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野史,在後來被證明確有其事?

像少年啦飛馳97


我是濤說亂世史,我來回答。

光緒帝死因,野史打臉正史!


1、光緒帝死因,正史野史太矛盾!


1.1 正史記載的病死,最先被專家接受


我們翻看正史(《清史稿》、《清德宗實錄》、《光緒朝東華錄》),三者對光緒帝的死因出奇一致,都是“上疾大漸”,最後“崩於瀛臺之涵元殿”。時年三十有八。


加上正史中記載光緒帝體弱,二十八歲便疾病纏身。如清宮檔案《病源說略》由光緒帝親自書寫,更是親自承認自己有病:

“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遺洩之時,冬天較甚。近數年遺洩較少者,並非漸愈,乃系腎經虧損太甚,無力發洩之故……”

這病的確很重,腎經虧損,遺精之病已到了“無力發洩”的地步……

而且,久治無效:

“遍用養心益氣、滋陰補腎、陰陽雙補、益腎固澀等治法均不效”……(光緒開始)“上熱下寒、耳響發堵、腰胯酸重、累月不平……”

(光緒帝自己承認腎虧)

因此,在2008年以前,光緒帝自然病死說一度佔據了學術界的主流。問題是,腎虧體弱能導致中年暴死嗎?


1.2 而流傳在深宮的野史,卻根本不同


那野史如何描述的呢?許多野史、宮廷回憶錄細節各異,撲朔迷離。但流傳最廣一種是,光緒帝是被提前毒死的;而幕後真兇,正是僅隔一天之後就死去的慈禧!這引起了大眾的不絕猜測。


如溥儀在回憶錄中講,小時候聽一老太監說起光緒,說他是喝過袁世凱進的一碗參湯後就不行了。皇族後裔、書法家啟功先生也說祖上密傳光緒是被毒死的,喝得是一碗太監送來的“塌喇”(酸奶)。

(光緒與慈禧)

因為這些說法、野史很好地解釋了離奇巧合,一直在皇宮、社會流傳;光緒帝死因,成為了清末史中最大的迷案。


2、野史,打了正史的臉!真相只有一個!

2008年,法醫鑑定給出結論:光緒是被毒死的!而且,兇手就是有充分動機、條件的慈禧太后!


08年,光緒死後100年,謎團更甚。專家終於決定用“法醫鑑定+刑偵證明”的方式,破解光緒帝死因。“清西陵文物管理處、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醫檢驗鑑定中心”三單位聯合,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支持,中央電視臺拍攝,組成陣容豪華的“清光緒帝死因”專題研究組。


根據一線法醫+刑偵手段,一線實物+文獻考證,課題組確定得出結論:光緒具體死亡原因是“急性胃腸型砒霜中毒”,並且中毒後大概撐了四天,恰巧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日。而兇手,正是作案條件、作案時間、作案動機都充足具備的慈禧太后,可以排除袁世凱、李蓮英、自然病死等說法!


具體考證過程,可以參見《清光緒帝死因鑑證》一書,該書是既是史學著作,更是詳細的刑偵報告,全書達671頁,全都圍繞光緒皇帝的死展開。

(《清光緒帝死因鑑證》▲)


我們列舉些研究人員的細緻鑑證:


上部,法醫鑑定:明確光緒死於砒霜中毒,且是生前中毒

研究人員對光緒遺體的頭髮、遺骨、衣服及墓內外環境樣品,進行了反覆的檢測、研究和分析。專家得出,光緒帝頭髮的含砷量高達2404微克,而正常人的頭髮含砷量為0.14至0.59微克,是正常的上千倍乃至萬倍!而報告中多次提到的三氧化二坤,正是歷史中常見的砒霜!


為了判斷是“生前中毒”,還是“死後砒霜防腐”,法醫進一步對光緒帝棺木中的相關物品進行了採樣、檢測、分析,再和光緒帝的頭髮進行對比。結果發現棺木中物品的含砷量遠遠低於光緒帝頭髮中的含砷量,也就是說,光緒帝身體中的巨量坤,是在埋葬之前被他服入身體的!

(《清光緒帝死因鑑證》中比較了光緒和隆裕皇后、正常人的砒霜量 ▲)

下部,刑偵證明:明確慈禧太后毒殺光緒


研究人員分析了多種嫌疑犯,排除李蓮英、袁世凱等說法;同時,課題組認為慈禧下手在晚間,甚至估算了從儀鸞殿到瀛臺的距離、步行時長,估算了內務府大臣行動有關時長,填補了更多細節,最終通過實物鏈、證據鏈,再次肯定了慈禧就是兇手。


3、結語:

歷史是多維的,歷史是複雜的。寫在正史上的內容,還要經過實物的印證、鑑定,即“雙重印證”,才真正可信。經過嚴謹的“地上歷史與地下歷史印證,紙上歷史與實物歷史印證”,野史,可以打正史的臉!


