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獨特的貴州鳳岡茶燈簡介

鳳岡縣位於貴州北部,周邊與思南、湄潭、務川等七縣接壤,距省會貴陽250公里,距名城遵義110公里,是遵義的東大門,而今326國道和即將建設的杭瑞(杭州--瑞麗)高速公路橫貫縣境。據歷史記載;鳳岡隋置綏陽縣,後置永夷縣。明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置龍泉縣,1919年改為鳳泉縣,以龍泉出鳳凰山下而得名,1930年改為鳳岡縣。

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系該縣的偏僻山寨,四處皆山,萬壑千仞,崔嵬險峻,海拔約600米。交通閉塞.這裡山勢險峻,懸崖深澗,道路崎嶇,故有“十倍於蜀道”之說。

鳳岡縣進化鎮沙壩村,這個要在五十萬分之一的貴州省地圖上才能標出名字的小山村,至今都還流傳著當地人稱之為的茶燈系列之一的“鳳岡茶燈”。

茶燈,有著與儺戲一樣厚重的文化積澱和內涵,除了有茶文化的內涵外,還有儺文化的納吉和自娛.娛人的展示,據文化學者介紹, 茶燈裡面的《開財門》、《上香》等儀式,都與儺堂戲、陽戲裡的祭祀儀式相同。

據當地民間藝人介紹,茶燈主要流傳於鳳岡、思南、石阡等縣境內各村寨,在乾隆年間極為盛行。在春節、元宵期間。以“採茶”、“倒茶”、“團茶”和“販茶”為主題,反映了茶人在古驛道上販茶的艱辛,體現出各階層人物追求社會生存發展的心理,極具豐富的歷史信息及獨特的文化人類學研究價值。

茶燈道具主要是紙糊燈籠,主燈上部有飛簷翹閣的牌樓三層,內供“三元三品三官大帝神位”;下排開三門,側門額橫書“普天同慶”“國泰民安”,彩壇內燃明燭多支,照得通體鮮亮,放置在堂屋右側起佈景作用。另有十二茶女的提燈,燈型各異,有八掛燈、鼓鼓燈、元寶燈、五星燈等。

鳳岡茶燈的表演以打擊樂器為主,表演者最初是兩人,一醜一旦,丑角叫乾哥,旦角叫么妹。

據當地民間藝人介紹:茶燈內部人員結構有 “茶燈”中的角色有春官、開路先鋒、十二採茶娘子、茶頭大仙(茶頭土地神)、唐二仙官(擔夫)、關公。 “十二採茶娘子”以村童十二人頭飾衣裙妝扮,人員少時,可減至二人,手提茶籃,從高到底依次為“大姐”、“二妹”……“么妹”, 鑼鼓、樂器組至少8人; 計有31餘人參與。

茶燈表演時步法各異,邊走邊唱採茶歌,跳採茶舞,說白話。場外伴奏者,挑燈籠者幫腔,歌聲宏亮而悠揚。每唱完一段歌詞,需打擊樂間奏。

鳳岡茶燈的相關樂器有二胡,馬鑼,銅鑼,鈸(一般用兩副),鼓,應該注意的是,鼓是鳳岡茶燈的靈魂樂器,在演出伴奏中起著指揮作用。

演出用的器具有筋竹、斑竹、陽山竹、皮紙、顏料、篾刀、剪紙刀、“火捻子”二三十支、柏枝粉或松明粉、“響篙”、“巴啷鼓”等。

還有鳳岡茶燈的 “儀式口訣”、“採茶歌”,以及有關傳統故事、唱詞、雜技等手抄本資料。

據說鳳岡茶燈中的故事人物來源於唐朝, 茶燈中的唐二是秦王李世民, 么妹則是李世民的妹妹, 茶老則是李世民的愛將徐茂功.

