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錯過墨子,多走了兩千年的彎路

文 | 餘雲開

如果要在世界範圍內、古今歷史中,尋找一個真正的完人,我認為只有墨子一個。其他無論是什麼大師、偉人、領袖,均是獨在一個領域和兩三個領域的思考達到極致,少有像墨子一樣,在幾乎所有領域的思考達到

“終極狀態”

墨子名翟,魯國人,一說為宋國人,曾習儒學,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因不滿其煩瑣的禮節,創立墨家,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並與儒家一道被稱為“顯學”

墨子集思想家、教育家、數學家、政治家、軍事家、自然科學家等身份於一身,縱橫各個領域,並均取得較大貢獻。所以,才會有人震驚地發出“墨子簡直是外星人”“墨子是現代人穿越過去”等之類的論調。

的確,在現在看來,作為一個出生在封建時期的農民,墨子的思考範圍及其創新精神實在太過於超前。

世界錯過墨子,多走了兩千年的彎路

墨子古籍

人類問題的終極思考:與西方現代文化比肩

西方基督文明被公認是西方文化的“潛意識”,儘管經歷了文藝復興等文化波動。但總體上,西方人的日常生活行為模式仍然受其左右。就像今天中國,雖然各種文化橫行,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價值觀依然受著儒家文化的影響。

那麼基督文明強調的終極核心價值是什麼?從深層意義上來講,就是天下皆“兄弟姊妹”,強調“愛人如己、甚至要愛你的仇敵”等等;從淺層意義上來講,就是博愛、自由、平等。

這些正是墨子核心思想“兼愛”的核心價值觀,墨子主張世人的愛應當“無差別等級,不分厚薄親疏”,要求“官無常貴,民無終賤”,以及“飢者得食,寒者得衣,勞者得息”等全人類平等的“民主”理念。

在這一點上,墨家的“兼愛”與儒家的“愛有親疏”產生對立。孟子曾批評墨家傳人,大致意思是說一個連自己的家人都不愛的人,怎麼能愛其他人呢。

如果從長遠和普遍意義上來分析,我認為墨家的主張更利於人類的永恆發展。儒家的主張容易造成民族主義、利益集團霸權、資源分配不公平等現象。但在特定的情況下,比如世風不古、禮儀崩壞的時候,家人之間的“愛”都勉勉強強,讓他去愛別人更是不可能。因此,儒家提出血緣關係的愛,目的是想讓世人先恢復“愛的能力”。

在這裡,我覺得有必要強調一點,墨家的“兼愛”與道家的“無為而不為”關注的是人類的終極問題,而儒家“血緣之愛”關注的是現世問題、當下問題。所以,讀道家、儒家、墨家,認識這點很重要,很多學者就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很容易就滑入極端的論斷中。

政治問題的終極思考:“尚賢”思想與柏拉圖相似

如果你瞭解墨子和柏拉圖,你一定會感到驚訝:這兩個人的核心思想如出一轍。

柏拉圖的《理想國》,闡述了治理國家的人應當是道德水平、智慧水平超高的哲學家,即“哲學王”,以此為基礎,才能建立“無瑕疵”的國度。

同樣,墨子也闡述了及其相近的觀點:“尚賢﹑尚同”的政治思想,就是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天下人都要相親相愛,反對強凌弱的戰爭。

簡單說,墨子和柏拉圖的政治觀點,都是要讓“道德高尚、學識淵博、智慧多才”的人來充當君王和管理者,這就意味著平民百姓也能參與國家管理,與封建世襲制、家天下、帝王憑喜好選拔人才的觀念對立。

在這方面,儒家就沒有這麼直接,而是從“教育”君王施行仁政、選拔賢良人才開始,並不否定統治者的權利,甚至在思想上提出“天命”來鞏固君王的合法性。所以,從這點,我們就可以一目瞭然:

誰會被強權組織看重,誰會被強權組織無情碾壓

然而,我認為,人類沒有認真去對待墨子和柏拉圖的“提案”,甚至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烏托邦”“空想主義”,這是人類的一大損失,或許這是註定人類命運多舛的根源所在。實際上,墨子和柏拉圖的“提案”,從技術上來說,並不是什麼難事。