濤說亂世史


歷史上確實有很多事情,真真假假是分不清的。也有很多野史上的傳說,事實上也在歷史上真實的發生過。


大家都知道徐向前在黃埔軍校上學時期和蔣介石之間發生的一件事,這件事就是關於蔣介石錯過了徐向前後悔的事情,事實上這也是真正發生的歷史事實。

我們都知道徐向前是黃埔一期的學生,蔣介石是校長。

為了拉攏比較優秀的學員,蔣介石每到晚上,就會找一些學生來談話。

只要他覺得比較不錯的學員,就會加以栽培,聯絡感情。最被蔣介石看重的胡宗南,杜聿明等人,就是在他們和蔣介石談話的時候,被蔣介石發現的。

當然了所有的學員中,蔣介石也有找徐向前談話。

但是,徐向前性格內向,不善言語,他和蔣介石聊天的時候,蔣介石問他什麼,他就答什麼,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任何多餘的語言。

就這樣談判結束,蔣介石沒有看好徐向前,就讓徐向前走了。

事實上也是如此,但是,徐向前話不多說,是有原因的。

因為在他入黃埔軍校的時候,是毛澤東推薦的他。那時候他就和共產黨緊密的走在了一起,蔣介石搞的這一套套近乎,拉關係,他當然是心知肚明的。

他之所以在蔣介石面前種表現,是因為徐向前不想投靠蔣介石,不想給他有不清不楚的關係。

所以,只好敬而遠之了。

正所謂話不投機半句多,後來蔣介石,為錯過徐向前這麼優秀,這麼全面的將領而大為後悔。

可是,即使當時他想要爭取徐向前,沒有看走眼的話,也爭取不走。因為徐向前參加革命之前,就是想為了人民而戰。

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來黃埔軍校學習的主要原因。

這種立場豈能會因為他人的言語而該變。不會隨著被人的鼓動而改變。

所以說大家都以為蔣介石當初錯過了徐向前,是蔣介石的眼光出了問題,是讓他最後悔的一件事。

但是,事實上徐向前是誰為人民而戰,他就站在誰那一面。

更何況他早就認識了毛澤東,早就結實了共產黨員,共產黨是真正為人民而革命的一支軍隊,這也是徐向前早就瞭解的。

後拉徐向前為中國做出的卓越貢獻,立下的赫赫戰功,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新中國成立之後,他被授予元帥軍銜,是十大元帥之一。


漢史趣聞


李小龍扮演的精武門陳真,無數人的童年偶像,我一直以為這是野史或者小說虛構人物,後來我才發現,其實他是真的。

歷史上真實的陳真是誰?說法很多,可以確定的是,他一定和精武門、和霍元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精武門,真實歷史中被叫做“精武體育會”,這是霍元甲於1910年在上海創辦的精武體操學校。精武體育會以教授、弘揚中華武術,培養革命力量為主要活動和任務,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武術團體和革命組織。

精武門的老大,毫無疑問是陳真的師傅霍元甲。而霍元甲也確實打過夕陽大力士。1909年西洋大力士奧皮在上海表演,有辱華行為。霍元甲義憤填膺出場與奧皮進行打擂,兩次比武兩次獲勝。

正是因為霍元甲打敗西洋大力士,才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霍元甲開辦了精武體操會。霍元甲在精武體操會成立時,說“世譏我國為病夫國,我即病夫國中一病夫,願與天下健者從事”,“專收外國大力士,雖有銅筋鐵骨,無所惴焉”。

在那個時代,文化界長期存在一種“崇洋媚外”的觀點,那就是那就是中國處處不如西方,要全盤推到全盤改造才能實現民族復興。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毫無疑問就是新文化運動的大師們。可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陳獨秀,居然在《新青年》上發表文章,讚揚霍元甲和精武門的武術精神。

霍元甲和精武門,之所以受到社會各界的讚揚,從本質來說是因為他大大革新了中華武術,而不是搞“老年cosplay”的花架子。精武門一開始就融匯各門各派,拋開門戶之見,不爭門戶段長,熔各派武術於一爐,將各流派、各門戶的武術都“落戶”精武。

精武門還吸取西方體育的經驗,創建了中西結合的“精武式體操”。精武式體操可以容納數千人一起進行大會操,把中國的武術內容和西方體操結合起來,產生了令人震驚振奮的效果。精武門的努力,催生了1923年的第一屆全國武術運動會。

隨著時代變化,精武門開始從中國武術的弘揚者轉成為中國體育界的領軍社團。精武體操會除了武術,還開設了足球、籃球、檯球、乒乓球、單槓、雙槓、木馬、飛鏢、跳高、跳遠、啞鈴、鞦韆、舉重、射箭、騎馬、溜冰、田徑等體育運動,為中國體育事業進步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在精武門,真的有個叫做“陳真”的大俠嗎?

