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娃娃,你在外面掙了錢,還是要回村裡幫幫鄉親們。”2010年,在成都做建築生意的葉世慶帶著思鄉之情和父親的囑託回到了家鄉鳳毛坪村。鳳毛坪村地處汶川縣與茂縣的中心地段,南距汶川縣城 18公里,北距茂縣縣城22公里,全村共有221戶785人。葉世慶初回鳳毛坪村時,村裡還是全鎮出名的“貧水村”,生活和生產灌溉用水極度匱乏。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村主任葉世慶講述鳳毛坪村鄉村振興的艱苦歷程

對於百姓的飲水困難,鳳毛坪村村主任葉世慶記憶猶新:“大家日常飲水既麻煩又不安全,每天去外村拉水,外村水不夠的時候還要去岷江裡背水。因為當時的水質問題,全村大骨節病患者有90多人。”

回鄉後為村裡解決不少日常難題的葉世慶,2010年年底被村民推舉為村主任。他上任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四處尋找安全、可持續的水源。他原本想和其他村商量共用一個水源,但因為水源容量問題,這一想法未能實現。尋找了幾個月,水源地不是太遠就是容量太小。終於,11年3月的凌晨,村裡打獵的老人告訴葉世慶在山頂密林深處看到了一處水源。興奮的葉世慶凌晨3點出發,走了8個小時到水源地取水樣。水質獲得肯定後,葉世慶帶領村民住在山裡,日夜奮戰了3個月,修築了10公里的引水管道,終於,困擾村民多年的引水問題解決了。從此以後,鳳毛坪村再也沒有出現一例新增大骨結病。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鳳毛坪村村民自己動手修建引水管道(鳳毛坪村供圖)

2014年,為從源頭上控制水土流失,茂縣啟動“百村千池萬窖”微水灌溉工程。葉世慶抓住這一歷史機遇,發動全村黨員群眾,共修建水池34 口、水窖185 口、溝渠8200米、鋪設管道40000餘米,全村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5%以上。農業灌溉水問題在茂縣縣委縣政府和鳳毛坪村的共同努力下得以解決。”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村民自發修建的水窖

葉世慶說:“村裡很缺灌溉用水,靠天吃飯,老百姓莊稼產量極低。當時提出修水窖的時候,大家都很積極。大的水窖修起來來後,還有村民自己掏錢修起了小水池。有些滑坡地段修不了水池,老百姓就定製了大的酒桶用來接雨水。”

據瞭解,水窖的修建不僅解決了老百姓生產用水。還從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護林防火和預防地質災害的作用,王波解釋到:“全村的水窖水池和灌溉管道星羅密佈,哪裡出了火情,第一時間就能撲滅。而且現在把雨水收集起來後,還能一定程度上減少泥石流和滑坡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除了水的問題,阻礙鳳毛坪村經濟發展的另一個困難是道路不通 。2011-2014年,村裡群眾自發投工投勞,全村0賠償修出了21. 34公里的產業路,2015年政府投入接近接近300萬做了道路硬化。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村民自發修建“致富路”(鳳毛坪村供圖)

走在村道上,路邊排列著整齊的波形護欄,道路上車馬如龍,大大小小的車輛農產品絡繹不絕的運送出去,每個村民臉上都掛著笑容,不停的跟葉世慶打招呼。葉世慶跟我們說:“沒有路以前,村裡無論是化肥、種子運進來,還是農產品運出去都要人背馬駝,人工成本很高。現在一畝地至少要為村民節省人工成本3600元。所以,當初修路的時候,村民們都很團結,有錢出錢、有地出地、有力出力。”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車輛絡繹不絕的運送鳳毛坪村的水果

修建“幸福窖”、“致富路”,全村的產業升級開始提速。過去的鳳毛坪村,主要種植蘋果、玉米等作物,經濟價值低、品質不高,群眾收入低。基礎設施完善後,村裡找到了自己的特色農業優勢,形成車釐子、枇杷、青翠李、紅脆李、糖心蘋果等5大特色水果支柱產業。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鳳毛坪村的紅脆李供不應求

南興鎮黨委副書記王波說:“特色水果種植成型後,村裡加大了農旅融合的打造。積極開展"鳳毛枇杷"品種改良和品牌打造工作,針對九環沿線進州旅遊人數多、流量大的特點,在公路沿線開闢特色水果市場,入駐市場的村民有86戶。市場建立後,葉世慶在鎮委鎮政府的指導下,嚴抓誠信經營。2018年全年,市場沒有出現一例投訴事件。好口碑帶來高收益,節日高峰時日銷售量達2000餘公斤,日均銷售額達3萬餘元。群眾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295. 08 元。”

茂縣鳳毛坪村:返鄉村主任帶頭建起“幸福窖”“致富路”

鳳毛坪村每年1月1日的看水節(鳳毛坪村供圖)

為了銘記村裡飲用水的來之不易,鳳毛坪村將每年的1月1日訂成了村裡的看水節。村兩委幹部帶著村裡的年輕人上山看水,還要帶上帳篷在山上露宿一晚。看水節的目的,一方面讓年輕人瞭解這些水窖水池和管道的來之不易,另一方面也對管道進行一次系統的檢查維修。葉世慶告訴我們:“現在都在講不忘初心,這就是我們村的不忘初心,讓村裡的下一代記得村裡的水是怎麼來的。有些年輕人在外務工回不了家,但哪怕未來村裡只要有一個人在,這個看水節也要一直辦下去,讓世世代代永遠牢記黨恩!”(侯敬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