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前不久,清華大學畢業典禮上,一名大學生的發言,登上了熱搜,還獲得了人民日報的高度讚揚。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她叫張薇,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畢業生,在2019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這個95後作為唯一一位本科生學生代表,和校長邱勇同臺演講。

她的發言,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抑揚頓挫的語調,甚至沒有任何演講技巧,卻讓無數人從中感受到了力量與希望。

”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站在臺上的她個子嬌小、聲音輕柔,但溫柔的語氣中傳達的是骨子裡永不服輸的堅強。

1、從黃土高坡到首都清華,一個寒門學子的飲水思源

張薇來自甘肅鎮原——一個黃土高原上的國家級貧困縣,那裡交通不便,教育資源有限,經濟相對落後。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當張薇第一次信心滿滿地去省城參加物理競賽實驗環節時,就迎來現實的迎頭痛擊,她甚至在之前都沒見過比賽所用的儀器,當她在摸索半天,終於找到儀器開關時,實驗時間也已經到了……

她說:那是我第一次意識到不同地域的教育差異如此巨大,短暫的失落也在我心底埋下了改變家鄉教育現狀的種子。

也許正是因為經歷過這樣的窘境,讓她更有動力和決心去改變命運。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終於,憑藉著不懈努力,張薇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人才濟濟的清華。

然而,接下來的生活,並沒有那麼順利……

她的微積分作業,要比別人多花三四倍的時間。競選班長不成功,報名實踐支隊長也失敗了,就連身體素質也比城裡的孩子差,仰臥起坐100分只拿到了20分……

從黃土高坡到首都清華,出生寒門的她,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巨大的差距與無力,自卑如影隨形。

《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平說:“一個平凡而普通的人,時時都會感到被生活的波濤巨浪所淹沒。你會被淹沒嗎?除非你甘心就此沉淪!”

是就此認命沉淪,還是站起奮勇直追?張薇選擇了後者。

她在日記中寫道:“無論如何,不許退縮,不許不努力,決不許放棄。”

不斷地埋頭努力,積極進取,生活終於給了她驚喜。

後來,她參加了辯論賽,和小夥伴一起獲得了“辯論好聲音”的冠軍。她的仰臥起坐及格了,當上了班長也開始指導實踐支隊,還順利拿到了獎學金。

這幾年,她獲得了北京市三好學生、北京地區高等學校優秀畢業生、清華大學優秀學生幹部等榮譽。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她說:擔當,就是要銘記清華人的家國情懷,不忘初心,堅守理想。

在學校裡,她還參加發起了許多志願公益項目,2017年在甘肅特困鎮殷家城的一間土窯洞裡,她遇到了1位母親和她的3個孩子,經過她和同學們的努力,這個困難家庭最終得到了公益組織的資金支持。

在過去四年裡,張薇曾前往甘肅、雲南、陝西、內蒙古等多個省份,開展了8次公益實踐。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在畢業典禮上她說:

我也始終記得,曾經想為教育事業貢獻力量的懵懂初心。推研成功以後,我決定延遲入學一年,加入清華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清華培養我們成為“肩負使命、追求卓越的人”,父母希望我不忘“飲水思源”,朋友們希望我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

而我想,“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情”。

在網上,她的發言讓不少網友“手動點贊”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不得不說,在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盛行的今天,像張薇這樣出身寒門,卻依然心懷天下,飲水思源,不忘初心的人,真的很難能可貴。

說到這裡,小墨想起了張薇的校友,同樣因為一個視頻“走紅”的梁植,兩者相較,相形見絀。

2、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差距也很大

如果你喜歡看《奇葩說》,肯定對這一期印象深刻。

奶茶妹妹的前男友,清華學霸梁植參加《奇葩說》海選,本來是頭頂光環,萬眾矚目,結果在拋出一個“幼稚的問題”後,被高曉松一頓痛批,尷尬得差點下不了臺。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他說自己喜歡錶達,所以本科學了法律;因為朋友說“學法律的應該瞭解一下真實的資本市場”,所以碩士學了金融。

再後來參加主持人比賽,想嘗試自己在這方面的可能性,於是又唸了新聞學博士。

他最後問了三位評委一個問題:“我該找一個什麼樣的工作?”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此話一出,嘉賓大跌眼鏡,沒有想到一個來自頂級學府清華,擁有博士學歷的人,居然還不知道自己應該幹啥。

梁植本來是希望3位導師支支招,緩解下就業焦慮,結果招來了一頓炮轟......