精武門雖然沒有陳真,卻有多個像陳真一樣的大英雄。一般認為,陳真的歷史原型有如下幾個:

1,劉振聲

真實的歷史中,霍元甲的大徒弟不是陳真,而是劉振聲。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陳真為師傅報仇,最終死在日本人槍口之下。而劉振聲,接管了霍元甲留下的精武門,也查明真相證明師傅卻是是死在日本人手上。但劉振聲並沒有為師傅報仇,而是神秘消失在江湖。

2,陳其美。

在精武門建立的過程中,陳其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陳其美一生號稱敢想敢做的大英雄,策劃了多次反清革命行動。電影中陳真的留學日本情節,其實就取材於陳其美的事蹟。

3,陳公哲。

陳公哲和霍元甲一樣,都是精武門的創辦者之一。陳公哲20歲參加精武體操學校,是精武的第一批學員,也是精武門長期的領導核心人員。精武門故事的主要資料《精武本紀》《精武50年武術發展史》其實就出自於他的手筆。

4,陳鐵生。

陳鐵生和陳公哲等四人並稱為“精武四傑”,是精武體操會的主要領導層,都是同盟會和革命黨的骨幹成員。陳鐵生曾因“義和拳”與當時如日中天的魯迅筆戰,可見他在弘揚傳統文化上也是很有力量的。

劉振聲、陳其美、陳公哲和陳鐵生到底誰才是真正的陳真?其實陳真這個角色,是香港小說家倪匡為李小龍量身打造的。後來倪匡在電視上介紹說,他看到報紙上霍元甲訃告中有陳真的名字,就拿來用了。當別人為倪匡,陳真的事蹟來源於誰?倪匡說,陳真的身世來自於劉振聲,性格和留日背景來自於陳其美,武功則是來自於陳公哲和陳鐵生。

這就是陳真的真實故事。


歷史知事


我想起一件事兒,歷史上都在說,張獻忠在江中藏寶的事蘇。還傳下口訣:什麼石牛對石虎,銀子萬萬五,誰若找得到,買下成都府。張死後,人們不斷在尋找這個寶藏,上至大清國皇帝,後來的四川督軍,小至民間數十萬尋寶人士,快把岷江都挖斷了去尋找,亂哄哄你方唱罷他登場,但300 多年過去了,一直沒有找到。

此事已經成了野史,在正史上基本沒有很明確的記載,無人證實其存在。就在 2003 年的時候,我還記得看了一期央視的節目,說到張獻忠的寶藏,專家學者都笑著說沒有,根本不存在。只有四川當地的幾個尋寶人,堅信這個傳說的存在。我還記得有一個人,信誓旦旦地對記者說這個寶藏的必然存在,當時所有人都看成是笑談。

沒過幾年,就有人挖到了寶藏,並且驚動了政府,後來開始正式的挖掘,果然挖出了寶物。

這件事兒足可以證明,野史上傳說的東西未必野,正史上不曉得的東西未必不存在。


不露的鋒芒


張獻忠沉銀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

明末,流寇橫行,明軍費盡心機,也始終難於剿滅。這主要是因為,明軍太窮了,就指望著“瀕臨破產”的明朝給發餉發糧。而流寇“以戰養戰”,走到哪裡搶哪裡。搶完了,造完了,再換地。

例如:崇禎皇帝求爺爺告奶奶都籌不到幾萬糧餉,而李自成一進北京,馬上就從王公大臣家搜刮到幾百萬兩白銀。

也是因此,明末的土匪頭子(義軍領袖)都很有錢。1643年,張獻忠打到武昌的時候,從楚王哪裡搜到不少金銀財寶。他在當地徵兵的時候,一出手就是白銀600萬兩。後來,張獻忠因為明軍圍剿和其他起義軍的擠壓,再次進入四川。這一路上也是“賊不走空”,走哪搶哪。等到成都稱帝的時候,已經算是“頂級富豪”了,開始自己發行銅錢。

1646年,清軍入川,張獻忠抵擋不住,趕緊帶著歷年所搶的千船金銀財寶向川西突圍。在走到彭山的江口附近時,遇到明軍楊展突襲,傷亡慘重。張獻忠不得已,將所帶財寶全部沉入江中。並留下:“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句話,作為“藏寶圖”。

三百多年來,“石龍對石虎”的童謠在四川廣泛傳播。不過,大家都以為是故事。據說,抗戰時,民國政府還曾組織人到江裡打撈,結果,空手而返。這之後,大家更覺得張獻忠沉銀的事是謠言故事。

