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53集中樑帝為何要讓林殊相信他是受小人矇騙的?該怎樣理解他這個舉動?

娛影閒探


《琅琊榜》53集中,林殊終於到了最後一步,準備那麼多年,就是為了逼得梁帝重審赤焰一案。

梁帝最無奈的一句話,應該是為何非不等到景琰登基,下旨重審,而是要他在位時重審。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哪怕是一國之君,也會因為一些這樣那樣的緣故,尤其是可能對他的江山產生威脅的理由,從而做出一些錯誤的決定。

不過,多看幾遍之後,對於整個劇情有了不同的理解,也就能理解梁帝的做法了。

當然,林殊也當知功高震主。既是如此,那麼在最後的時候,梁帝為何要說自己被小人矇騙呢?

堂堂一國之君,跪在地上,讓林殊相信他,梁帝又是為何這麼做呢?

從某種角度上來講,是推卸責任

梁帝當初定奪赤焰一案的時候,十分快速,也很決絕,並且在定案以後,不許人翻案,不許人提起。

可見,在梁帝心中,這個案子也不是那麼脈絡清晰,證據確鑿的。

但是當時的他,擔心自己的國家。所以在收到謝玉和夏江的證據後,聽從他們的說辭,從而判定了林家是叛臣,也讓自己的兒子、妻子死了。

看似梁帝不相信人,但這個案子本身也有說不清的點。殺了赤焰軍的人,是謝玉和夏江串謀的結果。

告密的來往書信是模仿了筆跡,而對於梁帝來說,是內心的懷疑,導致了他如此決絕的處理!

他是王,如何容得下其他人不聽話?因此,在梁帝內心裡,覺得這個事情主要是因為謝玉和夏江的串謀,而不是自己的緣故。

其實,這也是梁帝在推卸責任吧!非他的錯,是謝玉和夏江告狀的,是他們偽造書信的,也是他們殺了赤焰軍!

景琰耿直,林殊可以這樣翻案,也可以這樣奪得梁國

梁帝再錯了,或者在劇中是眾人口中不計情義的人,他也是皇帝。首要考慮的是這個國家的安危。

我們一起回想一下林殊翻案的過程,幾乎是獲得了政治實權和軍事實權的支持。靖王回京以後交的朋友,都是林殊推薦的。

在江湖上,也是有著很重要的地位,能夠召集很多江湖力量。

如此厲害之人,梁帝不得不防。梁帝與靖王之間,再有嫌隙,那也是父子,也是要繼承江山的。所以,梁帝從靖王以後治理國家來說,從梁國的安全來說,梁帝都需要讓林殊知道,自己並不是這件事情的始作俑者,也不是故意為之。

否則,萬一林殊過不去,舉兵反了呢?或者讓景琰都聽他的話呢!

為了自己的面子,下個臺階而已

梁帝最後那一幕,看著也挺心酸的。一個國王,在生日的時候被逼無奈,竟然沒有一個人站在他身邊。

頭髮已經半百,皇冠已經不在,整個花白的頭髮也已經散亂,調不動一兵一卒,全憑人家擺佈。

最後與林殊談話的時候,梁帝讓林殊相信自己是被小人矇騙,可以說有面子的成分,也是給自己找個藉口,給自己一個臺階下。

林殊是他的是侄兒,也是君臣的關係,再處理錯誤,也不至於要給林殊道歉認錯的道理。

所以,於公於私,梁帝也要對讓林殊相信他,自己是受小人矇騙。

這是藉口,也是減輕他自己的錯誤,更是給自己一個臺階下。帝王又如何?也有他的無奈。你說呢?


