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野史,在后来被证明确有其事?

像少年啦飞驰97


我是涛说乱世史,我来回答。

光绪帝死因,野史打脸正史!


1、光绪帝死因,正史野史太矛盾!


1.1 正史记载的病死,最先被专家接受


我们翻看正史(《清史稿》、《清德宗实录》、《光绪朝东华录》),三者对光绪帝的死因出奇一致,都是“上疾大渐”,最后“崩于瀛台之涵元殿”。时年三十有八。


加上正史中记载光绪帝体弱,二十八岁便疾病缠身。如清宫档案《病源说略》由光绪帝亲自书写,更是亲自承认自己有病:

“遗精之病将二十年,前数年每月必发十数次,近数年每月不过二三次,且有无梦不举即遗泄之时,冬天较甚。近数年遗泄较少者,并非渐愈,乃系肾经亏损太甚,无力发泄之故……”

这病的确很重,肾经亏损,遗精之病已到了“无力发泄”的地步……

而且,久治无效:

“遍用养心益气、滋阴补肾、阴阳双补、益肾固涩等治法均不效”……(光绪开始)“上热下寒、耳响发堵、腰胯酸重、累月不平……”

(光绪帝自己承认肾亏)

因此,在2008年以前,光绪帝自然病死说一度占据了学术界的主流。问题是,肾亏体弱能导致中年暴死吗?


1.2 而流传在深宫的野史,却根本不同


那野史如何描述的呢?许多野史、宫廷回忆录细节各异,扑朔迷离。但流传最广一种是,光绪帝是被提前毒死的;而幕后真凶,正是仅隔一天之后就死去的慈禧!这引起了大众的不绝猜测。


如溥仪在回忆录中讲,小时候听一老太监说起光绪,说他是喝过袁世凯进的一碗参汤后就不行了。皇族后裔、书法家启功先生也说祖上密传光绪是被毒死的,喝得是一碗太监送来的“塌喇”(酸奶)。

(光绪与慈禧)

因为这些说法、野史很好地解释了离奇巧合,一直在皇宫、社会流传;光绪帝死因,成为了清末史中最大的迷案。


2、野史,打了正史的脸!真相只有一个!

2008年,法医鉴定给出结论:光绪是被毒死的!而且,凶手就是有充分动机、条件的慈禧太后!


08年,光绪死后100年,谜团更甚。专家终于决定用“法医鉴定+刑侦证明”的方式,破解光绪帝死因。“清西陵文物管理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公安局法医检验鉴定中心”三单位联合,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支持,中央电视台拍摄,组成阵容豪华的“清光绪帝死因”专题研究组。


根据一线法医+刑侦手段,一线实物+文献考证,课题组确定得出结论:光绪具体死亡原因是“急性胃肠型砒霜中毒”,并且中毒后大概撑了四天,恰巧在慈禧太后死的前一日。而凶手,正是作案条件、作案时间、作案动机都充足具备的慈禧太后,可以排除袁世凯、李莲英、自然病死等说法!


具体考证过程,可以参见《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一书,该书是既是史学著作,更是详细的刑侦报告,全书达671页,全都围绕光绪皇帝的死展开。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


我们列举些研究人员的细致鉴证:


上部,法医鉴定:明确光绪死于砒霜中毒,且是生前中毒

研究人员对光绪遗体的头发、遗骨、衣服及墓内外环境样品,进行了反复的检测、研究和分析。专家得出,光绪帝头发的含砷量高达2404微克,而正常人的头发含砷量为0.14至0.59微克,是正常的上千倍乃至万倍!而报告中多次提到的三氧化二坤,正是历史中常见的砒霜!


为了判断是“生前中毒”,还是“死后砒霜防腐”,法医进一步对光绪帝棺木中的相关物品进行了采样、检测、分析,再和光绪帝的头发进行对比。结果发现棺木中物品的含砷量远远低于光绪帝头发中的含砷量,也就是说,光绪帝身体中的巨量坤,是在埋葬之前被他服入身体的!

(《清光绪帝死因鉴证》中比较了光绪和隆裕皇后、正常人的砒霜量 ▲)

下部,刑侦证明:明确慈禧太后毒杀光绪


研究人员分析了多种嫌疑犯,排除李莲英、袁世凯等说法;同时,课题组认为慈禧下手在晚间,甚至估算了从仪鸾殿到瀛台的距离、步行时长,估算了内务府大臣行动有关时长,填补了更多细节,最终通过实物链、证据链,再次肯定了慈禧就是凶手。


3、结语:

历史是多维的,历史是复杂的。写在正史上的内容,还要经过实物的印证、鉴定,即“双重印证”,才真正可信。经过严谨的“地上历史与地下历史印证,纸上历史与实物历史印证”,野史,可以打正史的脸!


