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今日看點: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微史長城,今天給大家聊的是張居正扳倒高拱上位的故事。古今中外,仕途中人最在乎的一點無非是官場排名。隆慶元年時,內閣有六名成員,這其中徐階是首輔,高拱按資歷來講是排名第四的閣臣,張居正則是排在最後一名的閣臣。高拱在較量張居正之前,事實上存在著與其他排名較前的同僚較量的一個過程。這樣的較量驚心動魄,很能體現仕途的殘酷性。我們細看高拱的挑戰史,正是應驗了那句老話:與人鬥,其樂無窮。高拱無疑是樂在其中的。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隆慶皇帝

應該這麼說,徐階去後,高拱以自己是新帝肺腑之臣自居,開始了在內閣中上位為首輔的舉動。但在當時,高拱並不佔很大的優勢。因為他雖然自以為是隆慶皇帝的肺腑之臣,可在徐階去後,隆慶皇帝(穆宗)還是任命資深閣臣李春芳為首輔。並且除李春芳外,其他閣臣的實力也不容小覷。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徐階

在閣臣中像張居正也不是等閒之輩。在組織派系中,張居正是親徐階派的。當嘉靖皇帝去世時,時為內閣首輔的徐階和張居正一起商量共同寫就嘉靖遺詔,並未通知高拱,這是高張之所以走向不和的原因。高拱要想問鼎首輔,按正常官場資歷或者說程序而言,實在是希望不大。但作為一個自負之人,他又想快速達成自己的目標。由此,高拱開始了驅逐行動,藉助他和隆慶皇帝的特殊關係,將對他有威脅的閣臣們排擠出去,以求儘快上位。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張居正

高拱的排擠行動遵循由易及難的原則,先從新晉閣臣趙貞吉開始。趙貞吉是嘉靖十四年的進士,隆慶初在宮中擔任直講,和高拱一樣都是帝師。隆慶三年(公元1569年),趙貞吉在徐階去位後進入內閣,也稱得上是老資格的閣臣了。趙貞吉在內閣掌管都察院,相當於現在檢察院院長職務,而高拱在內閣兼任吏部尚書,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部長,兩人權力高度集中,趙貞吉對高拱又不以為然,稱高拱“久專大權,廣樹眾黨”,高拱自然是要除之而後快。他指使自己的門生、吏科都給事中韓楫上疏彈劾趙貞吉,逼迫後者上乞休疏。而隆慶皇帝在權衡利弊後,選擇棄趙保高,趙貞吉終於被趕走了。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趙貞吉

其實在趙貞吉去位之前,另一個閣臣陳以勤目睹同僚間爾虞我詐,自己卻無法作為,便在隆慶四年(公元1570年)向皇帝連上四疏請求告老歸鄉。這樣,在隆慶朝的閣臣中,高拱最有分量的對手只剩下首輔李春芳了。李春芳原為次輔。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徐階去後,五十八歲的李春芳繼徐階升任為首輔,由此成為高拱的重點攻擊對象。隆慶五年,給事中王禎在高拱的暗示下,上疏指責李春芳,高居相位之後,就罔顧親人,是為“不忠不孝”。 李春芳在高拱的道德壓制下,不得不五上乞休奏疏求去。由此,高拱的又一重量級對手從內閣中消失。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殷士儋

李春芳之後是大學士殷士儋。此人比較猛,不似李春芳等人委曲求全,富有鬥爭精神。他雖然和高拱一樣,曾做過裕王的老師,卻並不因此討好高拱,故而長期得不到提拔。隆慶四年,直到李春芳去職後,他才任文淵閣大學士。所以當高拱將目標對準他,指使門生韓楫彈劾他時,殷士儋終不能忍,和高拱在內閣當場爆發了。只是殷士儋的魯莽行為適得其反,隆慶五年十一月,他被逐出內閣,成為高拱大棒之下的又一犧牲品。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高拱