無心浪味仙


整部《琅琊榜》劇中人和劇外人最激動人心的時刻就是大結局為赤焰翻案這件事了,梅長蘇12年苦心籌謀,許許多多人的努力與犧牲,都是為了這一刻。這一集劇情也實屬讓人感慨淚目。就在梅長蘇答應梁帝從此離開京城走出大殿時,梁帝跪在地上,哭喊對離開的梅長蘇說:“你要相信,朕也是受小人矇騙的”。

都最後了,梁帝為何還要求林殊相信他是受小人矇騙的?我到底該怎麼樣理解他的這句話和這個舉動?其實這時候的梁帝的內心是被各種情緒突然不斷衝擊著的,以及這種環境下人的本性自發做出的舉動,原因也算是各不相同。

他無法正視自己親手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

作為一個普通人,每一個人都是不能夠面對自己因為疑心,害死自己的親友以及兒子的,更何況一個遲暮之年的皇帝,還是在那樣的場合下爆發。

皇帝的壽辰,自然是天下各種有名有望之人,以及梁帝認識的大多數人。而偏偏在這個舉國歡慶的日子裡,梁帝的親妹妹蒞陽長公主首個並且親自提出要求重審赤焰一案,之後吏部尚書以及諸多大臣一同站出要求附議。

不僅僅如此,就連梁帝素來受寵的皇弟紀王爺也一同站出,而最後手握大權的皇太子靖王也說出了附議。這些人要麼是梁帝的至親要麼是朝中重臣,還是在這樣一個場合。

假如承認了是他一意孤行要誅殺赤焰一案眾人,他如何在以後的日子中面對所有人。又如何面對死去的冤魂呢。他面對不了,也沒有幾人能坦蕩地面對。

他渴望親情與原諒讓內心的到贖罪

梁帝在他做出那件事時便已是孤家寡人,眾叛親離。這十二年來他很生活的也不是想象中的如意,他也沒有感受到多少親情,在這個世界親情早已蕩然無存,他自己也早已知曉。

對於赤焰一案,所有人都諱莫如深,不敢在梁帝面前提及此事,即使是梁帝親自不小心提及,所有人的回答也都是唯唯諾諾,生怕觸了黴頭一樣。能下令殺掉自己長子以及眾多親友摯愛,譽王和太子也早是對梁帝沒多少父子之情,多是君臣之禮而已。

過了這麼多年,他卻還能夢見宸妃,說明他內心對於親情還剩下那麼一點。他也讓靜妃給宸妃安一個靈位,並且依舊能夠寵愛靜妃,重用靖王,哪怕太子多次做錯事情,依舊沒有狠狠的處罰。

隨著歲月流逝親情在他的內心又發芽成長,太子在被囚禁之時,梁帝想要去探看,卻發現太子在太皇太后的喪期載歌載舞飲酒作樂。一氣之下拔劍想要砍殺太子,最終還是隻廢除了太子,遷出京城為獻王。

而在譽王造反想要弒君的時候,梁帝面對的時已經造反的譽王,而當年的祁王那個卻是並沒有造反,而如今的譽王不僅僅是威脅他的皇位還包括了生命,他卻也依舊沒能下手去殺了譽王。

此時他的內心對親人的親情在滿滿地回來了,他渴望親情,渴望得到內心的救贖,可是卻沒有人信他,也沒人能給他親情了。

他為了維護皇家和朝廷的顏面

自古以來皇家顏面大於一切,歷史上有各種皇家的醜聞,而當政者全部都是將其掩蓋,不願意揭露給天下人看,更何況是一國之君做錯了事情。

重審赤焰一案,之後結果肯定要告知天下,作為皇家每一個皇帝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做出虎毒食子之事,一個皇帝僅僅因為猜疑便誅殺大臣以及七萬將士,還有天下人都稱為賢王的祁王,以及親妹妹和摯愛。皇家之事歷來是不能讓天下人所恥笑的,否則皇權與朝廷的威嚴便蕩然無存,淪為天下的笑柄。

也不僅僅只是梁帝一人做出這種錯事,比如鼎鼎有名的漢武大帝也曾經因為多疑猜忌而殺害太子與妻子,雖在晚年下罪己詔,卻也是始終沒有說自己因為多疑猜忌,無辜殺害太子以及其生母。

