲招呼,幾位家長走出大門分頭快步朝自家方向走去……

一個星期以來,為了籌備班上的“學生園地”,這已經是華女士和幾位家長第三次在學校“加班”了。華女士告訴記者,這學期開學之初,班級換了新教室和新班主任,教室後面的牆壁雖然是面白牆,但上一個班級留下了很多釘子和髒痕。新班主任找到家委會會長華女士,說學校將要開展班級環境建設評比,希望家委會幫忙改善一下教室後牆的面貌。

老師一聲招呼,家委會趕緊行動。華女士點開自己組建的家委會微信群,把老師的需求寫進群裡並@了每個人收集意見。最後,大家一致決定,在網上購買一種有磁性的白板貼在牆上,板子沒有味道,學生可以用彩筆在上面創作“學生園地”,分攤到每個孩子身上只有5元錢。

自從有了女兒,華女士就再沒出去工作。孩子上小學後,學習一直處於中等水平,為了能得到老師更多關注,華女士自告奮勇當了家委會會長,幫助老師處理班級事務。開學之初,老師要求學生人手一套課外練習冊,華女士和家委會成員就趕緊去聯絡附近書店為全班採購,買回後統一運到班裡交給老師;學校組織運動會,華女士就挎上家裡的單反相機,到操場上給孩子們照相;每個月初要交飯費了,華女士和家委會又在微信裡代收再去學校統一繳納;到了期末,老師格外忙碌,華女士甚至還會幫助老師寫工作總結。

公關型家委會

對接資源組織活動 甚至自掏腰包

楊女士的孩子在東城區一所小學讀三年級,因為從事的工作與媒體相關,班主任看準了她廣泛的人脈關係,直接任命她為班級家委會副會長。在楊女士上任的第一天,班主任就直白地希望她能多幫班級對接活動資源,因為學校有要求,每個學期至少要帶孩子們外出參加一至兩次社會實踐活動。

楊女士平時很忙,但為了孩子,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幹。有一次,學校要求班級開展志願服務相關主題社會活動,班主任把通知直接轉給了楊女士。楊女士趕緊四處聯絡,最後把目光鎖定在了養老機構上,讓孩子們當一次“志願者”,陪養老院的老人們聊聊天,再表演幾個小節目。

設想很簡單,但執行起來一點兒都不容易。首先就是養老院的選擇,考慮到讓儘可能多的同學參加,養老院的位置不能離學校太遠。楊女士在地圖上找到周邊的幾家養老院挨個諮詢,最終有一家機構答應配合。其次是小節目的選擇和彩排,楊女士特意找到班級的音樂老師,瞭解孩子們的才藝,確定節目單,寫好主持詞。

為了讓活動能圓滿舉行,楊女士不敢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活動正式開始前一天,她自己先去了一趟,跟對方工作人員商量活動細節,又用照片和文字的方式,把路線圖、細節、注意事項等做了一份備註發進班級群,供老師和家長參考。“說真的,可能我自己的工作都沒那麼認真,就是想著儘可能完美,別讓老師挑出什麼毛病。我做得好點兒,老師對孩子也會好點兒。”

活動當天,楊女士第一個到場,安排家委會其他成員幫忙簽到、佈置會場、組織孩子等。活動開始後,楊女士又立刻變身攝影師,拿著相機滿場飛,為孩子和老師拍下活動照片,發到班級群裡,看到老師和家長們回覆的“贊”,楊女士這才覺得自己沒有白辛苦。這還不算完,第二天,老師又派了個新任務:寫一份圖文並茂的活動總結。

粗略算下來,楊女士已經連任了兩年的家委會副會長,為班裡組織了不下10場社會活動,有的是“刷臉”請朋友到學校來講課,有的是找場地把孩子們拉出去體驗,有的時候為了迎合老師派下的主題活動,還得自掏腰包花課時費邀請老師。“沒辦法,老師總說,學校沒有經費,畢竟自己的孩子也參加了活動,就當為孩子花錢吧。”楊女士無奈地說。

擺設型家委會

三年不活動不發聲 維權時找不到人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大部分家委會的家長都會積極響應老師和學校的號召和要求,參與學校組織的活動,但也有些家委會只是掛名,幾乎不與學校、班級和老師產生互動。

海淀區某小學學生家長石女士告訴記者,孩子所在班的家委會只有兩個人,一個會長一個副會長,家委會成立3年了,從未組織過活動,也很少在班級群裡發聲。“家委會剛成立的時候,曾經想組織孩子們週末去免費體驗一個生命安全體驗課程,結果班裡只有3個學生報名,其他人都說自己有課外班,時間調不開,最後只好不了了之。”

石女士說,還有一次,家長們都覺得學校的午飯太素,希望家委會能出面與學校交涉,可家委會的成員不是說自己忙,就是說出差,沒一個出面,最後還是家長自己跟老師和學校溝通的。

聲音

家長

感覺有時自己“被代表”

陳先生孩子所在班的家委會特別認真負責,經常為班級服務,但陳先生覺得有時候家委會幾個人一商量,事情就決定了,尤其與收費有關的內容,根本不考慮其他家長的意見,這難免讓陳先生等家長感覺自己“被代表”:“我們理解家委會的出發點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可每個家庭的情況不一樣,收費的時候還是應該多商量商量比較好。”

老師

及時溝通相互配合

已經從事20多年教育的張潔老師認為,老師和家長就像是同一個戰壕的戰友,大家的目標都是為了教育好孩子,少了誰,都會有不足。從教學的角度,家委會不僅是協助老師工作的幫手,更是可靠的監督者,發現問題及時溝通,相互配合,互相彌補不足。

專家

勿忘溝通和監督職責

“教育孩子簡單依靠學校力量顯然是不夠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中國教育學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理事長孫雲曉認為,只有學校與家庭雙方有機結合,才能實現教育的最終目的。

根據教育部的要求,家委會有參與學校管理、參與教育工作、溝通學校與家庭三個方面的基本職責。學校開展工作存在一定困難的時候,家委會適當開展協助工作可以理解,但家委會不要忘記自己還肩負著“橋樑”的職責,尤其是在關係學生切身利益時,一定要及時溝通,積極發聲,讓家庭和學校產生合力,這樣才有助於孩子的真正成長。記者在採訪中也發現,目前多數家委會還停留在協助學校開展工作方面,“橋樑”和監督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揮。

另外,孫雲曉強調,家委會還應當是一個為家庭教育服務的組織。不可否認,當今社會的家庭教育存在一些偏差,家長更注重的是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總是帶著孩子圍著功課轉。然而,家庭教育的本質應當是生活教育,“好的生活才是好的教育”,現在很多孩子身上出現的問題並不是知識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問題,而是生活教育出現了問題。因此,家委會更應當發揮導向作用,圍繞生活教育領域,引導其他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

本報記者 葉曉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