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人民網成都11月6日電 (任重)近日,四川省6部門出臺指導意見,提出9條措施,進一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提升醫療資源和醫保基金利用效率,促進醫療服務供需平衡,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圍繞區域分開,優化整合醫療資源

聚焦四川省委“一干多支、五區協同”發展戰略,統籌佈局成都“主幹”與成都平原、川南、川東北、攀西、川西北經濟區醫療資源,促進醫療服務協同發展,減少患者異地就醫。

做強成都“主幹”,依託華西等品牌醫療資源,積極創建國家醫學中心和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充分發揮央屬、省屬醫院輻射引領作用,打造國際化西部醫學中心。統籌“五區”發展,立足“五區”醫療資源和疾病譜的特點,佈局建設省級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滿足群眾醫療服務需求。

升級完善遠程醫療服務網絡,組建區域內檢查檢驗、病理診斷、醫學影像、消毒供應等中心,逐步形成“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服務模式。在確保醫療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同級醫療機構間以及醫療機構與獨立檢查檢驗機構間檢查檢驗結果互認。

圍繞城鄉分開,做強縣域醫療服務

按照“縣強、鄉活、村穩、上下聯、信息通、模式新”的思路,加快構建縣鄉一體化、鄉村一體化的整合型醫療衛生體系。

支持縣級醫院人才、技術、重點專科等核心能力建設,加強急診、兒科、麻醉科、重症醫學等薄弱專科及緊缺專業臨床專科建設,提升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重大傳染病等診療能力。

以社區醫院建設為重點,將更多臨床應用成熟、安全風險可控的醫療技術下沉到基層,提升基層急診搶救、常規手術、婦產科、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等基本醫療服務能力。

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財政投入、服務價格、醫保支付、人事薪酬、績效考核等政策,進一步激發基層動力和活力。

加強全科醫生和簽約服務團隊建設,完善簽約服務內容和功能,將單一疾病治療變為綜合健康管理。

鼓勵公立醫院在職骨幹醫師以及中級以上職稱的退休臨床醫師到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執業,開設醫生工作室,參與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並按規定獲得合理報酬。

合理控制三級公立醫院的總體規模和單體規模。各級衛生健康和醫保管理部門要綜合運用行政管理、績效考核、醫保支付和費用控制等措施,引導三級公立醫院提高收治疑難疾病、危急重症佔比,分流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

大型公立醫院要落實診治疑難重症的功能定位,完善控量提質措施,優先向醫聯體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預留專家號源,合理控制醫師日均工作量,保障醫療服務質量和安全。

積極推進智慧醫院建設,優化預約診療和導診服務,解決患者看病的“堵點、難點”。落實單病種分級診療技術方案,將急性病恢復期患者、術後恢復期患者及危重症穩定期患者轉診至下級醫療機構。

支持社會辦醫療機構參與分級診療,將養老機構內設符合條件的醫療機構納入分級診療體系,積極探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與老年醫療照護、家庭病床、居家護理等相結合的服務模式。

圍繞急慢分開,完善慢性病診療管理

完善120急救指揮平臺,優化急診服務流程,確保急診患者就近、就優治療。

鼓勵有條件的醫院設置日間病房、日間治療中心等方式,為患者提供適宜日間診療服務,逐步將日間手術納入醫保基金按病種付費範圍。符合條件的三級醫院要逐步擴大日間手術病種範圍,提高日間手術佔擇期手術的比例,縮短患者等待住院和等候手術時間。

加強慢性病患者規範化診療和管理,大型醫院為慢性病患者提供精準診斷和治療方案,基層醫療機構負責慢性病患者長期維持治療和管理,暢通慢性病患者雙向轉診渠道,統一醫聯體內慢性病藥品目錄,逐步建立患者用藥長處方制度。完善互聯網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政策,積極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

圍繞合理就醫,強化“三醫”政策聯動

將科學就醫納入健康素養教育,充分利用報紙、廣播、電視、網絡等媒體,大力宣傳分級診療制度相關政策。

各級醫療機構要進一步完善導診、分診服務,積極開展健康處方、諮詢門診服務。完善醫保政策對醫療服務供需雙方的激勵約束政策,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之間的談判協商機制,對大型醫院收治疑難疾病、大病等在醫保總額預算上給予支持,推動落實醫院功能定位。

