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后,引起观众的广泛讨论——这是对一部剧除了收视率之外的另一种赞扬。

这部剧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在于剧中对人物的刻画不再流于表面,单纯的塑造出或善或恶、或美或丑的人物形象,而是更深入地去挖掘、探讨人性的复杂以及人物的多面性。

其中,剧中祁同伟这个角色,最能引起观众的感慨:

他卑微谨慎,但又自负狂妄;他在现实之中泥足深陷,但精神上却妄图胜天半子;他以权谋私利欲熏心,残害构陷自己曾经的同窗好友,但他却又出身寒门,曾想依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不公……

鲁迅先生曾说,所谓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被毁灭掉的东西如果只具备“伪价值”,那这种悲剧意味就多了一丝滑稽。

在祁同伟身上,那种性格中的矛盾与冲突,十分鲜明的让我们看到作为个体的人在现实之中的无奈,也让我们听到到人性在一步步沉沦时的悲惨呼号。

但是,祁同伟真的像自己说的那样命途坎坷,曾努力想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但最终却还是被命运打翻在地吗?

其实不是。

下面,我们来揭下他一再强调的“出身寒门”的面具,看一看祁同伟的真实存在,无论你对他是否同情,都不能否定他所带有的这“四重罪”:

第一,不知感恩,满心怨毒。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在剧中,祁同伟自己以及他身边的人都曾坦言:祁同伟出身贫寒,读大学时甚至没有鞋穿,但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有很多人都曾给他带来帮助和关怀。

恋情。陈海的姐姐陈阳作为祁同伟大学时代的女朋友,曾送给他生命中的第一双球鞋——这是物质上的给予,在精神层面,我们知道,作为恋人,最能够承接彼此的辛酸,化解彼此心灵上的苦闷。

——剧中没有明说,但我们可以推测,祁同伟心中的远大抱负与现实处境的不如意激烈冲突,他的内心一定充满苦闷和焦灼,但是,在大学时他又能表现的那么优秀,能做学生会主席,能被梁璐老师喜欢,很大程度上,其实有陈阳在背后的默默付出与倾听支持。

友情。除了陈阳的恋情,陈海、侯亮平等同学带给祁同伟的是纯真的友情,他们读书的时候,条件艰苦,每个月都会到陈海家蹭吃蹭喝,这一点,从侯亮平后来对陈海以及陈海父母的深厚感情都可以看出。

我们的身边如果有那样一群人,大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的相互关心和扶持,那就是最纯粹的友情,但在剧中,我们从没有看到祁同伟对这种友情的感恩与回报。

师长关心。除了恋情和友情,祁同伟的成长同样得到了很多师长的关心,比如他的老师高育良以及师母,都对他充满热情,甚至毕业后,“太极高手”高育良还在一心栽培祁同伟——这里面不排除有其他利益纠缠,但还是能够看出高育良的良苦用心。

对于这些关心和爱护,我们在剧中从来没有看到祁同伟正向的反应:他从来没有从内心里真正感谢老师的帮助,相反,他坚信自己如果不能提拔为副省长,那一定是自己的老师没有尽力帮忙。

其实我们每个人这一生, 都会遇到很多美好和不幸,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享受着美好的同时咬牙承担着不幸,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对一切美好心存感恩。

祁同伟是一个不懂得感恩的人,在他心里,有一个黑洞,他坚定地相信,所有人都亏欠他,他心里充满怨毒,总认为全世界都对不起他,这样的人,始终没法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

祁同伟整个人生的悲剧,根源于此。

第二,投机谄媚,格局狭隘。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在讨论祁同伟是否能提拔为副省长的会议上,达康书记直言提起,祁同伟跟随前任省委书记赵立春去扫墓时,到了坟前嚎啕大哭,“就像哭自己的父亲一样”。

——这是太过拙劣的表演,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他的投机谄媚,会议上虽然祁同伟的老师高育良想尽办法替他遮掩,说是扫墓时他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但不解释还好,这一解释更加给人留下这个人品行不端的印象。

第二个事件是陈海的父亲陈岩石退休在家,因为陈岩石生性耿直,刚正不阿,所以跟很多“圈内人”关系不睦,后来升迁的祁同伟因此对他远远避开,唯恐沾上一点关系——他全然忘了这一对差一点成为自己岳父岳母的老夫妻曾经对他是多么好。

但是当听说陈岩石跟新来的省委书记沙瑞金关系很特别时,他又不顾高育良的劝阻,亲自扛起锄头到陈家花园里锄草——太过功利与无耻的表演,陈岩石夫妇心里明镜一样,很明白地知道“他这是做给小金子看的”,沙瑞金同志又何尝看不出呢?所以在接下来的会议上,沙瑞金狠狠地指责了祁同伟投机迎合的做法。

对于没有利用价值的人保持足够远的距离,一旦发现对方有用,马上“临时抱佛脚”,所有这一切,只能看出祁同伟的幼稚功利与格局狭隘。

如果想要成为副省级干部,一定要有远大的格局,要有广阔的胸怀,要“虚怀若谷”,绝不能囿于眼前,这一点,是祁同伟不具备的,所以这也成了他在仕途无法再进一步的根本原因。