茶燈的表演與儺堂戲.陽戲相同,也是男伴女妝。表演時表演唐二時作半蹲狀,緊緊圍繞么妹轉,兩者動作誇張而滑稽。有時也根據場地的需要,也有三人或多人表演的。唐二在橢圓形場內作“撮箕口、門斗轉、半邊月、耙子路、圓場、半圓場式”的表演,時而穿梭走動,時而作對演唱,唱詞風趣,說白逗笑,觀眾為之捧腹大笑。

鳳岡茶燈表演時視主人的喜愛程度確定表演時間的長短,一般就是說春到鑼鼓燈就結束,如因主人家要宴請招待,那就得唱全套,這對主人家來說就意味著年年吉星高照.事事如意,主人則按例敬以酒食,給以錢物和香燭賞賜。一般茶燈表演是不收主人錢財的。

雖然全套茶燈表演要花12小時之久,但是表演者和主人家都很樂意,所以說,茶燈很是受人歡迎。

據相關人士介紹,其表演程序依次為採茶、賣茶、倒茶、謝茶、團茶,每一節都由採茶調配合舞姿完成,兩者相互輝映,甚是優美。其唱腔以吼唱為主,高亢激烈之音也體現了當地人的文化藝術風格。

“茶燈”與其他民間劇種一樣,演出時有自己特定的習俗。一般是每年農曆正有初三出燈,到十五或十六日收燈。

其程序為:在出燈前,請“先生”或學過“開光”的人來“開光”。“開光”時,在主人家堂屋內舉行梵香燒紙儀式,在茶燈牌坊(牌燈)前,“先生”唸咒語,表示對燈神的祈禱和“掃除一切穢氣”等等。“開光”儀式完畢,鑼鼓、鞭炮齊鳴,受燈頭和負責總導演的安排,各執其事,正式出燈。

“茶燈”玩至十五或十六日,便舉行“化燈”。化燈時,仍按玩燈時的次序行列,敲鑼打鼓放鞭炮,行至事先選擇好的場地,共同跳唱全套採茶歌,同時把事先寫好的“祭文”焚燒(用黃紙折成小長方形盒子,內裝祝告上蒼的文表,表中一一寫上所燒的燈名、數量、供品,然後是燈頭姓名,再是捐資玩燈的群眾姓名),所有玩燈之人將衣箱道具、鑼鼓、剩餘錢物從火堆中跨過,表達全村男女老少,誠心誠意玩耍茶燈,敬奉了各類神靈,乞求保佑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家家清潔,戶戶平安”。最後,將衣物道具送至下屆燈頭家中。

鳳岡茶燈的表演順序分別為:

 一、說福事

是祝一年中風調雨順、百業興旺,一般為討個好彩頭、圖個高興或多或少都要表示一點錢,不表示也無所謂。

《盤燈》

不提燈來未可知,提起燈來有根生,

燈從唐朝時代起,燈從唐朝時代興,

王母娘娘眼睛痛,許願99盞大紅燈,

33盞留天上,33盞去海邊,

33盞無去處,留在人間賀新春。

我們從《盤燈》的唱詞中就可以看出鳳岡茶燈悠久的歷史淵源。

二、說春

說春是發祥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王室中流傳於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屬於民間說唱藝術之類,在茶燈的表演中由春倌走村串戶說唱,一般為單人表演.表演時“春官”頭戴平頂帽,身穿大紅袍,手持“春牛貼”,執著手杖,來回高唱“說春詞”。演出中主人如拿煙,就要說出煙的根生,倒茶就要說茶出的根源,倒酒就要說出酒的根生,掛麻就要說出麻的事,上香就要說出香根源, 由此類推。

三、開財門

開財門即祈求先人保佑後人發財,留福於後代子孫。演出時“開路先鋒”手執關公用的大刀,刀上有一小孔,孔內放兩根香,香點燃形成對稱,耍起來呈兩路火星帶。

開財門演出時開路先鋒即是<>中的盤古王,所表演的內容主要講訴盤古開天闢地的故事。

四、出臺腔

由唐二出來唱到:

