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 闊步向前 我省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巡記之一

改革路上 闊步向前 我省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巡記之一

鄭重地投一票。馬文軍 攝

改革路上 阔步向前 我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巡记之一

分紅現場。李德邦 攝

改革路上 阔步向前 我省农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巡记之一

秦俞東 攝

2017年以來,根據中央、省委省政府對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的統一安排部署,我省紮實深入開展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截至7月30日,圓滿完成了全省清產核資工作任務。目前,全省已完成45個縣市區的自查、核查和省級驗收,全面完成全省4172個集體經濟組織清產核資的全部任務,佔有清產核資任務單位數的100%。截至2019年10月,清查賬面資產總額154.47億元,比賬面數增加66.05億元;全省共清查登記集體土地7.17億畝。村級、組級清產核資確認登記數據錄入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管理系統達到100%。

在改革中,有的村充分利用閒置資源,整合分散資金,不斷拓寬收入渠道,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走出了一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鄉村旅遊”同步發展的新路子;有的村,盤活村集體閒置林地,以發展“鄉村旅遊”為切入點,利用扶持資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有的村,積極創新發展模式,依託資源發展產業,以改革促產業發展,探索形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清產核資,把“沉睡”的資產喚醒

深秋的互助土族自治縣威遠鎮卓扎灘村已是寒意襲人,但村“幸福院”裡,卻是暖意融融。窗明几淨的活動小院,溫馨合理,休息室床鋪潔淨整齊,廚房和餐廳乾淨衛生。健身房、放映廳、衛生間,一應俱全。

老人們早上來到“幸福院”,在健身房鍛鍊一會兒,累了就坐按摩椅上放鬆一會兒,或者到放映室躺椅上看會兒電視。到了午飯時間,就去餐廳裡免費點餐,吃完飯還可以睡會兒午覺。飯有人做、衣服有人洗、醫療有保障……這就是現在卓扎灘村近百名65歲以上老人的幸福生活。

“我們家裡現在有五口人,兒子兒媳還有一個孫子。兒子兒媳打工忙,經常顧不上我們,我和老伴兒雖然已經70多歲了,但我們一點兒也不擔心養老的事情,有村委會和政府,日子過得特別踏實幸福。”準備回家的王財慶老人告訴我們。

位於互助縣北部的威遠鎮卓扎灘村,以高原旅遊名縣建設為契機,立足區位優勢,率先在全縣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組建了互助縣首個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

卓扎灘村轄10個社468戶1852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戶77人。在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卓扎灘村以村黨支部為核心,充分發揮黨組織、黨員、村帶頭致富能人、返鄉創業人員等優秀人才的作用,高效推進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

“村黨支部牽頭抓總,村委會主要搞好清產核資,村監委會主要加強矛盾糾紛處理,鎮包村幹部加強上下協調、業務指導;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抓好方案制定,總結上報。真正做到了各負其責。”威遠鎮副鎮長李德邦介紹。

截至目前,卓扎灘村已全面完成各項農村改革任務,共清查出集體資產642.02萬元,清查經營性資源面積277.7畝(1畝≈0.0667公頃,下同)。

村委會主任王懷珍介紹,村集體將現有的277.7畝經營性資源,包括耕地、荒灘等入股青海卓扎灘原生態景區旅遊服務公司,發展鄉村旅遊,實現旅遊收入605萬元,帶動群眾增收80萬元。

按照“村有經濟積累,戶有增收產業”的要求,卓扎灘村將50萬元扶持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扶貧資金入股到互助光伏電站,每年按10%比例進行分紅,每年分紅4萬元;將現有積累資金110.5萬元折股量化後投入到旅遊公司。

“我們把這160.5萬元經營性資產進行折股量化後,按每股1000元折股量化給了本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852人,頒發股權證書468本,村裡所有人實現了由農民變股東。去年9月召開了第一屆股東大會,成立了卓扎灘股份經濟合作社,討論通過了合作社章程,選舉產生了董事會、理事會。今年1到9月,村集體經濟收入達710萬元。7月31日,我們召開了第一次分紅大會,共分紅100萬元。”王懷珍告訴記者。

