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踩雷的朋友,我們發現有很多共性因素(上)——主觀因素

從2018年開始,在資管理財市場上一直是雷聲滾滾,多款產品發生延期違約,包括網貸產品、私募產品、資管產品、信託產品等等。

隨著目前互聯網金融平臺合規要求的不斷推進,再加上現在各項監管政策門檻的提升,最近網貸平臺停業、暴雷事件還在頻頻繁的發生,在整個行業備案工作結束之前,整個行業都在經歷著一場鳳凰涅槃般的考驗。從2015年的e租寶案件開始,網貸平臺便開始了雷聲不斷的節奏,唐小僧暴雷、投之家暴雷、草根投資暴雷、點牛科技”暴雷、團貸網暴雷、紅嶺創投暴雷、小牛在線暴雷、網信普惠暴雷等等,據不完全統計從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為止,出問題的網貸平臺高達855家。

不完全統計近兩年私募資管產品暴雷的有:阜興集團的私募基金、金誠集團的私募基金、諾亞財富34億應收賬款私募基金產品暴雷產品,網信集團的私募基金產品、首建投資本管理的私募基金產品(單一信託計劃)、中金國瑞暴雷、 “中精國投”所有私募產品兌付逾期等等。

自2018年下半年以來新光集團、康得新、中城建、東方金鈺、南京建工產業集團、“海航系”、“渤鋼系”、天房集團等國內知名企業,甚至是民企500強均因為資金缺乏而導致信託計劃逾期或者是展期。中泰信託亦被曝“中泰·貴州凱里項目貸款集合資金信託計劃”出現逾期,涉及資金2.27億元,曾經的中江信託多款產品發生延期,吉林信託的匯融16號、23號、38號都出現延期的情況。而政信類信託產品暴雷的區域主要集中在雲南、貴州、青海、內蒙古等地區。自從《資管新規》頒佈以來,信託產品也逐步打破剛兌的神話,過去那種閉眼隨便買信託產品的時代不復存在。

研究踩雷的朋友,我們發現有很多共性因素(上)——主觀因素

分析眾多投資者踩雷理財產品的前因後果,我們發現主要有兩方面的因素,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今天我們來分析主觀因素:

一:存在僥倖的心態,投資網貸平臺

前些日子,與一位投資者交流短期理財的方式,她說道,她還有二十萬左右的資金在進行網貸平臺理財,分成幾筆做3個月左右的產品,因為在這個平臺上做了三年左右時間,一直都能正常兌付,所以覺得沒問題。隨後筆者建議她謹慎選擇進行P2P理財,短期資金最好選擇流動性強安全性高的理財產品。

2019年7月,陸金所計劃退出P2P業務,相關人士稱,陸金所由於無法備案而計劃退出網貸平臺業務,轉而申請消費金融牌照。對此,陸金所相關負責人對記者回應稱,陸金服業務正積極響應和配合監管“三降”要求。事實上,國家監管部門曾多次強調網貸機構“有序退出”、“無風險退出”等相關要求。全國已有七省市下發退出指引,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已有深圳、雲南、上海、遼寧、四川、山東(濟南)、湖南在內的七省市對外公示了網貸機構清退名單,涉及網貸機構數量多達405家。其中包含了取締類、失聯類(殭屍類)、自願退出類,深圳、上海兩地清退數量佔比過半。

網貸產品不會因為投資時間短便能規避風險,回頭看網貸平臺的雷基本沒什麼徵兆,往往前一天還是正常的,後一天就發公告提現困難或者被立案,投資者往往在最後時刻才知道發生什麼事情。

研究踩雷的朋友,我們發現有很多共性因素(上)——主觀因素

二:追求高收益,而忽視風險

與踩雷的投資者交流的過程中,當問到之前篩選產品的時候主要看中什麼因素,大部分投資者把收益放在第一位,坦言,選產品的時候首先看收益高不高。甚至有些投資者在選擇信託產品的時候,只挑年化收益9%以上的信託,低於這個收益的產品看也不用看。但是在當下寬鬆貨幣政策下,企業的融資成本降低,信託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會降低,所以收益越高意味著企業的資質越差,風險越高。投資者在選擇信託產品或者私募資管類產品的時候,請注意,首先要考慮產品的風險,再看收益。

三:單方面信任理財經理,投資者沒有分析產品

因為單純的信任而踩雷的比例非常高,很多踩雷的投資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購買的產品是什麼類型的產品,投資方向如何?資金還款來源如何?往往一問三不知,他們只會說,我信任某某理財經理,當時他說這個產品如何如何好,我便買了。今年7月份,一位踩雷網信資管私募產品的投資者說道,給她推薦產品的理財經理相互認識了十年,那位理財經理從建行跳槽出來到網信,告訴她這個產品怎麼好,有擔保,有抵押,沒風險等等,她認為這位理財經理幹了十幾年的銀行,對理財應該很懂,沒想到推薦的產品結果暴雷。其實這位投資者買的是私募債產品,屬於融資主體非常差,風控措施非常差的產品。當下許多理財經理從原單位跳槽出來到信託公司、私募基金公司、三方理財公司等,其實很多人對所選擇的公司瞭解並不透徹,只是由於以前的關係而跳槽,而且很多理財經理的專業水平有待提升,所以我們投資者一定要分析您所購買產品本身的風險,一定要看產品的合同!

信任是基礎,自己心裡有數才是王道!

在這類與大家分享一個簡單判斷產品風險的方法,問四個問題,1:資金用途,2:還款來源,3:融資主體實力,4:風控措施。

研究踩雷的朋友,我們發現有很多共性因素(上)——主觀因素

四:過多關注金融機構的實力,而不分析產品本身的風險

在很多踩雷的投資者眼中,只要是大的金融機構就不會出事。所以這些投資者與其說是在篩選產品,不如說是在篩選投資機構。在很多暴雷產品的推薦材料中,往往把公司的規模、是否屬於上市公司、是否屬於國企背書等內容進行重點宣傳,再配以豪氣沖天,高大上的豪華辦公環境,讓投資者認為所投資的產品沒問題。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投資者除了關注金融機構的實力外,更應該要關注產品本身的風險,一旦發生風險,金融機構(特別是代銷方)基本不會把自己固有資產拿來兌付的。

例如,今年5月份爆出的招行與錢端14億暴雷案中,許多投資者表明是由於看中招行的品牌及理財人員的推薦才下載錢端APP進行理財投資,實際上這是一個網貸產品,所以這個產品的本身風險是很大的。

再如,中江信託爆雷的許多政信類產品,雖然其中江為地方國企,但是產品暴雷後才發現這些信託產品本身的風險非常大,多款產品的融資主體非常差,當然最後產品管理方也沒有墊付資金進行兌付。

請記住:我們投資者更應該注意產品本身的風險,如投資方向、資金用途、回款來源、風控措施等等

投資有風險,理財需謹慎!

(以上觀點僅供參考,限於交流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