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銅川210國道的前世今生

在渭北高原的南緣,有一座叫做銅川的城市。一條210國道如同巨龍舞動、大河奔流縱貫南北,穿越歷史滄桑、見證人間繁華。

歷史上的210國道的稱謂不一,但其走過的身影清晰可辨。

關於銅川210國道的前世今生

唐朝時期它就是長安通往北方的延州古道(驛道)重要組成部分,是古絲綢之路北線的重要支線,只不過那時候它的軍事意義遠遠大於其經濟社會意義。藉助這條路,唐宋時期“六大窯系”之一的耀州窯出產的耀州瓷得以揚名天下;從唐長安城北上的大詩人杜甫留給同官城“縣古槐根出”“連天走窮谷”的詩句。

民國時期,這條路叫做鹹榆公路,飽受戰爭創傷。伴隨1922年陝西第一條公路西潼汽車路的修成,宣告驛運時代的衰落和公路時代的開啟。1931年的“九一八”使得國民政府認識到西部交通建設迫在眉睫,1935年,鹹榆公路建成通車。寬處6米,窄處3米半,屬於勉強通行的土路,彎急坡陡,毛驢仍然是鹹榆公路代步主要工具,加之由於戰爭因素,一遇下雨,橋樑中斷道路癱瘓,所以雖然叫公路,畢竟財力匱乏,久修不通是常態。遠不如今天的鄉村道路。1937年抗戰爆發後,驛運重新受重視。1943年10月11月至1944年1月省上撥款於重點對鹹榆公路耀縣至洛川範圍橋涵及路面進行了整治,石臺木面橋發揮重要作用。1947年為了進攻延安軍事需要,國民政府投資數十億修建鹹榆公路沿線石拱橋或修復木面橋,並加鋪咸陽至界子河至甘泉之間路面碎石,其中耀縣至宜君南之間的51公里歷經4個多月完成任務,實際為寬度3公尺,厚度11.7公分。至銅川解放前夕,鹹榆公路失修失養、破損嚴重,銅川至哭泉28公里路程須要馬車三天才能到達。

關於銅川210國道的前世今生

革命戰爭時期,鹹榆公路留下無數仁人志士進行土地革命、投奔延安、救亡圖存、為民請命的紅色印跡。1933年3月下旬,劉志丹、王世泰率領紅軍打下金鎖關,截斷鹹榆公路南下三原、涇陽等地進行外線作戰。“西安事變”後的1937年2月6日,賀龍、關嚮應率紅二方面軍司令部直屬機關,從涇陽縣雲陽鎮,沿鹹榆公路經富平黃堡等地,移駐陳爐鎮(現印臺區陳爐鎮),促進第二次國共合作。1940年3月,周恩來從蘇聯經過銅川回延安。1941年10月,林伯渠寫下“北上鹹榆道,坎坷殊未平。盤關微吏峻,渡水一舟橫。”便見當時通行難度和社會的動盪。

新中國成立後這條路被稱為鹹宋公路,擔負經濟復甦的重要使命。1949年11月銅川組建專業公路養護隊。1952年3月,銅川成立“鹹宋公路工程局”對鹹榆公路按照六級公路標準進行改建,7個半月的施工,建橋18座,改線17公里,路基全部加寬至7.5米,並新鋪碎石路面。

1964年開始,這條路改稱為西包公路,開始它質變的起步。當年省上對西包線西安至延安段進行“殲滅戰”式的油路鋪築,銅川境內的第一條黑色瀝青路面誕生---28.37公里的銅(北關大石橋)柳(林溝)油路。1970年代張鐵民任銅川市長期間開始大力整治城市環境、治理漆水河和改建二馬路;從1976年開始,省交通廳按照交通部統一部署,對幹線公路進行了二級技術標準改建,西包公路在銅川城市黃堡至馬蓮灘之間的佈線走向和道路標準基本固定了下來,銅川“南門難進”局面基本改觀。1990年底銅川境內西包公路全部達到二級公路瀝青路面技術標準。

