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路上 闊步向前

改革路上 闊步向前

農牧民分紅的熱鬧場景。

改革路上 阔步向前
改革路上 阔步向前

圖/朱國興 馬文軍

從2017年開始產權制度改革工作以來,全省按經營性、非經營性、資源性三類資產開展清產核資工作,共安排改革工作經費7149.73萬元,其中省級5717萬元,市州級132.95萬元,縣(區)級1299.78萬元。

為切實加強對全省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領導,我省建立了“省級全面協調、市州督查指導、縣鄉主體責任、村組具體實施”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原省農牧廳、財政廳等九廳局聯合印發《關於印發的通知》,全省各地成立清產核資工作機構51個。

目前,國家級試點縣湟中縣、澤庫縣已基本完成改革任務。西寧市作為第三批國家級整市試點市,改革有序推進。

全省8個市州45個縣區,在縣區級自查自驗,市州級核查核驗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省級驗收工作。

增強“造血”功能,把“蛋糕”做大

十月末的黃南藏族自治州澤庫縣彷彿已進入冬季,漫天飛雪中,寧秀鄉拉格日村推廣培訓基地,映入眼簾的“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民變股東,牧業變產業,社員變職員”紅色標語,清晰醒目。

展示大廳牆上的“集體資產清產核資折股量化明細”、“股權量化示意圖”等,顯示著拉格日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向縱深發展的脈絡、歷程。

以藏族為主體的拉格日村有190戶892人,全村總貧困戶53戶242人,2018年實現整村脫貧。

“大會已經定下來了,明年一開春,村裡最後沒有入社的三戶牧民就全部加入到股份經濟合作社裡面來了,這樣我們的入社率就達到了100%。”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副理事長吉合多開心地說。

拉格日村的發展起步於生態畜牧業。在村黨支部書記、合作社理事長俄多的帶領下,曾經小小的合作社不斷髮展壯大,短短几年時間,拉格日村就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股份合作的新路子。“拉格日模式”被推廣學習,前來觀摩、取經的人絡繹不絕。僅2019年上半年,就吸引了國家級、省內外數十個觀摩團、調研組前來觀摩調研。

而如今,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深入推進,又為拉格日村的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2017年底,拉格日村開始了集體產權制度改革。2018年3月,拉格日村組建了清產核資工作小組,制定清產核資辦法,按非經營性固定資產、經營性固定資產、資源性資產三類資產類型開展了清產核資工作,形成了清產核資數據,摸清了家底,建立了制度。

量化資產搞股份合作,是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頭戲。僅一年時間,拉格日村順利完成了清產核資、人員界定、折股量化等改革任務,初步構建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並實現了從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到股份經濟合作社的轉型升級,2018年底,成為澤庫縣首個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功的試點村。

“以開展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為契機,拉格日村將村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與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融合發展,村集體經濟組織統一命名為‘拉格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整合項目資金,轉變生產經營方式,經營範圍為生態有機畜牧業及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澤庫縣經管站站長萬瑪東智介紹。

在穩步發展生態畜牧業的基礎上,拉格日村在澤庫縣城開辦了拉格日賓館、商鋪、鋪面、畜產品加工直銷店,在拉薩開辦了畜產品加工銷售店,解決村中大學生就業問題和閒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問題,二三產業創收逐年提高,使後續產業成為拉格日村牧民脫貧奔小康的脫貧產業、小康產業。

目前,以股份經濟合作社為載體,拉格日村實行統一輪牧、統一配種、統一養殖、統一加工、統一銷售、分群養殖的“五統一分”經營管理方式,形成了以勞力專業分工、生產指標量化、用工按勞取酬、利潤按股分紅為主的集體經濟股份合作新模式。

2018年,拉格日村合作社牧戶入社率高達98.91%,總收入達1200萬元,實現純收入754萬元,社員人均收入15330元,呈現了“牧民入社率高、資金入股率高、資源整合率高”的態勢。

在暖棚裡查看牲畜膘情的牧民朝本加告訴我們,去年他們家分紅45000元,外出務工的收入有20000多元,還有當放牧員的工資,收入很好。

“今年的分紅大概在580萬左右,比去年還要高一些。”俄多說。

以犛牛、藏羊高效養殖為主的草地生態有機畜牧業,是澤庫縣最具特色發展前景的主導產業。但由於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能不完整、流轉不順暢、保護不嚴格等問題突出。

而拉格日村將“沉睡”的集體資產喚醒,增強村集體“造血”功能,做大集體經濟的“蛋糕”,這一成功的典型,折射出澤庫縣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成果。

2017年,澤庫縣被確定為全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100個試點單位之一,試點工作啟動以來,澤庫縣將農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與草地生態有機畜牧業高度融合發展,從實際出發,圍繞犛牛、藏羊優勢產業,推廣普及發展草地生態有機畜牧業,著力補齊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的短板,在全縣64個行政村中選擇寧秀鄉拉格日村、和日鎮吉龍村、澤曲鎮東科日村、多禾茂鄉曲瑪日村先行試點,初步建立了“歸屬清晰、權責明確、利益共享、監管有力”的新型股份經濟合作社。