改革開放後,文玩收藏市場上出現很多大西政權的銀錠。不過,收藏專家一般都說這是近代仿品。

從2005年開始,隨著基建和水利工程施工,很多沉銀被髮掘出來。

等到17年的時候,國家開始大面積發掘張獻忠沉銀地。

而且,就連石虎和石龍都先後被發現了。傳說全部都是真的!只是,張獻忠存的銀子已經貶值了。現在別說買下成都府了,能買棟樓就不錯了。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說到曾經被認為是野史、後來被證明是真的事情,我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的事件。

霍元甲的早期人生

年紀比較大的人想必都看過霍元甲的電視劇,也都曾被電視劇中的大俠霍元甲給深深折服過,但是在說到霍元甲的時候,卻很少有人瞭解過真實歷史中的霍元甲。

真實歷史中的霍元甲是一個天津人,父親曾經是個鏢師,有著一身好武藝。

只不過因為他自小體弱多病,所以他父親一直不願意把武藝教給他,怕累壞了他的身子。

後來,霍元甲為了學武藝,就瞞著他的父親偷偷學了武藝,通過一點點的練習,增強了自己的身體素質、不再如同小時候那般體弱多病。

而在剛開始的時候,由於不清楚自己父親對自己偷學武藝的態度,因此霍元甲一直沒有在自己父親面前展現過自己的實力。

他是一直到長大後,才通過擊敗混混的戰績獲得了他父親的認可,被他父親傳授了他們家族真正的武藝。


這些武藝對霍元甲的改變非常巨大,雖然他並沒有仗著這些武藝去欺負別人,但是憑藉著這些武藝他卻很好地保護了自己以及身邊的人,有時候,甚至還會做出一些伸張正義的事情。

只是如同很多武藝高強的人物一樣,霍元甲早期並沒有什麼名聲,在練武之餘,平常靠著給別人當藥材鋪掌櫃維生。

他是一直到了自己30來歲的時候,才初步成名。

霍元甲挑戰俄國大力士

在他30來歲的時候,天津來了個所謂俄國大力士,這個大力士在來到天津後,為了擴大名氣、吸引人們觀看自己的表演,就說出了很多挑釁我們的話,說什麼他一個人可以打遍我們國家無敵手,然後又說出了很多帶有侮辱性的言語。

他的話語就彷彿一顆深水炸彈掉入湖水中一般,在當時的天津激起了一片憤怒,在眾多天津人的怒火中,霍元甲直接站出來向這個大力士約了戰。


不過沒想到,這個大力士其實就是一個空有強壯外表的江湖表演者,他根本沒敢和霍元甲比武,在比武之前,早早就向霍元甲認了輸,然後如同喪家之犬一般逃開了天津。

這件事情的發生對霍元甲影響非常大,瞬間讓他在天津名聲大噪起來。

霍元甲挑戰英國大力士

而要說到他如何名動全國,我們還得說到他41歲到上海挑戰英國大力士的事情。

在他41歲的時候,上海來了個英國大力士,這個英國大力士和之前那個俄國大力士一樣,在上海用出了各種不堪的話語侮辱我們、聲稱要擊敗我們所有高手,很成功挑起了上海人的怒火。

不過面對著這個大力士,上海的很多人卻不敢輕舉妄動,因為這個大力士的體型實在太壯了,很多人都怕打不過。


在這尷尬的處境下,正在上海的農勁蓀(霍元甲的老闆)想到了霍元甲曾經挑戰俄國大力士的事蹟,於是為了打擊英國大力士的囂張氣焰,農勁蓀就邀請了霍元甲前往上海挑戰英國大力士。

和之前那個俄國大力士一樣,這個英國大力士其實也是一個水貨,他根本不敢迎接霍元甲的挑戰,在比賽之前,早早就收拾包袱離開了上海。

雖然沒有真正動手,但是這件事情的發生卻也讓霍元甲在上海一舉成名,慢慢的,他的名聲也隨之從上海流傳到了全國各地。

霍元甲的真實死因

在徹底成名後,霍元甲接受同盟會元老、蔣介石之結拜大哥陳其美邀請建立了精武體操會,為同盟會培養起了武術人才。

而在那件事情之後,名氣大增的霍元甲與其徒弟也曾接受過日本柔道高手的挑戰。

毫無意外,霍元甲和他的徒弟贏了。


不過在霍元甲贏了之後沒多久,他就因為“肺病”發作去世了。

因為剛剛贏了日本人沒多久,然後當時為霍元甲治肺病的醫生又是一名日本人,所以當時很多人對霍元甲的死因產生了懷疑,覺得霍元甲是被那名日本醫生下毒給害死的。

這種說法在產生出來後,在民國時期被廣為傳播起來。

只是由於沒有證據,因此很多人一直以為這個說法是個謠言,沒有過多相信。

即便到了現如今,很多不瞭解情況的人也仍然認為此說法是個野史傳聞,並沒有過多相信。


但是這一切質疑,在事實面前都變得蒼白起來。

在1989年時,霍元甲的後人們在幫霍元甲轉移墓地的的時候,發現了霍元甲的遺骨上有著不太正常的黑斑,這點讓他們產生了懷疑,於是他們就專門請人對霍元甲遺骨進行檢測,通過檢測,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那就是霍元甲確實是被毒死的。