高曉松直言自己知道梁植是目前清華最優秀的在校生之一,但對於一個名校生,對國家、社會沒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反而糾結於找工作,如此小的格局實在有失清華高材生的身份。

高曉松的毒舌開始頻頻出招:

”一個都讀到博士的人了,還要問“我是誰我從哪來我要幹嘛”這樣的問題,所以就是想了一輩子其實啥也沒幹。"

“一個大名校是幹什麼的,名校是鎮國重器,名校畢業是幹嘛用的,不是用來找工作用的你明白嗎,名校培養你是為了讓國家相信真理。”

最後,更是毫不留情地撂下一句重話:

“一個名校生走到這裡來,一沒有胸懷天下,二沒有改造國家的慾望,而是問我們你該找什麼工作? 你覺得你愧不愧對清華十多年來對你的教育?”

梁植淘汰,悻悻離開。

讓高曉松憤慨的,幾代清華人之間的精神傳遞,傳到了這一代,他們竟然如此浮躁和功利,無論你多麼慷慨激揚,熱淚盈眶的講人生理想,他們最後只關心自己要找什麼樣的工作,是去國企還是外企。

3、真正的名校學生應該是什麼模樣

錢理群教授說過:真正的精英應該有獨立自由創造精神,要有自我的承擔,要有對自己職業的承擔,要有對國家、民族、社會、人類的承擔。

清華學霸梁植學富五車,學歷吊打眾人,卻只為了找一個安身立命的工作,溫飽自己的胃。而在上個世紀國難當頭的清華學子,又有著怎樣的情懷?

回到1925年左右,當時清華研究院享譽中外,而被後世廣為流傳的“四大導師”分別是: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陳寅格,每一位都是才高八斗、德才兼備、國之棟樑。

高曉松怒斥清華學霸,原來學霸之間的差距這麼大

當時的李濟27歲,李濟排列第五,是最年輕的講師,僅僅五位學者,就組成了這個舉世無雙的團隊。

當年,李濟27歲,與梁植同歲,他以《中國民族的形成》這篇凝聚三年心血的論文,獲得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人。他旋即收拾行裝,踏上了歸國之路。

從徐志摩在哥倫比亞給李濟的信中可以看出,這個被徐志摩稱作“剛毅木內,強力努行,凡學者所需之品德,兄皆有之”的老兄,心中裝填的是“新文化,科學救國,振興民族”等一類的理想和抱負。

若干年後李濟說:“那時的留學生,沒有一個人想在美國長久地呆下去,都是在畢業之後就回國的。他們在回國選擇職業的時候,也沒有人考慮到賺多少錢和養家餬口的問題。我就是在當年這種留學風氣之下,選擇了我所喜愛的學科——人類學。”

那時的清華學子,各個胸懷大志。

反觀如今這個時代,他們只關心自己的未來,畢業後是進國企還是進外企,一個月拿多少money......

如何改變這種風氣?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撼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顆心靈喚醒另一顆心靈。”

雅斯貝爾斯認為,學生僅僅獲得知識是不夠的,他們還應成為“全人”。

他提出,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教育,也就是精神的培養。這種教育,它是一種廣義的文化教育,是整個人的教育,是一種最廣泛意義上的教育。

其實,蜘蛛小墨推行的通識教育就是以培養全人為目的。著眼於學生身體、道德和智力的和諧發展,致力於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全面、視野廣闊、教養高尚和人格完整的人。

畢竟,獨立完整的人格是基礎,否則讀再多的書也只是白搭。

最後,希望所有學子銘記讀書的真正目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