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光谷”誕生記


“小光谷”誕生記


武漢光谷因“光”而興,漢川市馬口鎮則因“光谷”而興,被人們稱為“小光谷”。

去年,以馬口鎮為中心,漢川光通信產值達到46.3億元。這裡集聚了生產光纜、護套、纖膏、鋼鋁帶、光通信電子元器件等20多家光通信配套企業,為武漢光谷的烽火通信、長飛光纖、華工科技、光迅科技等企業,以及華為、中興等全國知名通信企業提供配套服務。

馬口鎮黨委委員、副鎮長蔡曉軍在接受支點財經記者採訪時表示,爭取通過5年努力,使馬口光通信產值超過100億元。

馬口是如何成為“小光谷”的?百億計劃又將如何完成?


嗅到商機


馬口能夠成為“小光谷”,裡面有著轉型的故事。

上世紀80年代,通過計算機程序控制電話接續的程控電話,開始在我國興起,它具有接續速度快、效率高、聲音清晰等優點。從90年代起,程控電話進入千家萬戶。

由於程控電話的通信傳輸需要用到大量銅線電纜,不少馬口人從中嗅到了商機,開始生產電纜及相關配套產品。

最高峰時,馬口生產電纜及配套企業達40多家。成立於1993年的湖北康泰塑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康泰塑料”)便是其中之一,主要為電纜企業配套生產銅線上的絕緣材料護套,從中掘到了“金”。康泰塑料董事長方丁介紹,那時做得好的話,公司年銷售收入接近1000萬元。

1995年成立的湖北楚天通訊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楚天通訊”),主要為電纜企業配套生產起屏蔽和支撐作用的鋼鋁帶,一度還到武漢設立了辦事處和工廠。

“我們那時的年銷售收入也有大幾百萬元。”楚天通訊總經理祁紅義回憶道,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小日子過得還不錯。

不過,進入新世紀後,危機正悄然來臨。

程控電話的通信傳輸主要靠銅線電纜,傳輸距離只能達到100米,更長距離需要通過中繼站延續信號,解決信號衰弱問題還要增設信號放大器。

此時,起源於武漢光谷、傳輸性能更好的光纖通信技術逐漸成熟,長飛光纖、烽火通信等光通信企業也成長起來。

2004年,北京電信規劃設計院在一次電纜改造會上首次提出“光進銅退”,後被原中國網絡通信集團(2009年與中國聯合通信有限公司重組合並)寫入本地網建設指導意見中。所謂“光進銅退”,即用光纖代替銅線電纜的一項工程。

如此一來,馬口的這些電纜及配套企業,日子也就沒那麼好過了。


“小光谷”誕生記


成就“小光谷”


轉型迫在眉睫。

好在,這些電纜企業在通信領域積累了一定基礎,從電纜轉向光通信產業也就自然而然。

湖北楚天電纜實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楚天實業”)原是電纜生產企業,在此過程中逐步改做光纜;康泰塑料從電纜護套生產企業,轉型成了光纜護套生產企業;楚天通訊也是如此,開始生產適用於光纜的鋼鋁帶。

此時的光谷,已是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發生產基地。以長飛光纖、烽火通信為代表,光谷企業生產的光纖光纜,佔據全國市場份額的50%、全球市場份額的10%左右。

馬口距離光谷僅60多公里,企業家們希望藉助光谷優勢,讓當地的光通信產業駛入“快車道”。

如何才能傍上光谷的“大腿”呢?依靠之前多年合作的人脈資源,馬口的這些企業很快就與長飛光纖、烽火通信牽上了線。

楚天實業開始為長飛光纖代工生產光纜,康泰塑料和楚天通訊成了長飛光纖以及烽火通信的配套供應商。

“依託長飛光纖和烽火通信,我們的規模越做越大。”方丁和祁紅義一致說道,他們也給我們帶來了品牌效應,並收穫了更多新客戶。

的確,後期楚天實業還與華為、中興等全國知名通信企業建立了配套合作關係;康泰塑料和楚天通訊,則發展了富通集團、中天科技、凱樂科技等客戶。


“小光谷”誕生記


與此同時,他們的產能規模和銷售收入也在不斷擴大。

楚天實業的年產光纜能力,從450萬芯公里躍至1500萬芯公里;年銷售收入從幾千萬元,增加到了6億多元。

康泰塑料的護套產能,從每天的20噸升至120噸;年銷售收入從約2000萬元,提升到了3億多元。

楚天通訊的鋼鋁帶產能,則從每天的4噸升至40噸左右;年銷售收入也從數百萬元,上升到了1億多元。

不僅如此,藉助光谷優勢還讓馬口催生出更多新的光通信企業。

陳林是康泰塑料的股東之一,曾任公司總經理。因為看好光通信產業的發展,他於2006年單獨成立湖北拓普聚合體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湖北拓普”),也是做光纜護套。