完善醫保差別化支付政策,對符合規定的轉診住院患者連續計算起付線,對下轉患者不再重新計算起付線,對沒有按照轉診程序就醫的普通病、常見病患者合理降低報銷比例。在國家醫保局指導下,探索建立有利於理順比價關係,優化收入結構的公立醫療機構服務價格動態調整機制。逐步統一縣域內上下級醫療衛生機構藥物使用目錄,保障下轉常見病、慢性病及康復期患者用藥需求。

圍繞服務協同,推進醫聯體建設發展

按照“規劃發展、分區包段、防治結合、行業監管”的原則,網格化佈局組建醫聯體,加強醫聯體管理和績效考核,防止大醫院“跑馬圈地”和“虹吸基層”。

推動城市醫聯體規範有序發展,由市(州)三級公立醫院牽頭,聯合二級醫院、社區衛生、康復護理等機構,促進醫療資源共享、服務協同。將社會辦醫納入醫聯體建設統籌安排,支持具備條件的社會辦醫院牽頭組建醫聯體。

加強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推動行政、人員使用、資金、業務、績效、藥械統一管理,實行醫保“一個總額”,在醫共體內共濟調節使用總額指標,具體指標在醫共體內分配應向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適當傾斜,配套完善醫共體醫保考核辦法,把分級診療相關指標納入考核範圍。

建立“結餘留用、合理超支分擔”的激勵和風險分擔機制,提高緊密型醫共體自我管理的積極性。逐步擴大納入醫保支付的醫療機構中藥製劑和針灸、治療性推拿等中醫非藥物診療技術範圍,鼓勵提供和使用適宜的中醫藥服務。推動各類專科聯盟規範發展、補位發展,提升重大疾病救治能力。

圍繞便民惠民,規範雙向轉診服務

各級醫療機構要落實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雙向轉診工作,制定合理的轉診流程和內部制度。實行轉出醫療機構負責制,對符合轉診條件的患者,轉出醫療機構應主動與接收醫院聯繫,負責預約轉診事宜,確保患者有序轉診,得到及時合理治療。

上級醫院要為下級醫院和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上轉患者優先提供接診、檢查、住院等服務,優先滿足轉診所需的專家、專科門診等號源。對向下轉診患者,上級醫院要提供患者在住院期間的診治信息和後續治療方案。

按照政府主導、企業合作、醫院參與的原則,依託省、市、縣三級全民健康信息平臺,加快建立雙向轉診系統。省級開發公益性的全省預約轉診公共服務平臺,與市、縣分級診療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預約診療、雙向轉診等信息化、便捷化。

圍繞引育留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完善基層衛生人才隊伍建設政策措施,統籌使用縣域衛生事業編制,探索崗編適度分離管理模式,基層衛生人員實行縣招鄉用、鄉聘村用,促進人才向基層流動。推進城市三級醫院與深度貧困縣縣級醫院建立緊密型醫療聯合體,以人才和技術幫扶為重點,提升深度貧困縣醫療服務能力。

實施深度貧困縣人才振興工程,加大醫學生定向培養、醫務人員在職培訓、衛生人才招引等工作力度,壯大深度貧困縣衛生人才隊伍。

引導鄉村醫生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醫生以靈活就業人員身份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同步建立村醫退出機制。建立健全醫療衛生三級聯動幫扶機制,大力推行“市幫帶縣”“縣幫帶鄉”“鄉幫帶村”,促進基層醫療服務能力全面提升。

圍繞履職盡責,完善監督考核機制

全面落實《關於印發分級診療試點工作考核評價實施方案的通知》(國衛體改發〔2017〕54號)的要求,以市(州)為單位開展分級診療考核評價,作為醫改目標績效考核的重要內容。以推動分級診療和強基層為重點,建立健全城市醫聯體和縣域醫共體績效考核制度。加強分級診療考核評價結果運用,與區域醫療中心設置、重點專科評審、醫保總額、醫院評審等掛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