涛说乱世史


历史上确实有很多事情,真真假假是分不清的。也有很多野史上的传说,事实上也在历史上真实的发生过。


大家都知道徐向前在黄埔军校上学时期和蒋介石之间发生的一件事,这件事就是关于蒋介石错过了徐向前后悔的事情,事实上这也是真正发生的历史事实。

我们都知道徐向前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蒋介石是校长。

为了拉拢比较优秀的学员,蒋介石每到晚上,就会找一些学生来谈话。

只要他觉得比较不错的学员,就会加以栽培,联络感情。最被蒋介石看重的胡宗南,杜聿明等人,就是在他们和蒋介石谈话的时候,被蒋介石发现的。

当然了所有的学员中,蒋介石也有找徐向前谈话。

但是,徐向前性格内向,不善言语,他和蒋介石聊天的时候,蒋介石问他什么,他就答什么,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任何多余的语言。

就这样谈判结束,蒋介石没有看好徐向前,就让徐向前走了。

事实上也是如此,但是,徐向前话不多说,是有原因的。

因为在他入黄埔军校的时候,是毛泽东推荐的他。那时候他就和共产党紧密的走在了一起,蒋介石搞的这一套套近乎,拉关系,他当然是心知肚明的。

他之所以在蒋介石面前种表现,是因为徐向前不想投靠蒋介石,不想给他有不清不楚的关系。

所以,只好敬而远之了。

正所谓话不投机半句多,后来蒋介石,为错过徐向前这么优秀,这么全面的将领而大为后悔。

可是,即使当时他想要争取徐向前,没有看走眼的话,也争取不走。因为徐向前参加革命之前,就是想为了人民而战。

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来黄埔军校学习的主要原因。

这种立场岂能会因为他人的言语而该变。不会随着被人的鼓动而改变。

所以说大家都以为蒋介石当初错过了徐向前,是蒋介石的眼光出了问题,是让他最后悔的一件事。

但是,事实上徐向前是谁为人民而战,他就站在谁那一面。

更何况他早就认识了毛泽东,早就结实了共产党员,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而革命的一支军队,这也是徐向前早就了解的。

后拉徐向前为中国做出的卓越贡献,立下的赫赫战功,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是十大元帅之一。


汉史趣闻


李小龙扮演的精武门陈真,无数人的童年偶像,我一直以为这是野史或者小说虚构人物,后来我才发现,其实他是真的。

历史上真实的陈真是谁?说法很多,可以确定的是,他一定和精武门、和霍元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精武门,真实历史中被叫做“精武体育会”,这是霍元甲于1910年在上海创办的精武体操学校。精武体育会以教授、弘扬中华武术,培养革命力量为主要活动和任务,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武术团体和革命组织。

精武门的老大,毫无疑问是陈真的师傅霍元甲。而霍元甲也确实打过夕阳大力士。1909年西洋大力士奥皮在上海表演,有辱华行为。霍元甲义愤填膺出场与奥皮进行打擂,两次比武两次获胜。

正是因为霍元甲打败西洋大力士,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注意。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霍元甲开办了精武体操会。霍元甲在精武体操会成立时,说“世讥我国为病夫国,我即病夫国中一病夫,愿与天下健者从事”,“专收外国大力士,虽有铜筋铁骨,无所惴焉”。

在那个时代,文化界长期存在一种“崇洋媚外”的观点,那就是那就是中国处处不如西方,要全盘推到全盘改造才能实现民族复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毫无疑问就是新文化运动的大师们。可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居然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赞扬霍元甲和精武门的武术精神。

霍元甲和精武门,之所以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从本质来说是因为他大大革新了中华武术,而不是搞“老年cosplay”的花架子。精武门一开始就融汇各门各派,抛开门户之见,不争门户段长,熔各派武术于一炉,将各流派、各门户的武术都“落户”精武。

精武门还吸取西方体育的经验,创建了中西结合的“精武式体操”。精武式体操可以容纳数千人一起进行大会操,把中国的武术内容和西方体操结合起来,产生了令人震惊振奋的效果。精武门的努力,催生了1923年的第一届全国武术运动会。

随着时代变化,精武门开始从中国武术的弘扬者转成为中国体育界的领军社团。精武体操会除了武术,还开设了足球、篮球、台球、乒乓球、单杠、双杠、木马、飞镖、跳高、跳远、哑铃、秋千、举重、射箭、骑马、溜冰、田径等体育运动,为中国体育事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在精武门,真的有个叫做“陈真”的大侠吗?

