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日本能從二戰的廢墟上迅速崛起,得益於實施的兩條國策:一是重視農業,保證糧食安全。再者振興工業科技,將大量工業品源源不斷地輸出到世界各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由於日本產品自身及價格上的優勢,日美之間的貿易逆差迅速擴大。同日本的欣欣向榮相比,美國製造業卻出現蕭條,在此期間日本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債權國,彷彿全世界的錢都流進了日本人的腰包。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面對嚴峻的形勢,美國坐立不安,急於通過美元貶值增強產品競爭力,縮小對日本的貿易逆差。1985年在紐約廣場飯店,五個發達工業國財長一致決定,通過政府幹預,使美元對各主要貨幣貶值。之後在各國的拋售下,美元一路下滑,由1:250日元降到1:120日元。

由於國際貨幣流通是以美元結算的,這造成日元上漲了一倍。富裕起來的日本公司和民眾們,湧向世界各地,瘋狂的買買買。最風光的時候,連具有地標象徵的美國洛克菲勒大廈,也成了日本人的產業。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有一種意見認為,“廣場協議”是造成隨之而來日本泡沫經濟的罪魁禍首,這過於高估了該協議的作用。那場轟轟烈烈的“造富運動”,主因在日本自身,“廣場協議”充其量只是個引子。

日元升值引發日本國際競爭力下降,並且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蕭條,但這場衰退從時間和力度上都比較有限。過度緊張的日本由此發生誤判,急於拉動國內消費來填補出口的損失。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在一年時間內,連續5次降低利率,在各主要發達國家中,利率達到最低水平。其後果就是儲蓄的吸引力降低,借貸所需成本也相應降低。於是乎大量的錢出現在流通市場上,造成了“人人手裡都有大把鈔票”的假象。

過分充裕的資金急於尋找高收益,土地和股票市場成為容納它們的最理想去處。日經指數一路從一萬多點攀升到三萬多點,地價更是漲得令人興奮不已。光是東京的地價,就足以買下整個美國,日本人甚至產生了“買下美國的土地,再租給美國人”的想法。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泡沫鼎盛時,歐美的奢侈品店被日本採購團一掃而空,人人都有“錢多得花不完”這種感覺。手持萬元大鈔爭搶出租,成了日本街頭的一道風景。令人瞠目的是,為了5分鐘的車程,有人竟願意出100萬日元的高價,按當時比價相當於數千美元。

盲目的樂觀,令全日本處於狂熱中。他們認為,不斷買入土地,地價就會不斷上漲,經濟就不會衰退。不斷買入股票,股票就不會貶值。甚至豐田、富士等著名企業也按捺不住,參與到購買土地的大軍中。各金融機構也樂於收取土地質押,貸出大筆款項。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幾乎所有人看著不斷增長的賬面財富欣喜若狂,似乎已經忘記了巨大風險的存在。通過資產價格獲得利潤的方法,會隨著價格升高,變得越來越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件商品在一塊錢的時候,能夠迅速的流通。但相同的商品價格上升到一千塊時,會令大多數買家望而卻步,因為買不起或是認為不值得買。

當資產價格上升到臨界點時,最後的擁有者將無法獲得利潤,當價格回落到原來水平時,擁有者承擔的損失就是“此前擁有者們”的利潤。地產和股票本身並不能製造出任何產品,再轉化為財富。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到了1989年,日本的泡沫經濟達到頂峰,一些清醒過來的投資者拋售了資產,另一些因將賬面利潤作為大量貸款的依據,導致負債累累。能買下整個美國的地產價格難以為繼,缺乏實業支撐的炒作遊戲該結束了。

一年後,日大藏省(財政)出臺控制土地融資的規定,銀行連續五次上調利率。為規避風險,各金融機構停止了對地產的貸款。隨後又出臺“地價稅”,這使囤積大批土地的人爭相出售,出現供大於求。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潮水退去,露出了原有的真相。大批金融機構和投資者被套牢,他們中的許多人,欠下了一輩子也還不清的債務。

日本經濟也受到重大影響,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滯漲,被稱為“失去的十年”,影響至今猶在。

“失去的十年”令日本元氣大傷,這一切到底怎麼發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