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80、90後,誰才是消費的主力軍?

70、80、90後,誰才是消費的主力軍?

頭部企業的下沉,電商的轉型,短視頻的爆發,新零售時代的來臨見證了很多“新鮮事”,自馬雲提出新零售概念的同時,就已經預示一個新時代的來臨。新零售代表的是“人-貨-場”的重建,在傳統零售的基礎上發生了新的變化,說到根本還是消費群體的變化促進了零售時代的進步。就現在情況而言,70、80、90後儼然成為社會消費力量的構成主體,但是因為存在一定的年齡跨度,這三代人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些差異剛好影響了新零售的市場。

70、80、90後,誰才是消費的主力軍?

據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總人口目前約為13.95億人,其中70前總人口占比34.3%,70後(含1970)佔比22.9%,85後(含1985)佔比15.7%,95後(含1995)佔比27.1%。從數據可以看到70前人口較多,但其消費能力卻不及90後,隨著年齡和生活階段的變化,每個階段的消費背景都是不同的,究竟哪個群體才是新零售市場的主力軍呢?

消費觀念的“轉變”

年齡的跨度必會影響消費觀念的轉變,在70、80、90後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生而為人,每個人的成長環境本身就是不同的,再加上成長背景、職業路徑的差異導致的消費觀念的差異,才會出現“90後瀟灑、80後享受、70後謹慎”的口頭禪。從目前的消費觀念上我們明顯可以看出,如今的80、90後不注重價格,更注重品質,相比之下70後更謹慎一些。

70、80、90後,誰才是消費的主力軍?

舉個例子,就拿品牌服飾來說,80、90後基本上是品牌的擁簇群體,他們會堅持購買自己喜歡的品牌,像Gucci、香奈兒等一線大牌也會購買,只要他們認為這些品牌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他們的想法和感覺,就會買,無關價格。但也有一點需要注意,不注重價格並不代表只買大牌,在80、90後的認知裡,他們更喜歡有內涵、有設計感的品牌。70後在選擇品牌上明顯不同,他們會關注品牌折扣,再喜歡的服飾如果價格太高的話,還是可以放棄的,而且在他們的認知裡,服飾不是必須要滿足的,房子和汽車才是硬件。從這個層面中,品牌如若想抓住消費者的心,需要結合不同消費者的觀念做出調整,“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

消費能力的“差距”

消費觀的不同會影響購買慾望,消費能力的差距則會直接影響購物行為。當下70後大多已工作多年,定期有存款;80後經歷過奮鬥小有成就,物質生活還沒辦法全面滿足,部分家庭會有貸款;而90後剛剛畢業,雖無繼續但在他們的潛意識裡錢就是要花的,享受當下才是更重要的。顯而易見,70後的經濟條件是三個群體中較好的,所以其購買能力都是最好的,但其消費能力並不是最大的,如今80、90後的平均消費明顯高於70後。

從三個群體的消費能力中可以看出,不同代因為不同的消費觀念可以呈現出不同的消費能力,伴隨著下沉市場的爆發,人們對於品質消費需求不斷提高,品牌上應該精準定位目標群體,根據70、80、90後的消費能力以及消費習慣來設計相應的產品,“對症下藥”效果會更好。

消費環境的“迭代”

能夠影響消費能力的不僅僅是因為習慣和存款,還有一部分原因是環境。生活環境的不同也會間接影響到消費能力,就拿人們使用手機的習慣而說。90後完全生活在互聯網時代,對於互聯網的使用可以稱得上是“輕車熟路”,80後大多數人也完全瞭解互聯網,並可以接受,但70後卻有不同的觀念。雖然手機目前很普及,但是70後使用手機只侷限於打電話,聊微信,網購對於這類群體而言雖然可以接受的,但只有少數人可以把網購當成是重要的購買途徑。

70、80、90後,誰才是消費的主力軍?

所以說在新零售時代,線上購物很普遍,但是一個品牌或者一個商家聚焦的主要是70後或者年紀更大的群體的話,這部分用戶很少網購,更難在移動端購物,其線上發展就會受到瓶頸。除此之外,70後的人對健康輔助類的產品有較大的消費意願,對服裝、食物都品類則不太感興趣,品牌和商家應該抓住這些差異性的變化來調整格局。從互聯網零售的角度來看,70後對於手機使用以及在線購物沒有問題,但並不屬於互聯網環境下成長的一代,這點是值得深思的。

從消費觀念、消費能力以及消費環境的不同,我們明顯的可以看出70、80、90後的差異性,而這種差異剛好對零售市場產生了不同的影響。究竟誰才是零售市場的主力軍,我們無法定論,但誰能根據群體的不同適配資源,才是新零售品牌該做的事情。正如狄更斯在《遠大前程》中所寫:機會不會上門來找,只有人去找機會。願更多的零售品牌可以找到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