精武门虽然没有陈真,却有多个像陈真一样的大英雄。一般认为,陈真的历史原型有如下几个:

1,刘振声

真实的历史中,霍元甲的大徒弟不是陈真,而是刘振声。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陈真为师傅报仇,最终死在日本人枪口之下。而刘振声,接管了霍元甲留下的精武门,也查明真相证明师傅却是是死在日本人手上。但刘振声并没有为师傅报仇,而是神秘消失在江湖。

2,陈其美。

在精武门建立的过程中,陈其美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其美一生号称敢想敢做的大英雄,策划了多次反清革命行动。电影中陈真的留学日本情节,其实就取材于陈其美的事迹。

3,陈公哲。

陈公哲和霍元甲一样,都是精武门的创办者之一。陈公哲20岁参加精武体操学校,是精武的第一批学员,也是精武门长期的领导核心人员。精武门故事的主要资料《精武本纪》《精武50年武术发展史》其实就出自于他的手笔。

4,陈铁生。

陈铁生和陈公哲等四人并称为“精武四杰”,是精武体操会的主要领导层,都是同盟会和革命党的骨干成员。陈铁生曾因“义和拳”与当时如日中天的鲁迅笔战,可见他在弘扬传统文化上也是很有力量的。

刘振声、陈其美、陈公哲和陈铁生到底谁才是真正的陈真?其实陈真这个角色,是香港小说家倪匡为李小龙量身打造的。后来倪匡在电视上介绍说,他看到报纸上霍元甲讣告中有陈真的名字,就拿来用了。当别人为倪匡,陈真的事迹来源于谁?倪匡说,陈真的身世来自于刘振声,性格和留日背景来自于陈其美,武功则是来自于陈公哲和陈铁生。

这就是陈真的真实故事。


历史知事


我想起一件事儿,历史上都在说,张献忠在江中藏宝的事苏。还传下口诀:什么石牛对石虎,银子万万五,谁若找得到,买下成都府。张死后,人们不断在寻找这个宝藏,上至大清国皇帝,后来的四川督军,小至民间数十万寻宝人士,快把岷江都挖断了去寻找,乱哄哄你方唱罢他登场,但300 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找到。

此事已经成了野史,在正史上基本没有很明确的记载,无人证实其存在。就在 2003 年的时候,我还记得看了一期央视的节目,说到张献忠的宝藏,专家学者都笑着说没有,根本不存在。只有四川当地的几个寻宝人,坚信这个传说的存在。我还记得有一个人,信誓旦旦地对记者说这个宝藏的必然存在,当时所有人都看成是笑谈。

没过几年,就有人挖到了宝藏,并且惊动了政府,后来开始正式的挖掘,果然挖出了宝物。

这件事儿足可以证明,野史上传说的东西未必野,正史上不晓得的东西未必不存在。


不露的锋芒


张献忠沉银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明末,流寇横行,明军费尽心机,也始终难于剿灭。这主要是因为,明军太穷了,就指望着“濒临破产”的明朝给发饷发粮。而流寇“以战养战”,走到哪里抢哪里。抢完了,造完了,再换地。

例如:崇祯皇帝求爷爷告奶奶都筹不到几万粮饷,而李自成一进北京,马上就从王公大臣家搜刮到几百万两白银。

也是因此,明末的土匪头子(义军领袖)都很有钱。1643年,张献忠打到武昌的时候,从楚王哪里搜到不少金银财宝。他在当地征兵的时候,一出手就是白银600万两。后来,张献忠因为明军围剿和其他起义军的挤压,再次进入四川。这一路上也是“贼不走空”,走哪抢哪。等到成都称帝的时候,已经算是“顶级富豪”了,开始自己发行铜钱。

1646年,清军入川,张献忠抵挡不住,赶紧带着历年所抢的千船金银财宝向川西突围。在走到彭山的江口附近时,遇到明军杨展突袭,伤亡惨重。张献忠不得已,将所带财宝全部沉入江中。并留下:“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句话,作为“藏宝图”。

三百多年来,“石龙对石虎”的童谣在四川广泛传播。不过,大家都以为是故事。据说,抗战时,民国政府还曾组织人到江里打捞,结果,空手而返。这之后,大家更觉得张献忠沉银的事是谣言故事。

