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沮喪的職場人

“我來公司8年了,比我晚來4年的的同事小李月度分紅方案卻寫著2個點,憑什麼我兢兢業業,卻只有1個點,不服,不服,好憋屈,真想辭職不幹了。”

好友老喬憋這口悶氣好幾天,今天實在忍住不住跟我抱怨起來。

原來他們公司搞月度分紅,除開一個較為核心部分主管能分2個點,但工作難度與其他部門相當的小李卻能跟核心部門拿同樣2個點,引發喬亞的不滿。

老喬說到,自己每天起早貪黑上班下班,默默耕耘吃苦受累,老闆卻瞅都不愁;而小李就仗著自己跟上級領導關係好,其實就是個溜鬚跑馬左右逢源的兩面人,事兒最輕鬆,好處卻全讓他拿了。

按我對老喬的瞭解,照理說他的工作能力不差,人也算靠譜的,怎麼說也不至於被小李打壓。但壞就壞在老喬是一個惜字如金的“職場內向人”,雖然喬亞與小李實力相當,問題是小李與周邊同事聯繫多,平時賣賣慘,賣賣苦呀,叨嘮兩句,在制定方案的時候第一印象就是想到小李,自然而然便將老喬按規矩辦事了。

其實職場裡並不缺少老喬這類人,他們可以被稱之為“老黃牛”,顧名思義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做的比牛多,但公司似乎卻“充耳不聞”,頂多給你發給“安慰獎”,這類人在職場競爭勝出的幾率幾乎是微乎其微。

長此以往,有的內向人會憤憤不平,直接選擇辭職了事;有的內向人選擇壓抑內心的不快,同時看不出自身優勢,於是不知不覺中就淪為職場底層;也有些人不甘心被壓榨,但又不善於溝通,當壓倒駱駝的最後一個稻草出現時,便就地爆發,從“老黃牛”變成“鬥牛”,結果職場成了鬥獸場不歡而散。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能者多勞的結果,往往不是多勞多得,而是多勞多責。

你能幹,你老實,那你就多做一點,是你的,不是你的,統統都讓你來做,誰讓你能幹,能把活做好呢?

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這本來也沒什麼錯,但一切只讓幹活,不讓吃肉的行為都是耍流氓。

只有不斷增加的勞動量,酬勞卻一點不增加,即使加薪也少得可憐,這就扯淡了。

能者多勞的時代已經過時,多勞多得才是王道!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人性是趨利的,沒有不願意幹活的人,只是你的薪酬激勵不到位!

正如任正非所言:錢給多了,不是人才也變成人才,簡單,粗暴,在理!

從人性的角度來看,我永遠相信:

  1. 利益點在哪裡,人的時間和精力就在那裡。
  2. 物質利益是絕大多數人的第一驅動力。
  3. 只有當員工主動為自己而幹,工作動力和創造力才是最強的。
  4. 人性是逐利的,如果沒有利益驅動,員工不會拼命幹;
  5. 人性是懶惰的:如果員工不需要努力就能得到高薪酬,他更不會努力幹!

所以:

人性需要什麼,你就給員工什麼。員工需要公平,你給他公平;他需要多勞多得,你幫他算得清清楚楚。

底薪+提成的弊端:

  1. 加底薪,增加的是固定成本,直接帶走利潤,而且如果底薪部分佔比越大,還會降低員工的創造力。
  2. 加提成點數,雖然比加底薪要好一些,但在同等業績的情況下,公司的成本費用率會上升,相對而言利潤率下降,而且增加點數的激勵性有時效性,一般在增加的頭一兩個月有點效果,之後又會迴歸過去和常態。況且加少了員工沒感覺,加多了企業吃不消。
  3. 員工關注的只有營業額,至於費用成本這些與公司利益相關的其他因素,員工不會關心
  4. 只有少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是比較高的,大部分員工拿到的薪資較低
  5. 一旦在其他地方底薪或者是提成點稍微高那麼一點,員工就很容易離職
  6. 如果大環境下業績一般,那麼公司內部工作氛圍就會萎靡不振,員工很容易喪失信心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如何讓業務員和企業共成長共發展?