而且因為霍元甲骸骨上有著大量毒素殘留,所以還可以斷定他是被用慢性毒藥毒死的。

通過這些方面,我們可以完全確認那個日本醫生就是兇手,畢竟除了那個日本醫生,當時可沒人能有機會和動機用慢性毒藥殺死霍元甲。


孤客生


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都認為“漢倭奴國王”是野史,是中國人為了貶低日本而捏造出來的謊言。

“倭奴國”三個字,第一次出現在史書,是《後漢書》,書中這樣記載: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倭國之極南界也。光武賜以印綬。安帝永初元年,倭國王帥生等獻生口百六十人願請見。”

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也就是漢光武帝劉秀駕崩的這年。“倭奴國”派遣使者來大漢朝賀,並稱自己是漢朝的臣子。光武帝此事已是日薄西山,但是聽說倭奴國跨越重洋前來稱臣,還是非常高興,特意賜他們金印、綬帶。

金印上刻著這幾個大字:漢委奴國王印。

倭奴國大使拿著這枚金印和綬帶,屁顛兒屁顛兒地跑回國內,向他們的國王邀功,並且向周邊國家炫耀:“我們倭奴國的名字,那可是大漢天子所賜,比你們這些鄉巴佬,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你們最好對我放尊重點,不然叫爸爸打死你們!”

那會兒,能和大漢攀上關係,的確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儘管,“倭奴”二字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好名字,大概類似於被人罵道:“你們全家都是一米四的下人!”當時的日本人卻不以為然,因為他們在找靠山,相對於名聲,能活下來才更重要。

自此以後,日本便從扶桑國,成了倭奴國。

被光武帝賜了金印之後,在漢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倭奴國王派人答謝大漢天子,並且向大漢天子獻了賀禮——生口百六十人。

什麼是生口呢?就是奴隸。也就是說,倭奴國王為了答謝大漢天子的抬舉,獻了160名奴隸作為答謝。但是,日本的奴隸為什麼叫生口,與“牲口”諧音,則不得而知。

直到唐朝,日本人才反應過來,“倭奴”二字是貶義詞,強烈請求大唐天子為他們換一個名字,並私做主張,稱自己為日本:

“倭國自惡其名不雅,改為日本。”

日本國內某些地方,甚至還出臺了一系列法律,禁止使用“倭國”字眼,並一律以日本代替。可笑的是,在中國國內,依舊稱日本為“倭國”,到了明朝,日本國稍微強大了一些,但是明朝的士大夫依舊稱他們為“倭寇”。

簡而言之:一日為倭,終生為倭。

在日本國內,“倭國”二字,逐漸成為野史傳說,幾乎沒有人相信這是真的。

公元1784年,日本有兩個農民在田間耕作時,偶然發掘出一枚金印,金印上還纂刻有幾個大字:漢委奴國王。直覺告訴他倆,這並不是普通物,便趕緊上繳給大名。大名見到這枚金印,並沒有本著“大和民族至上”的民族精神,把這枚金印給融了或者扔了,而是將其保存下來。

不過,這枚金印的發現,直接擊碎了他們存了近千年的自信——遮遮掩掩這麼久,竟然還是一群倭奴。

於是,他們拼命掩蓋這枚金印的真實性,並捏造出種種藉口。

比如說,這枚金印是農民意外發現,怎麼會那麼巧?金印為蛇鈕,非常見形制;漢光武帝怎麼會賜給日本人金印等等藉口。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一躍成為東方第一大國,曾經作為中國“漢倭奴國王”的不光彩的歷史,更是不敢拿出來說了。後來,日本在抗戰期間拼命奴化中國、在中國各處發掘古墓,不乏掩蓋“倭奴”存在的證據的心態。

受制於考古資料的限制,中國人無法推翻日本人的猜測。“倭奴”也就被當做野史,一直佔據日本史學界的主流。

然而,正史就是正史,不管怎麼描述,也不會成為野史。

1956年出土的滇王之印改變了人們的認知,它同為蛇鈕,且是科學發掘出土,不存在現代人偽造的可能。滇王之印在字體、形制、材質方面,與漢倭奴國王金印,極其相似,直接印證了倭奴金印的真實性。