改革开放后,文玩收藏市场上出现很多大西政权的银锭。不过,收藏专家一般都说这是近代仿品。

从2005年开始,随着基建和水利工程施工,很多沉银被发掘出来。

等到17年的时候,国家开始大面积发掘张献忠沉银地。

而且,就连石虎和石龙都先后被发现了。传说全部都是真的!只是,张献忠存的银子已经贬值了。现在别说买下成都府了,能买栋楼就不错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说到曾经被认为是野史、后来被证明是真的事情,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霍元甲被日本人毒死的事件。

霍元甲的早期人生

年纪比较大的人想必都看过霍元甲的电视剧,也都曾被电视剧中的大侠霍元甲给深深折服过,但是在说到霍元甲的时候,却很少有人了解过真实历史中的霍元甲。

真实历史中的霍元甲是一个天津人,父亲曾经是个镖师,有着一身好武艺。

只不过因为他自小体弱多病,所以他父亲一直不愿意把武艺教给他,怕累坏了他的身子。

后来,霍元甲为了学武艺,就瞒着他的父亲偷偷学了武艺,通过一点点的练习,增强了自己的身体素质、不再如同小时候那般体弱多病。

而在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清楚自己父亲对自己偷学武艺的态度,因此霍元甲一直没有在自己父亲面前展现过自己的实力。

他是一直到长大后,才通过击败混混的战绩获得了他父亲的认可,被他父亲传授了他们家族真正的武艺。


这些武艺对霍元甲的改变非常巨大,虽然他并没有仗着这些武艺去欺负别人,但是凭借着这些武艺他却很好地保护了自己以及身边的人,有时候,甚至还会做出一些伸张正义的事情。

只是如同很多武艺高强的人物一样,霍元甲早期并没有什么名声,在练武之余,平常靠着给别人当药材铺掌柜维生。

他是一直到了自己30来岁的时候,才初步成名。

霍元甲挑战俄国大力士

在他30来岁的时候,天津来了个所谓俄国大力士,这个大力士在来到天津后,为了扩大名气、吸引人们观看自己的表演,就说出了很多挑衅我们的话,说什么他一个人可以打遍我们国家无敌手,然后又说出了很多带有侮辱性的言语。

他的话语就仿佛一颗深水炸弹掉入湖水中一般,在当时的天津激起了一片愤怒,在众多天津人的怒火中,霍元甲直接站出来向这个大力士约了战。


不过没想到,这个大力士其实就是一个空有强壮外表的江湖表演者,他根本没敢和霍元甲比武,在比武之前,早早就向霍元甲认了输,然后如同丧家之犬一般逃开了天津。

这件事情的发生对霍元甲影响非常大,瞬间让他在天津名声大噪起来。

霍元甲挑战英国大力士

而要说到他如何名动全国,我们还得说到他41岁到上海挑战英国大力士的事情。

在他41岁的时候,上海来了个英国大力士,这个英国大力士和之前那个俄国大力士一样,在上海用出了各种不堪的话语侮辱我们、声称要击败我们所有高手,很成功挑起了上海人的怒火。

不过面对着这个大力士,上海的很多人却不敢轻举妄动,因为这个大力士的体型实在太壮了,很多人都怕打不过。


在这尴尬的处境下,正在上海的农劲荪(霍元甲的老板)想到了霍元甲曾经挑战俄国大力士的事迹,于是为了打击英国大力士的嚣张气焰,农劲荪就邀请了霍元甲前往上海挑战英国大力士。

和之前那个俄国大力士一样,这个英国大力士其实也是一个水货,他根本不敢迎接霍元甲的挑战,在比赛之前,早早就收拾包袱离开了上海。

虽然没有真正动手,但是这件事情的发生却也让霍元甲在上海一举成名,慢慢的,他的名声也随之从上海流传到了全国各地。

霍元甲的真实死因

在彻底成名后,霍元甲接受同盟会元老、蒋介石之结拜大哥陈其美邀请建立了精武体操会,为同盟会培养起了武术人才。

而在那件事情之后,名气大增的霍元甲与其徒弟也曾接受过日本柔道高手的挑战。

毫无意外,霍元甲和他的徒弟赢了。


不过在霍元甲赢了之后没多久,他就因为“肺病”发作去世了。

因为刚刚赢了日本人没多久,然后当时为霍元甲治肺病的医生又是一名日本人,所以当时很多人对霍元甲的死因产生了怀疑,觉得霍元甲是被那名日本医生下毒给害死的。

这种说法在产生出来后,在民国时期被广为传播起来。

只是由于没有证据,因此很多人一直以为这个说法是个谣言,没有过多相信。

即便到了现如今,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也仍然认为此说法是个野史传闻,并没有过多相信。


