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城北有个汉墓群

济宁城北有个任城王汉墓群

很多生活在济宁的人都不知道或者知道也没去过的地方就是任城王汉墓,也就是所说的萧王庄汉墓群,因为紧邻萧王庄,故得名而来。别小看这里,这里的汉墓群可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实就是在济宁心酒厂北任城大道北侧,紧邻传染病医院。估计现在去的话门票应该在10元到15元之间,价格不贵,去的时候最好邀上几个好友,一个人去的话有点“冷”,就怕突然有人拍你的肩膀或者后背(嘿嘿,小胆的也就算了。)

购得门票进去,甬道狭长,路面是老青砖,旁有耳室。随着不断的深入,越发有点阴凉,远远望去,有一个亮着灯的棺椁,黑色的棺木,血红色的纹理。而棺椁前方的“金缕玉衣”则是后期拼接而成,据说当时挖掘的时候发现残存的玉片。围绕棺椁走一圈会发现有圆形墓道,墓室上的石头有不同的汉字,据说是当时建设墓室的时候各个地方捐献的石头,石头上都刻有地方和名字,以便记录谁进贡的墓石。书体为民间隶书,风格径直率真,挺拔道劲,乃东汉通俗隶书之典型作品,对研究我国古文字的发展演变和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价值

墓葬为砖石结构,由道、耳室、雨道、前室、后室、回廊、题凑石墙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达700余平方米。墓道坡状,残长23米,墓道两侧各设耳室,分别放置车马、庖厨器,为厩、厨库。墓室四周用黄肠石做题凑,内用砖墙分室。前室为“明堂”,放置供飨用器,后室为“正寝”,放置棺椁,墓主人着银缕玉衣入葬。回廊象征便房(偏房),绕前后室一周。

据墓葬形制、出土文物分析,墓葬年代应在东汉前期,墓主人当是东汉任城国始封王孝王刘尚。其系光武帝刘秀之孙,此身份享用该墓形,正符合史书记载的西汉诸侯王“梓宫、便房、黄肠题凑的正藏”和“外藏椁”葬制系统。不过这种葬制,到东汉时期已随着建筑材料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但万变仍不离其宗。因而,该墓对研究汉代诸侯王莽制的发展演变,具有重要的价值。虽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不少文物,其中三件玉器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尤为重要的是题凑石墙上镌刻近800处题记,约4000字,在我国汉代考古中实为空前发现。

目前对外开放的就是一出墓葬,作为汉墓群来说,相信周边还有不少的正规的文物。据周围村民将,当时周围有大的土堆有九座,老百姓称为“九女坟”,又称“九女堌堆”。我们目前看到的也就是一座墓葬。据传是当时1992年到1995年间,经上级主管部门抢救性发掘,出土部分文物,确定为任城王汉墓,于是修复开放,从而再现了东汉任城国王陵寝地宫的壮丽景象和豪华墓室的建筑形制。

由于历年来人为和自然破坏,九堌堆大部分已被夷平,现存四个

(编号1-4号墓)。1号墓封土最大,高10米,直径50米,墓室已被发掘;3号墓封土高6米,直径30米,1970年墓室遭局部破坏,曾出土青铜器和汉白玉俑;4号墓封土几近夷平,“文革”期间,墓室惨遭破坏,曾出土一批青铜器、陶器和玉衣片等;2号墓封土高8米,直径40米,现保存较好。从封土规模出土文物,特别是1号墓发掘资料看,该基群当是东汉任城国王及其配偶的墓葬,即东汉任城王基。

自古以来有种说法,天下汉碑半济宁,这处汉墓群的发现挖掘和开发,有力的证明了济宁文化的厚重和悠远。像这样的汉墓群在济宁还有不少,比如嘉祥的清凉寺汉墓群,长沟的赵王堂村汉墓群以及嘉祥的武梁祠汉碑馆,种种迹象表明山东济宁这篇历史文化的悠久,只不过文化的传承令人堪忧。

在萧王庄汉墓群和一位当天值班的保安聊天,保安告诉小编,为什么济宁嘉祥这么多汉墓的原因。原来以泰山为首的龙脉,龙头是泰山,龙的身躯自东到西到达济宁地区,也就是一个山脉或者一个风水走向,而到了济宁任城王汉墓,则是处于龙尾处,龙尾摇摆决定了这里的是上佳风水保底,只不过风水先生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最大的风水不再地形不再山脉,而在人的修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