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猶記得,2018年天貓雙11成交額:

1分鐘超51億!

12分14秒超362億!(超2013年全天成交額)

8小時8分52秒超1207億!(超過2016年全天)

15小時49分39秒超1682億!(超過2017年全天)

24點00分00秒,2135億!

一方面感嘆於全國人民強大的購買能力,另一方面又驚歎於近年來幾個購物節的火爆程度,簡直神話一般。

而最佩服的,莫過於商家們挖空心思的、不能拒絕的、巧妙的促銷活動了。

不得不說,一場雙11都夠營銷人、運營人、文案人認認真真學一年了。

特別是品牌們的那些促銷活動頁面,不管是玩法、形式,還是說法上都非常值得去多看多觀察,絕對是寶貴的知識。

這次老賊專門去扒了扒2018年雙11一些爆款品牌的旗艦店。一起來看看今年他們的促銷文案說法,即學即用。

大夥有沒有想過,你的那些購物選擇、購買決策,真的一定是你所想的那樣——自己理性的精明決斷嗎?

未必,真的未必。滿滿都是套路。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01

價格錨點

價格錨點,在電商應用中經久不衰。

大致意思就是如果你遇到某個商品,第一眼留下印象的價格(或我們第一次決定用某一個價格購買這個商品時的價格) 將在此後對購買這一產品的出價意願產生長期影響。

這個價格,就是 “錨”。

比如原價999,現價399。簡單實用!

這個999就是一個錨定價格,它提升了你對產品本身的價值感知:這個產品質量不錯,值999元。

如果沒有這個錨,只有現價399元,那就會讓人覺得這個產品相對廉價,也沒有打折的驚喜。

有人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把消費者分成兩組,分別問一種消炎藥值多少錢。

第一組:你覺得這盒消炎藥多少錢?然後結果是,大部分人估價50元左右。

第二組:你覺得這盒消炎藥價格是高於還是低於500元?然後結果是,即使第二組所有人都覺得這個感冒藥不可能要500元,但是他們仍然估出了不合理的高價格:200元。


在這裡,第二組消費者被問的這個 “500元” 就是一次錨定,它讓消費者對產品的估值提高,潛移默化。

通過利用價格錨點,或者利用產品價格對比來製造一種相對值,既獲得了消費者對產品價值評估的認可,也更能促使下單購物。

這在雙11各品牌活動頁面中處處可見。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美的價格對比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戴森捲髮棒直接來個“前後夾擊”


02

價格均攤

當消費者碰到心儀的商品,準備加入購物車的時候,她可能開始要算賬了,也許她會覺得這個東西好像有點貴。這個時候你不妨幫她去算個賬。

品牌喜歡把價格進行均攤,把看起來有點貴的價格,分攤成更小的呈現方式,使商品看起來非常划算。

可以把價格除以使用天數,算出一天多少錢,讓他感覺划算。也可以去除以數量,或者次數。

比如一個洗碗機2800元,幾乎和冰箱價格一樣了。當你告訴消費者一天只要1.5元,就能從油膩的廚房裡解放出來,她可能就不會再因為價格而擔憂了。

這招現在賣課的非常喜歡用,把 199 塊錢一年的課,分攤成 5 毛錢一天。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百雀羚面膜買3送4,直接寫出單片僅1.82元,這樣的均攤直接讓你忽視了買3件得花更多錢。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維達紙巾就更厲害了,直接加量6包不加價,均攤到一抽不到2分錢。


03

捆綁損失

很多賣電腦的品牌會說 “買3999元電腦,送耳機、送高檔鼠標墊、送免費1年上門維修”,而不是把耳機、上門維修等價格都陳列在3999元裡!

同樣是花3999買了這一堆產品和服務,為什麼要把某些部分說成是 “免費” 的?

這其實就是在捆綁損失。

如果把所有的成本折到一起,讓你一次支出3999,就不會感覺在為多個東西多次支出(為電腦支出3000,為耳機支出200,為維修支出200……),讓你產生損失減少的錯覺。

花一筆錢得幾樣東西,而不是殘忍的讓你掏幾次錢。這就是差別。

無數商家都會說 “包郵”,而不是說 “總共100元,其中衣服你花了85,郵費15元。”

同樣,如果把 “利益分散”,消費者感知到的 “利益” 也會增加。品牌們會千方百計地捆綁損失,同時又分散利益。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所以,每年雙11時,大家不會說 “賣給你了一大推套裝,其中包括電腦鼠標等”,而是說“買電腦,送鼠標耳機,送高檔鼠標墊和維修”。

就像泰勒在《營銷科學》雜誌中發文說的:“別把聖誕禮物放在一個盒子裡”。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雅詩蘭黛,購買直接享 “隨行16件禮”,一方面把這些產品都捆綁在一起,減少消費者的價格損失感;

另一方面也最大化分散了利益,感覺好處多多,其實羊毛不也出在羊身上。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百雀羚直接 “買1套享2套”,列出詳細套裝,感覺超級划算有沒有?

04

損失規避

損失規避心理,是指人們面對類似數量的收益和損失時,認為損失更加難以忍受。比起收益帶來的快樂,我們更在意損失帶來的不快樂。

當決定自己的收益時,人們傾向於規避風險。而當人們面對損失時,一個個都變的極具冒險精神,都是尋求風險的冒險家。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1)100%的機會獲得10000元;

2)70%的機會獲得30000元,30%的機會會一無所獲。

你更傾向於1還是2 ?