但是这一切质疑,在事实面前都变得苍白起来。

在1989年时,霍元甲的后人们在帮霍元甲转移墓地的的时候,发现了霍元甲的遗骨上有着不太正常的黑斑,这点让他们产生了怀疑,于是他们就专门请人对霍元甲遗骨进行检测,通过检测,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那就是霍元甲确实是被毒死的。

而且因为霍元甲骸骨上有着大量毒素残留,所以还可以断定他是被用慢性毒药毒死的。

通过这些方面,我们可以完全确认那个日本医生就是凶手,毕竟除了那个日本医生,当时可没人能有机会和动机用慢性毒药杀死霍元甲。


孤客生


日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认为“汉倭奴国王”是野史,是中国人为了贬低日本而捏造出来的谎言。

“倭奴国”三个字,第一次出现在史书,是《后汉书》,书中这样记载: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生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

建武中元二年,即公元57年,也就是汉光武帝刘秀驾崩的这年。“倭奴国”派遣使者来大汉朝贺,并称自己是汉朝的臣子。光武帝此事已是日薄西山,但是听说倭奴国跨越重洋前来称臣,还是非常高兴,特意赐他们金印、绶带。

金印上刻着这几个大字:汉委奴国王印。

倭奴国大使拿着这枚金印和绶带,屁颠儿屁颠儿地跑回国内,向他们的国王邀功,并且向周边国家炫耀:“我们倭奴国的名字,那可是大汉天子所赐,比你们这些乡巴佬,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你们最好对我放尊重点,不然叫爸爸打死你们!”

那会儿,能和大汉攀上关系,的确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

尽管,“倭奴”二字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好名字,大概类似于被人骂道:“你们全家都是一米四的下人!”当时的日本人却不以为然,因为他们在找靠山,相对于名声,能活下来才更重要。

自此以后,日本便从扶桑国,成了倭奴国。

被光武帝赐了金印之后,在汉安帝永初元年,即公元107年,倭奴国王派人答谢大汉天子,并且向大汉天子献了贺礼——生口百六十人。

什么是生口呢?就是奴隶。也就是说,倭奴国王为了答谢大汉天子的抬举,献了160名奴隶作为答谢。但是,日本的奴隶为什么叫生口,与“牲口”谐音,则不得而知。

直到唐朝,日本人才反应过来,“倭奴”二字是贬义词,强烈请求大唐天子为他们换一个名字,并私做主张,称自己为日本:

“倭国自恶其名不雅,改为日本。”

日本国内某些地方,甚至还出台了一系列法律,禁止使用“倭国”字眼,并一律以日本代替。可笑的是,在中国国内,依旧称日本为“倭国”,到了明朝,日本国稍微强大了一些,但是明朝的士大夫依旧称他们为“倭寇”。

简而言之:一日为倭,终生为倭。

在日本国内,“倭国”二字,逐渐成为野史传说,几乎没有人相信这是真的。

公元1784年,日本有两个农民在田间耕作时,偶然发掘出一枚金印,金印上还纂刻有几个大字:汉委奴国王。直觉告诉他俩,这并不是普通物,便赶紧上缴给大名。大名见到这枚金印,并没有本着“大和民族至上”的民族精神,把这枚金印给融了或者扔了,而是将其保存下来。

不过,这枚金印的发现,直接击碎了他们存了近千年的自信——遮遮掩掩这么久,竟然还是一群倭奴。

于是,他们拼命掩盖这枚金印的真实性,并捏造出种种借口。

比如说,这枚金印是农民意外发现,怎么会那么巧?金印为蛇钮,非常见形制;汉光武帝怎么会赐给日本人金印等等借口。

日本明治维新之后,一跃成为东方第一大国,曾经作为中国“汉倭奴国王”的不光彩的历史,更是不敢拿出来说了。后来,日本在抗战期间拼命奴化中国、在中国各处发掘古墓,不乏掩盖“倭奴”存在的证据的心态。

受制于考古资料的限制,中国人无法推翻日本人的猜测。“倭奴”也就被当做野史,一直占据日本史学界的主流。

然而,正史就是正史,不管怎么描述,也不会成为野史。

1956年出土的滇王之印改变了人们的认知,它同为蛇钮,且是科学发掘出土,不存在现代人伪造的可能。滇王之印在字体、形制、材质方面,与汉倭奴国王金印,极其相似,直接印证了倭奴金印的真实性。