首先在薪酬體系上給予清晰的定位和規劃,不但要給員工短期利益,還要給長期利益。讓每一個業務員從進公司的第一天就知道自己的未來和發展方向,時間越久或業績越好的業務員才不會輕易離開企業。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1、KSF增值加薪:在銷售業績之外,根據業務開發存在的問題及公司的工作需求,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例如:

  • 1)回款率指標
  • 2)高毛利產品銷售指標
  • 3)新客戶開發銷售(數量或金額)指標
  • 4)新市場開發銷售指標
  • 5)客戶服務滿意度指標
  • 6)客戶投訴率或數量指標
  • 7)客戶開發或服務成本指標
  • 8)客戶有效服務數量指標
  • 9)協助開發產品指標

KSF增值加薪法——一種員工和企業共贏的薪酬分配模式(適用於管理者和一線銷售人員)

1)入職3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低值(如10萬/月),主要關注過程性指標(如:跟蹤量、詢盤量、電話量、考核分值等),獎勵力度為小值。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2)入職6個月以上:業績平衡點為中值(如2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中值。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3)入職1年以上:業績平衡點為常規值(如30萬/月),主要關注效果性指標(如:毛利額、回款率、培訓考核等),獎勵力度為常規值。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4)高級業務員:1年平均業績達500萬以上,次年自動升級為高級業務員,KSF薪酬增長20%-30%,獎勵力度為高值。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KSF增值加薪法,給員工提供了沒有上限的加薪模式,員工可以憑藉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結果,為自己加薪。

對企業來說,員工拿的越多,賺得越多,且不增加成本。

以某生產製造業生產經理KSF薪酬模式為例:

員工:“公司我最忙,別人工資卻最多”,乾的越多越吃虧

1、毛利潤:每增加10000元,獎勵31元,每減少10000元,少發25元;

2、總產值:每多3000元,獎勵5.3元,每少3000,少發4元;

3、報廢率:每降0.05%,獎勵2.5,每上升0.05%,少發2元;

4、及時交貨率:每上升0.05%,獎勵2元,每少0.05%,少發2元;

5、員工流失率:沒流失,獎勵50元,每流失1人,少發250;

相比其他傳統模式薪酬模式,KSF薪酬績效模式是在開啟員工源動力,激發員工的創造力,把薪酬和績效全面融合,充分挖掘員工潛能,讓員工共同參與經營,實現利益趨同,讓員工更容易認同和接受。

實操步驟

第一步:選取生產經理這個崗位與企業利益密切相關的6-8個指標

總工藝毛利潤/生產工藝總產值/公司總報廢率/部門費用率/及時交貨率/生產工藝小時產值/員工流失人數/培訓

第二步:根據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設置相應的權重

第三步:根據公司歷史數據計算出每個指標的平衡點

這個平衡點對員工來說比較容易達到,所以員工壓力不大。

對於企業來說,只做的不比去年差,所以平衡點上加薪不會增加成本。

第四步:將員工的薪酬分為固定薪酬(20%)+寬帶薪酬(80%),將寬帶薪酬分配到6-8個指標當中

第五步:根據平衡點和薪酬分配設置相應的獎勵刻度

總結:

管理是被動的,激勵是主動的。管理是別人要求的,激勵是自己要求的。人性的特點是不喜歡為別人做事,卻願意為自己做事。如果一個管理者還是把過去幾十年的管理方法來管理現代的員工,那隻會把員工管跑。企業人員流失嚴重,穩定性不強,那企業老闆一定要先反思自己,別一味指責別人。

沒有利益的趨同,就沒有思維的統一!!別因為工資設計的不合理,而喪失員工心甘情願為你拼命的機會,這是最不划算的投入成本!


私信小編“績效”兩字,免費發送100分鐘薪酬績效管理內部培訓視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