應該說在較量的最初階段,高拱是佔優勢的。因為在當時的內閣裡,張居正其實再可無結盟的對象。在徐階退隱的背景下,張居正也是隻單影薄。只因張居正採取了這樣一個策略,才最終鬥敗了高拱,那就是聯手敵人的敵人,各取所需,同時增加自己的勝算。張居正觀察到,司禮監秉筆太監馮保與高拱結怨頗深,是謂可以聯手的敵人的敵人。而隆慶皇帝病入膏肓,高拱可以倚重的力量正在逐漸消失。如何在仕途危局中破局、做局進而構築一個有利於自己的局面,高拱做得不如張居正老到。或許我們在這裡還要重點介紹一下馮保。因為高拱不僅是敗在張居正手裡,其實也是敗在馮保手裡。在他和馮保的前史中,其實已經隱含著將此人往張居正那方力推的因素。這是高拱為人、為官最終失敗之所在。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馮保

隆慶元年 (公元1567年), 高拱推薦御用監的陳洪為司禮監掌印太監,這是內府之中的最高職位,按道理原本應該由秉筆太監馮保來遞補的,高拱卻打破常規,有意打壓他。甚至在陳洪被罷免後,高拱仍不讓馮保去掌司禮監印,而是推薦了另一個叫孟衝的人上位。由此馮保和高拱結怨。張居正聯手馮保,是因為他們有共同的敵人高拱以及各自的利益追求。馮保想上位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張居正也想成為內閣首輔,如此而已。

但高拱卻不明白這些。他高高在上,麻痺大意,聽任張居正和馮保結盟。但是在先皇駕崩之後,張居正和馮保製造了一份隆慶的“遺詔”。遺詔公佈後第二天,兩宮傳懿旨稱:孟衝不認字,事情不好辦,司禮監讓馮保來掌印。高拱這才明白過來,後悔也來不及了。馮保升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後,高拱立刻展開反擊。雖然高拱從人身和制度兩方面入手對馮保發起攻擊。但高拱糊塗就糊塗在事已至此,他居然還看不清張居正的真面目,甚至派心腹韓楫將此事密報張居正,意思是他要和張居正共同驅逐馮保,罷黜司禮監的權力,以做到集權於內閣,共建不世之功。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張居正故居

那麼,張居正怎麼反應呢?他將計就計,一方面和韓楫虛與委蛇,另一方面緊急聯絡馮保,要他採取對策。張居正的高明之處在於接下來,他和馮保設計了一個引蛇出洞的橋段,藉以激怒高拱,使得他禍從口出,釀成大錯,以為其所利用。高拱上疏被駁回之後,上面是馮保用年僅十歲的萬曆皇帝口吻寫下的:照舊制行。由此高拱沒過大腦的來了句:安有十歲天子而能自裁乎?,這下被馮保抓住了機會,直接篡改原話,並且向萬曆皇帝說,高拱說你不能決事,這可是欺君的大罪。萬曆皇帝直接當場暴走。

和張居正較量的高拱,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禍從口出從此跌落泥潭

萬曆皇帝

總結

而這句話傳開後,高拱的仕途已然走到盡頭。隆慶六年六月十六,在神宗即位六天後,兩宮太后與萬曆小皇帝聯名頒旨罷黜內閣首輔高拱。高拱就這樣黯然離去。不過仕途雖已結束,高拱卻還有話說。他歸家後,發憤著書立說,寫了《病榻遺言》等書。《病榻遺言》其實是一部政治回憶錄,是高拱對自己與張居正較量經過的一次總結。在這本書裡,高拱是己而非張,很有事後諸葛亮的感覺,當然高也藉此抒發了自己失意之後濃濃的仕途惆悵。萬曆六年七月初二(公元1578年8月4日),高拱病卒,享年六十六歲。他的一生,可謂與人鬥,其樂無窮,其哀亦無窮。其人生況味,一言難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