1958年“晋蛮夷归义侯”印、1990年晋“蛮夷侯印”、1981年“广陵王印”等数枚蛇钮金印的出土,更是让日本史学界无话可说,认定了“倭奴”的真实性。

自此,在日本国内,野史“汉倭奴国王”被证实了。


祗树


坊间皆传民国时期的杜月笙是个流氓枭雄,但对于流氓在何处枭雄在何处,其实很多时候都是一知半解,尤其是这两个词结合在一起的时候。

枭雄其实是对一个人很高的评价,而流氓却又是对人赤裸裸的贬低,在杜月笙来说,很多人对于他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大义方面的坚持、隐忍和选择。

殊不知杜月笙在这方面难得的表现,本身就带着杜月笙可能不会这样、不该这样的潜台词,因为按照现在的道德标准来说他就是一个坏人。

坏在哪?今天笔者就给大家一些板上钉钉的证据。1919年的时候,杜月笙31岁,在当下很多人三十岁的年纪,恐怕而立没有,一无是处倒特别正常。

杜月笙却干了一件让其称霸上海滩数十年的事情,在民国上海滩最大的报纸《申报》上登载了这样一则消息,说是万国禁烟大会将在上海召开。

禁的当然不是当下人们吸的含有尼古丁的普通卷烟,而是鸦片膏,俗称大烟。

会议的组织者和发起人就是英国,英国当时在上海滩有英租界做为根据地,而英租界烟栈土行林立,是整个上海滩甚至长江流域鸦片贸易的执牛耳者。

既然本国政府组织禁烟,英租界当局就不得不响应,首要的就是在万国禁烟大会召开以前,把那些烟栈土行统统赶出英租界。


烟土贸易不同于一般的买卖,这种专利贸易,利润回报率很高,牵涉很多人的饭碗,一旦无以为继,将会敲掉很多人的饭碗。

除了英租界,做鸦片贸易的就属法租界,主持者是杜月笙,参与者是黄金荣、张啸林这些人,但是他们的规模与英租界不可同日而语。

但是英租界整体禁烟,给了杜月笙很好的弯道超车的机会,法租界当局要钱不要脸,什么事情只要给钱都敢干,因此英租界禁烟,成了法租界发展烟栈土行的好机会。

杜月笙就想着把生意揽过来,如何让英租界的烟栈土行顺利搬到法租界,杜月笙的办法很简单,收买英租界烟栈土行大亨、英租界华人总巡捕沈杏山。

两家合一家,沈杏山照样吃份俸禄,但决断权从此收在杜月笙手里,使他成为了整个上海滩最大的鸦片经销商。

自古以来鸦片都是透着罪恶的贸易,杜月笙乐此不疲,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自然是一目了然!


更多详细内容欢迎关注历史三日谈,订阅专栏《透过杜月笙看时代:直面人心》,阅览更详尽的内容哟!


历史三日谈



才疏学浅,可能出现一些谬误还望海涵,欢迎交流与指正

开宗明义——孙尚香,她根本就不叫孙尚香

其实好早前就想着能在知乎发一下这个问题了,但是懒

直到前些天看到被转了1000+次的一条纯属胡扯的说说:

我童年的阴影,石矶娘娘竟然是孙尚香

然后说说下面说什么的都有

当时我就不乐意了,这都什么鬼……

正经的来说说孙尚香的问题吧

一、是否真实存在

正史(即《三国志》,下同)中是出现了孙尚香的,换言之,其存在本身是可以被确定的。只不过没有确切记载其名讳(理由下文具体讨论),所以严格意义上讲,她不一定叫孙尚香,故下文我们称其为孙氏。

孙氏何许人也?正史记载孙坚育育有四个嫡子一个嫡女,而庶女至少两个,即膝下女儿至少三个。其中一人便是孙氏。

孙氏嫁给刘备确有其事,约是于赤壁之战结束后的公元209年嫁过去,三年后(211年)返吴,而她与刘备间是否育有子嗣,正史中并无确切记载,说白了就是,是否只有“夫妻之名”而无“夫妻之实”,很难说,到底有没有子嗣,更难说。

正史中,陈寿没有为孙氏单独立传,这也是某些学者质疑孙氏存在真伪的主要原因,但其实分析一下,不难得出以下几点原因——

1.如果于《吴国传》中立传,那孙氏实是于吴国没有什么实质功绩,不过是一颗受政治婚姻的摆布的棋子,且以古时传统,女子应随夫家,尽管最终归吴,但立传于《吴》始终不妥;