村集體經濟壯大後,村裡老人養老問題很快提到了重要議程,村“兩委”申請了70萬元政府項目投資,加上村集體的100萬元,就把原來的村委會院子改造成了老人活動中心。

通過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激活了農民各項財產要素,卓扎灘村閒置資源得到充分利用,分散資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來源不斷拓寬,鄉村治理體系逐步完善,群眾從旁觀者變成了旅遊產業參與者和經營者,獲得了更多的財產權益,走出了一條“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鄉村旅遊”同步發展的新路子,真正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2017年,互助縣被確定為青海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互助縣以“建設高原旅遊名縣”為目標,依託獨特的自然、人文、文化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遊產業,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據瞭解,在改革中,互助縣呈現出發展新型集體經濟的三種模式:以卓扎灘村為代表的產權制度改革與產業發展同步型;以麻吉村為代表的產業發展倒逼產權制度改革型;以班彥村為代表的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產業發展型。目前,改革成果已初步凸顯,農民群眾充分享受到了改革紅利。

“通過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摸清了集體經濟家底,確認了成員身份,明晰了產權關係,盤活了集體資產,發展了集體經濟,賦予了農民更多財產權利,‘農民變股東’,增強了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農業農村廳政策改革處處長張權表示。

發展集體經濟,村民得紅利

距縣城14公里的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邊麻溝村,按照“一村一特色、一村一景點”的設計規劃理念,以“花海農莊”旅遊品牌為切入點,盤活村集體所有閒置林地3200畝,流轉土地耕地600畝,初步建成了集花卉基地、人文景觀、餐飲住宿、娛樂遊戲為一體的鄉村旅遊景區,探索出了適宜邊麻溝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新路子。

“我們把2017年12月31日24時作為本社成員身份確認基準日,確認本社共有558名成員。同時,組織開展清產核資工作,明確規定各時間節點任務安排、清查進度與結果公示,為自己摸清家底、向群眾亮明家底,為改革奠定基礎。”村黨支部書記李培東表示。

曾經靠天吃飯的邊麻溝村, 2018年人均收入14822.4元,集體收入21萬元,2018年底每人分紅200元。

開了一家農家樂的村民楊勝雲,細數著自己一年的收入。“農家院的收入至少有萬把塊錢,村裡的花海農莊流轉走了8畝地,每畝收入400元,有3200元的收入。入股花海農莊2萬元,分紅2000元,還有200元的村集體分紅,還有打工的工資……”

“村裡有了錢,就有能力為大家辦實事了。現在全村每個村民近500元的養老、醫療、水費支出,村集體都承包了,這部分支出每年還在上調。”村委會主任李存德說。

大通縣是2017年我省6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縣之一,試點工作中,大通堅持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改革的重要任務,採取多種形式盤活集體資產資源,壯大了集體經濟實力。

大通縣經營管理站站長陳黎告訴記者,全縣明確新組建的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獨立的市場經濟主體,負責集體資產管理運營,採取入股、租賃、合作和聯營等方式,充分利用區位、資源等優勢,通過發展農家樂,開辦經濟實體,開展服務創收等特色產業項目等,拓寬村級增收渠道。

從2017年10月開始,大通縣用了兩年的時間全面完成改革任務,全縣共清查核實集體資產7.39億元,確認集體經濟組織成員38.05萬人,組建村級股份經濟合作社289個。

藉助脫貧攻堅的東風,互助縣五十鎮班彥村這個曾經的重點貧困村,在易地扶貧搬遷後,集中精力發展村集體經濟,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村民們用自己的雙手開創著美好的生活。

自2017年12月,班彥村開展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歷時一年多,該村順利完成了清產核資、人員界定、折股量化等改革任務,初步構建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

目前已清查村集體資產548.6萬元,界定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424人,折股量化經營性資產188萬元,成立了班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

在改革中,班彥村積極創新發展模式,依託資源發展產業,以改革促產業發展,探索形成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動產業發展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

在清產核資和人員身份界定基礎上,班彥溝村按照“兩不增,兩不減”的靜態管理辦法,折股量化到人,明確到戶,設置了成員股和集體股。

村黨支部書記李成英介紹,依託當地資源稟賦,班彥村以“擼起袖子加油幹”的幹勁,著力打造形成了以土族盤繡、酩餾酒釀造、商鋪經營、高標準連棟溫室、光伏發電、農家樂、布隆綜合養殖、八眉豬養殖等為主要內容的八大脫貧產業,通過產業帶動村集體經濟發展,2018年村集體經濟收入23.5萬元,實現了村集體經濟“破零”。

“中央提出,力爭用5年左右時間基本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委省政府把產權制度改革作為全省重點改革任務之一,堅持高位謀劃、深入發動,進行了多次安排和部署。及時召開全省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現場動員部署會,出臺了《青海省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施方案》、《青海省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考核評估方案》。省委農辦、省農業農村廳與各市州簽訂了工作目標責任書,使全省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馬清德介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