1958年“晉蠻夷歸義侯”印、1990年晉“蠻夷侯印”、1981年“廣陵王印”等數枚蛇鈕金印的出土,更是讓日本史學界無話可說,認定了“倭奴”的真實性。

自此,在日本國內,野史“漢倭奴國王”被證實了。


祗樹


坊間皆傳民國時期的杜月笙是個流氓梟雄,但對於流氓在何處梟雄在何處,其實很多時候都是一知半解,尤其是這兩個詞結合在一起的時候。

梟雄其實是對一個人很高的評價,而流氓卻又是對人赤裸裸的貶低,在杜月笙來說,很多人對於他在抗日戰爭時期民族大義方面的堅持、隱忍和選擇。

殊不知杜月笙在這方面難得的表現,本身就帶著杜月笙可能不會這樣、不該這樣的潛臺詞,因為按照現在的道德標準來說他就是一個壞人。

壞在哪?今天筆者就給大家一些板上釘釘的證據。1919年的時候,杜月笙31歲,在當下很多人三十歲的年紀,恐怕而立沒有,一無是處倒特別正常。

杜月笙卻幹了一件讓其稱霸上海灘數十年的事情,在民國上海灘最大的報紙《申報》上登載了這樣一則消息,說是萬國禁菸大會將在上海召開。

禁的當然不是當下人們吸的含有尼古丁的普通捲菸,而是鴉片膏,俗稱大煙。

會議的組織者和發起人就是英國,英國當時在上海灘有英租界做為根據地,而英租界煙棧土行林立,是整個上海灘甚至長江流域鴉片貿易的執牛耳者。

既然本國政府組織禁菸,英租界當局就不得不響應,首要的就是在萬國禁菸大會召開以前,把那些煙棧土行統統趕出英租界。


煙土貿易不同於一般的買賣,這種專利貿易,利潤回報率很高,牽涉很多人的飯碗,一旦無以為繼,將會敲掉很多人的飯碗。

除了英租界,做鴉片貿易的就屬法租界,主持者是杜月笙,參與者是黃金榮、張嘯林這些人,但是他們的規模與英租界不可同日而語。

但是英租界整體禁菸,給了杜月笙很好的彎道超車的機會,法租界當局要錢不要臉,什麼事情只要給錢都敢幹,因此英租界禁菸,成了法租界發展煙棧土行的好機會。

杜月笙就想著把生意攬過來,如何讓英租界的煙棧土行順利搬到法租界,杜月笙的辦法很簡單,收買英租界煙棧土行大亨、英租界華人總巡捕沈杏山。

兩家合一家,沈杏山照樣吃份俸祿,但決斷權從此收在杜月笙手裡,使他成為了整個上海灘最大的鴉片經銷商。

自古以來鴉片都是透著罪惡的貿易,杜月笙樂此不疲,到底是好人還是壞人,自然是一目瞭然!


更多詳細內容歡迎關注歷史三日談,訂閱專欄《透過杜月笙看時代:直麵人心》,閱覽更詳盡的內容喲!


歷史三日談



才疏學淺,可能出現一些謬誤還望海涵,歡迎交流與指正

開宗明義——孫尚香,她根本就不叫孫尚香

其實好早前就想著能在知乎發一下這個問題了,但是懶

直到前些天看到被轉了1000+次的一條純屬胡扯的說說:

我童年的陰影,石磯娘娘竟然是孫尚香

然後說說下面說什麼的都有

當時我就不樂意了,這都什麼鬼……

正經的來說說孫尚香的問題吧

一、是否真實存在

正史(即《三國志》,下同)中是出現了孫尚香的,換言之,其存在本身是可以被確定的。只不過沒有確切記載其名諱(理由下文具體討論),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她不一定叫孫尚香,故下文我們稱其為孫氏。

孫氏何許人也?正史記載孫堅育育有四個嫡子一個嫡女,而庶女至少兩個,即膝下女兒至少三個。其中一人便是孫氏。

孫氏嫁給劉備確有其事,約是於赤壁之戰結束後的公元209年嫁過去,三年後(211年)返吳,而她與劉備間是否育有子嗣,正史中並無確切記載,說白了就是,是否只有“夫妻之名”而無“夫妻之實”,很難說,到底有沒有子嗣,更難說。

正史中,陳壽沒有為孫氏單獨立傳,這也是某些學者質疑孫氏存在真偽的主要原因,但其實分析一下,不難得出以下幾點原因——

1.如果於《吳國傳》中立傳,那孫氏實是於吳國沒有什麼實質功績,不過是一顆受政治婚姻的擺佈的棋子,且以古時傳統,女子應隨夫家,儘管最終歸吳,但立傳於《吳》始終不妥;

