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與幸福之3——慾望的邊界

道德經與幸福之3——慾望的邊界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

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不過度的追求過多的財富,這樣人們就不會互相爭名奪利。

不追逐那些稀奇的寶物,這樣人們就不會因為過度的私慾而互相的竊賄。

把能讓人產生慾望和追逐心的東西隱蔽掉或者清除掉,那麼民心就會漸漸的歸於平和。

聖人治理天下,倡導百姓返璞歸真,人們都會身體健康,很長壽,而且內心平和,於是整個社會清寧而又太平。

倘若,人們都能做到存其真,抱其道。那麼社會上的一些居心叵測的智巧之人,野心家陰謀家,也就沒有可乘之機,不敢為非作歹了。

倡導百姓返璞歸真。讓百姓復歸於淳樸。人皆存其真,又何須治理呢。天下無須治,故無不治。(以上譯文部分參考白雲先生所著《老子之道》一書)

幸福鏈接:

這一章是後世人誤解最多最深的一章。大多人認為,這是老子在提倡愚民之治。其實這裡的虛心,不只是簡單的指謙遜,實腹,也不是簡單的指吃飽飯。這句話的真正內涵,是讓人返璞歸真。返璞歸真,不是愚民,而是把人從智巧中拉出來,恢復自身的淳樸本真。

為什麼人都變得不再淳樸了呢?因為人都被慾望牽著走了。人成了慾望的奴隸。昨天說不過為宜,那為什麼人們還是過了呢?因為無休止不切實際的慾望。那慾望又是怎麼變的不切實際了呢?因為尚賢,貴難得之貨和見可欲。其實說的都是一個意思,就是社會推崇一切把人的慾望無限放大的事物。使人陷入慾望的泥潭而不自知。

想想看,人的慾望有多少是符合實際的呢?就那剁手一族來說,在商家鋪天蓋地的各種充滿誘惑的廣告之下,人們只顧著買買買,卻不曾想過為什麼要買,於是買回來一大堆無用之物堆滿房子。難得之貨與易得之物的本質是一樣的,都使人可欲。

大街上網絡上,到處都充斥著引發人慾望的事物,人的慾望在不知不覺中被無限放大,人就這樣成了慾望的奴隸。慾望早已脫離了生命本體,而成了資本榨取人們錢包的有效工具。所謂人性的弱點或人性的惡,其實就是人陷於慾望而不自知的唯利是圖而已。也只有這類人才會把人性的惡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來。

老子並不反對人類正常的慾望,老子反對的是哪些把人的慾望勾引出來無限放大的事物或方式。所以老子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老子後來還說:‘民之難治,以其多智’。多智就是多欲。慾望多了,心就亂了,人心亂了,天下自然就不安寧了。

生活不也是一樣嗎。慾望多了,心就亂了,人心亂了,家庭就不和諧了。各種對老婆老公的不滿,創造了爭吵,各種對孩子的不滿,創遭了對未來的焦慮。一個家庭這樣,千萬個家庭都這樣,整個社會都這樣,到處都烏煙瘴氣浮躁不堪。人還怎麼能感受到幸福呢?

慾望的邊界在哪裡呢?就在你是不是成了慾望的奴隸,越界一步,既是彼岸奴隸,不越界,則是此岸幸福。所謂彼岸,不過就是慾望世界的另一種說法,有什麼好希翼的呢?

下章更精彩,敬請期待。


明道以御世,重建中國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