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寧城北有個漢墓群

濟寧城北有個任城王漢墓群

很多生活在濟寧的人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也沒去過的地方就是任城王漢墓,也就是所說的蕭王莊漢墓群,因為緊鄰蕭王莊,故得名而來。別小看這裡,這裡的漢墓群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就是在濟寧心酒廠北任城大道北側,緊鄰傳染病醫院。估計現在去的話門票應該在10元到15元之間,價格不貴,去的時候最好邀上幾個好友,一個人去的話有點“冷”,就怕突然有人拍你的肩膀或者後背(嘿嘿,小膽的也就算了。)

購得門票進去,甬道狹長,路面是老青磚,旁有耳室。隨著不斷的深入,越發有點陰涼,遠遠望去,有一個亮著燈的棺槨,黑色的棺木,血紅色的紋理。而棺槨前方的“金縷玉衣”則是後期拼接而成,據說當時挖掘的時候發現殘存的玉片。圍繞棺槨走一圈會發現有圓形墓道,墓室上的石頭有不同的漢字,據說是當時建設墓室的時候各個地方捐獻的石頭,石頭上都刻有地方和名字,以便記錄誰進貢的墓石。書體為民間隸書,風格徑直率真,挺拔道勁,乃東漢通俗隸書之典型作品,對研究我國古文字的發展演變和書法藝術具有重要的價值

墓葬為磚石結構,由道、耳室、雨道、前室、後室、迴廊、題湊石牆等部分組成,佔地面積達700餘平方米。墓道坡狀,殘長23米,墓道兩側各設耳室,分別放置車馬、庖廚器,為廄、廚庫。墓室四周用黃腸石做題湊,內用磚牆分室。前室為“明堂”,放置供饗用器,後室為“正寢”,放置棺槨,墓主人著銀縷玉衣入葬。迴廊象徵便房(偏房),繞前後室一週。

據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分析,墓葬年代應在東漢前期,墓主人當是東漢任城國始封王孝王劉尚。其系光武帝劉秀之孫,此身份享用該墓形,正符合史書記載的西漢諸侯王“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的正藏”和“外藏槨”葬制系統。不過這種葬制,到東漢時期已隨著建築材料的變化而發生變化,但萬變仍不離其宗。因而,該墓對研究漢代諸侯王莽制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的價值。雖曾被盜掘,但仍出土不少文物,其中三件玉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尤為重要的是題湊石牆上鐫刻近800處題記,約4000字,在我國漢代考古中實為空前發現。

目前對外開放的就是一出墓葬,作為漢墓群來說,相信周邊還有不少的正規的文物。據周圍村民將,當時周圍有大的土堆有九座,老百姓稱為“九女墳”,又稱“九女堌堆”。我們目前看到的也就是一座墓葬。據傳是當時1992年到1995年間,經上級主管部門搶救性發掘,出土部分文物,確定為任城王漢墓,於是修復開放,從而再現了東漢任城國王陵寢地宮的壯麗景象和豪華墓室的建築形制。

由於歷年來人為和自然破壞,九堌堆大部分已被夷平,現存四個

(編號1-4號墓)。1號墓封土最大,高10米,直徑50米,墓室已被髮掘;3號墓封土高6米,直徑30米,1970年墓室遭局部破壞,曾出土青銅器和漢白玉俑;4號墓封土幾近夷平,“文革”期間,墓室慘遭破壞,曾出土一批青銅器、陶器和玉衣片等;2號墓封土高8米,直徑40米,現保存較好。從封土規模出土文物,特別是1號墓發掘資料看,該基群當是東漢任城國王及其配偶的墓葬,即東漢任城王基。

自古以來有種說法,天下漢碑半濟寧,這處漢墓群的發現挖掘和開發,有力的證明了濟寧文化的厚重和悠遠。像這樣的漢墓群在濟寧還有不少,比如嘉祥的清涼寺漢墓群,長溝的趙王堂村漢墓群以及嘉祥的武梁祠漢碑館,種種跡象表明山東濟寧這篇歷史文化的悠久,只不過文化的傳承令人堪憂。

在蕭王莊漢墓群和一位當天值班的保安聊天,保安告訴小編,為什麼濟寧嘉祥這麼多漢墓的原因。原來以泰山為首的龍脈,龍頭是泰山,龍的身軀自東到西到達濟寧地區,也就是一個山脈或者一個風水走向,而到了濟寧任城王漢墓,則是處於龍尾處,龍尾搖擺決定了這裡的是上佳風水保底,只不過風水先生怎麼也沒有想到,原來最大的風水不再地形不再山脈,而在人的修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