2.如果於《蜀國傳》中立傳,亦是不妥,因為劉備與劉禪皆沒有為孫氏封稱號或諡號,而這其實是很嚴重的一件事,這意味著劉備根本不給她名分,不認她曾是自己的妻妾,而劉禪也不認她曾是蜀國明媒正娶的皇妃,於此,也難以立傳於《蜀》中;

3.陳壽其實是不喜歡孫氏這樣一個人物的——儘管正史需要作者保持絕對客觀,不夾雜個人情感,但人非聖賢,即使賢如司馬遷,不照樣稱劉邦為“沛公”?那麼陳壽為何不喜歡孫氏呢?其實很簡單,以陳壽的角度去看,孫氏確實是沒能達到封建時代一個優秀女性所應達到的標準,畢竟孫氏嫁到蜀國,那(以古時的觀點)就是蜀國的人、是劉家的人了,除非劉備休了你,或是劉備駕鶴西去了,否則就算你閨怨再深,就算你孃家吳國多希望你回去,甚至你的這段政治婚姻已經沒有任何存在價值了,你都是蜀國人,都是劉家人,你是不能走的。你走了,那你便是無可辯駁的不忠不孝不義之人,這樣的人,實在是陳壽的觀念所不能接受的(此處原文用詞不當,感謝

劉無鹽
的指正)。所以綜合前兩點一起考慮,孫氏這樣一個並不算小的角色並沒有正式在正史中被立傳,而這也是其名諱未被記載的理由之一(另一理由很可能是因其身為女性的性別,縱觀整個《三國志》,女性的名字都極少,多是以“某氏”代稱)。

二、真實名諱問題

談及名諱之前,要清楚孫氏亦可稱“孫夫人”,取其嫁與劉備為夫人之意,正史中也多次出現“孫夫人”的表述方式。

而除卻“孫氏”與“孫夫人”之外,以下名諱皆為演義、野史或戲曲杜撰而來。筆者因實是不瞭解戲曲,故下文不一一列出,且容我偷個懶吧。

1.“孫尚香”,最為知名的名諱,出自戲曲;

2.“孫安”,出自戲曲;

3.“孫仁”,這個名字是明確出現於《三國演義》中的,是《演》中吳國太的其中一個女兒的名字,雖然沒有明確說出“孫仁”即是嫁到蜀國的那個女兒“孫氏”,但從上下文並未出現關於其他女兒的過多描述來推斷,應該是指同一人(此處仍略有爭議,筆者且按下不表,以免信馬由韁);

不過此處有可能是《演》的謬誤。裴松之在給《三國志》作注時,曾提到“孫仁”乃是孫堅一個庶子孫朗的別名,即是說,“孫仁”其實是一位男子。

4.“郡主”,此乃《演》中吳國群臣對孫氏的一種稱呼;

5.“梟姬”,民間的一種稱呼,也見於《演》的毛本中;

6.“靈澤娘娘”,這個稱呼連娘娘都出來了,明顯是民間的一種稱呼方式…

7.“弓腰姬”,切記,“某某姬”一般都是日本人想出來的,這個也不例外,日本根據他們自己對三國的理解,認為孫氏勇武過人,腰間常掛弓一把,故稱弓腰姬(日文中“姬”有公主之意),即常有一把弓掛於腰間的公主…

對於這種叫法,大可不以為意,至少筆者是嗤之以鼻的,因為日本對於中國古典名著的相當一部分“解讀”都可說是“改編”甚至是“歪曲”(比如《西遊記》,從日本人小學演話劇開始,唐僧就都是由女生來演的了,何等胡鬧!),

所以“弓腰姬”什麼的,我是接受不了的,我不需要一個不尊重我國名著的國家來定義我國著作中的角色,我要是管日本首相叫王二狗劉麻臉李跛子,日本答應麼?

8.“石磯娘娘”,這個很可能乃民間的誤傳,筆者查閱了很久(真的很久……),依然沒有查閱到石磯娘娘與孫氏的聯繫,而關於石磯娘娘的資料,都很一致地指向《封神演義》。反倒是上圖中出現的很多解釋,都難以考證,尤其是關於孫氏的生卒。孫氏何年生何年死,都是正史中沒有出現過的,故上圖中所刻內容的真偽,恕筆者實在不敢盡信。

不僅如此,上圖還有強行拼湊之嫌,因為其所提及的“水母娘娘”,也根本就不是孫氏。“水母娘娘”的傳說雖有兩種版本,但均與孫氏毫無關係。

9.“孫仁獻”,據《漢晉春秋》記載,“孫夫人者,漢破虜將軍堅之女也,名仁獻。”上文提到“孫仁”極有可能是孫堅庶子孫朗的別名,那孫夫人叫做孫仁獻也是不合理的,哪有兒子叫“孫仁”而閨女叫“孫仁獻”的,細思極恐。