第三,以权谋私,少恩寡义。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祁同伟在剧中被人讥讽“连他们村里的野狗,都要弄到公安局里做警犬”,所以祁同伟又被称为“野狗恩人”。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祁同伟专断狭隘与偏袒,汲汲于蝇头小利。在剧中展示他另一个以/权谋/私的例子是他的亲戚狐假虎威,欺负妇女犯了罪,本来都已经被逮捕归案,但亲戚们找上门,要求帮忙解决。

祁同伟想也没想就给执行的警局去了电话,直接要求放人,从这里可以看出:

这是他下意识的举措,他已经习惯了这样操作,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动用权力要求放人——这样的做法,不仅无视法律法规,而且给人一种权力“暴发户”的印象,祁同伟就像是突然暴富的人,对着一堆穷亲戚,耀武扬威,滥用职权。

令人吃惊的是,祁同伟好像并不知道这样做的严重后果——违反法纪,知法犯法。

这件事在被高育良得知后,完全放弃了对祁同伟的培养。

人生的路,很多都是这样被自己一条条堵死,人品最终会成为一个人的终身标签,一旦不被信服,终归会走向众叛亲离。

但祁同伟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他还在一意孤行,他的人生成就以及最后的人生结局,在这里已经隐隐显露出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在整个公安系统内部,祁同伟作为省公安厅厅长,他的手下,竟然只有一个被达康书记辞退的程度成为心腹。

其他人为什么不理他?哪怕是下属都没见有人来讨好,为什么?

大家都已经看到了这一个人的气度格局。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要一个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

在最后祁同伟狂妄地宣称“没有谁可以审判我”以及其后的开枪自杀之前,其实他早已断绝了自己所有的退路。

第四,习惯推脱,自欺欺人。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祁同伟一直认为并想让大家都能相信,他曾经很努力,他曾想通过自己的拼搏改变命运,但现实不公,处处压榨于他,所以他才选择妥协。

他为自己开脱,从小县城跑回来,在操场公开追求父亲当时是省委副书记的梁璐老师,是他被屡屡逼迫后的无奈选择。

但他心里中就很清楚,操场上那一跪,跪去的是男儿的尊严,是自己的底线。

所以祁同伟自己坦承:在那一刻,以前的祁同伟死掉了。

借口,这只是借口,是为了让自己能安心接受自己的懦弱而编造的自我安慰。

运是强者的谦辞,命是弱者的借口。

但凡那些一味强调,自己曾经努力,但在某一个时刻,最终被现实所迫,选择妥协,以前那个满腔热血的自己在那一刻死掉的人,其实都是在为自己找借口。

生命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并不存在在哪一个事件中突然扭转的情况,所有的选择都是你内心里权衡再三做出的决定。

禅宗里有一个故事:有一个人际遇不顺,他找到禅师诉苦,禅师啊,生活太不公平,我这么努力,但却还是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禅师让他伸出自己的右手,指给他看:这条是你的生命线,这条是你的事业线,现在你把手掌握起来,那些线在哪里呢?

命运是在你自己手里,你永远可以选择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再来分析一下那个让祁同伟一生倍感荣耀的“缉/毒/英雄”称号。

我们来看一下时间线:大学时祁同伟不同意梁璐的追求,导致自己毕业后被下放到小县城做片警——片警没有机会参与缉/毒。

所以“缉/毒/英雄”事件的发生,只能是在祁同伟回到学校,向梁璐妥协后被调离县城,调到缉毒组之后。

——这跟祁同伟自己的描述是矛盾的,按照他的说法:自己为了能够去北京和陈阳一起,申请参与缉/毒,身中三枪,最终获得“缉/毒/英雄”称号,但被告知仍是无法前往北京,于是他心灰意冷,选择放弃,并对现实妥协。

所以,祁同伟在“缉毒英雄”事件上是在撒谎,目的还是为了让自己内心能够接受自己已经背叛自己的现实。

由此可见,“缉毒英雄”的故事,是在祁同伟向梁璐妥协后才能发生,这样我们完全有理由推知——祁同伟工作调动其实是为他日后调升做准备,在原作中,作者直接写到,这个“缉/毒/英雄”的称号,其实是梁璐的父亲向中央申请来的。

不知感恩、格局狭隘、以权谋私、自欺欺人,在这样的“四重罪”下,我们该怎样评价祁同伟?

狂妄无知,妄图胜天半子,是为不明;

知恩不报,心中不念旧情,是为不仁;

设计构陷,残害手足兄弟,是为不义;

不明时局,宥于眼前小利,是为不智;

毫无担当,处处为己开脱,是为不勇。

如此不明、不仁、不义、不智、不勇之人,正如《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痛骂王朗的话:

《人民的名义》祁同伟:别再用出身寒门来做挡箭牌,你不配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所以,祁同伟,请不要再说你是寒门子弟,出身寒门的有那么多人,大家仍旧在坚持努力,你凭什么自私自利,还宣称自己是被命运所迫?出身寒门不是你的挡箭牌,这应该是你为此努力的原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