2.如果于《蜀国传》中立传,亦是不妥,因为刘备与刘禅皆没有为孙氏封称号或谥号,而这其实是很严重的一件事,这意味着刘备根本不给她名分,不认她曾是自己的妻妾,而刘禅也不认她曾是蜀国明媒正娶的皇妃,于此,也难以立传于《蜀》中;

3.陈寿其实是不喜欢孙氏这样一个人物的——尽管正史需要作者保持绝对客观,不夹杂个人情感,但人非圣贤,即使贤如司马迁,不照样称刘邦为“沛公”?那么陈寿为何不喜欢孙氏呢?其实很简单,以陈寿的角度去看,孙氏确实是没能达到封建时代一个优秀女性所应达到的标准,毕竟孙氏嫁到蜀国,那(以古时的观点)就是蜀国的人、是刘家的人了,除非刘备休了你,或是刘备驾鹤西去了,否则就算你闺怨再深,就算你娘家吴国多希望你回去,甚至你的这段政治婚姻已经没有任何存在价值了,你都是蜀国人,都是刘家人,你是不能走的。你走了,那你便是无可辩驳的不忠不孝不义之人,这样的人,实在是陈寿的观念所不能接受的(此处原文用词不当,感谢

刘无盐
的指正)。所以综合前两点一起考虑,孙氏这样一个并不算小的角色并没有正式在正史中被立传,而这也是其名讳未被记载的理由之一(另一理由很可能是因其身为女性的性别,纵观整个《三国志》,女性的名字都极少,多是以“某氏”代称)。

二、真实名讳问题

谈及名讳之前,要清楚孙氏亦可称“孙夫人”,取其嫁与刘备为夫人之意,正史中也多次出现“孙夫人”的表述方式。

而除却“孙氏”与“孙夫人”之外,以下名讳皆为演义、野史或戏曲杜撰而来。笔者因实是不了解戏曲,故下文不一一列出,且容我偷个懒吧。

1.“孙尚香”,最为知名的名讳,出自戏曲;

2.“孙安”,出自戏曲;

3.“孙仁”,这个名字是明确出现于《三国演义》中的,是《演》中吴国太的其中一个女儿的名字,虽然没有明确说出“孙仁”即是嫁到蜀国的那个女儿“孙氏”,但从上下文并未出现关于其他女儿的过多描述来推断,应该是指同一人(此处仍略有争议,笔者且按下不表,以免信马由缰);

不过此处有可能是《演》的谬误。裴松之在给《三国志》作注时,曾提到“孙仁”乃是孙坚一个庶子孙朗的别名,即是说,“孙仁”其实是一位男子。

4.“郡主”,此乃《演》中吴国群臣对孙氏的一种称呼;

5.“枭姬”,民间的一种称呼,也见于《演》的毛本中;

6.“灵泽娘娘”,这个称呼连娘娘都出来了,明显是民间的一种称呼方式…

7.“弓腰姬”,切记,“某某姬”一般都是日本人想出来的,这个也不例外,日本根据他们自己对三国的理解,认为孙氏勇武过人,腰间常挂弓一把,故称弓腰姬(日文中“姬”有公主之意),即常有一把弓挂于腰间的公主…

对于这种叫法,大可不以为意,至少笔者是嗤之以鼻的,因为日本对于中国古典名著的相当一部分“解读”都可说是“改编”甚至是“歪曲”(比如《西游记》,从日本人小学演话剧开始,唐僧就都是由女生来演的了,何等胡闹!),

所以“弓腰姬”什么的,我是接受不了的,我不需要一个不尊重我国名著的国家来定义我国著作中的角色,我要是管日本首相叫王二狗刘麻脸李跛子,日本答应么?

8.“石矶娘娘”,这个很可能乃民间的误传,笔者查阅了很久(真的很久……),依然没有查阅到石矶娘娘与孙氏的联系,而关于石矶娘娘的资料,都很一致地指向《封神演义》。反倒是上图中出现的很多解释,都难以考证,尤其是关于孙氏的生卒。孙氏何年生何年死,都是正史中没有出现过的,故上图中所刻内容的真伪,恕笔者实在不敢尽信。

不仅如此,上图还有强行拼凑之嫌,因为其所提及的“水母娘娘”,也根本就不是孙氏。“水母娘娘”的传说虽有两种版本,但均与孙氏毫无关系。

9.“孙仁献”,据《汉晋春秋》记载,“孙夫人者,汉破虏将军坚之女也,名仁献。”上文提到“孙仁”极有可能是孙坚庶子孙朗的别名,那孙夫人叫做孙仁献也是不合理的,哪有儿子叫“孙仁”而闺女叫“孙仁献”的,细思极恐。