世界錯過墨子,多走了兩千年的彎路

墨子雕像

經濟學問題終極思考:超越現代經濟學原理的經濟思想

墨子在經濟學範疇的貢獻,主要體現在其對“功利”的論述,墨子圍繞“義”“利”這樣一對中國傳統倫理的重要範疇展開。他所指的“利”涵蓋了利己、利人、利天下三個層面的含義,是判斷行為是否正確的標準。

墨子從人性出發,強調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也是沒辦法改變的。由此,他提出了一個“利己”的模式,即利己的同時利他、利天下,如果達不到這個標準,那就不要去行。否則只光想自己的利益,那就是禽獸的行為。

在這一點上,墨子的理念與西方資本經濟學原理一致:即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時,帶來改進社會的功效。不過,這個經濟學原理雖然能夠為人類帶來好處,但很容易帶來不好的一面。因為人性貪婪。比如,一個老闆到鄉村去開工廠,他解決了村民的就業問題,給村民帶來了致富的好處,但他有可能因為貪圖利益,不建設排汙措施,不按標準給村民發放工資等等,從而就會導致村民得不償失。

與西方資本主義這個核心的經濟學原理不同的是,墨子將利己放在“兼相愛”價值觀下,那就是利己必須要建立在利他、利天下的原則之下,即“兼相愛、交相利”取代“別相惡,交相賊。”簡言之,利己,必須在最終能實現天下共同富裕的原則下。

科學成就:一人涉足多個領域,超越時代兩千年

蔡元培先生曾說:“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為此,他深為惋惜:“墨學的中斷,使中國科學不得發達。”

在宇宙觀方面,墨子認為,宇宙是一個連續的整體,個體或局部都是由這個統一的整體分出來的,都是這個統一整體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也就是整體包含著個體,整體又是由個體所構成,整體與個體之間有著必然的有機聯繫(這與佛家的“整體觀”有點類似)。

由此,墨子建立了時空理論,他把時間定名為“久”

,把空間定名為“宇”,並給出了“久”和“宇”的定義,即“久”為包括古今旦暮的一切時間,“宇”包括東西中南北的一切空間。時間和空間都是連續不間斷的。因此,進一步墨子認為,於整體來說,時空是無窮的,而對於部分來說,時空則是有窮的。意思就是對於整個宇宙來說,時空是無窮的,但對於個人、具體事物來說,時空是有限的。

我們知道,當代哲學把時間定義為物質運動的持續性,把空間定義為運動著的物質的廣延性。那麼,這就說明兩千多年前墨子對時空的定義是準確的,與辯證唯物主義關於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是相符的。此外,著名學者徐希燕博士說,“墨子的時空定義用現代哲學的語言講是操作主義,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建立,正是操作主義的”

墨子還指出,連續的時空是由時空元所組成。他把時空元定義為“始”“端”,“始”是時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端”是空間中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單位。

在這裡,墨子提出來的實際上就是粒子論,屬於量子科學範疇。近年,中國發射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標誌中國空間科學研究又邁出重要一步。而世界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命名為“墨子號”,就是為了紀念墨子在早期物理學方面的成就。

墨子還在力學、光學、幾何學等領域均有貢獻,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足敝下光,故成景於上;首敝上光,成景於下”。這是小孔成像的原理,兩千年多後的1826年,法國人尼埃普斯(Joseph Niépce)才基於這個原理髮明瞭第一部照相機。

“力,形之所以奮也。止,以久也’——說的是“慣性定律”,發現這一定律的牛頓晚墨子一千多年出生。

“加重於一旁,必捶。權重相若也相衡,則本短標長。兩加焉,重則若,則標必下,標得權也”——說的是“槓桿原理”,發現這一原理的阿基米德晚墨子二百多年才出生。

“倍,為二也;平,同高也;同長,以正相盡也。中,同長也;圜,一中同長也”——在這裡,墨子又與歐幾里得的幾何學不謀而合。

此外,墨子還善於製造發明,不管是製造用於軍事攻守的武器,還是生活中的工具。《墨子兵法》中關於器械的篇章尤為著名,墨子曾設計了連弩之車、擲車、轉射機、窯灶鼓囊等攻守城的武器。他還曾製成“木鳶”,在天空飛了三天三夜都沒有掉落。