比如說唐太宗弒兄屠弟,卻也不曾後悔承認錯誤。而最能體現皇家為了顏面而找理由的便是唐玄宗馬嵬坡兵變,處死宰相與楊貴妃。借來掩飾皇家的顏面,將所有錯誤歸結於楊貴妃,與梁帝此舉同理。

而今後梁帝駕崩,是需要評定諡號,史官亦要記錄史料與判定梁帝一生的功過,這些都是關乎皇家的顏面以及梁帝自己的顏面。他肯定不想成為大梁史載中少有的暴君,永世被後人所辱罵,而他離去世還有日子,他不想在天下人的指點中帶著皇家的汙點離世。

所以“受小人矇騙”的說法成立,一定程度上是減輕了自己的罪孽感,眾人或許有一絲憐憫,史官們或許不會把他寫成遺臭萬年的樣子。

反觀,梁帝確實也有受小人矇騙的原因

一個皇帝受小人矇騙是常有的,因為他的猜忌多疑,有些小人就是會利用他的這個弱點,讓他做不到親賢臣遠小人。

鄒忌諷齊王納諫中曾言: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今齊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內莫不有求於王:由此觀之,王之蔽甚矣。

而墨子兼愛中亦曾言: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梁帝身為一國之君,他每天都懷疑祁王與赤焰軍之帥林燮想要造反,所以夏江等人看準了梁帝的缺點才配合這梁帝一手造成如此冤案。

而這些都是梁帝這個舉動的原因,但是終究還是造成了無可挽回的錯誤,於梁帝而言他不僅想讓林殊相信,他也想說服自己相信,能夠翻過這一頁,重拾曾經的溫情。


姒莞萱


記得梁王給靜妃說讓她給宸妃悄悄的立一個牌位,在那會的時候其實梁王已經有悔過之心了,可是梁王是天子,高高在上了那麼多年,怎麼可能輕易的認錯

在後來的壽宴上太子他們逼皇上認錯,期間梅長蘇細數了林帥這麼多年對梁王的忠心

梁王自知翻案是勢在必行的,也算是乘機給自己臺階下給自己求一個心安的藉口





杜小樣2


對於一個自我感覺良好的帝王來說,他不願意破壞自己內心的秩序感,所以他努力的想要將所有的責任推給別人。

梅嶺慘案為什麼會發生,有謝玉的野心,想要娶公主,往上爬,做一人之下萬人之下;也有夏江的陰謀,因為想要保住自己現有的權勢地位,不惜讓無辜的人流血犧牲,但是這所有的一切其實都源於一個人:梁帝。

如果梁帝不是忌憚自己的兒子,如果他可以信任自己的親人朋友,如果他不是想要維持自己對整個帝國的控制,那麼無論是夏江,還是謝玉都沒有機會下手。具體可以參見琅琊榜之風起長林。

同樣是大權在握的長林王,蕭庭生的一生可謂暢快,他只需要精忠報國,壓根不用考慮朝堂的風雨,兩任帝王都給了他足夠的信任。

所以,儘管所謂證據是那麼的敷衍,所謂罪行是那麼的難以服眾,但是梁帝仍然以雷霆之勢對於林家、對於祈王豪不留情,因為這正是他心中的渴望,當別人把刀遞出去的時候,他就能毫不猶豫的揮出去。

面對林殊的質問,他不願意承認自己內心的隱私,他只能狡辯自己是被矇蔽的,以此來洗脫自己內心的罪疚感,然後自我欺騙是不現實,終有人會揭開你的遮羞布,讓真相大白於天下。


白水90944696


從關係的角度來講,梁帝是林殊的親舅舅,一家血肉至親因為梁帝的猜忌,落的如此下場,他是愧疚的,但是更多的是不敢面對,不敢面對自己的過錯,他寧可說林殊一家是叛賊,也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個有過失的皇帝,赤焰一案重審,擊潰的也是老皇帝的內心防線,他的兄弟他的兒子全都成為了皇權的犧牲品。他告訴林殊,要相信他,他是受小人矇蔽,也是在安慰自己,妻離子散的下場不是全因為他一個人而造成的。昔日的梁帝,如今只是一個兩鬢斑白的孤寡老人。