“因為已經形成集群效應,客戶拓展基本沒費勁。”陳林對支點財經記者說,“我們在光通信蓬勃發展時抓住了機遇,又依託光谷讓馬口成為了 ‘小光谷 ’。”

湖北拓普很快成長起來,並在四川、廣東、江蘇建立了工廠,2014年還被大型央企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併購,湖北拓普由此變身為中廣核(湖北)拓普新材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廣核拓普”),陳林擔任董事長。他透露,目前中廣核拓普年產護套約8萬噸,去年銷售收入為7.5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中廣核拓普和康泰塑料,在光纜護套企業裡分別排名前兩名。

“我很高興中廣核拓普是從康泰塑料走出來,因為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馬口光通信產業的話語權越來越強。”方丁頗為激動地說,除我們兩家外,後期馬口還新增了3家光纜護套生產企業,年銷售收入也有數千萬元。


“小光谷”誕生記


走向高端


不過,馬口企業家們在光通信產業裡的探索,並未止步於此。

在發展光通信產業過程中,陳林注意到,馬口的企業均集中在利潤率較低的光纖成纜環節,相對來說屬於低端製造環節。

能不能做些附加值更高的產品?陳林認為,可以從上游的光通信電子元器件中找產品。他說,從1G網絡,這些年通信網絡不斷升級,而每次升級對光模塊的需求都會更大,這不失為一個考慮的方向。

在光通信領域,光模塊的作用就是光電轉換,發送端把電信號轉換成光信號,通過光纖傳送後,接收端再把光信號轉換成電信號。

2009年,陳林投資3000萬元組建了湖北銳邦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邦光電”),主要生產光模塊及光模塊外殼等產品。

“光模塊比光纜護套技術含量要高,我們也是花了幾年時間引進人才最終研發成功。”陳林說,“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做光纜護套只需要兩三個工程師,但要做光模塊需要的工程師是它的10倍。”

付出終有收穫。一系列新品“出爐”後,銳邦光電收穫了華工科技、光迅科技、中際旭創等光電企業客戶。去年,銳邦光電的銷售收入有1億多元。

即便是在光纖成纜環節,企業家們也在想辦法轉型升級,研發更高端的產品。

比如,中廣核拓普研發的一款新品光纜護套,燃燒起來能自動阻燃,且能保障光纖正常通信;康泰塑料正在大力推進適用於地鐵主幹線等相關領域的光纜護套;楚天通訊在給地鐵、高鐵、航天科工的光纜線路,配套相關鋼鋁帶產品。

馬口這些從事光通信產業的企業家,也帶動了更多漢川人投身其中。

目前,漢川光通信產業佈局已形成以馬口為基地,輻射漢川市區仙女山、汈東、經濟開發區,集聚了生產光纜、護套、纖膏、鋼鋁帶、光通信電子元器件等20多家光通信配套企業,為武漢光谷的烽火通信、長飛光纖、華工科技、光迅科技等企業,以及華為、中興等全國知名通信企業提供配套服務。

去年,漢川年產光纜2700萬芯公里、電纜4000萬對公里、光通信電子元器件400萬件套,全年實現光通信產值46.3億元。

“我們對未來以馬口為代表的漢川光通信產業發展很有信心,特別是5G時代的到來會讓這個行業更加繁榮,百億光通信產業不是夢。”多位接受支點財經記者採訪的企業家一致表示。


“小光谷”誕生記


百億產值夢


表達信心的同時,這些企業家也對未來做大做強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

“依託光谷起家的漢川光通信產業,目前不僅僅在服務光谷企業,也在服務全國企業,未來更應該服務全球企業。”陳林寄語道,這就需要企業還要繼續練內功,將自己的產品做得更有競爭力,能在全球市場環境中競爭。

方丁舉例說,歐洲市場上用的光纜護套是北歐化工的產品,這些產品的耐用力等性能更好。如果能將產品性能做到和北歐化工一樣,馬口生產的光纜護套就有望走出國門。

做產品研發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且光通信是一個壓佔資金較重的行業,對資金需求較大。

“每個客戶應收賬款有幾千萬元是很常見的事,生意越好我們對資金的需求量越大。”祁紅義解釋說,政府也提供了一些資助,比如無息貸款和銀企對接,如果能在資金上能有更多助力就更好。

蔡曉軍對此表示,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了相關問題,將圍繞企業資金短缺問題,出臺相關資金扶持政策。

蔡曉軍還透露,馬口正計劃吸引更多種類光通信企業落地,以將光通信產業鏈條加粗加長,“雖然我們這裡光通信產業鏈初見雛形,但是產品種類還是有限,在高端製造環節如光通信電子元器件只有光模塊,光通信終端產品如光貓等一個都沒有,未來我們還是希望在高端產業鏈條上進行延伸,向光通信百億產值目標衝刺。”

END

記者丨林楠

出品丨湖北日報傳媒集團 支點雜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