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度油菜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

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油菜秋冬種即將全面展開。根據今年氣候特點和生產實際,農業農村部油料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研究提出2019—2020年度油菜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

(一)因地制宜,適區選用良種。根據不同區域的自然條件及種植制度等情況,在機械化生產前提下,因地制宜選擇適合本區域的高產、高油、適宜機收的油菜品種。其中:長江中下游產區連續多年菌核病高發,尤其注意選擇抗菌核病的品種;西南地區是根腫病發生區域,注意選擇抗根腫病的新品種,採取推遲播(栽)期和土壤改良,減輕根腫病發生;長江下游地區應選用耐遲播、抗菌核病的高產高油新品種。稻油二熟制直播油菜應選用高產高油、抗倒抗病的中熟油菜品種;中南地區稻稻油三熟制直播油菜和雲貴高原早熟油菜,應選用抗病抗倒極早熟油菜新品種;旱地油菜應選用豐產潛力大、抗倒、抗病的油菜品種。

(二)搶墒播種,提高播種質量。氣象部門預測,今年秋播期間長江流域油菜主產區降水可能持平或偏少,中南地區、雲貴高原油菜產區可能偏少2—5成,氣溫也可能比往年偏高。各地要抓住水稻收穫土壤餘墒或降水前後的有利時機,加大20%的播量,及時搶墒播種並覆土保墒。西南地區要注意在華西秋雨前直播和育苗,及時排水減輕漬害影響,移栽油菜推薦採用“一穴雙株”,增加移栽密度,每畝6000—10000株。為保證播種出苗質量,建議採用藥劑拌種或種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幼苗期黃曲跳甲、蚜蟲、小菜蛾等。種子處理應嚴格按用藥說明控制用藥量,處理後應及時晾曬,防止產生藥害影響發芽率。

(三)農機農藝融合,推進全程機械化生產。推廣應用油菜聯合播種機、播種無人機、植保無人機、聯合收穫機等新型裝備,加快推進油菜全程機械化生產。大力推廣土壤適墒管理、增加種植密度、緩控釋全營養一次施肥、種子包衣、種肥同播、無人機飛防等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生產技術,實現農機農藝融合,減少化肥農藥施用量,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油菜單產水平和效益。對於稻油輪作產區,引導水稻收穫機裝配同步秸稈粉碎裝備,實現水稻秸稈還田綜合利用,增加土壤有機質,改善耕地質量,利於油菜播種。

(四)科學施肥,促進化肥減量。推薦選用油菜專用緩釋肥,一般無需追肥。根據前茬土壤肥力和產量目標水平確定施肥量。一般稻田油菜每畝基施專用緩釋肥40—50公斤,旱地油菜和三熟制油菜每畝基施35—40公斤。若採取傳統方法施肥,一般田塊每畝施純氮10—12公斤,五氧化二磷3—4公斤,氧化鉀3—5公斤,硼砂0.75公斤。其中,氮、鉀肥總量的60%和全部磷肥、硼肥用作基肥,20%—30%氮肥用於冬前提苗,10%—20%的氮肥和40%的鉀肥作薹肥。

(五)防病抗災,保障高產穩產。一是開好“三溝”。做好廂溝、腰溝、圍溝“三溝”配套,及時排澇防漬,低窪田、冷浸田還要增加排水溝渠深度,消除漬害脅迫。二是防秋冬病蟲草害。採用乙草胺封閉除草或油菜選擇性除草劑苗期除草;對未包衣和拌種的種子,出苗後及時噴施藥劑防治菜青蟲、蚜蟲和跳甲。三是安全越冬。部分早播油菜冬前長勢可能偏旺,應減少追肥用量並噴施生長調節劑控制旺長,防早薹早花;早薹早花的田塊可結合“一菜兩用”技術,採摘菜薹增加收入。四是強化“一促四防”。針對菌核病逐年加重趨勢,可用咪鮮胺或多菌靈等藥劑與磷酸二氫鉀、水溶性硼肥進行混配,在抽苔—初花期進行葉面噴施。

(六)拓展用途,提高綜合種植效益。積極推廣油菜多功能開發利用技術,實現“一菜多用、一種多收”,提高種植效益和農民收入。一是大力發展觀花油菜。在城郊及旅遊資源豐富的地區,通過種植不同花色品種、設計景觀圖案、延長花期等方式,發展觀光旅遊、休閒農業、養蜂產業。二是發展綠肥油菜。選擇營養生長旺、莖葉產量較高的品種,每畝500克直播,終花期將油菜粉碎翻壓還田。三是推廣“菜油兼用”。選用易攻早發、再生能力強的優質高產偏早熟品種,早播早栽,摘取主莖頂端15釐米左右的菜薹作蔬菜,增加菜薹收入。四是推廣飼料油菜。宜選用硫苷含量低、蛋白質含量高、青飼產量高的“雙低”飼料油菜品種。根據飼餵方式和加工要求,在蕾薹期至角果形成初期進行機械採收。(農業農村部)

2019-2020年度油菜秋冬種技術指導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