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要改變自我,就需要學習《閾限思維》

我們想要改變自我,就需要學習《閾限思維》


最近,學習了戴夫·格雷的著作《閾限思維》,深有感觸,擷取精華,以饗讀者。

我們大都在無意識時形成了信念,之後又被信念所囚禁。它們可以幫助我們聚焦,變得更高效,但悲哀的是,它們也會令我們無視其他可能性,令我們受制於迷惑、恐懼和懷疑。

閾限思維是一門通過理解、塑造和重塑信念而創造改變的藝術。培養新的思維方式,突破固有思維,這一過程中的種種思考,反思和對新思維的運用都是閾限思維的範疇。

1.信念是模型化的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訴我們,他們不能把他們的體驗從事實中分離出來,即主觀與客觀的分離。就像雙手無法觸摸世間萬物,一雙眼睛也不能看盡人生百態一樣。相信一個真實世界的存在是他的宗教信念,因為他無法證明這個世界的真實性。因此,信念是一種選擇,不是一種證明。

事實就在那兒,無論你是否相信,信念是你潛意識裡的東西,是一個關於外部現實世界的地圖。如果跟著錯誤的地圖走,那就會進入危險地區,一個危險的信念也會讓你惹上麻煩。

你建造了你的信念,即使對很多人來說,這個過程是不知不覺的。說到信念,我給它的定義是“每一件你認為知道的事”。

閾限思維是教我們去看那些我們認為“顯而易見”的,但其實是我們自己對生活經驗的總結,從自己的角度觀察得出的結論。同時,它也意味著教我們學會傾聽別人和我們不同的“顯而易見”。

因此,信念看起來完美地代表了這個世界,但事實上,它們是穿行於複雜、多維且未知的現實世界的不完美模型。

2.信念是可以創造的

信念是通過運用被挑選出來的事實理論和基於個人主觀經驗的判斷進而分層建造的。閾限思維需要你對自己和他人的不可見的信念建設過程變得更有思辨能力。

3.信念創造共享世界

信念是你頭腦中的一個故事、一條因果鏈,就像一個食譜或行動規則。基本的秘訣是這樣的:如果你有需求,那就去尋找一個能給你想要的結果的信念。

信念是我們用來共同創造一個共享世界的心理材料,所以我們可以一起生活,一起工作。改變一個共享世界需要改變其內在的信念。

4.信念創造盲點

信念是思考的工具,為行動提供規則,但它們也可以創造人為的約束,使你看不到有效的可能性。

5.信念會保護它們自己

人們喜歡穩定。一旦一群人形成了一種信念,他們就會傾向於強化這種信念,從而形成對另類信念的盲點。

信念是無意識地為自我封閉的邏輯辯護的,即使在它們是無效的時候,也會維護它們自己,以保護個人的身份和自我價值。

人們有兩種理解新想法的方式:

第一,它與我內在的想法一致嗎?它對我已經知道的是否有意義?它能與我所有的其他信念相結合嗎?換句話說,它對於塑造我的信念泡沫有作用嗎?

第二,它有對外價值嗎?我可以測試它的對外價值嗎?如果我試一試?會奏效嗎?這是檢驗一個新想法的好方法,但是一個大的考驗,因為人們很少在與自己內在想法不一致的情況下測試外部有效性的想法。

如果在幻象中沒有意義,你就會認為這是一個錯誤,或者是一個謊言,或者是有人犯了錯誤。你會傾向於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來保護幻象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因為對你來說,幻象就是現實本身。

閾限思維需要有測試和驗證新想法的意願,即使它們看起來很荒謬、瘋狂或錯誤。

6.信念與身份有關

如果你想改變世界,就改變自己。

信念是對世界的解釋。當一個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特別是當它還沒有實現的時候,大腦就會試圖用某種解釋來填補這個空白。

大量研究發現,當人們感到缺乏控制力時,他們會傾向於形成陰謀論,以此來解釋他們的無助感。

當你正在盡一切努力去滿足未滿足的需求時,你從沒有成功過或沒有任何動力,於是你尋找理由。一定是有什麼東西擋住了你。

統治信念,是其他信念的基礎,是最難改變的,因為它與個人認同感和自我價值感聯繫在了一起。你無法在不改變自己的情況下,改變你的統治信念。

閾限思考需要勇氣,當你的信念受到威脅,你的本能說捍衛信念時,你需要面對這種恐懼,如果你想打開通往持久變化的大門,如果你要對你的世界有一個真正重大的改變,那麼需要你對自己做出相應的改變。

我們想要改變自我,就需要學習《閾限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