“現階段我們已確認了集體經濟組織成員72689人,已盤點集體經營資產1.43億元,非經營性資產5779.32萬元,核實集體資源性資產998.78萬畝(1畝≈0.067公頃,下同)。有效解決了歷史遺留問題和牧區村級財務不健全、不規範的問題。通過村集體經濟幾年的發展,2018年已有16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實現了分紅1086.72萬元,最高的拉格日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人均分紅達6767.23元,有力促進了‘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資金變股金、牧業變產業、牧民變股東、社員變職員’的澤庫‘六變’模式,為落實脫貧攻堅任務、發展村集體經濟、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澤庫縣副縣長周先加介紹。

集體經濟壯大,“蝶變”效應顯現

“我們東至溝村是腦山地區,過去村裡都是土牆土路,下個雨,人都進不來。美麗鄉村建設和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前,我們東至溝村十年沒娶過媳婦。但現在外面的姑娘都喜歡到東至溝來,村裡外來的媳婦有云南的、江西的,還有來自咱們格爾木和互助的。從這一點上就能看出東至溝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走進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東至溝村,村黨支部書記李迎仁一見到我們,便興高采烈地說著村子的變化。

“2017年到現在的三年時間,東至溝村的變化不但體現在村容村貌和村民收入方面,最主要的是現在村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以前村裡打掃個衛生,誰都不動,現在都搶著來。以前村裡開會,沒人說話,覺得啥事情都和自己沒關係。現在開會,都爭著表達意見,想辦法,出主意。”說起變化,駐村幹部王強也打開了話匣子。

東至溝村是以藏、蒙古、漢等民族為主的聚居村,全村共有115戶462人,少數民族佔全村總人口的63.1%。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過程中,東至溝村黨支部按照“一村一品”的理念,憑藉本村旅遊資源優勢,以發展“鄉村旅遊”為切入點,盤活村集體閒置林地320畝,流轉建設用地11畝,利用財政扶持資金670萬元,東西部幫扶資金150萬元,全面撬動了村旅遊發展,初步建成了“東至溝鄉村旅遊基地”,形成了規範有序的鄉村旅遊體系。2018年底,村集體經濟收入為12萬元,人均純收入達到13567元。

村裡建了停車場、木棧道,修建了21座休閒木屋,以前破敗的林場變成了金林地。硬化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戶,村子裡整潔有序。鄉村旅遊開發不僅徹底改變了村子的面貌,還保護了環境。

以此為契機,村黨支部帶領農戶發展“農家院”,如今,東至溝村農家院由原來的6戶發展到14戶,明年將增加至19戶,為農戶增收致富找到一條新的途徑。

“夏天的時候農家院掙得特別好,現在天冷了,遊客慢慢少了,不過在節假日的時候,還是有一些客人。我的農家院收入好,一年能掙個七八萬。村裡最不好的一年也能掙2萬塊錢。”開了農家院的村民王生春告訴我們。

“村裡農家院的上限是25戶,不能太多。為了規範經營,村裡還成立了商會,除了特色菜,每家的菜價是全村統一的,單從這一點,就能看出村民經營理念的變化。”第一書記張全成說。

如今,村集體經濟發展起來的東至溝村,村民建設美麗鄉村的熱情空前高漲,一些遷往外地的村民又悄悄把戶口遷了回來,部分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開始返回村莊,一個充滿活力的東至溝村開始展現在人們面前。

“今後我們要走綠色有機的發展道路,抓住鄉村振興的大好機遇,發揮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用,依託東至溝村林場,爭取財政扶持資金,建成348畝油用牡丹基地和和松龍潭口森林康養基地,為本村集體及村民增收提供優質保障。”李迎仁滿懷信心。

據悉,截至目前,大通朔北鄉已成立了18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組織召開了股份經濟合作社股東代表大會,制定了村產業發展規劃,為鄉村振興戰略注入了強大的動力活力。

2018年,我省確定互助土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門源回族自治縣、共和縣、烏蘭縣為農村牧區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省級試點縣。2019年新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剛察縣、海晏縣、同德縣及海東市平安區、樂都區作為國家級整建制試點地區,確定興海、祁連2縣為省級試點縣。

“各試點地區立足本地實際,除了完成‘規定動作’外,主動加壓,增加了一些‘自選動作’,開展前瞻性、創新性探索,呈現許多亮點。像湟中縣創新土地股份經濟合作社的運行與發展,烏蘭縣創新集體經濟組織股份制改造,澤庫縣創新生態產業與股份制合作,互助縣探索新型產業與集體股份合作經濟的合作運行等等,為全省推進改革提供了可學習、可借鑑的經驗和模式。”省農業農村廳廳長王玉虎介紹。

美麗的青海高原,正在描繪著一幅幅風生水起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畫卷。越來越多的集體資產從沉睡中醒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村集體經濟收入從無到有、從少變多,農牧民財產性收入不斷增加,為鄉村振興注入新活力,釋放新動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