從劇中人物來講,其實在小說中並沒有梁帝和林殊的這場戲,也就是說是電視劇加進去的,小編認為這樣的處理很好,沒有一個人物天性就是壞的,就是一切悲劇的始作俑者,更何況梁帝殺的是自己的兒子,妻子,兄弟,這段兩人的對手戲,深挖很有意義,梁帝知道梅長蘇的真實身份,首先感到的不是愧疚而是擔心,擔心他要動盪梁帝的朝堂,梅長蘇是一切塵埃落定的心寒,其次梁帝才對林殊內疚,梅長蘇不發一言,卻紅了眼眶,借用劇中紀王的一句話:都是一家子骨肉,何至於如此。

從言侯的言語中我們感受得到,梁帝年輕時也是一腔熱血,鮮衣怒馬的少年,只是登上那高位,漸漸就遠離了他們,皇權的冷漠也開始讓人產生變化,先君臣再說父子,梁帝對祁王忌憚,是因為祁王的才幹讓一眾朝臣誠服,他害怕天下人不知天子只知祁王,對於林燮,一起闖過江湖的兄弟他不瞭解嗎,他了解的,更是因為了解才知道林燮的才能如果輔佐祁王會怎麼樣。

兩個人都是他的至親,赤焰一案不過就是君王猜忌的一個藉口,我們看到的是這場冤案背後權利對人的吞噬,梁帝也好,謝玉夏首尊也罷,他們畢生困擾的都是權利二字。

但權利的硝煙散盡,歸根結底他們也是人,十幾年的風雨,梁帝的內心也是很折磨,所以在面對林殊只有他們兩個人的時候,梁帝和他說:“你要相信,我是受了小人的矇蔽”梅長蘇聽到了,可是祁王林燮,整個赤焰軍卻聽不到了,有何用,終究只是一句來不及。

梅長蘇用林殊的身份說:“你我以後不必再見”又未嘗不是一場了結,這朝堂之上的詭譎風雲屠殺了太多人,吞噬太多善良,冤案已了,只是他們之間的情分也是不必再提,對梁帝最大的報復就是,他清除了一切他認為的障礙之後,他也真正的變成了一個孤寡老人。