我猜更多人願意選擇豪無風險地獲得10000元,而不會選擇有70%的機會賺到30000元,因為30%的可能啥都沒有,這損失太大。

所以,現在常見的營銷方式有2種,一種叫建立美好未來,就是不斷給你創造各種獲利的機會,讓你不選擇就感覺會損失很多。

而另一種比較直接,叫不斷強調損失。就是不斷告訴你不選擇的後果,你會失去很多,典型的就是恐懼營銷。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經常看到商家會通過搶購和限時優惠,讓你覺得如果不參與這個促銷,就失去了一次機會。而這種 “失去感” 會促使你想盡辦法迅速下單。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巴拉巴拉童裝告訴你 “實付金額滿600元,前1111名就送2020年全年童裝”,你購買沒滿600元,或者下手太慢都可能會和這個超級福利失之交臂。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雅詩蘭黛一方面各種獲利機會提供給你,一方面告訴你 “罕見的減價力度 錯過等一年”、“套裝平時不減價 減起價來自己都怕”。


05

沉沒成本

人們在決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不僅是看這件事對自己有沒有好處,也看過去是不是已經在這件事情上有過投入。

我們把這些已經發生且不可收回的投入,如金錢、時間、精力、形象等稱為 “沉沒成本”(Sunk Cost)。

比如吃飯消費了160元,得知滿200返30時,你是不是覺得應該再點40塊錢的東西?這就是策劃者對於沉沒效應的利用。

而沉沒成本在雙11中更是無處不在,典型的就是付定金、各種滿減券。當付出了更多的精力、關注和成本的時候,我們就更願意在之後購買。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海爾冰箱直接推出:雙11前購買1元預約,就送199元刀具6件套、2次4999元彩電抽獎機會、還可以加入海爾會員贏999元紅包,這一切都是在讓你投入沉沒成本,真是夠拼!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三隻松鼠階梯式滿減券,你會一步步沉沒進去,一不小心就買買買最後買到了400元。


06

社會認同

《影響力》書中提到的 “社會認同原理”,指的是,人在群體中的行為往往會受到他人影響,甚至會根據周圍人們的反應作出相應的反應。

科學家認為,這種內化的群體行為就是我們所稱的社會學習,從我們很小的時候開始,當看到團體成員做某件事情,大腦就會因為我們跟從了他們的腳步而獎勵我們。

這也就是從眾。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從眾心理還有一種降低損失的自我暗示,如果不從眾,感覺會損失什麼。

比如出去吃飯,大家都會認為門店外排隊長的肯定好吃;天貓裡 “按銷量排行” 的商品性價比一定最高;雙11裡 “暢銷多少萬份” 會讓你更願意掏錢。

商家營造並宣傳 “熱銷” 的現象,往往就會帶來最終的熱銷結果,這也是促銷時常見的方法。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美的小型電飯煲單店爆售1049000臺!簡直就是給消費者的一劑強心針。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百雀羚精華霜累計爆賣25.7萬+瓶!而且雙11已預訂35000+瓶。有這樣的數據,不用都可惜!



07

心理賬戶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越來越的打折活動都會說 “滿1000減200” 而不是 “1000元,打8折”?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滿減策略為什麼大行其道?這裡就要說到用戶心理賬戶這個東西了。


假設有以下2種情境:


1)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1000元、回到辦公室,又發現抽獎中了200元。

2)你某天因不小心剮蹭,修車花了800元。

這兩種情境下,你覺得哪種情境你更能接受?應該是第一種,而實驗結果也是這麼證明的。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往往會為收益和損失設置不同的 “心理賬戶”,並且習慣用不同的方法來看待不同的 “心理賬戶”。

修車花費是在我們心裡的 “意外損失賬戶”裡,這時800和1000差異沒有那麼大,給我們帶來的損失痛苦差不多。

而中獎是在我們心裡的 “意外收穫賬戶” 裡,200元要比0好太多,無疑會給我們帶來更多正向刺激。

同樣,滿減策略也是用了這個原理。一件商品打8折,1000元的東西付出800就能買到,差異貌似沒有這麼大。

但是如果是滿1000減200,就感覺是自己已經付出了1000塊,然後又額外收穫了200元。

這是兩個不同的心理賬戶,讓消費者覺得自己獲得的優惠更多。微小的差別同樣不可忽視。


扒一扒雙11爆款品牌賣貨文案,滿滿都是套路



包括雙11那些無處不在的滿減券、抵用券、無門檻優惠券等,你一旦領到,也會把這些歸納為“意外收穫賬戶” ,你絕不會願意把這些浪費掉,用掉才會更爽。

還有例如同樣一件標價2000元的衣服,如果是給自己買可能覺得貴,捨不得買,但如果是送給心愛人的生日禮物,可能就會毫不猶豫地買了。

這也是因為用戶把這兩類支出歸到了不同的 “心理帳戶”,衣服買給自己是 “日常衣物支出”,但是買給心愛人則會歸為 “情感維繫支出”,顯然大多數人會更捨得為後者花錢。

細細想來,這也是影響你決策判斷的一個大殺器啊。

以上。

總的來說,一場雙11下來,不管是營銷、運營,還是文案,可以模仿借鑑的地方有太多,而且是可以去像素級模仿。

畢竟,就算你花幾萬元上一次MBA課,也不能全程近距離看到一場銷量幾千億的項目。

這裡,老賊僅僅只是從幾點角度分享了冰山一角,算是拋磚引玉。大家可以從這個幾千億的項目中各取所需,整理分類,雙11做的貢獻就權當交學費了。

文 | 木木老賊(公眾號ID:mumuseo)

關注木木老賊,新媒體營銷運營更輕鬆,給你看得見的能力提升和啟發。持續生產新鮮有料的新媒體運營、營銷妙招、文案進階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