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桑巨变70载——吕梁篇

70年来,吕梁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着从穿得暖和到穿出品位,饮食从吃饱肚子到吃出健康,居住从瓦片遮头到住得安心,出行从徒步跋涉到日行千里……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边踩踏板,边移动针头下面的布料,很快就能做出一件衣服。以前的衣服都是这样做出来的。”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布匹、肉类等都是凭票供应。老式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再加上收音机,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转一响”,拥有这些物品曾是人们的梦想。

新中国成立初期,吕梁人民生活积弱积贫,挣扎在贫困线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天翻地覆的伟大变革,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虽然有所改善,但仍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吕梁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连续翻番;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由生存型消费稳步转变为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201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323元,是1978年的144.5倍,平均每年增加678.3元,年均增长13.2%。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力投入,吕梁市交通运输各项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并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迅猛的发展,随着一大批重点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相继完成,交通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一个以飞机、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为支脉,连接城乡,贯通周边,纵横交织、四通八达的现代化交通网络逐渐形成,并使吕梁更加紧密地融入全国经济稳定发展的“大合唱”中。

吕梁市健康扶贫、教育扶贫得到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同志肯定。生态扶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合作化造林模式被国家发改委等3部门联合发文在全国推广。“吕梁山护工”品牌叫响全国,入选全国人社领域精准扶贫20个典型案例。金融扶贫“吕梁模式”走在全国前列,累计发放精准扶贫贷款197.1亿元。708座村级电站和集中式电站并网发电,2.5万户贫困户受益。易地扶贫搬迁87个安置点全部开工,竣工77个,入住7.26万人。县际结对帮扶取得积极成效。351户企业结对帮扶540个贫困村,实施281个扶贫项目。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6916名工作队员、1833名第一书记担当作为、砥砺奋进,谱写了新时代“吕梁精神”,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感动吕梁”脱贫攻坚典型人物。

除了吃好,穿的有品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也成了现代人的生活“标配”。临县碛口古镇,—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在这里,有气势磅礴、千回百转的黄河流淌,有沟壑纵横、梁峁交织的黄土高原,有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英雄故事,更有绵延亘古、历久弥珍的文化精华,滋养着一代代吕梁人,走过峥嵘岁月,化为浓浓情结,蕴藏美好记忆……

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吕梁人民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奋力前行,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迈向繁荣富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一个崭新的吕梁必将崛起在三晋大地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