曾經的一代帝王想斬斷自己種下的因果,卻抵不住天下的悠悠之口











znl一口仙氣


七萬冤魂,天地也墓。可嘆七萬赤焰軍,本是滿腔保家衛國的赤子之心,卻被謝玉夏江聯合的誣陷,不僅死的冤枉,死後還揹負著叛逆的汙名。而如此多的性命,梁帝當初卻僅憑著一封偽造的聶峰的書信,謝玉和夏江的聯合欺騙,根本沒有認真核實,甚至沒有和當事人對質,就草草的定下了這樁逆案,讓人忍不住懷疑,他是真的信了祈王和林燮謀反嗎?祈王,是梁帝的長子,按照電視劇裡零星的描寫。我們也可以大致推斷,至少在祈王成長的過程裡,梁帝對這個孩子還是比較疼愛的。如果沒有一直以來的縱容,祈王不會敢無所顧忌的在梁帝面前陳述自己的觀點,駁斥梁帝的觀點,因為在祈王心中,他是覺得他父皇不會因為他的這些直言不諱而生氣的,所以林殊後來也會說祈王死前說:父不知子,子不知父,梁帝錯看了自己的兒子,祈王也錯看了自己的父親。再來說林燮。他和梁帝本來是好友,在梁帝沒登基前,是他多次保護了梁帝,並且最終將他扶上了皇位;梁帝登基以後,也是林燮助他平定戰亂,穩定朝局,兩人甚至互娶了對方的妹妹,親上加親。他們既是君臣,也是朋友,也是親人。最終走到那一步,和他們各自對對方的定位不同。在祈王心中,梁帝雖然是天子,更是自己的父親;在林燮心中,梁帝雖然是天子,更是自己的至交好友,所以祈王敢直面陳述梁帝的不對,說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林燮敢閒置梁帝派來的人,重用祈王的人,並且說出將在外有所不受的話。然而在梁帝心中,卻不是這樣看待的,或許他曾經這樣看待過。但是做皇帝久了,也就越來越無法容忍別人對自己的不恭。相比於父親和朋友的角色,他更想祈王和林燮將他當成高高在上的君主。正是彼此之間這樣的角色落差,讓祈王和林燮毫無所知的堅持己見,逐漸發展出了讓梁帝膽戰心驚的實力。在他們心裡,梁帝一如往昔,而在梁帝心裡,已經將他們看成了皇位的威脅者,自己的位置岌岌可危。夏江何等的老謀深算,他在梁帝身邊多年,又心思敏捷,他敏銳的發覺了梁帝心中的忌憚。加上祈王對懸鏡司的威脅,讓他誣陷赤焰軍這件事,變得天時地利人和,於是他聯合謝玉誣陷了赤焰軍個祈王。而梁帝呢,或許在最開始的憤怒裡,他確實是相信了祈王和赤焰軍謀反,畢竟這是他心裡一直以來的隱患,他憤怒至極,所以也處置的極為狠辣。但是通過劇中的各種表現,我們都可以看出,梁帝他並不糊塗,他也很會洞察人心。當理智逐漸壓過憤怒,他未嘗沒有懷疑,如果他願意去深究,他未嘗不會找出真相,但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為了自己的聲名,她是有意識的掐斷了自己所有關於此案疑點的地方,讓自己堅決的相信:祈王和赤焰軍謀反。最終,梁帝對林殊說:你要相信,朕是受了小人的矇騙。林燮輔佐朕十年,你母親晉陽,更是朕的親妹妹啊。朕抱過你,帶你騎過馬,放過風箏,這些,你還記得嗎?梁帝心中未嘗沒有情,只是一直沒有敵得過他心中的巍巍皇權,之前他一直冷硬著心腸,不讓自己去探究真相,然而當他跪下的那一刻,我相信,他的心中,確實是閃現過了昔日的片段,在他心裡被埋葬十多年的情感,那一刻戰勝了他心中的皇權。


蔓莓愛素描


“天子受蒙”這是帝制時代帝王常搞的把戲套路,意思是朕被奸佞小人矇蔽了騙了以致犯下錯誤,朕是沒錯的。奸佞能禍國殃民殘害忠良哪兒來的權力?還不是皇帝支持的!《琅琊榜》裡的梁帝也不例外的搞了這個套路。赤焰冤案其實不能全怪梁帝無情,縱然祁王和林燮是忠於梁帝並無謀反之心,可是他們的實力和聲望已經到了想變天篡位梁帝無法控制的程度,梁帝只能別無選擇的痛下殺手了,夏江和謝玉的誣告正符合梁帝的心意,而且這兩人是合格的打手跟劊子手。梁帝本人並不是皇位繼承人,也是在腥風血雨裡奪的皇位,他的兄弟只剩一個不問天下事忙著享受搞藝術的紀王爺。被篡位被趕下皇位的皇帝皇太子和他們的兒子能得善終的又多少人?絕大部分被趕盡殺絕了!皇帝是高危職業,只能冷酷無情。梁帝對祁王和林燮畢竟是心懷愧疚的,時常做噩夢,背地裡讓靜妃為受牽連而自殺的宸妃林樂瑤設靈位祭拜。祁王和赤焰冤案昭雪,對梁帝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


立志成蟲


梁帝到了晚年心不能安,夜有所夢。靜妃說:你阻擋不了夢裡向你走來的人。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梁帝內心,他跪向小殊也是跪向了所有冤魂。因為小殊是代表這七萬冤魂來的。他也為自己晚年討個心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