嘿,我出臺來威妥妥,左拿煙桿右拿火,有人問我名何姓,好吃懶做就是我。

出臺出臺真出臺,江邊楊柳長起來,雙腳走進貴府來,來到堂前就要唱,唱得不好不要笑,走得不好不要說。

 五、鑼鼓燈

鑼鼓燈則是進入了正戲,裡面有1、《十二頌》;2、《銅錢歌》;3、《猜字歌》;4、《五重門說字》;5、《十大財門》;6、《四官神》;7、《五月花》;8、《十二時令》;9、《五更勸君》;10、《十畫》、11、《跳粉牆》;12、《小妹搖扇》;13、《十二月採茶調》。

採茶調也叫十二月採茶調,一月一唱,一月一節,但每節之間的故事卻有著內在的聯繫,把十二個月的內容聯袂起來,其實就是一首敘事長詩。

採茶調的唱腔和唱詞是統一的,其內容要按需要而進行改變,如有一首流傳甚廣的十二月採茶調,音韻和暢,簡明清逸,調子中以兩個採茶女為主線,娓娓而訴,在長調中隱約出現對愛情的描寫,這種隱約的出現足可證明採茶女在封建禮數壓抑下對愛情的嚮往和憧憬。當然採茶調中也有對愛情的大膽而直率的追求。

十二月採茶調中也有借喻歷史典故詠古誦今的,充滿學問和說教,涉及廣泛,通常也是一月一事、

另外還有《陽雀三更》、《十怕》的唱詞,也是更有情趣,我們就不在一一敘述。

除了在民間演出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外,更為可喜的是, 鳳岡茶燈在歷年的祭典茶神——陸羽的活動中, 鳳岡茶燈就展示出她那非凡的迷人風采。

據相關人士介紹:鳳岡茶燈中運用了九板十三腔調式進行演唱:鳳岡茶燈中常用的板腔有 [數板]、[罵板]、[哭板]、[一字調]、[出臺調]、[行程調]、[路調]、[出馬門]、[陰二簧]、[山坡羊]、[哀子]、[四平調] 等。

常用的曲牌有[四小景]、[四季相思]、[月調]、[送夫調]、[巧梳妝]、[白牡丹]、[比古調]、[送茶調]、[觀花調]、[雪花飄]等。在表現情節刻畫人物時,板腔與曲調綜合使用,形成了絲絃燈調系、檯燈燈調系和鑼鼓燈調系,音樂表現力更加豐富。

其中的鑼鼓曲譜主要有行路、硬三槌、雁拍翅、牛擦癢、鳳點頭等。

茶燈中的舞臺步幅有:撮箕口、門斗轉、半邊月、耙子路、圓場、半圓場等。

舞蹈步法男以矮樁步為主,有之字步、馬步、碎步、弓步;女則以進三退二的“之”字步為主舞蹈步法,有大開門、小開門、鳳點頭、雞啄米、丁字步、碎步等。

茶燈中的舞蹈動作造型有金雞獨立、黃鶯展翅、犀牛望月、童子拜觀音、鷂子翻身、鯉魚打挺、荷花出水、懷中抱月、孔雀開屏、觀音坐蓮、犀牛望月、膝上栽花、黃龍纏腰、海底撈月、雪花蓋頂、巖鷹展翅等。

舞蹈動作手勢有云手、垛掌、十字手、蘭花手、八字手、梅花手等。

茶燈演出時的表情要求男要剛健沉穩,風趣而不庸俗,活潑而不輕浮,寓莊於諧,幽雅風趣,聲情並茂;女要笑不露齒,坐不當面,行不搖頭,含情不妖,風流而不輕薄。獨具地方特色。

舞蹈動作以“扭”為特點,演員常用摺扇與手帕為道具表示情感。

茶燈中的舞蹈步法有二步半、四方步,快、慢三步,野雞步、梭步、碎米步、矮樁步、婦田步、快上步等;扇子耍法有小花扇、大花扇、交扇、蓋扇、差扇、撲蝶扇等。

具有民族民間文化傳承功能的鳳岡茶燈,其價值是一張頗具現代性意涵的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品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