從1980年代開始,國家推行幹線公路編號制,西包公路成為210國道的一部分。伴隨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宜君路段的通行經常發生“梗阻”。1984至1990年間,省公路局組織、銅川配合先後對哭泉坡、偏橋路段、宜君縣城和南山峁路段實施改建,但仍被稱“難行路”。1990年以後,為了徹底解決銅川“北門難出、屢修屢壞”的局面,銅川公路交通部門向上級提出利用銀行貸款、收費還貸形式,分階段改造轄區內水文地質不良的西包公路為水泥混凝土路面。1992至2000年正式投入分期實施階段。前後10年時間境內國道完成了由黑到白的“變臉”,銅川也被省內業界人士成為“水泥混凝土路面博物館”。

關於銅川210國道的前世今生

進入21世紀,中國發展步入提速換擋的“快進模式”,210國道再次迎來蝶變機遇。隨著城市南擴戰略實施,南北不暢的問題再次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市委市政府搶抓西部大開發、陝甘寧革命老區振興、“五大發展理念”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態治理修復(試點)等重大機遇,“交通強市”、“渭北交通樞紐”決策應運而生,一場史無前例的攻堅大戰弛而不息。自2012年開始,市委市政府主導對境內川口至青崗嶺之間25公里210國道進行“白改黑”和一級公路標準改擴建,原路基加寬、改線和新建路基橋樑各佔三分之一,並融入市政化標準,提升其城市化功能。經過數年建設,現今的210國道川耀段,設施完善、環境整潔、行車順暢,治汙降霾網格化,安全監控信息化,沮河特大橋和漆水河特大橋成為氣勢壯觀的新地標,藍天綠樹和鮮花碧草成為標配,區域歷史文化景觀點綴其中,城市骨架進一步拉大,道路空間佈局和城市功能作用相得益彰,被群眾稱為幸福走廊,洋溢轉型路上銅川人的精氣神,彰顯現代路網建設的新高度、銅川城市形象的新魅力。

210國道還是一條充滿人間溫情的暖心之路、支援國家建設的能源之路、建材之路。從1938年到1942年以至於解放前夕,無數的河南、安徽、山東等地難民沿鹹榆公路或鹹銅鐵路來到渭北挖煤養家餬口,躲避戰亂。解放後的50、60、70年代,國家佈局重大項目和“三線”建設,加快社會主義建設,渭北銅川和鹹榆公路、鹹銅鐵路以包容、開放的姿態接納四面八方的建設者,提供全方位的生產生活條件,讓他們安家落戶、勤勞奮鬥,“移民城市”“小河南”的稱謂由此傳開。70年來,鹹榆公路和鹹銅鐵路優勢互補,聯手向全國輸出了6億多噸的煤炭和2億多噸的水泥產品,讓銅川“點亮”半個中國,見證國家走過的輝煌歷史。

210國道的前世今生,驚豔了時光,見證了使命擔當。儘管歷史上210國道的線路多次變更,解放後銅川境內先後出現川王、宜上、尖陳、銅罕、銅王、金小等縣域支線公路十數條,儘管1992年和2000年先後開通三銅一級公路和銅黃高速公路,但210國道在扮演銅川城市南北出行、集散人流物流的大動脈角色不僅沒有淡化,而是演變成了支撐銅川城市南北發展的“脊樑”“快車道”,成為追趕超越、建設美麗綠城、幸福康城的堅強支撐和有力印證,帶來的是古城的華麗蛻變、城市版圖的不斷擴容、區域中心地位提升、經濟社會更加繁榮,支撐著“開往春天的列車”全速馳騁!

關於銅川210國道的前世今生

一條路的無數次變遷,講述的是210國道上的銅川故事,反映出篳路藍縷、風雨兼程的中國交通發展過程,吟唱的是百折不撓的民族精神凱歌,折射出來的是中國共產黨70年來所走過的以人民利益為中心、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光輝歷程是天下歸心的人間正道。

這裡,演繹某首詩歌以獻給210國道的歷史和未來——你從遠古走來,征途寫滿塵埃,穿越是你的風采。你向未來奔去,激情迴向天外,浩蕩是你的氣概。----你從南海北上,花香撲面而來,春潮是你的神采。你向大漠湧動,滋潤冬去春來,溫暖是你的主脈……你用頑強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動新的時代…… (圖文 :孟撼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