三、孫氏的死因

在《演》的毛本中(上文未解釋,“毛本”意為毛宗崗所寫的《三國演義》,是《演》的另一版本),說孫氏返吳之後,有一次聽到謠傳,稱劉備去世了,孫氏悲痛欲絕,投江自盡。

然而這個版本我們權當故事聽聽就行了(類似“薛仁貴”的感覺,只是個根據史實杜撰的故事罷了。不瞭解“薛仁貴”與“薛平貴”之間聯繫的請自行查閱),因為這種可能性是在微乎其微。理由如下——

1.毛的用意是希望孫氏這一角色能體現封建時期傳統女性的貞烈,故而進行改編;

2.東漢末年時,婦女在被休、或丈夫去世後,是允許自由改嫁的,並不一定要對亡夫始一而終、孤獨終老。考慮到孫氏返吳之舉,以及孫氏很可能與劉備並無子嗣,孫氏為了劉備而投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況,孫氏在正史中就是一名女漢子(下文會談及),不至於為了在那個時代本就不必要的“貞烈”去斷送性命。

故而,孫氏理應不是因悲傷過度、追隨亡夫投江而死的。換個角度想,如果真的投江了,陳壽自然會在正史中提及,《二主妃子傳》中也該錄入才是,但正史中,孫氏的生卒始終不明。

綜上所述,別說什麼孫尚香是石磯娘娘了,孫尚香甚至都不叫孫尚香

最後的最後,還是說一下吧,上文提到過,孫氏是個“女漢子”,這確是正史有所記載的,“才捷剛猛,多有諸兄之風”正是陳壽對於孫氏的評價。

這樣一個也算得上舉足輕重的女子,竟連名諱、生卒、有無子嗣都未能流傳下來,想想也是可惜。不過與其慨嘆孫氏的際遇,不如慶幸我們沒有生在那樣的年代吧,至少在大部分時候,我們還有選擇去愛誰的權利……哦當然,前提是你找得到女朋友~


給個老婆餅


歷史是處在時間長河上的迷霧中,總是讓人看不清楚端倪,歷史上的各種傳說,究竟是真是假也無從斷定,不過如果要說起來,最神奇的應該數歷代預言後世的傳說了。
這個傳說之中,最重要的當屬《推背圖》。
推背圖是唐代著名道士李淳風和袁天罡所著的預言後世的圖書,相傳是李世民為了知曉後世,推斷大唐國運的時候,李淳風和袁天罡兩個人相互開始語言推算,你一眼,我一語,很快就推算到了數千年以後。
直到袁天罡推了李淳風一下,並說了一句話:天機不可洩露,兩個人這才停了下來,而推背書也就停到了第60象。
這個故事頗有一些扯淡的意味,一直以來也認為推背書不過是後人流傳下來的說法,但直到得知了真有流傳後世的《推背書》,也不由的讓人感到驚歎。
我讀到推背圖的時候,其實已經有很多年了,其中推背書60象中,每象以干支為序號,主要包涵:一個卦象、一幅圖像、讖語和“頌曰”律詩一首,共四個部分。書中語言的是後世以後發展很多的重大歷史事件。
當然初看的時候,其實根本就不懂其中的含義,但是在結合很多人的解釋以後,你會發現,歷史上真有不少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故事。
金聖嘆在註解《推背圖》的時候,曾經就書中所記載的與歷史事件結合來看。尤其是對前32象的解釋,也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公認。
比如第17象 庚辰,對應歷史上的澶淵之盟:金聖嘆註解:「此象主宋真宗澶淵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舉入寇,寇準勸帝親征,乃幸澶淵。既渡河,遠近望見卸蓋皆踴躍呼萬歲,聲聞數十里,契丹奪氣,遂議和。」
第32象中又提到了明王朝滅亡一劫,其中讖語中有一句“五色旗自北而來”,似乎預示這大清王朝入主中原。闖王滅明等等諸多歷史事件,同時還暗含了滅三藩等等。
其實後來還有人解讀了推背書,其中有不少的事件暗含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抗戰的說法,對比中國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實在是有些不可思議。
據說推背圖目前仍有17幅圖,仍然沒有實現,或者無法從現實中找到依據,但根據本書末尾來看,也暗含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說法,預示未來世界重大的變革。

由於推背圖的蠱惑性很大,因此在宋代的時候,這本書是一本禁書,雖然如此這本書也並未遭到驚絕,而是很順利的流傳下來,在流傳的版本中,也有不同的,如明代抄本有三種,分別收藏在臺灣中央研究、臺灣中央圖書館以及芝加哥大學,而其他兩種則是清代抄本,還有一種就是我們剛剛所說的金聖嘆批註的版本,據說這個版本一開始只是清代宮廷秘藏,後來隨著八國聯軍入侵而流傳到了民間,至於信不信,那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