單憑以上對科學技術的貢獻,我們可以說,墨子簡直是神一樣的存在。如果當時中國走向墨子的“理想國”,那麼中國在科學領域,至少可以帶領全世界,提前千年走進現代化。

所以,難怪梁啟超在《墨經校釋•自序》中不無抱憾地說:“在吾國古籍中,欲求與今世所謂科學精神相懸契者,《墨經》而已矣,《墨經》而已矣。”

世界錯過墨子,多走了兩千年的彎路

墨子與魯班戰爭推演

墨子的認知論與邏輯思想:墨辯和印度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

墨子哲學思想的認識論 ,主要以 “ 耳目之實 ”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來源。墨子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

“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 ,“廢(發)以為刑政 ,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

簡單理解,墨子認為任何一件事,都要從經驗上來認知然後加以取捨,不能光聽到“名聲”,就下結論、或做取捨,需要從“事”、“實”、“利”三個維度來甄別,符合這三個維度方下結論、做取捨,不符合則不下結論、做取捨。

由此,墨子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邏輯思想體系。墨子將辯論的“辯”提升為邏輯方法論,在知類(事物之類)明故(根據、理由)基礎上,進入邏輯類推或論證的範疇。

在清末墨學第二次復興時,孫治讓對《墨子》一書“研校十年,略識旨要”,寫下了力作《墨子閒詁》。他在瞭解西方的形式邏輯,印度的因明學之後,感到墨子的辯學可與它們相通,認為墨子的辯學有其體系結構:

“嘗謂《墨經》揭舉精理,引而不發,為周名家言之宗。竊疑其必有微言大義,如亞里士多德之演繹法,培根之歸納法及佛氏之因明論者。”

如今,墨子的“墨辯”和印度因明學、古希臘邏輯學並稱世界三大邏輯學。

墨家學派的沉淪:或與秦始皇的戰爭失敗

據史料記載,墨家擁有很龐大的信徒,而且組織嚴密,凝聚力強,他們在戰國時期積極進行“民主”文化傳播及解決諸侯國紛爭。有一部電影《墨攻》,從歷史的角度向人們展示了墨家的風格。此外,墨家在當時與儒家並稱“顯學”,足見墨家影響力非同一般。

但詭異的是,秦之後,墨家就整體神秘銷聲匿跡。事實上,墨子一生著述甚多,戰國時期墨學興盛時,據說有書籍三車。《墨子》“天志”篇裡說:“今天下之士君子之書,不可勝載,言語不可盡計,上說諸侯,下說列士,其於仁義則大相遠也”。梁啟超在研究私人藏書的起源時說:“蘇秦發書,陳篋數十;墨子南遊,無書甚多。可見書籍已經流行,私人藏儲,頗便且當。”從這些話中可以猜想出墨家著作在當年的數量,但如此多的墨家著作到了今天,只殘留了《墨子》53篇。

還在漢朝時期,司馬遷在寫《史記》時就感嘆墨家的資料太少,連墨子的生卒年月都無法確定。關於墨子的敘述,只是在“孟子荀卿列傳”最後寫了24個字:“蓋墨翟,宋之大夫,善守禦,為節用,或曰並孔子時,或曰在其後。”

因此,我們有理由相信,墨子與秦國之間一定發生了激烈的爭鬥,最終秦國勝,墨家退出歷史舞臺。

因為墨家是橫亙在封建集權專制統治道路上的一座巨大障礙。不除掉墨家這一障礙,秦始皇就不能統一中國,中央集權專制的大帝國就難以建立。可以這樣說,墨家是秦始皇封建專制的最大剋星,只要有墨家在,秦始皇就不可能存在,自然只要有秦始皇,就不會有墨家的存在。

這一次沒有記錄在歷史的戰爭,我認為才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因為這場戰爭是平民與帝王、民主與集權的戰爭。我們知道,秦始皇一統中國後,開啟中國兩千多年帝王封建專制。直到近代,世界才開始在民主的道路上如履薄冰。

如果當年墨家勝利了,我不敢說整個人類歷史會如何進步,但無論是

文化、教育、科技都一定是燦爛無限。

參考文獻:

1.司馬遷 《史記》

2.徐希燕 《墨子研究》

3.墨翟 《墨子》

4.孫治讓 《墨子閒詁》

5.梁啟超在《墨經校釋•自序》

6.柏拉圖的《理想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