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升級須實體經濟與科技並舉

新華社濟南11月6日電(記者陳灝 王志 袁軍寶 蕭海川)《經濟參考報》11月6日刊發題為《產業升級須實體經濟與科技並舉》的報道。文章稱,在當前產業技術變革、全球經濟增長乏力與中國經濟轉型的歷史性交匯期,我國經濟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日前在山東濟南舉行的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聚焦主業實業 爭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平行論壇上,專家和業內人士集聚一堂,就聚焦主業實業、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相關話題進行交流。他們認為,實體經濟仍是未來依靠,強化科技支撐、做精做強做“綠”製造業,是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實體經濟仍是未來依靠

“現在我們總喜歡說第三產業佔比有多高,但實體經濟還是根本。”在談到經濟重心時,中國建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宋志平如是說。

宋志平認為,我國14億人口的市場不可能都靠國外的大供應商來供應。要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發展實體經濟是現實需求。與此同時,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製造業大國,包括“一帶一路”倡議在內的建設,都必須有製造業、實體經濟做基礎。實體經濟必須做好、好上加好。

产业升级须实体经济与科技并举

↑第三屆中國企業改革發展論壇“聚焦主業實業 爭當高質量發展主力軍”平行論壇會場。記者 郭緒雷 攝

“新中國成立70年來,實體經濟一直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體。”國務院國資委秘書長彭華崗也認為,實體經濟為我國綜合國力和競爭力的增強奠定了堅實的產業基礎。建國初期,我國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建立起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產業分工,產業經濟規模得到顯著提升;如今,中國製造加快走向“中國智造”,在航天、高鐵、核電、移動通信等重要領域躋身世界領先位置。

彭華崗說:“實踐充分證明,我們依靠實體經濟創造了輝煌的過去,也必將依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

“我的血裡流著柴油,我們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圍繞發動機的變化、心無旁騖攻主業,即便搞了一些副業,也是為了相得益彰地支持主業。”在山東重工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譚旭光眼中,製造業企業對實體經濟不僅要不離不棄,還要高度聚焦。

他說,房地產行業形勢大好的時候,山東重工濰柴集團的老廠區有著800多畝閒置土地,但濰柴從沒有想過要蓋房子。“儘管山東重工旗下的濰柴集團收購了意大利的法拉帝遊艇,但那也是因為世界上最先進的發動機都在遊艇上,收購遊艇生產企業是為了服務發動機板塊。”譚旭光說。

把大路貨做出高品質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重在製造業,也難在製造業。與會專家和業內人士建議,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目標,以智能製造為主要方向,持續向高端化邁進,切實把大路貨做出高品質。

“沒有好的產品和技術肯定是不行的。”中國一汽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徐留平以一汽旗下的紅旗轎車產品舉例說,一汽集團對產品的要求是“讓消費者第一眼就被強烈吸引”。他說,一汽集團以此為標準,不斷提升產品和服務的品質。今年1到9月,一汽集團紅旗的銷售增長將近300%。

彭華崗認為,面對新一輪的產業變革,誰抓住了創新,誰就能有主動權。要加快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著力加強合力創新,加強知識產權的保護和應用,推動創業成果產業化,使創新成為實實在在的產業活動。

同時他提出,大力倡導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價值觀,引導企業員工樹立匠心、嚴謹認真,塑造更多的中國品牌,實現中國製造業真正的革命。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培根從製造業的生產層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議:一是“數據驅動”,將數據貫穿到企業的一切活動、一切過程、一切產品中;二是“軟件定義”,以軟件提升產品和製造過程;三是“虛實結合”,通過數據的收集加工處理,提高研發、產品、服務。尤其是裝備製造業,以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混合現實技術,意義重大。

李培根還提出,企業要“整體聯繫”、有系統觀。他說,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從更大的系統上看問題。今後企業從產品到企業的宏觀戰略,都應該放在一個更大的系統來考慮。

要區塊鏈 也要水泥廠

“即便是高鐵,每一個橋墩子也都是水泥做的。”宋志平說,沒有落後的行業,只有落後的企業和落後的技術。讓傳統產業高端化、綠色化,才最符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

宋志平笑言,現在一些人聽到水泥就撓頭,覺得是汙染環境的產業,但其實現在的水泥企業都是“花園工廠”。“今天我們要綠水青山,需要區塊鏈也需要水泥產業。”他說,綠水青山不是把實體經濟都關掉後的綠水青山,而是用科技和技術達到的綠水青山。

“選好一個人,放權不干擾。”徐工集團工程機械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民說,企業家對實體企業發展的作用至關重要,股東尤其是國有股東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讓企業家“一根筋”地、心無旁騖地幹好一件事,培養更多“一輩子幹一件事”的企業家。

宋志平指出,當前國企改革還需要解決財富和分配的問題:要把一部分財富給經營者,還要把一部分財富給骨幹和員工,這樣企業才能真正有活力。他說,根上是要讓企業家有積極性,讓技術人員有積極性,讓經營者和員工有積極性。沒有這三個積極性,國有企業的改革就很難深化。

一些企業家也對為企業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提出了意見和建議。如,譚旭光表示,希望政府部門能真正當好“店小二”、做好“保姆式”服務;宋志平說,希望能讓企業真正變成所有者、經營者、員工共享的平臺,成為他們實現理想的基石。(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