三、孙氏的死因

在《演》的毛本中(上文未解释,“毛本”意为毛宗岗所写的《三国演义》,是《演》的另一版本),说孙氏返吴之后,有一次听到谣传,称刘备去世了,孙氏悲痛欲绝,投江自尽。

然而这个版本我们权当故事听听就行了(类似“薛仁贵”的感觉,只是个根据史实杜撰的故事罢了。不了解“薛仁贵”与“薛平贵”之间联系的请自行查阅),因为这种可能性是在微乎其微。理由如下——

1.毛的用意是希望孙氏这一角色能体现封建时期传统女性的贞烈,故而进行改编;

2.东汉末年时,妇女在被休、或丈夫去世后,是允许自由改嫁的,并不一定要对亡夫始一而终、孤独终老。考虑到孙氏返吴之举,以及孙氏很可能与刘备并无子嗣,孙氏为了刘备而投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更何况,孙氏在正史中就是一名女汉子(下文会谈及),不至于为了在那个时代本就不必要的“贞烈”去断送性命。

故而,孙氏理应不是因悲伤过度、追随亡夫投江而死的。换个角度想,如果真的投江了,陈寿自然会在正史中提及,《二主妃子传》中也该录入才是,但正史中,孙氏的生卒始终不明。

综上所述,别说什么孙尚香是石矶娘娘了,孙尚香甚至都不叫孙尚香

最后的最后,还是说一下吧,上文提到过,孙氏是个“女汉子”,这确是正史有所记载的,“才捷刚猛,多有诸兄之风”正是陈寿对于孙氏的评价。

这样一个也算得上举足轻重的女子,竟连名讳、生卒、有无子嗣都未能流传下来,想想也是可惜。不过与其慨叹孙氏的际遇,不如庆幸我们没有生在那样的年代吧,至少在大部分时候,我们还有选择去爱谁的权利……哦当然,前提是你找得到女朋友~


给个老婆饼


历史是处在时间长河上的迷雾中,总是让人看不清楚端倪,历史上的各种传说,究竟是真是假也无从断定,不过如果要说起来,最神奇的应该数历代预言后世的传说了。
这个传说之中,最重要的当属《推背图》。
推背图是唐代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所著的预言后世的图书,相传是李世民为了知晓后世,推断大唐国运的时候,李淳风和袁天罡两个人相互开始语言推算,你一眼,我一语,很快就推算到了数千年以后。
直到袁天罡推了李淳风一下,并说了一句话:天机不可泄露,两个人这才停了下来,而推背书也就停到了第60象。
这个故事颇有一些扯淡的意味,一直以来也认为推背书不过是后人流传下来的说法,但直到得知了真有流传后世的《推背书》,也不由的让人感到惊叹。
我读到推背图的时候,其实已经有很多年了,其中推背书60象中,每象以干支为序号,主要包涵:一个卦象、一幅图像、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共四个部分。书中语言的是后世以后发展很多的重大历史事件。
当然初看的时候,其实根本就不懂其中的含义,但是在结合很多人的解释以后,你会发现,历史上真有不少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
金圣叹在注解《推背图》的时候,曾经就书中所记载的与历史事件结合来看。尤其是对前32象的解释,也得到了历代史学家的公认。
比如第17象 庚辰,对应历史上的澶渊之盟:金圣叹注解:「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第32象中又提到了明王朝灭亡一劫,其中谶语中有一句“五色旗自北而来”,似乎预示这大清王朝入主中原。闯王灭明等等诸多历史事件,同时还暗含了灭三藩等等。
其实后来还有人解读了推背书,其中有不少的事件暗含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抗战的说法,对比中国千年前古人的智慧,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
据说推背图目前仍有17幅图,仍然没有实现,或者无法从现实中找到依据,但根据本书末尾来看,也暗含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说法,预示未来世界重大的变革。

由于推背图的蛊惑性很大,因此在宋代的时候,这本书是一本禁书,虽然如此这本书也并未遭到惊绝,而是很顺利的流传下来,在流传的版本中,也有不同的,如明代抄本有三种,分别收藏在台湾中央研究、台湾中央图书馆以及芝加哥大学,而其他两种则是清代抄本,还有一种就是我们刚刚所说的金圣叹批注的版本,据说这个版本一开始只是清代宫廷秘藏,后来随着八国联军入侵而流传到了民间,至于信不信,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